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左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8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药物治疗无效,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8例患者7例射频消融成功。7例中6例在主动脉瓣下方的左室流出道记录到提前(31±8)ms的心室激动,室性早搏形态与起搏心电图12导联QRS波形完全相同者5例,11导联相同者1例;1例在左冠窦内记录到提前33ms的心室激动,属左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特殊类型,消融成功。随访3~21个月未复发。1例左室流出道早搏因多处标测未找到理想的靶点,消融失败。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左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探讨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对 7例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患者进行心电图分析 ,并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 ,同时对 10例预激综合征患者成功消融房室旁道后行主动脉瓣上及瓣下起搏 ,记录同步 12导联起搏心电图。对比分析两组病例体表心电图QRS波图形特点。结果 :7例左室流出道室早、室速患者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 6例起源于冠状动脉窦内 ,1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右瓣下方 ,所有患者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对照组 10例在主动脉瓣下起搏(其中 6例同时在主动脉瓣上起搏 )获得同步 12导联起搏心电图。两组病例体表心电图共同特点为 :QRS波额面电轴向下 ,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 ,QRS波在V2 或V3 前移行为Rs或R型。结论 :左室流出道为特发性室早、室速发生部位之一 ,体表心电图有其独特性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4例(13例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1例左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体表12导联心电图QRS波特征:Ⅰ导联呈rs、m、QS及R型,aVRa、VL均呈QS型,Ⅱ、Ⅲ、aVF、V5-6导联均呈单向R波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3、V3导联之后,V1、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常<0.3。左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特征与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类似,但其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2导联之前,V1、V2导联(尤其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常≥0.8。13例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45~156min,X线曝光时间8~28min。术后随访2~3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射频消融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根治此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射频导管消融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疗效。方法总共9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男7例,女2例),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手术,其中肥厚型心肌病4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例。所有患者术前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均提示为单形性室速。9例患者均在窦性心律下行起搏标测室速折返环出口或病灶起源点,如果起搏QRS波形态至少有11导联与诱发室速QRS波形态相同,且S-QRS间期≤20ms,则判断为消融靶点,在此部位行多靶点消融。结果 9例患者中,4例为右室流入道室速,3例为右室流出道室速,1例为左室流入道室速,1例为左室流出道室速。其中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术中出现三种室速形态而放弃手术。其余8例患者分别消融3~11个靶点,其中2例手术失败。1例患者1周后再次行射频消融手术失败。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0~42(30.65±8.72)月,其中6例患者(包括1例2次手术者)无室速复发。结论射频导管消融能有效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单形性室速;起搏标测手段在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射频消融中有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28例症状重、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均无器质性心脏病,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确定RVOT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10000次/24h。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前者以起搏标测诱发的QRS波与室性早搏QRS波形态完全相同为消融靶点,后者以早搏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其中2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2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结果消融即刻成功率92.9%(26/28),其中右室流出道间隔部92.3%(24/26),游离壁100%(2/2)。患者24h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性期前收缩分别为(16206±2030)次/24h和(100±110)次/24h,P〈0.01。随访6-20个月,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治疗症状重、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6.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临床疗效。方法 :5 6例特发性室速患者中 ,34例左室特发性室速采用EPT小、中弯大头导管 (或Webstr小弯大头 ) ,在左室行激动顺序标测和消融 ,以P电位较QRS起点提前 2 0ms以上作为消融靶点。 2 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采用Webster加硬导管在右室流出道行起搏标测 ,以起搏时与心动过速时体表 12导联QRS形态完全相同或最接近处为消融靶点 ,成功标准为放电过程中心动过速终止且不能诱发。结果 :5 1例患者消融成功 ,成功率 91.1%。 34例左室特发性室速中 30例靶点位于左室间隔中下部 ,2例近左室心尖 ,1例左室流出道 ,1例位于间隔高位。 31例消融成功 ,1例失败 ,2例因导管到达间隔处机械刺激终止室速而不能再诱发 ,于终止室速处作为靶点射频消融 ,1例于术后第 2天、另 1例半年后室速复发。 2 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 ,16例位于流出道间隔侧 ,6例位于流出道游离侧壁。 19例起搏标测到与心动过速 12导联QRS形态完全相同靶点 ,1例形态接近 ,消融获成功。 2例未能诱发室速 ,射频消融 1个月心动过速重新出现 ,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射频消融术对特发性室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作为首选治疗。电生理未诱发室速或机械刺激终止室速不宜尝试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 1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射频导管消融 ,采用起搏标测 ,以起搏时与自发室早QRS波群图形完全相同的点为消融靶点。结果 消融即刻成功率 91% (10 / 11) ,所有患者无任何并发症 ,随访 1~ 30个月 ,无迟发并发症发生 ,无室早复发。结论 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予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效、安全 ,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对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型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的临床特点和心电图进行分析 ,以了解哪些因素可以预测此类患者从右室流出道行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对 2 6例特发性室速的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手术 ,全部患者室速时的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结果 :2 6例中 ,2 2例于右室流出道进行了成功消融 ,成功和未成功消融的患者临床特征和电生理无明显区别 ,成功消融的患者中胸前V1 导联心电图呈rS型 (1 2例 )和QS型 (1 0例 ) ,而 4例未成功者 ,V1 导联均呈rS型 ,其中 2例经主动脉于左冠状窦消融成功。在成功与未成功消融患者中 ,V1 导联有无R波无明显区别 ,但V1 导联无R波预示室速可以从右室流出道成功消融 ,成功消融的室速患者胸前导联的平均移行区在V4导联 ,而未成功患者胸前导联的移行区在V3 或V2 导联。结论 :某些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 ,且额面电轴正常或右偏的特发性室速患者不能成功从右室流出道消融 ,V1 导联有r波且移行区在V3 导联或之前者提示此类心电图特征的室速可能非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部分可能起源于左室流出道  相似文献   

9.
观察连续起搏标测法指导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实际作用。选择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且适合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连续 2 7例右心室流出道室速病例进入观察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间断起搏标测组和连续起搏标测组。间断起搏标测组的标测步骤为 :1根据自发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心电图判断起源部位 ;2将大头电极送至预定部位 ,以等于或接近于自发室速的频率起搏右心室流出道 ,记录 12导联起搏心电图 ;3停止起搏 ,比较室速心电图和起搏心电图的 QRS波形态、振幅和持续时间 ;4如果两者在任何 1个导联上存在差异 ,则相应…  相似文献   

10.
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附三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有明显症状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3例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有2例室速起源于右室流入道,1例起源于右室流入道三尖瓣后下壁。室速时均未描记到碎裂电位,采用起搏法标侧,于起搏ECG12导联中11导联的QRS波图形与室速时图形一致即试放电,功率设置为30W。试放电次数分别为19,17和12,成功靶点处放电分别为4,7和5s时室速终止,连续放电至90s,再加强放电60s,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室早)的心电图特征和评价单导管法消融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对52例心脏结构正常的右室流出道单形性室早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单导管射频消融。采用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自发室性早搏形态波形态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结果: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形态,Ⅰ导联呈rs、m、QS及R型,aVR、aVL均呈QS型,Ⅱ、Ⅲ、aVF、V5~6导联均呈单向R波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3、V4导联之后。成功消融结果显示26例室早起源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其中前间隔7例、中间隔5例、后间隔14例,游离壁21例:其中前游离壁6例、后游离壁15例,希氏束附近1例,肺动脉瓣下1例。消融即刻成功率94%(49/52),未成功的3例。手术操作时间30~150 min,X线曝光时间5~29 min。术后随访2~48个月无复发。结论: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单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安全地消融心脏结构正常的右室流出道单形性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12.
冯金忠  骆合德 《心脏杂志》2014,26(1):108-111
左室流出道(LVOT)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和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少见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导管消融LVOT起源的特发性IV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LVOT起源的IVA具有其特殊性。了解LVOT的解剖结构、IVA的心电图表现以及标测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分析His束旁室性早搏(PVCs)的心电图(ECG)特点和射频消融方法。方法选择2005年至2011年5月间的7例His束旁的PVCs,并与13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的PVCs的12导联ECG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射频消融治疗的经验。结果与起源于RVOT的PVCs ECG对比,起源于His束旁PVCs的12导联ECG中aVL导联多表现为振幅较低,多以R波为主。V1导联多为QS型(85.7%),胸前导联移行区多发生于V2~V3导联(71.4%)。7例均在His束电极附近标测到最早心室激动。5例一次消融成功;1例1周后再次消融成功;1例因消融电极几乎与His电极重叠而放弃手术。结论 His束旁PVCs在体表ECG上完全可以进行鉴别,射频消融术可以根治此类PVCs。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室早)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经常规体检、生化检查、X线胸片、心脏彩超、长程心电图等各种检查后,入选65例患者,采用温控消融导管以起搏为主的方法进行标测,并对单导管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消融即刻成功率97%(63/65),其中2例放弃消融术;随访15~40个月,有3例复发并再次手术,成功2例,总成功率为95%(62/65),无复发。电生理检测和消融时间:(50±27) min;曝光时间:(8.1±3.8) min,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消融相关并发症。结论: 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早安全有效,并能减少消融操作及X线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消融靶点的确定及消融结果。方法:对68 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成功率和复发率以及它们和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本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右室室性心动过速较左室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则多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消融靶点的确定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起搏标测法,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右室流出道室速组在起搏标测时起搏ECG和VT时ECG的12导联QRS波完全相同处消融成功率较高。结论: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可初步估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 and breakout site of 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 or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PVCs) originating from the myocardium around the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BACKGROUND: The myocardial network around the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is not well known. METHODS: We studied 70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VT (n = 23) or PVCs (n = 47) with a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and inferior QRS axis morphology. Electroanatomical mapping was performed in both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VOT) and aortic sinus cusp (ASC) during VT or PVCs. RESULTS: The earliest ventricular activation (EVA) was recorded in the RVOT in 55 patients (group R) and in the ASC in 15 (group A). In all group R patients, the closest pace map and successful ablation were achieved at the EVA site. Although a successful ablation was achieved at the EVA site in all group A patients, the closest pace map was obtained at the EVA site in 8 and RVOT in 7 (with an excellent pace map in 4). The stimulus to QRS interval was 0 ms during pacing from the RVOT and 36 +/- 8 ms from the ASC.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EVA and perfect pace map sites in those 4 patients was 11.9 +/- 3.0 mm. CONCLUSIONS: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originating from the ASC often show preferential conduction to the RVOT, which may render pace mapping or some algorithms using the electrocard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less reliable. In some of those cases, an insulated myocardial fiber across the ventricular outflow septum may exis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起源于左后分支的室胜早搏(PVC)的临床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经验。方法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且频发PVC的患者(男5例,女3例),其中5例伴有阵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年龄19—54(42.7±10.6)岁。其中3例患者行常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5例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在左后分支标测到最早心室激动点处给予温度控制下射频导管消融。结果8例患者术前均以体表心电图定位起源于左后分支处区域,其PVC或左心室室速的体表心电图均为典型特发性左心室室速(ILVT)表现(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心电轴左偏,QRS时限≤160ms)。其中,QRS波I导联6例呈rS,2例呈Rs;aVL导联呈qR;II、Ⅲ、aVF导联呈rs。胸前导联多在V,~V,处移形,由R转为Rs或rs。在消融成功部位(最早激动点)消融导管均记录到融合有浦肯野电位(PP)的V波,V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20—48(33.0±10.2)ms,8例患者行射频消融即时成功。术后3~15(8.1±4.2)个月复查,8例患者动态心电图的PVC均小于10000/24h。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起源于左后分支处的PVC,在消融导管标测到PVC最早激动点并融合有PP时可成功消融PV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1组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的无器质心脏病基础的频发室性早搏(室早)射频消融结果。方法共11例特发性室早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7.2±14.4)岁。均接受常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所有病例室早体表心电图均呈右束支阻滞图型。消融术中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结果11例室早均消融成功(2例复发经再消融成功),所有室早被证实均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6例起源于前外侧游离壁中、高段,4例起源于后下侧游离壁中段,1例起源于游离壁低段近心尖部。术中成功消融部位局部V波较体表心电图QRS波起点提前24~41(27±9)ms。其中9例成功消融部位起搏心电图与室早图形基本相同。结论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的室早是特发性室早的一个亚组,射频消融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