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评价心理干预对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性。方法:对115名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进行心理干预。结果:经干预,显效14例,占12.1%;改进88例,占76.5%;无效13例,占11.3%;总有效率为88.7%。结论:心理干预是处理儿童心理缱康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青岛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青岛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参照国内有关研究,采用自制“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调查表”,以问卷方式对青岛市2所幼儿园344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单项检出率为6.1%--63.4%;20项单项检出率平均为29.2%,超过30%的7项;3岁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率为19.6%、4岁为15.6%、5岁为14.0%、6岁为13.6%,随年龄增长心理卫生问题有减少的趋势;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在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低及家庭不同教育方式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存在着广泛性和严重性,且在某些问题上存在性别的差异;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不同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及家庭不同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降低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西南宁和北海两城市1809名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了解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心理问题的类型及心理健康干预前后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的变化。采用开办教师及家长心理学习班、开设中学生心理卫生课、心理学习班及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1年后,1005名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从15%下降至8%(P=0.000)。402名干预组青少年在干预前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5.4%,402名对照组为15.2%(P=0.923);心理健康教育后1年干预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8.7%,对照组为14.7%(P=0.008)。结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可降低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274例心理障碍儿童少年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特点,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统计过去一年间我院心理门诊中儿童少年的就诊原因及就诊时间,对比分析各年龄组的特点和规律。结果少年组就诊者比例最高;学龄前组和学龄组以行为问题最常见,少年组以情绪障碍最常见;总体上各年龄组首次就诊时间较迟。结论儿童少年各年龄组就诊原因有不同的规律,就诊意识均不强,应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让儿保医生对儿童心理问题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法:对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心理门诊开设以来的365名儿童就诊原因进行调查.结果:就诊儿童男女比例为2.4∶1,就诊年龄集中在6~12岁.就诊儿童以家住城镇及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占多.不同年龄的儿童就诊原因不同,小于6岁组的儿童主要就诊原因为行为问题、精神发育迟滞、健康咨询等;6~12岁组的儿童则以精神发育迟滞、多动、健康咨询、学习困难为主.就诊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在学龄期就诊的患儿较多.结论:要想全面了解儿童心理问题,必须提高儿童家长的认识能力.儿童保健工作者必须大力宣传和普及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积极开展和推广儿童心理障碍的防治工作,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牟红梅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2):179-179
儿童心理问题及干预 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有人对130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现36.97%的儿童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独生子女生活空间小,缺少玩耍同伴,家长凡事包办代替、过分溺爱孩子,而抑制了儿童语言、行为的自然发展,儿童得不到身心锻炼的机会。加之家长缺乏相关的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对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认识,且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与纠正,久之就造成心理行为问题和一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干预的措施是提高父母素质,创造家庭健康环境氛围和儿童正确行为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有关因素,了解儿童的心理卫生状况。方法:选取与儿童心理卫生有关的11个问题自拟调查表,对昆明市红联小学1-3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根据该生的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完成做答工作,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年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以注意力不集中最多,共出现119人,占47.0%;其次,多动80人,占31.6%;爱哭或气愤60人,占23.7%,独处49人,占19.4%;其余依次为依赖、咬笔、口吃、咬指甲等不良行为。二年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以注意力不集中最多,共出现56人,占20.4%;其次,多动28人,占10.2%;其余依次为咬笔、口吃等不良行为。三年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以注意力不集中最多,共出现96人,占41.2%;其次,多动76人,占32.6%;其余依次为咬笔、口吃、依赖、爱哭等不良行为和不良情绪。注意力不集中男生多于女生(P〈0.05)。不良行为男生多于女生,如咬衣角或上课时紧张、口吃(P〈0.01)和口吃不清(P〈0.05),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越差出现的频率越高。结论:0~3年级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影响因素较多,表现复杂,应当引起家长、教师和心理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重庆市永川区小学阶段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留守儿童心理研究和制订预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 H RS P )对永川区4所小学4987名在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其中非留守儿童3482人(69.82%),留守儿童为1505人(30.18%)。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为4753份,有效回收率为95.31%。留守儿童M H RS P总分偏离检出率为13.98%,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M H RS P总分偏离检出率(6.33%);留守儿童学习障碍的偏离检出率为14.90%,情绪障碍的偏离检出率为16.81%,性格缺陷的偏离检出率为12.36%,社会适应障碍的偏离检出率为13.91%,品德缺陷的偏离检出率为14.27%,不良习惯的偏离检出率为15.61%,行为障碍的偏离检出率为16.53%,特种障碍的偏离检出率为11.72%,与非留守儿童相比,除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5项检出率及评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男生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不良习惯分量表得分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级学生在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行为障碍分量表得分高于低年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结论重庆市永川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较非留守儿童问题更为严重,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尤其应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 方法采用自编儿童心理卫生状况评定量表对64例留守儿童和45例双亲儿童进行心理测试;并将64例留守儿童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干预组予以为期3个月的心理干预,随后进行心理测试. 结果留守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明显多于双亲儿童,表现为社会行为问题(3.9±2.5)、个性情绪问题(7.2±4.8)、习惯问题(1.2±1.1)、学习问题(1.3±1.5)较双亲儿童(1.6±1.5,1.5±2.1,0.5±0.6,0.5±0.7)显著增多(P<0.01).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儿童的社会行为问题(2.3±2.1)、个性情绪问题(3.1±2.1)较非干预组(3.7±2.5,6.8±4.7)明显减少,P<0.05. 结论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和个性情绪,促进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肿瘤医院的精神卫生工作现状,癌症病人情绪抑郁的发生率和肿瘤医院的管理模式。方法 采用汉米顿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中情绪抑郁的诊断标准,对800例住院癌症患者进行了调查和诊断;采用问卷方式对医护人员有关健康及精神卫生知识等进行了调查。结果 癌症病人情绪抑郁的发生率为34.38%,经心理及药物综合治疗后情绪障碍的显效率达93.2%;医护人员精神卫生知识较少,对健康的理解不合理,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肿瘤的关系重视不够。以生物医学模式管理医院。结论 肿瘤医院应设立精神卫生科,重视心理治疗,对医护人员应进行精神卫生再教育;对癌症病人应采用双轴诊断,对出现的精神卫生问题应进行干预;应尽快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管理医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现象的发生率及其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了解其家长的相应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及自制调查表为工具,对初中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非重点初中与重点初中比较,学生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发生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精神卫生问题较多;产业工人家长较教师家长有较多的精神卫生问题(P<0·05);有逆反心理现象的学生家长与无逆反心理现象的学生家SCL-90因子得分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发生率为68·56%,其自身及家长均有较多的精神卫生问题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2.
艾荣  刘相辰  苏雅拉  柴少卿  陈敏 《医学综述》2013,19(12):2248-2249
目的调查呼和浩特社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探讨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早期社区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呼和浩特市两个社区4所学校共420名学生进行心理卫生问题筛查,筛查出有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120名,采用完全区段随机分组法分为干预组(80名)与对照组(40名),干预组采取为期1年的干预措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观察干预效果。结果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心理问题发生率分别为34.3%(48/140)、28.6%(40/140)、22.9%(32/140);干预后干预组学生除偏执因子一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9个因子得分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应引起重视,及时发现并早期进行干预,可有效缓解其心理问题,有助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某部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娟  王芳芳 《中外医疗》2010,29(34):19-20
目的了解基层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不良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拟调查表对某部937名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评。结果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7.22%。其中,≥3分者共16人(占4.2%);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敌对因子上。总体看,调查对象的SCL-90各因子得分及总得分均显著低于中国军人常模(P〈0.01)和地方常模(P〈0.01)。结论基层部队官兵存在一定的心理卫生问题,表现出一定的人群分布特点。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和保健工作,以减少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提高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新疆某医学院校在校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新疆某医学院校2010年入校的2 005名在校本科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结果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新生(即一类和二类学生)检出率为44.63%。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对新环境的难以适应(25.83%)和情绪情感障碍(19.17%)方面。结论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宣教和必要的心理干预,以促进新生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心理问题较突出,他们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负担来自疾病本身、家属态度、社会公众和经济压力等。大多数儿童存在自卑、焦虑、害怕、悲伤等心理问题,这与艾滋病对家庭环境的破坏性影响有关。因此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应该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改善这些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6.
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SCL-90、SAS和SDS对314名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护士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33.44%,主要的心理问题为:强迫、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中度以上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5.41%和4.14%。结论护士具有较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应引起卫生有关部门的重视,并给予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心理干预对女童阴部外伤患儿家长情绪反应的疗效。方法:对42例女童阴部外伤家长的情绪反应进行观察评估,并针对其出现的情绪反应进行心理干预。结果:42例家长的心理反应以激动愤怒型最多(76.2%),心理干预有效率为95.2%。结论:女童阴部外伤后家长的心理反应较为剧烈,心理干预是减轻家长心理反应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患者中有关心理行为问题,以及家长们对待儿童心理问题的态度及诊治需求。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在本院儿科门诊就诊的4~15岁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及儿科症状检查表(PSC),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9.2%的家长认为患躯体疾病会使儿童产生心理行为方面的影响,如睡眠不好、易激惹发脾气等。16.6%的家长认为孩子平时有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然而其中只有39.4%的家长与医师讨论过这些问题,与此相比78.8%的家长能与自己的亲友讨论这些问题。如果发现孩子有心理行为问题,55.8%的家长选择在心理门诊就诊,32.2%的家长选择在儿保门诊就诊,8.5%的家长选择在普通儿科门诊就诊,3.5%的家长选择在精神科门诊就诊。结论患躯体疾病会对孩子产生一些心理行为方面的影响,儿科门诊医师在诊治儿童的躯体疾病时不应忽略这些影响,应予早期的处理,问题严重时转诊到精神专科。虽然家长已经发现孩子平时存在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真正与医师讨论过的家长还不到一半,这影响了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的解决。与在精神专科就诊相比,家长们更愿意在心理门诊及儿保门诊就诊,但选择在普通儿科门诊就诊的家长不多,应该充分利用普通儿科门诊这个解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最便利的资源,改善我国儿童的精神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西部农村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发生情况及对妇女精神健康的影响。方法:使用夫妻冲突量表(the revised Conflict Tactics Scale,CTS2)及自编问卷对宁夏某县1 577名妇女进行调查。结果:24.6%的妇女报告过去1年遭受过精神暴力,轻度和重度精神暴力的发生率分别为23.9%和7.0%;5.5%的妇女过去1年遭受过躯体暴力,轻度和重度躯体暴力的发生率分别为4.4%和4.1%;1.1%的妇女报告过去1年曾受过性暴力。有2.2%的妇女报告在过去1年中曾因家庭暴力受到躯体伤害,轻度和重度躯体伤害的发生率分别为2.1%和1.0%。妇女过去任何时候曾经遭受家庭暴力的比例分别为精神暴力30%,躯体暴力16.3%,性暴力1.8%,躯体伤害6.4%。妇女精神健康分别用过去1个月精神症状出现的种类、过去1年是否有过自杀意念和过去1年心理精神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3个指标来描述,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显示,在同时考虑年龄、家庭收入、丈夫是否外出打工这3个因素时,家庭暴力持续显示为影响妇女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遭受精神暴力或躯体暴力的妇女表述过去1个月内出现更多种类的精神症状;过去1年遭受过精神暴力的妇女,其过去1年出现自杀意念的风险是未遭受过精神暴力者的3.98倍,其自我评价过去1年心理精神健康状况差的风险是未遭受过精神暴力者的1.67倍;过去1年遭受过躯体暴力的妇女,其过去1年出现自杀意念的风险是未遭受过躯体暴力者的4.72倍,其自我评价过去1年心理精神健康状况差的风险是未遭受过躯体暴力者的4.57倍。研究还显示,老年妇女和家庭收入极低的妇女为精神健康的危险人群。结论:针对农村妇女的家庭暴力发生情况不容乐观,家庭暴力对妇女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今后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类似农村地区家庭暴力的发生,保护妇女,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