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心脏外科开胸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外科行开胸心脏手术的40例患者,年龄39~71岁,体质量指数(BMI)18.63~24.80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EA组),每组20例。EA组在麻醉诱导后于双侧内关、合谷穴行经皮穴位电刺激直至术毕,C组仅在相同时间、相同穴位粘贴电极片但无电刺激操作。比较两组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4、8、12、24、48、72 h静息和活动时的视觉模拟(VAS)评分,拔除气管导管后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和总按压次数,术后补救镇痛例数,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EA组静息时VAS评分在气管导管拔除后4、8、12、24、48 h均低于C组(P均<0.05)。活动时气管导管拔除后8、12、24、48h EA组VAS评分均低于C组(P均<0.05)。拔除气管导管后48 h内EA组PCIA有效按压次数、PCIA总按压次数均较C组下降(P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混合痔术后疼痛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白环俞穴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曲马多缓释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治疗后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组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的止痛作用与对照组口服曲马多缓释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避免口服止痛药的副作用,且操作方便安全,有推广运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谢延  赵云鹏  刘敏  刘清 《重庆医学》2011,40(15):1517-1519
目的观察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的近期疗效。方法将56例符合罗马ⅢPDS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接受枸橼酸莫沙必利片5 mg,每日3次;对照组接受多潘立酮片10 mg,每日3次,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行患者总体PDS症状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总体PDS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餐后饱胀的改善作用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能明显改善PDS患者的临床症状,对缓解餐后饱胀和早饱症状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疼痛指数、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整体疗效为观察指标,分析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肩周炎的治疗效果。结果:89例肩周炎患者经过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后,疼痛指数下降,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提高,两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整体疗效中总有效率达到97.7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显著减轻肩周炎患者的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对肩周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徐紫清  丁凡帆  薛阳  张杰  赵晓红  薛建军 《甘肃医药》2022,(10):871-873+890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剧烈,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非药物和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因其安全无创伤、操作简单、患者接受度高而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回顾近几年相关研究,将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疗效、穴位选择、参数设定予以综述,以便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6.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与相应的穴位相结合可用于围手术期、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康复,提高男女生殖功能,成瘾戒断综合征,治疗糖尿病及周围神经病变,缓解运动性疲劳,消除肩周炎、膝关节炎、慢性盆腔炎等急慢性炎症.对小儿原发性遗尿、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剖宫产产妇寒战等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妇科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腹腔镜下子宫广泛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50例,对照组25例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观察组25例采用TEAS辅助静吸复合麻醉。记录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尿残余量及留置尿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降低,第一次自主排尿后尿残余量减少,留置尿管时间缩短。结论:TEAS干预可显著促进患者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药物组:于月经来潮当天或有痛经先兆开始口服复方益母草冲剂5天;联合组:除口服上述药物外,同时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双侧气海、合谷、三阴交、血海、足三里穴,每天一次,连续5天,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记录治疗期间及治疗后三个月经期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前后两次检测经期血清前列腺素E-2( PGF2) 和皮质醇(Cor)浓度;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经期VAS评分联合组低于药物组(P<0.05,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的PGF2浓度均高于治疗前,联合组升高幅度较大,更接近正常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的Cor浓度均低于治疗前,联合组降低幅度较大,更接近正常值(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是一种新型的穴位刺激疗法.由于具有无创、无毒性等优势,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TEAS辅助椎管内麻醉具有多种积极作用,能够有效减少围术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患者康复.本综述汇总相关文献,介绍T...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膝骨性关节炎(KOA)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其疼痛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TKA治疗KOA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60例行常规康复治疗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连续治疗1月,观测两组治疗前后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HSS功能评分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有效改善TKA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1.
经皮穴位电刺激是在针灸和经皮神经电刺激的基础上,以经皮电极在靠近神经或与重叠神经的穴位上施加电流刺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无创便携、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特点。其可能通过平衡自主神经功能、改善胃肠动力、调节胃肠激素和神经递质分泌等机制发挥作用,并有望成为胃肠道疾病中更具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法。本文总结了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的起源及作用机制,并对其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已成为麻醉科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但阿片类镇痛药进行PCA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增加了术后镇痛的不适和风险.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具有镇痛作用,本文旨在观察TEAS用于上腹部手术后PCA是否有止吐作用,是否减少PCA止痛药物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罗马Ⅲ分类中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PDS)患者体表胃慢波信号特征。方法:20例无症状健康受试者,55例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经Medtronic胃电检测系统连续记录空腹及餐后体表胃电信号30min,获取慢波主频率(DF)、主功率(DP)、正常慢波百分比(N%)等参数,组间参数进行t检验。结果:1PDS患者胃慢波主频率较健康受试者快,主功率较健康受试者低[(3.08±0.28)次/min vs(2.95±0.24)次/min,P<0.01;(44.57±5.69)dB vs(46.92±5.61)dB,P<0.01]。2PDS患者胃节律紊乱百分比较健康受试者高,且胃正常节律百分比及胃慢波耦合百分比较健康受试者低[(8.39±6.06)%vs(15.82±11.53)%,P<0.01;(89.41±6.42)%vs(76.99±23.02)%,P<0.01;(55.19±16.22)%vs(40.95±23.39)%,P<0.01]。3PDS患者餐后胃慢波主频率较餐前快,主功率较餐前高[(3.08±0.28)次/min vs(3.13±0.80)次/min,P<0.01;(44.57±5.69)dB vs(47.29±13.70)dB,P<0.01]。4餐前、餐后PDS患者胃正常慢波百分比、节律紊乱百分比及慢波耦合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DS患者胃慢波活动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与妇科患者术后麻醉镇痛药用量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20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手术患者62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术前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测定感觉阈和耐受阈.术中使用舒芬太尼诱导并全凭静脉维持,术后使用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分析术前感觉阈和耐受阈与术后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预防浆细胞性乳腺炎(PCM)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我院收治的且行慢性溃疡修复术的86例PC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纳入对象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不予以电刺,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予以TEAS.比较两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疏肝健脾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肝郁脾虚型)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中药疏肝健脾方,对照组予以多潘立酮片,疗程均为4周。通过中医症状积分量表、利兹消化不良问卷(Leeds dyspepsia questionnaire,LDQ)、水负荷试验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unctional digestive disord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FDDQL)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胃感觉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和LDQ问卷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餐后饱胀、早饱、胸胁胀痛、疲乏无力、便溏等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胃感知阈值和胃不适阈值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胃感知阈值和胃不适阈值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生存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患者总生存质量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忧虑、睡眠、不适、健康感觉各单维度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疏肝健脾方能有效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肝郁脾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胃感觉功能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王棕皆  曾繁培  钱彬 《西部医学》2017,29(9):1233-1236
【摘要】目的 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全身麻醉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患者68例,年龄18~60岁,按美国麻醉医师(ASA)分级为Ⅰ~Ⅱ级,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各34例。电刺激组采用麻醉前经皮电刺激双侧合谷(LI4)、内关(PC6)和足三里(ST36)30 min;对照组未行穴位电刺激。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术后24小时QOR 40评分,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电刺激组患者术后24 小时QOR 40评分升高;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提高全身麻醉下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在预防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便秘中的疗效.[方法]将88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一周,观察两组患者在化疗1周内便秘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化疗1周内便秘发生率(9.09%),对照组化疗1周内便秘发生率(31.84%),治疗组便秘发生率明显少于少于对照组[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较好预防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便秘的发生,且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区锦燕  洪海  王文兰 《广东医学》2008,29(8):1268-1269
目的观测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瑞芬太尼麻醉后伤口急性疼痛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腰椎骨折择期行椎板减压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麻醉组(Ⅰ组,n=30)和对照组(Ⅱ组,n=30)。Ⅰ组于麻醉诱导前30min,采用韩氏刺激仪经皮肤电极刺激合谷、劳宫、内关、外关穴,然后接受异丙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中采取间断穴位电刺激(刺激30min停止30min)至手术结束。Ⅱ组采用单纯异丙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结果①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Ⅰ组术前、拔管前、拔管后与术中比较P<0.01,拔管后与拔管前比较P>0.01。Ⅱ组术前、拔管前、拔管后与术中比较P<0.01,拔管后与拔管前平均动脉压比较P<0.01,心率比较P<0.05。Ⅰ组与Ⅱ组组间平均动脉压比较;术前、术中P>0.01,拔管前、拔管后P<0.01,Ⅰ组与Ⅱ组组间心率比较;术前P>0.01,术中、拔管前、拔管后P<0.01。②意识恢复、拔管时间:Ⅰ组明显短于Ⅱ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VAS评分:Ⅰ组患者拔管苏醒后26例患者<4分,4例患者≥5分,Ⅱ组患者拔管苏醒后20例患者≥5分,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急性疼痛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3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TAES组(n=19)和安慰刺激组(n=18)。两组常规治疗相同。TAES组采用KD-2A型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刺激部位选择患侧上肢的4个穴位(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频率100Hz,脉宽0.2ms,强度以患者最大耐受强度为限;每天治疗1次,每次60min,连续3周共15次;安慰刺激组接受治疗的部位、时间和疗程与TAES组相同,但每次治疗时没有电流输出。治疗前、治疗第2周、治疗第3周分别用上肢Fugl-Meyer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间的一般情况、FMA-UE评分和MBI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FMA-UE和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TAES组FMA-UE和MBI评分的改善较安慰刺激组明显(P<0.05)。结论TAES治疗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