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目的研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脑梗死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017人,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后943人进入分析研究,其中初发脑梗死620例,复发脑梗死323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发生率。对复发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进一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复发性脑梗死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发生率明显高于初发型脑梗死(P<0.01),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与脑梗死的复发相关,计算OR值分别为2.481、1.486、1.652、2.402,P值均<0.05。结论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发生率高于初发型脑梗死,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是复发性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及51例初发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中12个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并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用多元相关分析各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复发性脑梗死组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史、TIA史、房颤史、Hhcy的比例明显高于初发性脑梗死组(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P=0.030)、TIA史(P=0.043)、房颤病史(P=0.016)和Hhcy(P=0.042)是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元相关分析显示该5项因素间没有相关性。结论糖尿病史、TIA史、房颤病史和Hhcy是复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06—2015-12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复发脑梗死患者105例,并收集同期初发脑梗死患者105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血压控制情况、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吸烟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卒中家族史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复发性脑梗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高血压、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复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后动、静脉性脑梗死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6—2014-11收治的169例中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资料进行处理,总结颅脑创伤后影响动脉和静脉损伤的风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瞳孔散大、中线移位≥10mm、环池消失、GCS评分≤8分、合并伤及低血压是动脉性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合并伤、大脑浅静脉损伤及D-二聚体值增高等是静脉性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血压和瞳孔散大是导致动脉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大脑浅静脉损伤是静脉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血压和瞳孔散大是导致动脉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大脑浅静脉损伤是静脉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防治中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梗死初发以及复发患者阿司匹林(ASP)疗效,探讨缺血性脑梗死复发与阿司匹林抵抗(AR)的关系,并对复发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初发组和复发组,复发组入院后即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初发组规律服用ASP后1 m进行TEG检测,比较初发组及复发组AR发生率。并对患者生化指标、TOAST分型及危险因素等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缺血性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初发组AR发生率为28.57%;复发组AR发生率为56.76%。复发组AR明显高于初发组(P0.01)。糖尿病、冠心病在复发组出现率高(P0.05);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型、BMI、TG、CHOL、LDL、HDL、HCY及hs-CRP的水平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P0.1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示AR、糖尿病与缺血性脑梗死复发明显相关。结论 AR能显著增加缺血性脑梗死复发风险;糖尿病增加缺血性脑梗死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ECAS)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08—2018-08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2例,均行320排CT血管成像(CTA)检查,根据既往有无脑梗死史分为复发组(57例)及初发组(75例),分析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甘油三酯(TG)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S、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ICAS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是复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的复发受年龄、TG、ICAS、ECAS、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TG是其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控制相关危险因素,积极预防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将有利于降低脑梗死的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与男性脑梗死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对按TOAST标准分型的各亚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于广元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首次发作和复发性脑梗死男性患者共264例。通过搜集患者病史、进行体格检查、记录辅助检查结果等方法,对各项研究内容分别予以赋值。同时按照TOAST标准将复发性脑梗死患者按病因分型,分析TOAST各亚型出现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其中初发性129例,复发性135例。年龄在38~85岁,平均年龄62.15±12.26岁。两组间高血压、房颤、高脂血症、不稳定斑块、吸烟、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ultiple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10,95CI%1.001-1.126,P=0.029)、高血压(OR=2.705,95CI%1.807-3.876,P=0.038)、房颤(OR=2.357,95CI%1.357-3.254,P=0.027)和高脂血症(OR=2.154,95CI%1.255-4.026,P=0.025)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按TOAST标准分型后,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型(SUE)最多见,且在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人群中所占比例最高。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在复发性脑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型最高。结论年龄、高血压、房颤和高脂血症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在脑梗死复发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高信号血管征(hyperintense vascular sign,HVS)变化规律及对脑梗死预测作用。方法纳入2016年7月-2021年8月在住院并首次发现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根据有无脑梗死,将其分为非脑梗死组和脑梗死组;根据随访过程中脑梗死是否复发,将脑梗死组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及ROC曲线分析,FVHs与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发生脑梗死及脑梗死复发的风险及其预测价值。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水平、存在HVS征象及FVH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复发患者基线FVHs评分显著高于未复发患者的基线FVHs(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VHs评分与首次发生脑梗死存在显著独立正相关(OR=2.499;95%CI 1.481~4.218;P=0.001),而FVHs评分与脑梗死复发不存在显著独立相关(OR1.356;95%CI 0.922~1.994;P=0.112);(3)ROC曲线分析,FVHs评分≥4分时对于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发生脑梗死有一定预测价值,其敏感性73.3%,特异性66.2%,曲线下面积(AUC)0.669(95%CI 0.476~0.861;P=0.041)。结论对于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HVS可能变化规律为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一旦出现HVS征象则提示脑血流向失代偿进展,极易发生脑梗死,FHVs评分对于脑梗死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高信号血管征(hyperintense vascular sign,HVS)变化规律及对脑梗死预测作用。方法纳入2016年7月-2021年8月在住院并首次发现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根据有无脑梗死,将其分为非脑梗死组和脑梗死组;根据随访过程中脑梗死是否复发,将脑梗死组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及ROC曲线分析,FVHs与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发生脑梗死及脑梗死复发的风险及其预测价值。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水平、存在HVS征象及FVH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复发患者基线FVHs评分显著高于未复发患者的基线FVHs(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VHs评分与首次发生脑梗死存在显著独立正相关(OR=2.499;95%CI 1.481~4.218;P=0.001),而FVHs评分与脑梗死复发不存在显著独立相关(OR1.356;95%CI 0.922~1.994;P=0.112);(3)ROC曲线分析,FVHs评分≥4分时对于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发生脑梗死有一定预测价值,其敏感性73.3%,特异性66.2%,曲线下面积(AUC)0.669(95%CI 0.476~0.861;P=0.041)。结论对于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HVS可能变化规律为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一旦出现HVS征象则提示脑血流向失代偿进展,极易发生脑梗死,FHVs评分对于脑梗死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继发动脉性脑梗死、静脉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169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继发动脉性脑梗死、静脉性脑梗死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瞳孔散大、中线移位≥10 mm、环池消失、入院时GCS评分≤8分、合并伤以及低血压是动脉性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而合并伤、大脑浅静脉损伤及D-二聚体增高是静脉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血压(优势比为3.054;95%可信区间为1.168~3.893;P=0.017)和瞳孔散大(优势比为5.752;95%可信区间为1.035~7.723;P=0.003)是动脉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大脑浅静脉损伤(优势比为5.827;95%可信区间为1.507~6.384;P=0.002)是静脉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防治颅脑损伤后动脉性脑梗死或静脉性脑梗死时,脑疝、颅内压、低血压及大脑浅静脉损伤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等因子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53例初发脑梗死(FCI)患者、53例复发脑梗死(RCI)患者及51名健康体检者对照以化学发光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免疫比浊法法检测D-二聚体以及血脂等并进行比较,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DD无论在RCI组还是FCI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RCI组高于FCI组,HCY在RCI和FCI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RCI高于FCI。回归分析显示,与脑梗死复发相关的因素有LDL和TG。其中LDL的OR值为2.51,TG的OR值为1.77。结论脑梗死的复发与LDL、TG等有关,而与DD、Hcy及其他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对48名40岁及以上人群(对照组)人和39例原发性高血压、63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出与高血压脑梗死发病相关的因素。结果:AC基因型、C等位基因频率高血压脑梗死组高于人群对照组(x2=3.92、4.53,P<0.05)和高血压组(x2=6.59、11.8,P<0.05)。高血压组与人群对照组则无差别(x2=0.026,0.023,P>0.05)。AC基因型、C等位基因是高血压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型AC者发生高血压脑梗死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具体分布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2010-02—2017-02收治的516例急性脑梗死脑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将其归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时期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诊治的386例无脑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患者的脑动脉狭窄分布情况,同时对脑动脉狭窄形成的影响因素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脑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20例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构成比为62.0%;88例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构成比为17.1%;108例为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构成比为20.9%。376例为前循环动脉狭窄,构成比为72.9%;140例为后循环动脉狭窄,构成比为27.1%。脑动脉狭窄以颅内动脉狭窄、前循环动脉狭窄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动脉狭窄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尿酸(UA)、收缩压、吸烟(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以颅内动脉狭窄、前循环动脉狭窄为主,UA、收缩压、吸烟为脑动脉狭窄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梗死初发、复发患者血清CRP水平,探讨脑梗死复发与血清CRP的关系。方法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100例非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CRP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各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均高于非急性脑卒中患者(P<0.01);各类型脑梗死患者之间血清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复发患者血清CRP高于初发患者(P<0.01),且高血清CRP比率亦高于初发患者(P<0.05)。各类型脑梗死复发患者之间血清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复发患者血清CRP高于初发患者提示脑梗死复发与血清CRP升高有一定关系,高血清CRP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并探讨不同部位MCAO的脑梗死发病机制及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MCAO急性脑梗死患者159例,根据闭塞部位分为近端MCAO组和远端MCAO组,比较两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不同部位MCAO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重症(NICU)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及气压治疗(IPC)对DVT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NICU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ICU脑梗死患者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在LMWH与IPC干预下,统计NICU脑梗死患者DVT发生情况;彩超观察DVT发生的特点。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卧床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入院NIHSS评分、静脉穿刺部位、刺激性药物应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与DVT发生相关(P0.05),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为保护因素(P0.05),性别、吸烟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证,实年龄、卧床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影响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为保护因素(P0.05)。LMWH联合IPC预防DVT效果最好(P0.05),单独应用LMWH、IPC效果也优于常规预防(P0.05)。结论 NICU脑梗死患者是DVT高发人群,存在多种发生DVT的高危因素,预防性使用LMWH联合IPC可显著降低DVT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与脑梗死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健康对照组11例,将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单一危险因素者归列为单危险因素脑梗死组,2~3个危险因素者归列为多危险因素脑梗死组,均行肱动脉内皮功能检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将FMD作为因变量,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作为自变量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组FMD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多危险因素脑梗死组FMD较单危险因素脑梗死组显著降低。高血压和糖尿病与FMD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脑梗死危险因素越多,FMD降低越显著,其中以高血压病与FMD的改变关系最密切,其次为糖尿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