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引起神经肌肉骨骼性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引发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因素,现将该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运用冲击波在肌筋膜触发点(MTrP)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肩MPS)的疗效。方法:选取连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8月—2019年7月康复门诊收治的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30例,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后的VAS评分,临床症状、体征评价量表以及临床疗效的统计学差异。结果:经治疗后患者疼痛均可缓解,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术前,临床症状、体征及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2周的疗效优于治疗前1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冲击波肌筋膜触发点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针刺对慢性肌筋膜疼痛(MPS)模型大鼠痛阈值的影响,分析针刺治疗MPS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是否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蛋白有关。方法 随机将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MPS组、阳陵泉(GB34)组和肌筋膜触发点(MTrPs)组,每组6只。对照组正常喂养,MPS组、GB34组和MTrPs组采用钝性打击SD大鼠左侧腓肠肌结合离心运动的方式建立MPS模型,期间对大鼠进行8周造模干预和4周的恢复期。造模完成后,分别对GB34组和MTrPs组大鼠左下肢阳陵泉穴和触发点进行电针干预,电流强度以大鼠左下肢轻微震颤为宜,留针15min, 1次/d,连续7d。结果 MPS组大鼠腓肠肌形态发生改变,病理横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肌纤维,纵切面可见粗细相间的梭形肌纤维。针刺治疗可提高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并降低MTrPs周围损伤肌纤维中ERK、p-ERK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表达。此外,治疗后MTrPs周围炎性细胞减少,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降低。结论 针刺治疗可改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针刺触发点效果优于传统穴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基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牵伸运动治疗髌股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牵伸运动治疗,对照组采用痛点电疗联合牵伸运动治疗。比较2组患者VAS评分、Lysholm评分和Q角大小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下降,Lysholm评分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Q角比较(P<0.05);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理论治疗髌股疼痛综合征,能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且疗效优于局部痛点治疗。  相似文献   

6.
肩周炎关联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湿针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湿针为主治疗肩周炎关联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80例评分在5分以上肩周炎患者,根据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特征认证受累肌肉,定位受累肌肉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位置。以湿针治疗结合受累肌肉的自我牵张锻炼,并做治疗前中后的疼痛评估。结果:治疗中期,好转率100%;2个月后治愈率和良好率分别达85%和1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肩周炎时,考虑治疗受累肌肉筋膜疼痛触发点。  相似文献   

7.
8.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骨骼肌肉疾病,其特征常伴有肌筋膜触发点的产生.MPS是导致慢性和持续性局部疼痛的主要原因.本文就MPS治疗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为MPS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骨骼肌是人体的最大器官,占人体总重量的50%。每一块肌肉都可能发生疼痛和功能异常,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增加[1]。临床调查显示,30%骨骼肌疼痛患者是由于肌筋膜触发点导致局部疼痛和远处牵涉痛,这些疼痛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针刺肌筋膜触发点与经络穴位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疗效,为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探寻一种新的综合治疗模式.[方法]将30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肌筋膜触发点组、经络穴位组及综合治疗组,每组100例,每组均临床常规用药,肌筋膜触发点组采用每周1次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经络穴位组采用每天1次经络取穴针灸治疗,综合治疗组每天1次经络取穴针灸治疗,并配合每周1次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6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治疗8周后,进行三组自身治疗前后对照和组间疗效的比较.[结果]三组自身治疗前后对照,各组疼痛指数、功能状态指数和硬结条索状物指数均降低(P<0.05);有效率方面,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6%,肌筋膜触发点组总有效率85%,经络穴位组总有效率82%,肌筋膜触发点组与经络穴位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治疗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与经络穴位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相当,二者合用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容量注射液触痛点注射在治疗肌筋膜痛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选择48例肌筋膜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A、B 2组,A组为试验组B组为对照组。A组每一触痛点注射配制液8~10 ml,B组每一触痛点注射配制液3~5 ml,观察2组患者在治愈率,并发症等的治疗效果并在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将2组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第1疗程后A组治愈率优于B组(P<0.05)。第2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治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均未有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B组有2例好转的患者复发,且A、B 2组患者治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大容量注射液触痛点注射较传统小容量注射治疗肌筋膜痛综合征在疗效及降低复发率方面有一定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基于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定位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诊治的60例MP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红外线热成像诊断技术定位并针刺灭活肌筋膜触发点,对照组则定位传统腧穴进行针刺,2组患者均隔天治疗1次,每周3次,共治疗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红外线热成像分布图、McGill简化量表疼痛评分及临床疗效。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现有痛强度(PPI)评分比较(t=-0.399、-0.454、-0.2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治疗后PRI、VAS及PPI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间PRI、VAS及PP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在改善程度上治疗组患者相对于对照组更为明显;同时治疗组腰背部高温区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布亦减少,而对照组腰背部高温区较治疗前亦有降低,分布亦减少,但与观察组相比在高温区及分布减少程度上仍有一定差距。 结论 通过红外线热成像图对肌筋膜触发点进行定位后针刺灭活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有效、快速、精准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局部扳机点(MTrPs)温和灸治疗颈肩肌筋膜痛综合征(MPS)患者的疗效,并检测其对患者血清环氧化酶2 (COX-2)、前列腺素E2(PGE2)、白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海南省中医院骨伤科门诊,采用电脑随机数字生成器法纳入50例符合条件的颈肩MPS患者,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25例,A组进行10 d的MTrPs温和灸治疗,B组口服艾瑞昔布片1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的简化McGill疼痛量表积分以及血清COX-2、PGE2、IL-6、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在疼痛强度(PPI)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的PRI、VAS、P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OX-2、PGE2、IL-6、TNF-α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X-2、PGE2、IL-6、TNF-α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容量注射液触发点注射在治疗肌筋膜痛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 选48例肌筋膜痛综合征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试验组,B组为对照组.A组每一触发点注射配制液8~10ml,B组每一触发点注射配制液3~5ml,观察两组患者在治愈率、并发症及疗程等方面情况并在疗程结束后随访,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第1疗程后A组治愈率较B组有优势(P<0.05).第2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在治愈率上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有并发症发生.随访1a,B组有2例好转的患者复发且A、B两组的患者在治愈率上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较大容量注射液触发点注射疗法较传统疗法治疗肌筋膜痛综合征在疗程、疗效及降低复发率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容量注射液触发点注射在治疗肌筋膜痛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选48例肌筋膜痛综合征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试验组,B组为对照组。A组每一触发点注射配制液8~10ml,B组每一触发点注射配制液3~5ml,观察两组患者在治愈率、并发症及疗程等方面情况并在疗程结束后随访,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第1疗程后A组治愈率较B组有优势(P〈0.05)。第2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在治愈率上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有并发症发生。随访1a,B组有2例好转的患者复发且A、B两组的患者在治愈率上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较大容量注射液触发点注射疗法较传统疗法治疗肌筋膜痛综合征在疗程、疗效及降低复发率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6.
17.
18.
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疗效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6例。2组患儿均予抗感染、静脉滴注氨茶碱、口服酮替芬及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雾化吸入0.5 g.L-1沙丁胺醇悬液,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肺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42/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27/4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观察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呼出50%肺活量时呼气流量(FEF50%)、呼气峰流量(PEF)及用力肺活量(FVC)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改善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FEV1、FEF50%、PEF及FVC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可迅速缓解哮喘急性发作,改善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肌筋膜组织源性疼痛属于人体骨肌系统病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体力活动的减少,此类疾病发生率不断增高。半个世纪以前,Janet Travell教授对肌筋膜组织源性疼痛的病症进行了归纳,提出“触发点”概念。直至今天,其病因病理及可利用的研究方法仍不明了。在对国内外近20年来大量相关文献研读基础上,本文对此病的主流研究方向及方法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国内盛行的小针刀疗法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杨三春 《西部医学》2009,21(11):1933-1934
目的对比观察氧气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与β2受体激动剂(硫酸沙丁胺醇)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氧气雾化吸入布地奈德与硫酸沙丁胺醇治疗,用药时间最短1周,最长2个月,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和血气情况,观察记录哮喘控制情况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及肺功能治疗前后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根据哮喘控制标准,明显改善(P〈0.05)。结论氧气雾化吸入布地奈德与硫酸沙丁胺醇均能改善肺功能及临床症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