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死亡率最高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中医将其归属于“尿血”“癃闭”范畴。该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肾脾亏虚,血运无力,气血痰瘀湿凝滞,阻塞水道,或气化无力,膀胱失司,水液代谢失调;标实为湿热毒邪内蕴,毒瘀胶结,导致膀胱经络受损。《内经》“辛以润之”指明辛味药可“开腠理,致津液,通气”,基于此理论探讨膀胱癌的治疗,并附医案1则以兹佐证。  相似文献   

2.
“辛以润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以润之”作为临证治则 ,始见于《内经》,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 :“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亦云 :“寒淫于内 ,治以甘热 ,佐以苦辛 ,以咸泻之 ,以辛润之 ,以苦坚之。”一般来说 ,辛味药物最基本和直接的效用是宣通、发散 ,如麻黄发表散寒 ,桂枝通阳化气 ,陈皮行气解郁 ,川芎活血行气 ,正如《内经》所说 ,“辛散”、“辛甘发散为阳”。由于辛味之品并非具有直接的滋阴润燥作用 ,且在临床上 ,对于津血亏损证 ,辛味药物又常被视为慎用品 ,甚至为忌品。因此 ,“辛以润之”多引起初学中医者疑惑和费解。在此 ,笔者…  相似文献   

3.
辛润之法用于燥证,其机理是利用辛味药之辛宣通利之性,助津液之化生和输布,使机体得以濡养。而津液的化生输布与肺膊肾三脏最为相关,因此辛润之法主要用于脾失运化、肺卫失宣及膀胱气化失司之燥证。并举典型病例说明。  相似文献   

4.
中医理论认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者,酸苦甘辛咸也。其入于口,各有所走,酸入肝走筋,苦入心走骨,甘入脾走肉,辛入肺走气,咸入肾走血。五味攻邪祛病各有所专,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故药物功效是以五味为基础的,不同的药物,因所具性味不同而功效各异。五味之中,辛性走窜,动性最著,为诸味之帅,故在此略论一二。辛味药物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故辛味药多用于治疗邪犯肺卫之表证和气血瘀滞之证,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1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由于其病情变化缓慢且自发性波动,预后差别大以及西药治疗相对不敏感等特点,至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案.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匿;肾病综合征发病率高(约占70%~80%);部分病人有镜下血尿(约占40%),疾病进展缓慢.  相似文献   

6.
余仁欢认为老年特发性膜性肾病核心病机以脾肾两脏亏虚为本,湿、痰、瘀胶着难分为标实之邪。治疗当健脾补肾、培土制水为先,化痰活血、和络固精宜贯穿始终,同时应注重温阳以助气化的原则。对于老年患者应以中医药治疗为主,谨慎运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同时配合黄芪鲤鱼汤等饮食调摄。并附医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疾病,本病从脾论治不仅有中医理论渊源,且“脾”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脾虚不仅涉及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紊乱,而且属于“脾”的肠道菌群也影响宿主的免疫稳态。中国中医科学医院西苑医院肾病科主任余仁欢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依据李东垣的“阴火论”提出脾虚是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基本病机,脾虚不仅生湿,而且以脾胃为中心的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会进而导致三焦气机郁滞,气滞血瘀,气郁化火,变证丛生,从而在脾虚或脾肾两虚基础上,常可兼夹风湿、湿瘀互结、或痰瘀互结。采用健脾益气、疏风散火、祛湿和络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疗效显著,患者尿蛋白明显减少,不良反应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该文旨在详细阐述余仁欢教授从脾论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理论依据及临证经验,并验案一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陈以平治疗膜性肾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羽中  胡庆全 《中医杂志》2001,42(7):401-402
上海龙华医院陈以平教授从事肾病临床工作40余载,尤其在治疗膜性肾病方面更有独到之处,对曾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无效,或激素效果差正在减量的膜性肾病患者,取得满意疗效。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赵晰  祝昌昊  王耀光 《中医杂志》2023,(16):1707-1710+1728
认为膜性肾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肾失气化与膜性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脏腑气化失司、精微失摄下泄、水瘀浊毒内留是其核心病机,发病过程中正虚、邪实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终成虚实夹杂之证。根据膜性肾病临床特点,治疗采用温肾益气、扶正培元法,常用自拟方膜肾1号方;温肾藏精、固摄精微法,常用水陆二仙丹、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等;温肾利水、通利三焦法,常用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温肾活血、消瘀除癥法,常用桃红四物汤、当归芍药散及虫类药等;温肾泄浊、推陈致新法,常用茵陈失笑散合温脾汤加减。  相似文献   

10.
膜性肾病是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虽有自愈倾向,但仍有35%的患者会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赵玉庸教授认为"肾络瘀阻"为膜性肾病的核心病机,并据此总结出"三位一体"之观点."一体"指本病病机本源为脾肾两虚、肾络瘀阻,"三位"指健脾益气、化瘀搜络、化浊解毒等治疗三法....  相似文献   

11.
陈以平教授分期论治膜性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膜性肾病的治疗中,陈以平教授将其分为早期、中后期进行分期论治,分别采用清热膜肾方和补肾膜肾方。将辨证与辨病、中药与西药相结合,将益气活血法贯穿治疗始终。并举验案一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2.
膜性肾病为一病理诊断学名词,因其病理表现为弥漫性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增厚而得名,是成年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膜性肾病可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两类,国外报道其中特发性约占膜性肾病的80%,继发性者多由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肿瘤、药物等引起。  相似文献   

13.
诠释"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的意义,提出"肾苦燥"是《黄帝内经》所论肾的病理特点之一,即:肾气不足、不能化气,使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而致燥;"辛以润之"即通过辛温之药助肾气化,以输布津液的治法。东汉张仲景对五苓散、肾气丸及栝蒌瞿麦丸诸方的应用,宋金时期的许叔微、成无己等对"肾苦燥"病机及"辛以润之"机理的讨论,清代尤怡将"燥"的病机分为"阴枯"与"阴凝"两类的认识等,分别从临床和理论方面支持上述分析。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21-422
马建伟认为脾肾两虚为膜性肾病发病之根本,湿热毒邪、瘀阻肾络、风邪外袭为膜性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特点。在治疗中应以益肾健脾为本;清热利湿解毒当先;强调祛风除邪;活血化瘀贯穿治疗始终;谨守病机,守方治疗,随证辨治,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5.
介绍史晓林教授从“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论治肝肾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经验。史 晓林教授认为,“肾苦燥”,是指肾易受内燥伤害,即肾阴虚,导致肾精亏虚,精少髓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 病机是年老体衰,诸脏虚损,以肝肾阴虚为主,阴虚又易致瘀。故治疗宜以补肝肾为主,使精血化生有源,充 养骨髓,辅以辛药温阳,行气血津液,使补而不滞,达到“润”肾、补肾强骨之效。  相似文献   

16.
聂莉芳教授认为膜性肾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脾肾两虚,瘀血停滞.她强调辨证求因,同时注重顾护正气,不轻易使用攻伐.形成了一整套以健脾补肾,活血化湿法为主的中医治法:①健脾益气和胃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六君子汤加减.②补肾涩精法,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③活血化瘀法,方用自拟加味当归芍药散.对于浮肿患者常配合使用黄芪鲤鱼汤.  相似文献   

17.
膜性肾病是临床常见肾病类型之一,赵玉庸教授认为,膜性肾病多见于本虚标实证,一方面由于脾肾两虚,气血不行;另一方面由于湿热、浊毒等阻滞肾络。针对"浊毒伏肾、肾络瘀阻"等膜性肾病共有病机,采用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治疗膜性肾病早中期患者,补气养阴、化瘀解毒法治疗膜性肾病中后期患者。在选方用药时,善用虫类药物,疗效显著,附典型医案一则。  相似文献   

18.
介绍李明权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的经验。膜性肾病是难治性肾小球疾病的一种,是肾病综合征常见临床病理表现之一。李教授认为,膜性肾病多属本虚标实之候,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治疗上以病-证-症结合的思想为指导,以补脾肾之虚为主,兼清热毒、利湿毒、消风毒、祛瘀毒,获得显效。  相似文献   

19.
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六对论治”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针对该病正气亏虚、湿热毒瘀等邪气内着、阻于肾络的核心病机,在扶正祛邪、通络益肾的治疗原则上,依据病理表现进行分期辨证论治。辨证采用极富特色的“本虚定证型、标实辨证候”方法,以气血不足、气阴两伤等本虚证为基础,根据内热、血瘀、湿阻、水停等邪实的变化灵活调整用药,同时注意对症治疗和对症辨证治疗,重视解决激素等西药引起的次生证候,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合1 则医案详析“六对论治”法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