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从中膜迁移到内膜下并增殖,是动脉粥样硬化和(PTCA)后再狭窄等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机制。在创伤愈合和缺血心肌的侧支循环建立中,也有一定作用。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分子和过氧化脂质分子均可诱导VSMC的迁移和增殖。...  相似文献   

2.
刘地川  黄晶  李增高 《重庆医学》2001,30(6):554-556
心血管系统普遍存在凋亡现象 ,细胞凋亡又参与了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形成过程 ,引起心血管细胞凋亡的因素很多 ,其中物理因素引起的凋亡用于防治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 (PT CA)后再狭窄已有较多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本文就有关内容作如下综述。1 PTC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血管内膜受损后过度增殖与凋亡的失衡是导致PTCA术后再狭窄的主要病理过程 ,但最近Mintz等发现RS病变斑块常是较小的非顺应性组织成分 (钙化、纤维化增多 ) ,而不是原发性粥样硬化的大而柔软的斑块[1] 。Waller等尸检发现 ,尽管较多RS标本存在内…  相似文献   

3.
血管损伤反应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再狭窄形成的共同机制 ,在动物血管再狭窄模型中 ,经历了 4个相互交错的阶段[1] ,即炎性细胞浸润 ,血栓形成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最后是基质形成。PTCA术后再狭窄率高达 30 %~ 50 % [2 ,3] ,血管平滑肌细胞 (VaslularSmoothMuscleCellVSMC)增生是主要的病理变化[4 ] ,而细胞凋亡与细胞增生存在密切关系 ,且参与了再狭窄的形成过程[5] 。促细胞凋亡基因Fas配体 (FasligandFasL)导入VSMC ,能诱导VSMC细胞凋亡 ,抑制VSMC增生 ,在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生长因子与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陈伯荣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RS)发生率为30%~40%(1)。动物实验、临床尸检及动物粥样斑块旋切组织标本研究已表明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SMC)增生是RS病变的主要组织...  相似文献   

5.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术后再狭窄 (RS)是当今世界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迄今为止 ,RS确切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迁移是RS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在RS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1] ,而VSMC增殖的机制亦不十分明确。近年来一些研究集中于细胞周期调控与VSMC增殖的关系 ,并认为细胞周期的进展是各种增生信号的“最终共同途径”[2 ] 。目前尚缺乏防治RS的有效临床措施。而一氧化氮 (NO)在预防RS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并已有应用NO供体降低RS发生率的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成形术后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再狭窄发生机理中的作用。方法;取正常家兔髂动脉、高脂血症兔髂动脉成形术后2周非狭窄段和狭窄段SMC,分别用Northern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种静止期SMC及增殖期再狭窄SMC中EGFR的表达。结果;3处静止期SMC均未见EGFRmRNA表达,而再狭窄SMC受血清刺激后4h即有EGFRmRNA表达,至指数生长期表达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脉成形术后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再狭窄发生机理中的作用。方法:取正常家兔髂动脉、高脂血症兔髂动脉成形术后2周非狭窄段和狭窄段SMC,分别用Northern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种静止期SMC及增殖期再狭窄SMC中EGFR的表达。结果:3种静止期SMC均未见EGFRmRNA表达,而再狭窄SMC受血清刺激后4h即有EGFRmRNA表达,至指数生长期表达更明显。免疫组化显示EGFR蛋白质仅在指数生长期SMC中显现阳性反应,其阳性颗粒定位于细胞膜。结论:EGFR表达增加与再狭窄过程中SMC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8.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是近 2 0年来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理想的非手术血运重建技术 ,其成功率高 (>90 % ) ,并发症发生率低 (<5 % )。但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达2 5 %~ 30 % ,阻碍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PTCA后支架置入能扩张管腔 ,防止血管壁的弹性回缩和痉挛 ,封闭撕裂的内膜和夹层 ,防止血管重构 ,可以降低PTCA后再狭窄率的10 % [1] ,成为目前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最主要的干预手段 ,但支架术同样可能发生再狭窄。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 ,PTCA术后再狭窄和支架内再狭窄 (ISR)的机制和防治措施不尽相同。本文就此作一简要…  相似文献   

9.
药物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处血管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实验观察刘利,方唯一,林治湖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是影响其疗效的最主要问题,我们通过动物试验观察了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血管成形术(PTA)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情况及药物对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动脉成形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探讨EGFR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于兔右颈总动脉成形术前及术后24,48,72h,7d和14d,取实验动脉段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EGFR的表达。结果:正常颈总动脉中膜未见EGFR阳性表达;动脉成形术后24h,中膜部分SMC显示EGFR阳性表达;48和72h中膜EGFR阳性表达均进一步增加;7和14d动脉中膜EGFR阳性表达的SMC均较72h显著减少,但新生内膜中增殖的SMC均显示大量EGFR阳性表达。阳性染色以胞膜处最明显。结论:动脉成形术使血管SMCEGFR表达显著增加,再狭窄形成过程中SMC增殖与EGFR有关。  相似文献   

11.
王虹  王风 《广西医学》2001,23(6):1402-1404
20多年前经皮血管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作为一种治疗阻塞性冠状动脉病的非手术导管疗法 ,已用于临床。 2 0年来由于PTCA器械和技术的迅猛发展 ,应用PTCA治疗冠心病有了巨大的进步。但PTCA后 30 %~ 5 0 %的患者发生再狭窄 ,再狭窄所致的持续血管开放受阻 ,心绞痛、心肌梗塞、再次血管成形术、冠脉搭桥术的高发生率及医疗消费 ,成为PTCA应用的难题〔1〕。PTCA后再狭窄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认为PTCA后再狭窄主要与血小板聚集、血管弹性回缩、血栓形成、新生内膜增生、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壁的重…  相似文献   

12.
内皮素与PTCA术后再狭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 naryangioplasty,PTCA)的发展 ,将冠心病的治疗带入了一个新时代 ,但术后 30 %~ 50 %血管再狭窄 (restenosis,RS)的发生率极大地限制了其远期疗效。即使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in tracoronarystentimplantation ,ISI)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 ,但其发生率仍达 2 0 %~ 30 %。研究表明 ,PTCA术后血管对损伤反应而发生新生内膜增生 ,包括平滑肌细胞 (smoothmuscle…  相似文献   

13.
因管内支架在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在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对冠心病患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在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并发急性血管内闭塞、内膜严重撕裂、术后显著残留狭窄及短期内再狭窄等情况下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植入术(CASI)。结果 31例患者CASI均获成功,术后急性血管闭塞和内膜撕裂征象消失,残留狭窄及再狭窄解除,未出现出血和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及CASI后亚急性血栓形成。随访16  相似文献   

14.
龙明智  黄峻 《医学综述》2001,7(5):274-276
近年来 ,随着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 ,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 (PTCA)已在我国许多医院开展起来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PTCA后的主要远期并发症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较高 ,影响了PTCA的远期疗效 ,这也是目前开展冠心病介入性治疗的主要障碍。现就PTCA术后再狭窄的机制及其防治综述如下。1 PTCA术后再狭窄形成的机制Grentzig等[1 ] 于 1977年首次将PTCA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以后随着PTCA的广泛应用及技术提高 ,PTCA成功率>90 % ,而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为 4 %~ 5 % ,然…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激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机理,将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组、动脉粥样硬化(AS)组和激光血管成形术(LA)组。首先建立AS模型和LA,术后不同时间取腹主动脉做组织形态学、细胞生物学检查。结果发现,LA后再狭窄与血管热损伤后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SMC)向内膜下迁移并异常增生有关,导致新生内膜形成、内膜增厚和血管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探讨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形成的部分机制。方法 对家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估行TA,观察培养的TA前后及正常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细胞计数和^125碘-尿嘧啶脱氧核苷参入变化。结果 TA后40h的VSMC数值较AS-VSMC增加不明显,但二者较正常VSMC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吴宗虎 《医学综述》2001,7(5):270-272
1977年 9月Grventzg在瑞士开展第 1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al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 ,PTCA) ,从此介入性心脏病学进入一个新的纪元。近年来 ,PTCA及其相关技术不断成熟 ,但PTC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仍高达2 5 %~ 4 5 % ,成为降低其远期疗效的主要原因。Sigwart等于1987年成功实施了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introcoronarystent ing,ICS) ,使冠状动脉介入成功率进一步提高 ,明显降低了PTCA后残余狭窄和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血管发生再狭窄仍是目前临床一大难题。肥大细胞存在于血管组织中,它分泌的酶、细胞因子及化学介质参与局部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代谢,血管间质胶原代谢,炎性浸润、细胞粘附及细胞外基质代谢,影响再狭窄过程的多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冠脉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在狭窄 (RS)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新近资料显示RS率为 2 8% [1 ] 。较高的再狭窄发生率影响了经皮冠状动脉经腔血管成形术 (PTCA)的远期疗效 ,这是目前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障碍。本文就目前有关支架内RS形成病因、发病机制、诊疗措施方面作一综述报道1 RS的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冠状动脉内再狭窄 (ISR)的发生距离支架植入时间间隔平均在两个月左右 ,其发病率约占植入支架病人的 1 5 %~35 % [2 ] ,就ISR的严重程度而言 ,轻者病人可以无症状而仅在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或血管内超声 (IVUS)时…  相似文献   

20.
血管活性肽在大鼠血管再狭窄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研究血管活性肽在血管再狭窄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在大鼠主动脉内皮球囊拉伤模型上,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及主动脉组织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肾上腺髓质素(Adm)含量以及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Ⅱ)含量,用∧3H-TdR掺入法和组织学分析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以及血管内膜/中膜面积比值。并在培养的VSMC上,采用∧3H-TdR掺入法研研究血管活性肽对细胞增生的影响。采用RT-PCR法观察血管活性肽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WKY大鼠的主动脉和VSMC高血压相关基因-1(HRG-1)表达的影响。结果 术后10d ,血浆及主动脉ET达高峰,分别较对照组升高69%和124%(P<0.01);主动态AⅡ含量升高80%(P<0.01)。应用ET抗血清或卡托普利可明显抑制血管损伤诱导的VSMC增殖和内膜增厚。血浆和主动脉CGRP水平在术后3d升高64%和89%(P<0.01), 术后10d血浆和组织Adm分别升高129%和102%(P<0.01)。在体应用CGRP(25μg/kg)可显著抑制管损伤诱导的VSMC增殖和内膜增厚(抑制率分别为66%和79%,P<0.01)。ET和AⅡ抑制血管HRG-1表达,激活丝裂素活化蛋白素酶(MAPK);CGRP和Adm诱导HRG-1表达,并抑制MAPK活性。结论 ET和AⅡ可促进损伤血管内增殖,而CGRP和Adm具有代偿性抗内膜增殖作用。ET、AⅡ、CGRP和Adm等血管活性肽可通过调节HRG-1表达和MAPK途径以调控VSMC增殖,影响损伤血管狭窄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