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2.
3.
4.
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专家委员会,根据有关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一项新的分类和诊断标准。举世闻名的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与慢性并发症试验(DCCT),以及英国2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结果表明,血糖的良好控制对降低糖尿病某些并发症(如大血管病变)非常重要。UKPDS发现,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已存在并发症者约占50%,而且,在确诊糖尿病前,其病程大约10年左右。因此,在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中,选择最佳诊断标准对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某些危险因素的识别以及建立筛选干预和治疗计划尤为重要。本文重点将糖尿病… 相似文献
5.
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 总被引:319,自引:6,他引:319
关于糖尿病 ( DM)诊断与分型的修改意见 ,自 1997年由美国糖尿病学会 ( ADA)公布以来的两年期间 ,各国糖尿病学界对新的诊断与分型均进行了研究与讨论 ,在此基础上 WHO专家咨询报告 ( WHO NCD NCS 99.2 )与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区委员会 ( IDF— WPR)于 1999年正式公布了这一新的诊断标准与分型。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及中国糖尿病杂志编委会于 1999年 10月上海联席会议上讨论通过 ,建议今后有关糖尿病的研究与论文均采用这一新的诊断与分型 ,以便与国际糖尿病研究接轨。现根据 1999年 10月出版的 WHO专家咨询报告文本 ,将有关糖尿病定义、诊断与分型的内容摘要刊登如下。同时为了便于读者了解这一诊断与分型的由来与意义 ,本期同时摘译了应届国际糖尿病联盟 ( IDF)主席 Alberti KGMM教授的文章 (见本期第 60页 ) ,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糖尿病诊断与分型新建议的讨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自1980年WHO专家委员会推荐现行应用的糖尿病诊断指标与分型以来[1],在过去的10多年里对糖尿病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获得了大量的新资料和信息,这些成果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三方面[L]:1.已能更精确地确定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已证明I型糖尿病有较长的β-细胞免疫破坏的临床前期,自身免疫抗体(ICA、GAD、IA-2、IA-2β等)的出现,胰岛素早期释放相的消失和某些HLA标志可以预示将来发生I型糖尿病,这些发现使临床可以试用免疫干预以阻止其临床发病,也使得流行病学专家们能确定哪些是I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分型济南军区总医院(250031)张胜兰糖尿病是以血葡萄糖平衡异常、血糖水平异常增高为特征的一组疾病的总称。病初仅表现为无症状的糖耐量异常,血糖增高后便出现口渴、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发生酮症酸中毒后可有恶心、呕吐,直至出现神经、... 相似文献
8.
关于糖尿病新诊断标准与分型的意义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世界卫生组织 (WHO)与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糖尿病专家委员会于 1999年先后正式认可了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 1997年对 WHO1985年糖尿病诊断标准与分型修改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于 1999年 10月委员会议也通过我国正式采用这一新的诊断标准与分型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 .中国糖尿病杂志 ,2 0 0 0 ,8(1) :5- 6 )新诊断标准与分型与 WHO1985年诊断分型比较主要修改点如下。1.糖尿病空腹血糖 (FPG)诊断水平由原来的≥140 mg/ dl(7. 8mmol/ L )降为≥ 12 6 mg/ dl(7. 0mmo1/ L)。餐后 /服糖后 2 h血糖 (2 h PG)诊断水平不变 ,仍…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分型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分型潘孝仁一、1980年及1985年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分型1.诊断标准: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糖尿病诊断标准为:(1)如有糖尿病症状,随时查血糖<7.8mmol/L(<140mg/dl),而空腹血糖<5...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新诊断酮症起病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初步分型。方法根据胰岛自身抗体是否阳性(A+或A-)和β细胞功能是否保留(β+或β-),将2008年7月至2009年8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86例新诊断酮症起病糖尿病患者分为4组:A+β-组、A+13+组、A-β-组和A-β+组。比较各组性别比、年龄、伴代谢综合征、体质指数、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13羟丁酸、C肽等临床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β-、A+β+、A—β-、A-β+组分别为15例(17.4%,男9例,女6例)、5例(5.8%,男3例,女2例)、27例(31.4%,男20例,女7例)和39例(45.4%,男26例,女13例)。A+β-组发病年龄、体质指数、腰围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水平均明显低于其他3组[4组发病年龄分别为(24±12)、(44±13)、(43±13)和(54±17)岁;体质指数分别为(18±3)、(22±3)、(22±3)和(24±4)kg/m2;腰围分别为(69±12)、(82±5)、(81±9)和(86±10)cm;二氧化碳结合力分别为(12±7)、(20±4)、(19±7)和(21±4)mmol/L;均P〈0.05],随机血糖及血p羟丁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4组随机血糖分别为(32±9)、(19±3)、(25±9)和(23±6)mmol/L;血B羟丁酸分别为4.80(1.74~14.03)、0.79(0.41~3.37)、1.34(0.33—15.75)和0.80(0.31~8.27)mmol/L;均P〈0.05]。A—β-组发病年龄及体质指数均明显低于A-β+组(均P〈0.05)。A—β+组伴代谢综合征比例(48.7%)明显高于A+β-组(6.7%)及A—β-组(22.2%)(均P〈0.05)。A+β-组和A-β-组空腹C肽、餐后2hC肽水平均明显低于A+β+组和A-β+组[空腹C肽分别为0.25(0.18—0.39)、0.30(0.03~0.63)、0.87(0.62—1.18)和1.16(0.75~3.46)μg/L,均P〈0。01;餐后2hC肽分别为0.56(0.21~2.02)、1.00(0.25~1.94)、3.45(1.73~3.84)和2.28(1.14~13.79)txg/L,均P〈0.01]。结论A+β-、A+β+、A-β-和A—β+组可基本对应于经典的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特发性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大港油田地区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方法 对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在大港油田总医院查体中心体检的3000名20岁以上成年人进行研究.经过一夜禁食,受试者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来诊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同时测量身高、腹围、血压、血脂.对糖调节受损[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者行24h尿微量白蛋白及眼底照相检查.结果 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20~ 39岁人群3.6%,40 ~ 59岁人群11.9%,大于 60岁人群21.6%),也随体重增加而升高.体重指数(BMI) 20.0 ~24.9 kg/m2人群8.2% 25.0~27.9 kg/m2人群13.6%、≥28 kg/m2人群20.2%].糖调节受损者中9.8%出现24 h尿微量白蛋白升高,10.1%出现眼底病变.结论 大港油田地区成年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较高.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发酮症起病的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分型。方法将2003-01~2004-05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自发酮症起病的糖尿病患者(87例)根据自身抗体阳性与否,分为抗体阴性组(67例)及抗体阳性组(1A型糖尿病组)(20例)。抗体阴性的患者依据是否依赖胰岛素治疗,进一步分为胰岛素依赖组(27例)及非胰岛素依赖组(40例)。不同组别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之间进行比较。结果抗体阴性组男性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具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起病时体重指数显著高于1型糖尿病组,甘油三酯水平高于其他两组;空腹及餐后2hC肽水平介于2型及1型糖尿病组之间。胰岛素依赖组较胰岛素非依赖组具更强的男性易患性;超重和肥胖患者所占比例较低;酮症程度较重;血糖及空腹C肽水平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3个月后空腹C肽水平,非胰岛素依赖组显著高于胰岛素依赖组。结论酮症起病的糖尿病依据抗体阳性与否,分为抗体阴性和抗体阳性酮症起病的糖尿病,后者即为1A型糖尿病。抗体阴性酮症起病的糖尿病可依据是否依赖胰岛素治疗,分为酮症起病的2型糖尿病和特发性1型糖尿病(1B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15.
16.
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特点与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民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26(3)
1型糖尿病包括自身免疫性(1A)和特发性(1B)两种类型.近年发现了一种发展更为迅速、病情更为严重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这类患者占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的1型糖尿病的15%~20%.该病与HLA Ⅱ类抗原和病毒感染有一定联系.由于起病急骤,虽然患者的血糖很高,但HbA_(1C)水平几乎正常.因此凡遇到超高血糖而HbA_(1C)接近正常的酮症酸中毒患者,应考虑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诊断.对该病的治疗和1型糖尿病没有区别,但因其发展迅速,抢救更应及时. 相似文献
17.
酮症倾向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综合征,包括1型糖尿病和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后者的发病机制可能同糖、脂毒性所导致的严重外周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凋亡或功能异常以及某些遗传缺陷有密切的关系.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以酮症为首发症状.1型糖尿病需胰岛素终身治疗,对于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其发病机制、分型以及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通过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及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临床特征、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nT8A)、分泌干扰素γ的谷氨酸脱羧酶65反应性T细胞(GAD65-IFN-γ-T细胞)检测情况的比较,探讨人白细胞抗原(HLA) DQ单体型对初诊特发性1型糖尿病免疫病因分型的价值.方法 将2000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2例自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及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均阴性,且依赖胰岛素治疗的湖南省汉族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本研究.放射配体法检测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nT8A),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检测GAD65-IFN-γ-T细胞,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法测定HLA-DQ基因型.将研究对象分为HLA-DQ易感单体型携带组和HLA-DQ易感单体型不携带组,并以1年为间隔随访3年.比较两组起病初期的临床特征、ZnT8A及GAD65-IFN-γ-T细胞检测情况,随访时胰岛自身抗体的变化.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52例初诊特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中5例ZnT8A阳性,阳性率9.6%;16例ZnT8A阴性且接受GAD65-IFN-γ-T检测的患者中,2例GAD65-IFN-γ-T阳性,阳性率12.5%.与HLA-DQ易感单体型不携带组相比,携带组起病初期酮症程度更严重(Z=-2.84,P<0.05),空腹C肽水平更低(x2 =0.38,P<0.05).起病初期,携带组中1例患者GAD65-IFN-γ-T细胞检测呈阳性反应(1/5),而不携带组未检测到该细胞呈阳性患者.随访时,携带组中1例患者ZnT8A和IA-2A由阴转阳(1/18),不携带组中未有检测到抗体转阳患者.结论 部分特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ZnT8A和GAD65-IFN-γ-T细胞;携带HLA-DQ易感单体型的特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较不携带者更加具有自身免疫倾向.胰岛自身免疫是部分初诊特发性1型糖尿病的病因,可能通过HLA-DQ单体型介导.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呈流行之势,65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亦呈逐年增加趋势.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各有不同,而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试验相对缺乏,这些问题对于管理老年糖尿病患者提出了挑战.临床医师应该根据共患病的情况、认知和功能状态确定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每一种药物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有其特殊之处.了解不同降糖药物的优缺点有利于个体化治疗.与非糖尿病老年人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影响生活质量的老年综合征,如认知功能障碍、抑郁、跌倒、营养不良、尿失禁等,及时发现并处理老年综合征有助于更好的管理老年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20.
及时筛查、正确诊断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不同国际组织美国糖尿病协会(ADA),WHO以及日本糖尿病协会(JDS)等在糖尿病诊断和筛查方面如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诊断切点的设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筛查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等都存在争议。根据糖尿病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基于血糖范围和糖尿病并发症危险的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设置适合各国人群的糖尿病诊断和筛查标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