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对河南省DRG试点医院实行DRG付费方式的控费效果进行评估分析,为河南省医改的推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河南省某DRG试点城市2017—2021年公立医院医保结算系统数据,选取某DRG试点医院为实验组,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同期未实行DRG的一家医院为对照组,比较2017—2021年实验组和对照组医疗费用的变化情况,采用双重差分法对DRG控制医疗费用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DRG支付实施当年实验组的住院费用总额和个人负担费用由上升转为下降,降幅分别为6.4%和12.8%。DRG支付实施1年后实验组的住院费用总额、医保基金支付费用和个人负担费用显著下降,降幅分别为22.6%、25.6%和16.9%。结论 DRG试点医院的住院患者医疗费用控费效果显著,DRG试点城市付费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为河南省DRG付费改革的推进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A市13家公立医院为调研样本,采用调查问卷、实地走访、交流座谈、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整理2020—2021年DRG支付实施以来的病案数据、病种结构、医疗科室业务运营和绩效考核等情况,分析DRG支付对医院运营管理产生的重要影响,提出公立医院实施DRG支付的改善路径:提高病案首页填写质量,开展病种资源消耗分析,提高成本管理水平,规范诊疗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背景下的病案精细化质量管理对提升病案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21年1—12月医院DRG支付背景下1 000份病例资料设为对照组;将2022年1—10月医院DRG支付背景下1 000份病例资料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病案管理,观察组采用精细化质量管理。对比两组病案管理质量、医疗纠纷发生率、医务人员满意度、管理人员职能考核合格率。结果 观察组病案首页质量合格率、医务人员满意度、管理人员职能考核合格率高于对照组,缺页缺项率、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G支付背景下的病案精细化质量管理能提升病案管理质量、提升医务人员满意度及管理人员职能,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4.
曹可  陈博年  林诗雨  伊越 《现代医院》2024,(2):263-266+270
目的 探讨PDCA循环在肿瘤专业病种DRG付费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以天津某三级医院肿瘤专业病种2022年4月—2022年9月参与DRG付费的病例作为基线值,分析影响DRG付费的因素,按照PDCA循环在该医院的肿瘤专业病种开展改进措施,与2022年10月—2023年3月参与DRG支付的结算数据进行比较,利用SPSS 20.0分析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对DRG入组率及次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间、CMI、医保支付率的影响,以此观察PDCA循环在肿瘤专业DRG支付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经过PDCA循环后,入组率由84.03%提升至89.98%,因主要诊断操作不匹配而无法入组的病例下降了22.78%,“违反无需填报和编码原则”和“主要手术操作编码漏填”两条歧义病例原因未再出现。由于歧义病例次均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时间高于正常入组病例,所以次均住院费用由22 496.56元升至24 714.92元,平均住院时间由7.50 d升至8.13 d。CMI由0.96升至1.08,医保支付率由107.93%升至130.67%。结论 应用PDCA循环可有效提高病案首页质量,进而提升医保结算清单质量和DRG入组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某三级综合性医院外科DRG支付方式前后运行效率的变化情况,为DRG支付方式下医院临床科室精细化管理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9-2021年某三级综合性医院外科运行数据指标,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BCC和Malmquist模型进行分析,再采用tobit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DRG支付方式改革后外科全要素生产率为1.144,其中技术变动指数为1.149。CMI值、病床周转次数与外科运行效率呈正相关,实际开放床位、固定资产、DRG组数与外科运行效率呈负相关,其中CMI值相关性较大。结论:DRG支付方式可推动临床科室通过精细化管理、技术进步提升科室运行效率。医院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分类探索最适宜的DRG相关指标纳入效率评价体系,引导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福建省某三甲综合医院眼科白内障手术患者为例,对比扩大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改革前后患者白内障手术住院费用的变化,探讨基于DRG在临床科室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路径,为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福建省某三甲医院眼科患者出院记录,对DRG收付费实施前分组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评价,对影响DRG收付费用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后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均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比DRG医保支付费实施前后病例,发现住院天数、按项目结算费用、两种结算方式差额、药品费、检查化验费、耗材费、手术费、医务性收入、麻醉科总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标准化系数可见,耗材费、医务性收入是影响DRG支付金额主要因素。结论 进一步完善DRG收付费管理工作,医院内部制定合理临床路径与成本管理体系,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制度下医院行为方式改变和对医院运营管理影响。方法基于价值医疗视角从医疗成本和医疗质量构建指标体系,选择2021年1—4月(实施后)和2019年1—4月(实施前)上海市某妇产科医院病案首页共44 238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医疗质量方面,DRG入组率达到了99.87%,全院病例组合指数增长了4.00%,达到了1.04,平均住院日由3.92天下降到3.65天,费用消耗指数由1.51下降到1.16,时间消耗指数由1.02下降到0.99,患者医疗纠纷投诉率由0.19%下降到0.07%。成本方面,DRG总权重增长了8.01%,DRG组数从140组增长到154组,药占比和耗占比保持相对稳定,次均费用由9 780元增长到12 037元。结论按DRG付费制度下试点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能力和效率同步提升,但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医疗成本控制,提高精细化运营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临床医生对DRG支付改革的知信行现状,探索DRG支付改革对医生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2021年7月20—31日采用在线调查,通过一般资料调查表、知信行调查量表对来自某市的纳入DRG支付试点改革的临床医生进行信息收集。结果 临床医生对于DRG支付改革的知识、信念、行为得分分别为(72.12±12.64)分、(43.94±7.13)分和(36.84±7.20)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识影响因素包括学历、科室类别、培训频次;信念影响因素包括知识、是否参与过培训;行为影响因素包括知识、信念、培训频次。结论 多角度开展宣传培训,提高临床医生的知信行水平;结合医院制度改革,探索绩效考核理想发展;加强成本控制管理,优化临床路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疾病诊断相关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支付改革背景下,分析某三甲医院因病案首页诊断及手术操作填写问题进入高倍率组的病例,有效提高DRG入组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22年1—6月市医保监管平台反馈的918份高倍率病例,统计归纳首页填写错误类型。结果 分析174份病例误入高倍率病例组的原因主要是临床医生错填、编码员错编以及DRG分组器原因,分别占比64.94%、29.89%、5.17%;其中165份因临床医生错填或编码员错编的首页填写错误类型为:主要诊断选择错误、主要手术选择错误、其他诊断以及手术操作漏填或漏编,分别占比43.03%、27.27%、18.79%、10.91%。结论 分析高倍率病例的诊断及手术操作错填或漏填的原因,通过加强DRG相关培训指导、信息化支持以及建立多部门协同质控机制来持续改进病案首页数据质量,促进医院发展更好地适应DRG支付改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贵州省脑死亡判定确认试验技术质控情况进行分析,针对性提出改进建议。方法对2016年1月—2021年9月贵州省3家示范医院提交的333例脑死亡病例三项确认试验技术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依据标准进行确认试验技术质控。结果3家医院脑电图评估实施率均达90%以上,两家医院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实施率均达90%以上,1家医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评估实施率达94.59%。两项确认试验符合率分别为93.85%、92.57%和100.00%。经脑死亡病例质控发现的问题分为专业技术问题和非专业技术问题。结论从质控措施和试验技术两方面针对性改进,可提高确认试验规范性和准确性,为脑死亡判定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DRG入组因素,找出医院病案首页项目填写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病案管理措施,为推行DRG付费提供保证。方法:检索某院2019年1—6月出院的病案首页52596份,基于DRG统计缺陷项目,计算缺陷率,找出重要缺陷项目。结果:根据DRG入组因素,发现病案首页项目漏填率较低(2.38%);错填率整体较高,排名前三的项目是付费方式(25.12%)、ICD-10及ICD9-CM-3编码(21.58%)、手术切口愈合等级等(9.41%)。结论:通过加大DRG宣传力度、加强信息化建设及相关人员培训、规范诊断库标准等方式,持续改进病案首页填写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科室协作管理模式对提高住院病案首页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年4月起开始实施病案首页质量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随机抽取2020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2999份住院病案首页作为实施前组,2021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2815份住院病案首页作为实施后组,对比分析两组病案首页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结果 多科室协作管理模式实施后住院病案首页平均得分(98.47±2.24)分,明显高于实施前(96.81±3.36)分,实施后病案首页数据质量优秀率84.12%,明显高于实施前56.52%,且实施后的病案首页填报完整率、主要诊断选择正确率、主要诊断编码正确率、其他诊断填写完整正确率、其他诊断编码正确率、主要手术及操作选择正确率、手术及操作编码正确率较实施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科室协作管理模式可明显提高住院病案首页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病案首页与编码质量对病种付费产生的影响。方法2019年1—12月纳入研究的1056例病案首页均为该院产科、颅脑外科、普通外科、肿瘤科及心外科5个科室所收纳,依照回顾性分析方式进行平均分组,病案首页均经针对性措施解决病案首页问题,并经校对手段质控编码确认无误(试验组,n=528),重新编码前病案首页(对照组,n=528),分析两组数据差异及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的病种付费质量包括医院数据统计分数、病案信息利用分数、疾病分组准确分数及医院经济效益分数评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中出现病案内容与病案首页不符、遗漏诊断、不完整诊断和不正确诊断的病案不良事件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发生漏填、错填的缺陷问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病案首页质量,对影响病案首页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有利于提升病案质量,降低病案与编码质量对病种付费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DRG对甲状腺手术患者住院费用的控费效果。方法 收集武汉市某三甲综合医院2021年1—6月甲状腺手术患者住院费用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倾向性评分法和秩和检验,平衡病例间协变量的差异后,分析DRG的控费效果。结果 2021年1—6月甲状腺手术患者DRG组和非DRG组的年龄(Z = 4.000,P = 0.000 1)和住院天数(Z = 2.196,P = 0.028)情况不一致,患者住院费用中手术费和耗材费占比较高,DRG对甲状腺手术患者住院费用有显著控费效果(Z = 2.084,P = 0.037)。结论 DRG对甲状腺手术病组控费效果好,能有效控制成本。需加快推进DRG改革,持续完善医保政策,以优化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价值医疗的起源与内涵,论述了DRG付费制度如何助力价值医疗的实现.以价值医疗为导向,利用DRG付费制度可以促进医院运营.为此,还需做好病案质控审核、医院成本核算、缩短平均住院日、优化临床路径、规范诊疗流程等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6.
DRGs付费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比较先进和科学的付费方式,其强化了医保对医疗行为的引导、制约和监管作用,对医院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自2018年沈阳市医保实施DRGs付费以来,某大型三级公立医院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结合医院自身特点,积极探索管理办法,采取多种措施,逐步适应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中运用计划、执行、检查以及调整(PDCA)循环理论的实际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医院未实施PDCA循环理论从中选取200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在医院实施PDCA循环理论从中选取200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医疗费用、就医环境、诊治过程、医疗技术、护士服务态度、医生服务态度和满意度观察组评分均显著较高(P<0.05);病历书写合格率和处方书写合格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中的效果显著,各维度得分均较高,提升了满意度,且加强了病历书写合格率和处方书写合格率。  相似文献   

18.
国家医疗保障局于2019年正式启动CHS-DRG付费改革。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作为CHS-DRG付费试点医院之一,通过组建DRG管理MDT团队,围绕CHS-DRG付费核心环节,联合开展CHS-DRG付费下的临床路径管理、药品和耗材治理、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监管病案首页质量、鼓励开展医疗新技术等,优化管理方案。经实践,医院CMI、平均住院日等指标持续改善,医疗新技术开展数量明显增加,改革取得较好成效。但仍需从医保部门合理补偿方面不断完善CHS-DRG付费方案,并积极关注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质量和医院发展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不同医保支付模式下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CRO)医院感染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某三甲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CRO医院感染患者为感染组,按条件1 ∶1 配比后筛选出对照组,采用中位数描述两组患者住院日数和住院费用等,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不同支付模式下CRO医院感染的直接医疗费用。结果 共有75例CRO医院感染患者,为感染组;成功配对75例为对照组。感染组患者较对照组住院日数延长24.4 d,住院均次费用高10.4万元,日均住院费用高0.6万元,自费金额高7.1万元,抗菌药物费用高0.5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支付类型的感染组患者与其对照组的住院均次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市级城镇职工组因感染较对照组增加的住院均次费用最多,为14.5万元;全自费组因感染较对照组增加住院均次费用12.2万元。城镇居民医保、省级城镇职工医保患者因感染较对照组增加的自付费用分别为5.5万、1.4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省级城镇职工因感染较对照组增加日均住院费用0.3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不同医保支付模式下,CRO感染患者的均次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日数、日均住院费用、人均自付金额均高于非感染患者,对市级城镇职工、农村合作医疗及全自费患者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