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将医院、医保、患者引入按病种分值付费的SWOT分析中,剖析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从医院和医保的管理角度提出建议:提高病案首页填写质量、提升数据分析和信息整合能力、创新临床科室绩效考核方案、健全医保监督管理体系、促进医保和医疗紧密互动.  相似文献   

2.
芜湖市作为国内较早一批探索按病种分值付费的城市之一,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了病种标准、医院系数、特例单议、个人负担控制比例、费用结算、医院互查及沟通协商等一套传统的按病种分值付费体系。为顺应国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趋势,文章依据芜湖市经验就如何实现传统按病种分值付费向总额控制下基于大数据的按病种分值付费模式的转变,如何实现“同病同城同保障”,为按病种分值付费与特殊医疗需求的矛盾等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按病种分值付费对医院管理的影响。方法以广东省医疗机构病案统计管理系统为查询软件,按条件检索出该院2017年11-12月(32例)和2018年11-12月(30例)乳腺恶性肿瘤行乳房切除术住院医疗费用,利用Excel2007对比这两时间段人均住院医疗费用。结果按病种分值付费实施以来,该院根据按病种分值付费的优缺点,采取相应对策管理,乳腺恶性肿瘤行乳房切除术人均住院医疗费用2018年11-12月(30例)比2017年11-12月(32例)减少8.45%。结论按病种分值付费是时代产物,各个医院首先应清楚按病种分值付费的定义,综合分析按病种分值付费的优缺点,然后医院进行宏观调控,最后各个部门积极采取相关对策,努力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的同时加强医院的精细化管理从而取得"医、保、患"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按病种分值结算付费方式改革对厦门市某三甲医院的绩效。方法:提取某三甲医院按病种分值结算付费方式改革前后各两个医保年度的所有出院患者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与双重差分法对相关医疗管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改革后次均住院费用等相关指标增幅低于改革前;本地医保改革后次均住院费用、次均药品费用、次均耗材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净效应分别为-761.12元、-60.86元、-77.86元、-0.41天,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总额控制下的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有利于增强医院自主管理意识;有利于减轻参保人员个人负担水平;改革存在分值单价贬值问题;双重差分法研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效应有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院》2019,(3):390-392
按病种分值付费已成为我国医保支付方式的趋势,医院病种成本核算应成为有效的医院管理工具。公立医院强化全成本核算,控制医疗运行成本,成为医院运营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政策控制病人住院费用和住院日的效果。方法利用病案首页关键信息与医保结算费用,对按病种分值付费实施前后的住院费用、住院日、费用结构、城乡或职工医保病人费用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施病种分值付费后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日均比实施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费用结构中药品费、耗材费、其他费均下降,技术劳务费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病种分值付费可有效降低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日,促进结构费用优化,但在职工医保病人控费方面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按病种分值付费对恶性肿瘤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提取厦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4年~2017年医保年度的涉及恶性肿瘤病例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与双重差分法对相关医疗管理指标及病种结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统计期间,恶性肿瘤相关疾病住院费用复合增长率(CAGR)为17.44%,本地医保住院人数、住院人次、人均住院次数高于其他患者;次均费用、次均耗材费净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平均住院天数、次均药品费用下降,个人负担费用增加;分值分段中>100的人次占比最大,为54.17%,0~100分值段CAGR最高,占77.52%,居中的300~400分值段呈负增长(CAGR-9.40%);涉及恶性肿瘤的病例结算病种700种中仅104个病种按恶性肿瘤病种结算,其中97种人次占比低于1%;本地医保全部病种结算费用为该病种平均值的75.87%.结论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有利于增强医院自主管理意识,有利于减轻参保人员个人负担水平;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控制恶性肿瘤相关疾病住院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影响有限;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加强了定点医院诊疗行为的选择性,存在诱导住院、分解住院、改变诊断排序的可能性;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病种分值计算方法应进一步优化,建议借鉴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办法测算的标准费用作为分值计算依据,减少病种数量,并为推行DRGs收付费做好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院》2017,(12):1760-1762
目的通过对三甲医院脑卒中患者的医疗费用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医保付费方式的脑卒中患者,住院费用与实际报销比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某三甲医院2014—2016年的第一诊断为脑卒中患者的医疗费用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的资料包括住院医疗总费用、医保统筹费用、个人自付费用。研究分为两组,非按病种分值付费的脑卒中患者1 017例,按病种分值付费的脑卒中患者1 023例,合计2 040例。采用简单描述、总结归纳、对比研究的方法,运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并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基于不同医保付费方式对实际报销比进行方差分析,费用两两之间比较用q检验,对两组不同的医保付费方式对于脑卒中医疗费用的构成差别进行深入分析,对所有纳入本研究的病历费用数据资料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找出相关因素,进行特色分析。结果通过数据性分析比较,结果显示:2014—2016年,按病种分值付费组的实际报销比分别为73%、76%、82%;非按病种分值付费组的实际报销比分别为60%、71%、64%。不同医保付费方式对脑卒中患者的实际报销比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按病种分值付费组的实际报销比明显高于非按病种分值付费组,且每年呈递增趋势。非按病种分值付费组的实际报销比3年来呈波动变化,不稳定。按病种分值付费在控制医疗总费用,降低参保人员医疗负担方面确实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按病种分值付费(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 DIP)支付改革不断发展推进的形势下,医院费用成本管控迎来新挑战。深圳某医院探讨在DIP支付方式改革形式下,结合临床路径和DIP医保支付标准,建立DIP病种临床路径,优化医院医疗服务费用结构,合理使用医保基金,促进医院成本管理转型。  相似文献   

10.
正医疗保险按病种付费目录的推荐,是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重要步骤,要把这项工作落实到位,需要处理好按病种付费与按服务质量付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包括医保支付标准在内的各项配套改革。单病种定额付费和病种分值付费按病种付费,就是将诊疗方案和出入院标准比较明确、诊疗技术比较成熟、临床路径稳定、综合服务成本差异不大的疾病,制定相应病种支付标准,由医保基金按病种(病例)向医疗服务机构支付费用的一种付费方式。  相似文献   

11.
以DRG/DIP为主导的付费方式是当前支付方式改革的必然趋势,其西医诊断与诊疗体系的核心机制与中医药诊治特点缺乏适配,导致中医药缺乏医保基金补偿的长效机制。针对医保支付与中医药的非对称问题,创新性地引入未充分补偿与非对称共摊的理念,探索适用当前付费制度改革背景下的中医药非对称共摊支持机制,并以此理念指导全面实施DRG且有深厚中医药传统的江苏省常州市,对其中医医疗机构开展非对称共摊相应的系列政策。政策实施后,常州市各中医医疗机构的支付率提升、人均住院费用下降、中医诊疗价值得到有效补偿,达到预期目标,为DRG/DIP付费制度改革背景下有效落实支持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制性、系统性卫生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12.
医保支付方式作为引导医疗服务行为、调节资源配置的杠杆,对实现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医保支付改革,以DRG和DIP为代表的支付方式已成为主要方向。文章从改革的现实出发,对DIP相较于DRG的实施优势、问题与挑战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按病种分值付费政策对心血管病种患者实施效果并提供相关建议。方法 以广东省某大型三甲综合医院DIP政策实施前后收治的64 970份心血管病种患者为研究样本,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双重差分法,分析两种不同医保支付方式(广州医保、其他医保)对相关医疗指标的影响。结果 按病种分值付费政策实施后,广州医保患者人均住院费用从49 060.62元下降到46 984.24元(t=-6.924,P<0.001),自负金额减少2 104.67元(t=-10.654,P<0.001),住院天数下降0.40天(t=-8.824,P<0.001),三个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医保支付方式患者的这三个指标在两个时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费用结构中有明显变化幅度的分别是综合医疗服务费(t=53.403,P<0.001)、诊断费(t=50.198,P<0.001)、治疗费(t=22.804,P<0.001)、西药费(t=-12.488,P<0.001)、血浆和血浆制品费(t=-7.93,P<0.001)、耗材费(t=-17.901,P<0.001)以及其他费用(t=-115.076,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耗材费,同比减少5.53%。以“风险级别”为分层标准对人均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进行双重差分法分层分析,政策效果仅发生在人均住院天数中“中低风险级别”和“没有出现死亡病例”两组病例。结论 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有利于增强医院自主管理意识,减轻参保人员个人负担水平,优化费用结构,但仍需加强控制重点费用类别,并未能充分体现医疗服务价值和达到促进分级诊疗目的,需提高支付标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相似文献   

14.
在近几年医保覆盖面提高使医疗需求量增大和医院自身管理改善的背景下,广东省县级医院收入、结余、工作量和技术水平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医院已经在现有形势下寻找到了一条生存发展的道路,但是这条道路存在经营风险大、医疗费用上涨和医保支付压力不断加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某军队医院军队医改、基本医保、外地医保和自费四种不同付费方式工作量、医疗费用、病种、工作效率的差异,探讨不同付费方式对医院经济的影响,提出军队医院发展的对策建议。方法通过“军字一号”系统采集数据,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某军队医院外地医保患者最多,次均费用最高;军队医改患者最少,与基本医保患者次均费用基本相当。军队医改患者平均住院日最长,药占比最低。结论不同付费方式对医院经济结构产生不同影响,应当加快军队医院支付制度改革,将军队医院纳入地方公立医院改革,并强化医院自身管理,促进军队医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DRGs付费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比较先进和科学的付费方式,其强化了医保对医疗行为的引导、制约和监管作用,对医院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自2018年沈阳市医保实施DRGs付费以来,某大型三级公立医院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结合医院自身特点,积极探索管理办法,采取多种措施,逐步适应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新生儿科DIP医保结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优化新生儿科医保结算规则,推进支付方式改革精细化管理。方法:选择国家DIP支付方式试点城市Y市为案例地区,结合定性资料分析与访谈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四象限气泡图、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Y市新生儿科全样本患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Y市2022年有1 372例新生儿,医保结算率为84.82%,其中三级医疗机构为81.10%。未入组718例,占比52.33%。三级医疗机构、未入组、低体重儿、住院天数越高、出生天数越低、结算分值越低的病例,医保结算率越低(P<0.05)。结论:新生儿科医保结算率显著低于全市水平,三级医疗机构亏损程度更高,易引致推诿危重新生儿患者风险;新生儿科存在分组精细化不足、分值失真的问题。建议:完善核心要素管理与调整机制,优化新生儿科DIP病种分组;综合考虑新生儿资源消耗特征、合理动态调整新生儿医疗服务价格、科学设置新生儿科加成系数;做到新生儿科发展与医保协同改进,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内涵式、精细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郑州市DIP支付方式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在分析大数据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成本管理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胸科医院的实际应用,研究成本管理数字一体化平台建设整体框架及实施路径,探讨DIP付费模式下医院成本管理的价值赋能,为医院管理者探索智能成本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按病种分值付费(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DIP)的实施效果。方法:本文以2014年DIP试点城市——广东省清远市作为处理组,以省内其余19个非试点城市(除中山市,其在2010年已开始试点)作为对照组,构建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中的合成控制法评估DIP的实施效果。结果:清远市实施DIP 3年后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比对照组降低1天,平均住院费用比对照组低1000元左右。结论:实施DIP可以降低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的增速,从而缓解医保基金支出增长过快,并提高医院的服务效率,减轻住院患者的经济负担。试点地区应更加科学地制定病种分值,完善医保监管,加强医保政策的宣讲培训,使DIP改革具有更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