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低流率团注高浓度对比剂在兔脑CTA成像中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低流率团注高浓度对比剂在脑CT血管成像(CTA)中的可行性.方法 1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使用A方案(碘迈伦400 mgI/ml,流率0.5 ml/s);对照组分别使用B方案(300 mgI/ml,流率1.0 ml/s)或C方案(400 mgI/ml,流率1.0 ml/s),每次注射对比剂含碘量为0.5 g/kg体重,行脑CT同层动态扫描,获得兔大脑中动脉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对比各方案兔大脑中动脉强化峰值到达时间(PT)及到达峰值时大脑中动脉的CT值.结果 大脑中动脉平均强化峰值分别为(164.67±5.16)HU、(163.00±7.13)HU、(193.50±5.13)HU,C方案高于A、B方案(P<0.01),A、B方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三组方案测得大脑中动脉PT分别为5 s、5 s、4 s,C较A、B方案提前.结论 在兔脑CTA扫描中,使用高浓度对比剂,可以大大降低注射流率而对血管强化效果无明显影响;在注射流率相同情况下,应用高浓度对比剂可使血管显示更清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常用对比剂流率(6 ml/s)下最大斜率法和去卷积算法在64层螺旋CT后处理中的差异.方法 收集32例接受64层螺旋CT头部平扫及灌注成像的患者,分别利用基于最大斜率模型和去卷积模型的灌注软件包进行后处理,在双侧皮质区绘制感兴趣区(ROI),测量CT灌注绝对参数值: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以患侧参数值与对侧正常参数值的比值为相对参数值.由2位有经验的神经放射医师分别根据各参数伪彩功能图结合双侧灌注参数值盲法做出诊断,以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灌注正常组应用基于两种模型的灌注软件包所得各项参数绝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相对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灌注异常组应用基于两种模型的灌注软件包所得灌注异常侧MTT、CBV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P、CBF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参数相对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常用注射流率(6 ml/s)下,最大斜率法会低估CBF,其所得MTT、CBV绝对值均明显大于相应去卷积算法所得值.计算相对值不仅能弥补在低注射流率下最大斜率法的不足,而且能消除由不同后处理算法本身所带来的结果差异,能更好地用于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肝血流变化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肝细胞癌(HCC)血流灌注参数变化。方法 HCC患者30例,其中手术切除6例,穿刺活检证实4例,其余为临床综合诊断。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对象均依次行常规全肝平扫、CT灌注扫描及常规全肝增强扫描。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50ml,流率4.0ml/s,曝光时间50s,采用去卷积模型,通过灌注参数图获得多种灌注参数。结果 肝癌组灌注参数HBF、HBV、HPP降低与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脏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癌组HAP、HAI明显升高,与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各灌注参数在癌旁和正常肝组织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定量反映HCC的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灌注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低速团注高浓度对比剂在兔脑CT灌注成像中的效果.方法 1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分别使用A方案(典迈伦400 mgI/ml,流率1.0 ml/s);B方案(400 mgI/ml,流率0.5 ml/s);C方案(300 mgI/ml,流率1.0 ml/s)行脑CT灌注成像,每次注射对比剂含碘量为0.5 g/kg体重.对比各方案脑CBF、CBV、MTT、灌注曲线峰值出现时间及峰值时大脑中动脉的CT值.结果 A、B、C三种方案测得脑CBF平均值分别为(69.8±11.4)、(72.2±12.8)、(74.8±10.3)ml/(min·100 g).CBV平均值分别为(2.5±0.3)ml/100 g,(2.7±0.2)ml/100g,(2.6±0.3)ml/100g.MTT平均值分别为(2.27±0.19)s,(2.30±0.26)s,(2.55±0.30)s,三种方案各灌注参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灌注曲线峰值出现时间分别为4 s、5 s、5 s.大脑中动脉增强峰值分别为(193.5±5.1)、(164.7±5.2)、(163.0±7.1)HU,A方案高于B、C方案,B、C方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兔脑CT灌注成像中使用高浓度对比剂,可以降低注射速度而对灌注参数结果无明显影响;注射速度相同情况下,应用高浓度对比剂可使血管显示更清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正常兔脑血流动力学测量中的应用.方法健康新西兰种大白兔15只,行CT平扫后,选择基底节层面及相邻层面,分别经耳缘静脉与股静脉途径以1 ml/s,0.5 ml/s,0.3 ml/s速率注入造影剂,同时开始连续50 s多层动态扫描,经后处理获得灌注图像.对感兴趣区测量血流量.血容量及平均通过时间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进行分析.结果应用股静脉团注对比剂途径可以获得较好图像质量,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可反映出大部分兔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不同团注对比剂速率获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值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为兔脑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性手段.  相似文献   

6.
胰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扫描成像技术评价正常人胰腺与胰腺癌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胰腺灌注扫描,其中胰腺癌29例,正常胰腺31例.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MSCT ADW 4.1工作站,使用Perfusion-3软件包分析.分别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结果正常组BF、BV、MTT及PS分别为:(176.54±76.18) ml/(100 mg*min)、(14.62±3.60) ml/100 mg、(7.02±3.09) s、(15.70±9.92) ml/(100 mg*min).癌组分别为(74.89±91.50) ml/(100 mg*min)、(6.12±3.62) ml/100 mg、(10.38±5.31) s和(27.43±11.97) ml/(100 mg*min).胰腺癌组和正常组的BF、BV、MTT和PS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BF、BV:P<0.01;MTT、PS: P<0.05).结论胰腺癌时的血流灌注与正常胰腺的血流灌注相比明显减少,MS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血流变化的分析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肾脏及肾肿瘤CT灌注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脏及肾肿瘤的CT灌注成像方法及价值.方法对11例受检者肾脏进行同层动态扫描.扫描参数包括:层厚3 mm,在对比剂注射后第7 s开始扫描,间隔扫描时间为3 s,共扫描12层,对比剂按1 ml/kg计算给药,经肘前静脉单相注射,注射流量为3 ml/s.取得正常肾脏 (n=13)及肾肿瘤(n=9)血流量(BF)图.结果正常肾皮质BF为(157.3±20.5) ml/(min·100 ml),恶性肿瘤BF为(85.4±43.8) ml/(min·100 ml).结论 CT灌注成像可以定量评价肾脏及肾肿瘤的血流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去卷积法肝脏CT灌注成像时对比剂剂量和注射流率对灌注参数值的影响.方法 对8只实验兔采用配伍组设计:处理因素为注射流率,分别为0.5 ml/s、1.0 ml/s、1.5 ml/s;配伍因素为对比剂剂量,分别为0.5 ml/kg、1.0 ml/kg、1.5 ml/kg.将灌注扫描数据传入工作站,利用Perfusion 3中的肝脏灌注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各灌注值.结果 对比剂剂量对主动脉、门静脉和肝实质增强峰值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比剂注射流率对主动脉、门静脉的增强峰值时间有显著性影响(P<0.05);注射流率和剂量对肝血流量(HBF)、肝动脉指数(HAF)、肝血容量(HBV)、毛细血管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 去卷积法肝脏CT灌注成像可以定量研究肝脏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稳定,对对比剂剂量和注射流率要求相对不高,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胰腺单期最佳扫描时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单期增强扫描在对可疑胰腺癌诊断中合理的延迟时间。方法随机选择50例健康志愿者,分为A、B两组。①A组行胰腺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对比剂总量为120ml,注射流率为2.5ml/s,分别测定腹主动脉、门静脉、胰腺实质及肝脏实质在增强后不同时间点的CT值,得出时间-密度曲线。②B组行移床式、40s、60s双期增强扫描,对比剂总量和流率同上,分别评价40s与60s胰周血管的显示率及显示程度。结果①时间-密度曲线结果提示,腹主动脉、门静脉强化到达峰值平均时间为60s,胰腺实质强化到达峰值时间为50s(50~70s胰腺实质强化基本处于平台期)。肝脏实质强化到达峰值时间为60s(60~80s肝脏实质强化基本处于平台期)。并且有明显的密度差。②对于胰周血管的显示率,40s和60s均为100%。而对于显示程度,60s扫描明显优于40s扫描。结论若对可疑胰腺癌行多层螺旋CT单期增强扫描。以对比剂总量为120ml,注射流率为2.5ml/s,延迟时间定为60s较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扫描参数的选择和优化,寻求较为理想的MS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方案.材料与方法:64例下肢动脉相关性疾病患者采用相同自动触发扫描技术和不同对比剂注射速率进行MS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和图像质量评级,其中有10例同时接受X线血管造影检查(DSA)的以DSA为标准进行分节段动脉显示能力的比对.结果:对比剂注射速率3.0ml/s组和3.5ml/s组的图像质量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4.91,P<0.01),对比剂注射速率3.0ml/s组和4.0ml/s组图像质量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3),而对比剂注射速率3.5ml/s组和4.0ml/s组图像质量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3,P>0.05).10例MSCTA与DSA相比,在显示下肢动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 =0.14,P>0.05).结论: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和选择对比剂注射速率3.5ml/s为合理配比,既能满足诊断要求又能获得优质重组图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Revolution CT全肾灌注成像去除动脉期数据对肾透明细胞癌灌注参数值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Revolution CT肾脏增强及灌注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的患者10例。采用Revolution CT机轴扫模式进行灌注扫描,采用CT Perfusion 4D肾脏灌注软件包进灌注成像分析,对所有图像均进行2次后处理,第1次选择所有的灌注数据为A组;第2次去除第9~15期数据,共测量16期,为B组。选择右侧肾门水平腹主动脉为输入动脉,获得血流量(BF)图、血容量(BV)图、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及表面通透性(PS)图。分别对比2组肿瘤与正常肾皮质间各灌注参数的差异,并比较A组和B组间肿瘤、正常肾皮质间各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 A组和B组中肿瘤较正常肾皮质的BF值及PS值均减低(P均<0.05),BV及MT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病变侧各灌注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正常肾皮质的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余灌注参数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灌注扫描时间为600 s时,去除动脉期数据后测量的肾透明细胞癌各灌注参数值与包含动脉期数据测量的结果无差异,去除动脉期的数据可用于诊断肾透明细胞癌。  相似文献   

12.
活体供肾64层螺旋CT灌注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64层螺旋CT评估活体供肾CT灌注各参数的特点,测评健康成人肾脏CT灌注参数正常值范围;并与肾功能生化检验和核医学肾动态显像检查进行对比,探讨各灌注参数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3名活体供肾行灌注扫描,利用AW4.3工作站平台CT Perfusion 3.0灌注软件,测量皮质BV、BF、MTT、PS、TDC等灌注参数,将所得数据与核医学及生化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53名健康受检者TDC曲线形态大致相似,左、右侧肾TDC曲线基本吻合,左、右侧肾各灌注参数值基本相同;左、右侧肾皮质各灌注参数平均值分别为:BV:(24.55±5.12)ml/100 g,(24.77±4.53)ml/100 g;BF: (498.21±115.59)ml/(100 g·min), (499.47±108.91)ml/ (100 g·min);MTT:(3.54±1.08)s,(3.53±1.12)s;PS:(59.42±12.00)ml/(100 g·min),(59.95±10.80)ml/(100 g·min).健康成人左、右侧肾皮质各灌注参数正常值范围为:BV:14.51~34.59 ml/100 g,15.89~33.65 ml/100 g;BF:271.65~724.77 ml/(100 g·min),286.01~712.93 ml/(100 g·min);MTT:1.42~5.66 s,1.33~5.73 s;PS:35.90~82.94 ml/(100 g·min),38.78~81.12 ml/(100 g·min).肾皮质各CT灌注参数与核医学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相关性,部分生化指标与灌注参数间有相关性.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可对活体供肾血流灌注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初步预测成人肾脏CT灌注参数正常值范围.健康成人肾脏CT各灌注参数与肾小球滤过率之间无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造影剂量和注射流率对肝脏CT灌注成像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探讨用斜率法进行肝脏CT灌注成像时造影剂量和注射流率对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分别用0.5、1ml/kg体重的造影剂量和3、5、7、9ml/s的注射流率对6只犬进行肝脏灌注成像,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门脉灌注量(PV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结果造影剂量为0.5ml/kg体重时,3ml/s流率与其他流率测得的HAP和PVP有显著性差异(P<0.05),HPI随着流率的增加而略有下降;造影剂量为1ml/kg体重时,各种流率下的HAP和HP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VP先升高后降低。结论用斜率法进行肝脏灌注成像时,造影剂量和注射流率对灌注参数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4.
MSCT灌注成像在肾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肾细胞癌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接受16排CT肾脏灌注扫描并行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患者19例,对比剂为优维显(300mgI/ml)50ml,注药速度4ml/s,经Perfusion 3软件处理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健侧肾脏与患侧肾脏的正常肾组织同一灌注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实质强化,BF值低于正常肾脏皮质,PS值和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肿瘤坏死区灌注值降低。结论:MSCT灌注成像实现了肾脏血流的定量研究,直观评价肾癌的微循环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的肾脏CT灌注特点,分析夹层各种影响因素与肾灌注值的关系,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对4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进行双肾血流灌注检查(注射流率5 ml/s,总量40 ml,370 mg I/ml),同时行胸腹部CTA检查,测量双肾血流量参数值(BF),并观察主动脉夹层各种解剖形态学指标。结果显示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36例)或升主动脉(7例)。A型夹层的BF值低于B型患者(P0.05),内膜破口数量不同BF值无显著差异(P0.05)。假腔无血栓的AD患者BF值显著高于假腔有血栓的患者(P0.05)。肾动脉开口于真腔、假腔和骑跨组BF值有差异(P0.05)。真腔组BF值最高,而骑跨组最低。内膜破口大小与BF值相关,随着破口大小增加BF值增大(P0.05)。肾动脉起源于真腔、假腔无血栓化及破口数目的增多易得到较高的BF值。结论 320排CT灌注成像可用于评价整个肾脏血流动力学特征,破口大小、数目及位置、假腔血栓形成及肾动脉起源对主动脉夹层患者肾血流灌注均有影响。灌注成像有助于术前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在肺内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64例肺内良、恶性肿块患者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应用CT体部灌注软件,分析肺内肿块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灌注图像和各灌注参数值(PH、PHa /PHpm、BF、BV、PS、MTT).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评价肺内良、恶性肿块各灌注参数与MVD 及VEGF的相关性.结果 周围型肺癌和炎性肿块的TDC相似,二者与良性肿块的TDC明显不同.周围型肺癌与炎性肿块的PH、PHpm/PHa、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高于良性肿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的PS值大于炎性肿块和良性肿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表达的周围型肺癌的PH、PHpm/PHa、BF、BV、PS值和MVD明显高于VEGF阴性表达者(P值均<0.05),也高于VEGF阳性表达的良性肿块者(P值均<0.05).VEGF阳性表达的周围型肺癌PH、PHpm/PHa、BF、BV、PS与MVD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够反映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及VEGF表达,提供了一种定量评价肺内肿块血流模式的非创伤性方法 ,有利于肺内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多排螺旋CT的肝脏灌注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观察肝脏在不同条件下的血流灌注情况。方法45个健康志愿者分三组,A组:速率2ml/s,剂量30ml;B组:速率4ml/s,剂量30ml;C组:速率4ml/s,剂量60ml。注射后10s在肝门区行8排螺旋容积扫描,间隔2s,至120s。分别测肝门区同一解剖层面主动脉、肝动脉、门静脉和肝实质的增强前后的CT值,将每组内各时间点的强化CT值平均,得到它们强化的平均峰值及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和肝实质平衡时的平均CT值及到达的时间。并绘出它们的时间—强化曲线图。结果主动脉、肝动脉、门静脉、肝实质平均到达峰值时间分别为22.5s,25s,37.5s,45s在A组和C组,20s,22.5s,30s,35s在B组。肝实质到达平衡期的平均时间A组、B组、C组时分别为60s,40s,60s。结论肝及血管强化程度受对比剂量正比影响;剂量相等时,肝、血管强化到达的峰值时间与注射速率成反比;注射时间相等,强化峰值与注射速率成正比,但到达的峰值时间不变;注射速率相同时,注射时间的延长,峰值时间随之落后。建议在4ml/s速率下,多排螺旋CT肝脏检查,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时间窗的选择设定在注射对比剂后25,40,65s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