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绵窦血栓静脉炎,又称海绵窦血栓形成和海绵窦栓塞是海绵窦及其周围静脉的化脓性血栓静脉炎.常伴有败血症和脑膜炎。本文自1997年2月至2002年8月耳鼻喉科住院病案统计1584人,其中9例病人诊断为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颅内静脉系统包括静脉窦和脑深浅静脉组。脑皮质静脉的血流汇总到静脉窦,颅内主要的静脉窦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侧窦和海绵窦。颅内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脑静脉回  相似文献   

3.
我科1967年3月~1987年10月共收治耳源性颅内感染288例,其中侧窦感染疾患77例,占26.7%,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77例中,男性46例,女性31例;年龄5岁~49岁,其中11~30岁62例,占80.5%。77例均有耳流脓史,其中病程5年以内19人,6~10年13人,11~20年31人,>20年者14人。感染类型:侧窦周围炎26例,侧窦周围脓肿43例,血栓性静脉炎8例(部分栓塞4例,完全栓塞4例),病变位于左侧37例,右侧40例。  相似文献   

4.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在脑血管疾病中较少见,多数病人病情重笃,若及时诊断仍可获救。现将近12年间遇到1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性别与年龄:本组病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自3~59岁,其中14岁以下者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断。方法对1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年龄在23~46岁。②早期表现为头疼、呕吐、癫痫、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③MRI及MRV检查示:单纯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4例,上矢状窦合并横窦3例,单纯横窦1例。④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效果好。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临床无特异性,对可疑患者应及早行MRI MRV检查,以早期诊断,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6.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一种较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现将我院2003~2004年收治的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0年4月至1992年3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病人7例,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7例病人中,男6例,女1例,年龄21~48岁。5例在头部外伤后立即出现单侧持续性颅内搏动性血管杂音,并逐渐出现程度不等的单眼突出,结合膜充血、水肿、外翻及视力减退。1例在咳嗽时突然出现头痛及颅内杂音,1例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及颅内杂音。全部病人均行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除1例瘘口仅有单侧颈外动脉分支供血外,其余6例由单侧颈内动脉供血。所有病例都有眼静脉引流,并同时存在上或下岩窦引流,1例同时经椎基底静脉丛引流到椎管静脉丛,1例颈外动脉供血者经侧裂静脉引流入上矢状窦及大脑大静脉。治疗:局麻下经股动脉插管,其中4例在造影检查证实诊断的同时进行栓塞治疗。7例病人共行栓塞治疗13次。1例单纯预外动脉供血者经选择性颈外动脉插管用真丝微粒栓塞2次后临床症状消失;其余6例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其中3例经1次栓塞,2例经2次栓塞,l例经4次栓塞后临床症状消失,栓塞成功后,颅内杂音立即消失,眼部症状多在l~2周内完全消失。6例顿内动脉海绵窦疾病人有3例保留颈内动脉通畅,随访8个月~2年,症状未发。其中2例复查血管造影示展口消失,颈动脉...  相似文献   

8.
静脉窦损伤是颅脑特殊部位的损伤,常合并颅骨和脑组织的严重损伤。由于解剖位置的关系,最常见的是上矢状窦(其中又以中份损伤多见,前份和后份次之),其次是横窦;而窦汇,乙状窦和海绵窦损伤则极为少见。在颅脑火器伤中多由于穿通伤所致,Rish报告[1]在越南战争中,静脉窦损伤占颅脑火器穿通伤的4%。在和平时期,静脉窦损伤很少见,报告[2]占脑外伤的0.3%;方绍明明报告[3]上矢状窦损伤占脑外伤住院病人的0.53%。其损伤原因多由凹陷性骨片压迫或刺伤静脉窦所致。  相似文献   

9.
周鑫 《家庭医药》2016,(7):205-20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发病诱因和临床特点,针对病因和症状进行护理干预,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方法:对2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结果:21例CVST患者有诱发因素的15例,占71.4%,未找到诱因的6例,占28.6%。最常见的发病诱因是妊娠和分娩,占42.8%;最多发生血栓的部位是上矢状窦,占41.4%;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占71.4%;经综合治疗和护理干预,治愈出院11例,好转5例,未愈自动出院2例,死亡3例。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发生多种原因可促发,各种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均可导致颅内静脉窦血栓,通过护理干预,排除不良因素,促进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干预,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76例CVST患者有诱发因素的57例,占75.0%,未找到诱因的19例,占25.0%。最常见的发病诱因是妊娠和分娩,占43.5%;最多发生血栓的部位是上矢状窦,占40.8%;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占74.1%;经综合治疗,29例痊愈,42例好转出院,4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发生多种原因可促发,通过积极干预,特别是抗凝治疗,有较高的治愈率或好转率。  相似文献   

11.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概念最初由Cushing于1922年提出,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指源于大脑凸面硬膜的肿瘤累及上矢状窦壁窦腔,约占脑膜瘤的17%~20%[1],发病率仅次于大脑凸面脑膜瘤。由于肿瘤血供丰富,肿瘤多位于矢状窦壁,压迫矢状窦使其部分或完全闭塞,  相似文献   

12.
低分子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笔者应用低分子肝素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进行了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CVST患者62例,男16例,女46例,年龄21~72岁,平均40岁;其中上矢状窦血栓24例,乙状窦血栓22例,横窦合并上矢状窦血栓12例,直窦2例,均经临床与  相似文献   

13.
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于妊娠期或产褥期。血栓形成部位以下肢及盆腔静脉居多,发生于脑静脉窦者较少见。产褥期者易发生于产后1~3周。我院1995年5月至2001年2月间曾收治围生期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在上矢状窦窦壁邻近的硬脑膜及大脑镰处,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动脉溶栓的疗效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对19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行MRI和MRA检查。提升平均动脉压15%并减低脑血管阻力; 动脉溶栓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19例中9例急性发病型在MRI上表现为静脉灌流区域斑状短T1、长T2高信号影。10例慢性发病型的患者MRI显示静脉灌流区域脑水肿性改变,溶栓治疗后预后良好(与急性发病型比较P〈0.05)。结论早期MRI及MRA检查对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诊断有重要意义; 提升脑灌注压与动脉溶栓治疗是本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发病在24h以内的急性型病例及上矢状窦后1/3闭塞的病例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提高基层医院对产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及早期治疗水平。方法 对其中5例行CT扫描,全部病例随访3年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CT扫描显示不同程度的点、片状出血和梗塞灶。随访3年,全部病例均达临床治愈。结论 产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主要靠临床诊断,CT扫描可做辅助诊断、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一般较好,远期治愈率较近期高。  相似文献   

17.
蝶骨嵴脑膜瘤为颅内良性肿瘤,占颅内脑膜瘤的第3位[1],颅内脑膜瘤中仅次于矢状窦旁脑膜瘤和大脑凸面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12%[2],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占脑膜瘤的60%[1]。内侧型蝶骨  相似文献   

18.
蝶骨嵴脑膜瘤(sphenoid ridge meningiomas,SRMs)较为常见,发生率仅次于矢状窦旁脑膜瘤和大脑凸面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12%。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因解剖部位深,手术暴露困难,肿瘤常包绕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视神经与海绵窦关系紧密,其全切除仍是目前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颅底外科的发展和对海绵窦的深入了解,使得手术切除这些肿瘤的治疗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术后功能结果明显提高,本研究将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刘颖  卢进  田为中 《首都医药》2007,(14):30-3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溶栓、抗凝、扩容治疗效果。方法报告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资料及溶栓、抗凝治疗后疗效、随访其预后。结果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主要累及顶、额叶,可表现为精神症状、癫痫发作及意识障碍,多发生在产褥期。MRV磁共振静脉造影可有特异性表现。早期溶栓、抗凝、扩容治疗后很快康复。随访半年无症状复发。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于多种原因的血液高凝状态而引起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MRV可帮助明确诊断。溶栓、抗凝、扩容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早期治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20.
晏广  李百升  祝刚  荆国杰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1):1492-1494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确诊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资料,对之早期诊断及治疗措施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本组7例病例中有3例为产褥期妇女,其余4例患者无特殊病史,7例患者头颅CT扫描均显示不同程度脑水肿,表现脑沟变窄(7例),局部脑池受压(5例)甚至消失(2例),平扫检查显示高密度三角征2例,额叶多发小软化灶3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DSA检查上矢状窦不显影2例、显影不均4例,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7例,侧支循环血管扩张迂曲5例.7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得到改善,生活可自理,随访3年无死亡病例,无新脑出血病例.结论早期诊断治疗可降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对于无合并脑出血的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早期行肝素钙抗凝治疗是一种有效并且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