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虽然是供方主导,但内核是需方驱动。当前,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侧研究,主要集中在签约服务需求意愿与选择偏好、签约服务效用与体验、签约服务供需匹配管理等方面,缺乏从需求管理视角开展签约服务供给优化的研究。本文以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为指导,构建需求管理模型,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管理提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讨论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方法: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负责人及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92.41%的被调查者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促进健康水平,71.18%的签约居民会通过家庭医生预约转诊,90.94%的被调查者对家庭医生服务表示满意。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社区居民的健康、经济和获得感三个方面均有正向作用,但是目前服务项目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应通过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以及相关配套政策,激励家庭医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分析天津市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利用度与满意度情况,从而为提升天津市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天津市16个行政区的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从机构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底册中随机抽取被试样本,采用电话收集数据的方式完成对签约居民的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居民服务利用情况、家庭医生服务效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度、依从性和配合度较高,对家庭医生服务较认可。影响居民家庭医生服务利用度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区域、供需不匹配以及签约服务内容等方面,签约居民对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结论 需进一步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能力、水平及服务质量,细分居民群体,以更好地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增加居民对签约的知晓度,优化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居民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J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满意度。方法对J市3个市辖区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 000名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二阶聚类分析其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满意度情况。结果二阶聚类分析将调查对象分成三类:第一类别912例,占组合的53.4%;第二类别369例,占组合的21.6%;第三类别385例,占组合的22.5%。不同类别调查对象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满意度情况不同。结论应根据人群特征和需求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以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平湖市钟埭街道社区居民、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和队长进行调查,了解家庭医生服务供需匹配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家庭医生服务供需对接的策略和建议。方法 2018年4—5月对钟埭街道社区居民进行实证调查,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05名居民为调查对象,了解需方现况;对45名家庭医生和5名家庭医生团队队长进行调查,了解供方现况。结果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发现,目前社区卫生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家庭医生服务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家庭医生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基础不够完备以及供需双方积极性均有待提高等。结论家庭医生制度的纵深发展离不开对供需对接策略的思考,可以从家庭医生队伍培养、社区优质卫生资源整合、公众参与表达机制建构、精准化签约服务供给以及供需双方签约积极性双提升等方面着手构思。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泸州市L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家庭医生签约现状及居民签约意愿影响因素开展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建议。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L区的红星社区居民开展问卷调查,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和差异性统计分析。结果:该地区家庭医生签约率较低,仅为34.2%;宣传推广不足,高达50.3%的居民不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意愿较高,69.8%的居民有意愿签约家庭医生;居民对医疗健康服务认识不足。结论:要提升家庭医生签约率及服务水平,关键从供给和需求这两个方面来思考,供给方面加强政策宣传,优化服务供给,确保服务质量;需求方面关注重点人群,致力于发展经济,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居民对签约服务需求与家庭医生服务供给的实证调查与分析,了解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偏好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给状况,以此为依据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提供。方法选取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路街道辖区范围内18周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和该辖区范围内的家庭医生,对居民的服务需求和家庭医生的服务供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居民对配药服务的需求最为紧迫,而家庭医生更加重视对签约居民的健康管理、供需存在不匹配的状况。结论居民的家庭医生需求仍然停留在配药服务上,而家庭医生已经将重心转移到健康管理服务中。应提升居民健康意识、改善健康行为和引导居民开展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寻找影响社区居民做出家庭医生签约决策的关键因素。方法 2018年5月4日—5月25日,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社区签约和未签约居民共201人进行签约影响因素调查,从中提取主观印象、需求、供给和就医体验四个潜变量,信度系数均大于0.700。结果主观印象和就医体验对签约倾向的路径系数,需求和签约倾向对签约服务利用情况的路径系数,估计值有统计学意义。需求和签约倾向对签约服务利用情况有直接作用,影响程度分别为0.347和0.533;供给、主观印象和就医体验对签约服务利用情况的影响不显著。结论需求才是关键因素,应充分挖掘辖区居民健康需求并提供相应的签约服务包。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不同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通过调查分析,为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深入推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同一个区域的居民与家庭医生、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调查,描述与比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结果: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评价呈现差异化,签约居民的整体满意度较高,重点人群满意度更高;家庭医生职业满意度较低,与学历呈负相关;基层医疗机构的满意度最低。结论:卫生行政部门应关注非重点人群健康需求,健全激励机制,优化基于绩效评价的资源配置;家庭医生应创新服务模式,落实签约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基层医疗机构应加强区域内医联体联动效应,尤其是信息互联互通保障协作,加强资源的积聚和统筹,提升服务能力;引导居民转变就医观念,改进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有效使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助力分级诊疗制度,认知是签约利用的基础,了解社区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居民认知度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法:于2019年5—7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上海市16个区50家社区的2 500名居民,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85.96%的社区居民认知签约服务相关政策,84.18%的社区居民认知签约服务内容。影响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的因素有户籍、居住地、文化程度、月收入和患慢性病情况。结论:上海市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水平较高,但宣传方式单一,应丰富宣传方式和途径,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宣传方案,实现真实有效的宣传,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杭州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认知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更好的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杭州市下城区、江干区和拱墅区三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抽样选取6个社区,每个社区随机入户调查50户家庭。调查数据使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运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杭州市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知晓率为44.9%,不同年龄、职业类型、文化程度、医保类型、个人健康水平的认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服务内容最了解的一项是门诊医保起付标准降低300元;了解签约服务政策的途径主要是社区宣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职业类型、是否具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个人健康水平对认知度有影响。居民签约与否对慢病长处方政策的认知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杭州市社区居民,尤其是年轻群体,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认知度有待提高;签约居民的认知度高于未签约居民。建议应提高宣传效果,发挥签约人群的"口碑"带动作用,加大对政策内容的解释力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居民对全科医师签约服务的意愿及主要的影响因素,以便今后改善相关的工作,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签约服务。方法于2014—2016年对乌鲁木齐市5个社区居民采取主动和被动调查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观察对签约全科医师的意愿,以及分析影响其意愿的因素。结果调查的1 158人中,愿意签约全科医师的有933人(80.6%),主要影响因素为民族、职业、是否选择固定全科医师、知晓度、社区首诊接受度(P<0.01)、医疗保障形式(P<0.05)。选择相对固定的全科医师的居民占85.8%,有52.9%的社区居民知晓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签约全科医生制服务,接受社区首诊的居民占77.5%。结论社区居民对签约全科医师的意愿度较高。今后应对不同民族、职业、保障形式的居民进行不同的宣传,提高居民的知晓率;完善服务内容,提高家庭医生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推行社区首诊制度,进一步提高意愿度。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全面了解乌鲁木齐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及社区居民对全科医师签约制服务意愿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和推广适合我区的全科医师签约制服务模式提供有力依据。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方法从乌鲁木齐市7个区5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随机抽取5个符合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以303名社区医务人员和3 762名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303名医务人员中,对签约服务的知晓率为88.0%;64.4%的医务人员愿意开展签约制服务。多因素分析发现对签约制服务知晓情况、参加健康管理师职业技能培训、带教经历、是否能够节约人力、提高居民就医依从性和是否能够密切医患关系是影响社区医务人员对全科医师签约制服务意愿的主要因素;(2)社区居民3 762名,46.0%知晓此项服务,80.6%愿意开展此项服务。族别、是否具有医保、是否患有慢性疾病、是否知晓什么是全科医师签约制服务、是否会选择相对固定的全科医师、是否能够接受以全科医师为核心的社区首诊和是否有上级医疗中心的转诊经历7个指标是影响社区居民签约全科医师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结论 社区医务人员及所辖居民对签约制服务意愿尚可,医务人员对全科医师签约制服务效果乐观,政策支持、技能培训及资源配置是影响医务人员的主要因素,就医机构受限、签约益处知晓度低及对全科医师信任度低是影响社区居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目的:比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签约居民与非签约居民对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满意度的差异,以此验证家庭医 生签约对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主要使用个案控制匹配签约居民与 非签约居民,通过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签约居民组与未签约居民组各有260例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协变量达 到均衡,匹配后签约居民组在 11个维度上的满意度均高于非签约居民组。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有助于促进新冠病毒疫苗接 种工作,提升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利用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武汉市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及利用情况,为完善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政策建议。方法:2019年7月对武汉市4个社区749名≥16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749名被调查居民中,签约居民252人,签约率为33.7%,其中主要为≥60岁的老年人(51.6%)和慢性病人(52.8%)。在签约居民中,80.6%知道家庭医生的姓名,47.2%看病时首选自己的家庭医生,88.1%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总体满意,82.9%有续签意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0岁、首选社区卫生机构、听说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为家庭医生对解决健康问题有帮助是促进居民选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2.114、1.945、14.068、3.697和2.334,P值均<0.05)。结论:武汉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处于较低水平,居民知晓和利用不足,需要相关部门强化宣传,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紧扣居民需求,并向普通人群延伸。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深圳市罗湖区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和期望,分析与服务需求相关的因素,为制订家庭医生服务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年5月通过"罗湖区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对罗湖区居民开展家庭医生服务需求的网络调查,共收集有效答卷14487份。问卷主要内容为居民基本情况、期盼的家庭医生服务、支付方式、签约方式、医生团队信息、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首诊和健康档案等。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罗湖区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64.01%的调查对象希望有一个随时咨询的医生朋友,23.79%的调查对象希望政府全额购买服务,仅17.68%选择完全自付费用,67.22%的居民选择通过社区签约及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或医院就诊签约,65.43%的调查对象希望了解家庭医生团队的专业专长,53.59%的人希望知道家庭医生的电话、微信等联系沟通途径,80.47%的签约对象愿意接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首诊,83.13%的调查对象愿意为了健康自行到附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登记自己健康档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22)更希望政府全额支付家庭医生服务;企业员工(OR=1.15)和个体工商户(OR=1.22)、在罗湖居住或工作5~9年者(OR=1.12)、与其他家庭成员同住者(OR=1.40)以及深圳医保二档(OR=1.54)和三档者(OR=1.38)的网络签约意愿较高;女性(OR值分别为1.41、1.49)、<45岁(OR值分别为1.44、1.46)、企业员工(OR值分别为1.16、1.20)、罗湖居住≥10年(OR值分别为1.51、1.42)、与直系亲属同住(OR值分别为1.53、1.46)更倾向于接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首诊和更愿意主动登记建立健康档案(P<0.05)。结论罗湖区中青年人群对于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多样,应关注男性、年龄大、收入低、没有深圳医保一档人群的需求意愿,以期为居民提供更加精细化和优质的家庭医生服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居民签约家庭医生以及签约后首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动基层首诊制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2019年7-10月在东、中、西部三个样本市6家基层医疗机构对就诊居民进行出口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调查484名基层就诊居民。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家庭医生内涵认识正确,对家庭病床服务需求更高,由社区医务人员推荐、居民区宣传栏等方式了解家庭医生的就诊居民更愿意签约;清楚家庭医生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医保优惠和长处方政策,签约时间更长的签约居民更倾向于基层首诊。结论:应进一步通过社区医务人员推荐、居民区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居民对家庭医生"健康管理者"内涵的理解,以需求家庭病床的居民为重点对象,促进有效签约;强化签约居民对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和医保优惠政策的认知,巩固续签意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家庭医生式服务推行初期取得的成效及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认知、需求、签约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随机抽样原则,选取1090名居民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情况、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认知、需求、签约情况及影响因素等。共发放问卷1090份,有效回收1027份,有效回收率94.22%。结果915例(84.9%)居民知晓家庭医生式服务,769例(74.9%)居民愿意或已经签约家庭医生式服务。不同收入、不同文化程度、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知晓度及对社区实行首诊制的接受度与居民签约意愿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开展有了一定的认可,但还存在一些有待提高的方面,还应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居民对分级诊疗的接受度与期望,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供参考。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在南京市浦口区11个社区中各抽取100位未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知晓家庭医生制度、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患有慢性病的居民更能接受社区首诊。居民最希望家庭医生提供的服务分别是定期体检、常见病诊治、慢性病治疗和指导、随时获得服务和健康指导,以及紧急情况的抢救。结论: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普及度,充分利用医保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重点人群逐步扩大到普通人群,强化对常见病诊治以及其他由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职责与功能,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三种不同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的评介与分析,得出全科医生签约的最佳模式。方法:随机抽取三种不同模式签约的责任医生各5名,调查他们签约的成功率及签约后社区居民的慢病知晓率、服务率、满意率。结果:模式二和模式三签约的成功率较高,模式三的依从性更好。讨论:以"粉丝"为基础的签约模式和以重点慢病病人为基础的签约模式比较适合在社区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