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目的研究腔内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开封市中心医院行腔内治疗的129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静脉通畅程度、下肢临床表现及近远期临床疗效。结果 129例患者术后1个月及6个月VSDS、VCSS评分均优于手术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血栓清除优良率为89.92%,远期疗效优良率为92.25%。结论腔内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静脉腔内超声消融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DVT)还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所以很多DVT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上世纪90年代低频高能超声消融开始被应用于治疗动脉栓塞疾病。我院从2000年开始应用超声消融为主的微创技术治疗130例DVT患者,取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 211例急性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中央型375例单纯机械性血栓抽吸,患侧股静脉顺行穿刺,导丝引导下插入12~14 F鞘管手动抽吸髂、股静脉内血栓;混合型570例患侧股静脉顺行穿刺直接抽吸清除髋上髂、股静脉内血栓;髋下股、腘静脉血栓,由健侧股静脉顺行穿刺,采用"穿线"或导丝"抓捕"技术,建立"健、患侧股静脉工作导丝"通路,经健侧置入7 F"翻山鞘管"至患侧髂静脉内,并沿导丝插入Fogarty导管,顺应静脉瓣膜方向将血栓拉至患侧髂静脉内,再经患侧股静脉抽吸血栓;周围型266例,患侧股静脉逆行穿刺,在导丝保护下插入12 F鞘管手动抽吸胫前、胫后及腓静脉内血栓。术后残存血栓配合溶栓治疗。492例髂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行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结果介入治疗总有效率99.34%(1 203/1 211),无效0.66%(8/1 211),平均住院(6.5±1.2)d。患肢肿胀、疼痛均于介入治疗后1~2 d内开始消退或减轻。介入取栓及溶栓效果:Ⅰ级61.44%(744/1211);Ⅱ级29.31%(355/1 211);Ⅲ级8.59%(104/1 211);Ⅳ级0.66%(8/1 211)。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 cm处周径差与入院比较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6~24个月,临床表现"优"75.06%,"良"16.55%,"中"7.29%,"差"1.10%。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2.07%和88.62%。结论血管腔内微创治疗LEDVT,能尽早清除静脉腔内血栓,迅速恢复通畅的血流,缩短病程,近、中期疗效显著,以中央型DVT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腔内综合技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6年7月该院科收治的9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以导管溶栓为主的腔内综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双侧下肢周径差,采用静脉通畅评分及静脉通畅率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95例患者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治疗前健患侧大腿周径差(6.83±1.62)cm,治疗后健患侧大腿周径差(1.03±0.9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健患侧小腿周径差(4.92±1.06)cm,治疗后健患侧小腿周径差(1.06±0.9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静脉通畅评分为(8.40±1.17)分,治疗后为(1.49±0.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静脉通畅率为(88.29±10.38)%.结论以尿激酶加巴曲酶为主要溶栓药物的导管溶栓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明显提高溶栓效果,联合下腔静脉滤器植入、一期球囊扩张狭窄、碎栓、术中溶栓、支架植入等腔内综合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5.
手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手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初步经验。方法: 对48例下肢DVT患者采取腔静脉滤器植入、股静脉切开取栓、髂静脉球囊扩张内置支架以及暂时性动静脉瘘等方法治疗。结果: 随访1-38个月,26例肢体肿胀消退,无浅表静脉怒张,11例肢体轻微肿胀伴浅表静脉扩张,3例肢体肿胀稍消退,症状有所减轻,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无肺栓塞发生,无滤器内血栓残留。1例术后1个月对侧肢体发生DVT。结论: 本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是治疗下肢DVT较好的选择,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顺行法静脉溶栓治疗恶性肿瘤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顺行法静脉溶栓治疗恶性肿瘤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恶性肿瘤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选择患肢足背浅静脉推注尿激酶,同时合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治疗,疗程7~14 d:观察疗效以及有无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结果痊愈16例(70%),基本治愈4例(17%),好转2例(8.7%),无效1例(4.3%).治疗期间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未发现出血倾向及过敏反应.结论顺行法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联合腔内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53例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手术取栓联合腔内治疗,总结其经验及并发症.结果 53例中无一例术中术后发生致死性肺栓塞,1~3 d内患肢肿胀消退者42例(79.25%),4~10 d肿胀消退者7例(13.2%),总治愈率92.45%(49/53).随访3个月至2年,未发现术后血栓复发者.结论 对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治疗是有效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同时联合腔内治疗,会获得更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为了探究临床有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的可靠方法,从而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提供借鉴依据。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132例,根据患者实施治疗措施和方法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成了微创治疗组和药物保守治疗组,每组各66例。观察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措施后的整体治疗效果。结果:微创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97%显著高于药物保守治疗组的75.76%,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2.6082,P=0.0004)。结论:在临床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整体效果更佳,是临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0.
介入联合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介入技术联合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初步经验。方法对65例左下肢DVT患者采取腔静脉滤器植入、股静脉切开取栓、髂静脉球囊扩张内置支架以及暂时性动静脉瘘等方法治疗。结果术中发现左髂静脉均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随访1—48个月,肢体肿胀完全消退52例(80.00%),肢体肿胀消退2/3以上7例(10.76%),肢体肿胀消退1/3以上4例(6.15%),肢体肿胀略有减轻3例(4.62%),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介入治疗联合手术取栓治疗Cockett综合征并发DVT疗效确切、安全、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巴曲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巴曲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1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静脉滴注巴曲酶进行治疗。结果:显效118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96.3%;5例无效,无效率为3.7%。3例出现皮肤紫斑,无皮肤过敏、牙龈出血,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巴曲酶可以作为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式的改进及取栓的时机。方法:33例经股脉取栓。17例经Guo静脉顺行取栓。8例经髂静脉顺行取栓。33例进腹探查髂静脉,发现髂静脉狭窄或闭塞30例,均行人工血管移植。11例加做股动-静脉瘘。结果:27例手术后3天内下肢肿胀缓解,4例于术后5 ̄8天缓解,2例无缓解。随访30例,平均18个月,4例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结论:左额静脉狭窄或闭塞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应  相似文献   

13.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外科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栋 《安徽医学》2010,31(4):366-367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方法改进。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7d内患者22例,经股静脉切开取栓,由大隐静脉侧支留置导管,术后溶栓治疗及造影检查。结果全部患者于术后3d内肿胀缓解,序贯溶栓治疗10d后,症状完全消失,2例留置导管脱落。20例拔管前造影显示:12例患者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陈旧性血栓附壁,大量侧支循环建立,髂静脉内无新鲜血栓。随访20例,平均12个月,仅2例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结论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虽然是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但术中同期处理狭窄或闭塞麻烦、费时,有较多并发症。采取取栓后序贯溶栓治疗效果优良,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在无症状情况下可不予处理或二期处理。  相似文献   

14.
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非手术治疗41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W)的非手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412例行溶栓、抗凝治疗并随访的早期DW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时间12~83个月。痊愈42例(10.2%),显著好转331例(80.3%),好转32例(7.8%),无效7例(1.7%),总有效率98.3%。病程≤7d者痊愈率、好转率明显高于〉7d者(11.0%与5.4%,X^2=4.17,P〈0.05;8.7%与1.8%,X^2=4.96,P〈0.05)。出血2.2%,肺栓塞1.9%,脑卒中0.7%,血栓后遗症84.0%,复发6.1%。≥60岁患者出血发生率显著增加(4.3%与0.8%,X^2=6.82,P〈0.01);病程〉7d者血栓后遗症发生率高于≤7d者(98.2%与81.7%,X^2=3.67,P〈0.05)。结论以溶栓和抗凝为主的非手术治疗对绝大多数患者安全、有效,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疗效和减少血栓后遗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肺内血栓分布及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低分子肝素序贯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上加入小剂量尿激酶溶栓,分析比较治疗前血栓分布、治疗后5 d及2周时2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及下肢血栓治疗有效指标情况。 结果 2组患者出现双肺3大分支栓塞最多,2大分支栓塞次之,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 d观察组胸痛、呼吸困难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周2组在胸痛、呼吸困难缓解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缓解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仅在治疗后D-Dimer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PLT)、国际化标准化比值(INR)、血清心房钠尿肽前体(NT-pro BNP)之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下肢血栓治疗有效率为34.98%,观察组为67.87%,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肺内血栓主要为双肺3大分支栓塞,2大分支栓塞次之;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抗凝治疗较单纯的抗凝治疗能在短时间内能有效缓解胸痛、呼吸困难等并发症,栓子消失效果显著,并且未增加远期出血风险,是一种高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及其护理。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2例,随机分为A组为试验组,经患肢足背静脉穿刺,踝关节上阻断浅静脉后,用微量输液泵注入中等量的尿激酶;B组为对照组,经上肢周围静脉途径给予同剂量尿激酶,用药1周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愈28例,治愈率为90.3%。对照组治愈21例,治愈率为67.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6d,后者为18.4d,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阻断浅静脉后的患肢给药作用更为迅速,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病例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Cockett综合征)的经验。方法1991年2月至2005年9月在我院血管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60例DVT患者中,95例合并Cockett综合征。其中左髂总静脉闭塞20例,狭窄>50%者53例,狭窄<50%者22例。全部病例均经左腹股沟切口行股静脉切开取栓术,术中发现并同时处理Cockett综合征(1)对左髂总静脉闭塞的患者,10例行闭塞段切除重建术,3例行左髂总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搭桥术,3例行健侧大隐静脉耻骨上转流(Palma)术;(2)对狭窄>50%的患者,5例行扩张后支架植入术,8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4例行狭窄切开隔膜切除成形术;36例狭窄>50%的患者,用F8-10 Fogarty取栓管反复取栓扩张2~4次后,可使狭窄率小于50%。全部病例术后均经左大隐静脉分支留置的导管行局域性抗凝和溶栓及静脉造影。结果治愈82例(86.3%),1例死于心肌梗死,其余12例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同时处理Cockett综合征是提高DVT治愈率的关键。闭塞的左髂总静脉以闭塞段切除重建术治疗为好,严重狭窄的以血管成形或支架植入术治疗为好。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Dong GX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0):1759-176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DVT)是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高并有一定的死亡率。预防肺动脉栓塞,清除血栓,恢复下肢深静脉的通畅血流,保存静脉瓣膜功能,预防血栓复发是治疗急性DVT的理想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除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等一般治疗外,还需采用抗凝、溶栓和手术取栓等多种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手术治疗32例(36条肢体)经验。方法: 32例(36条肢体)下肢DVT患者进行顺行深静脉造影及彩超确诊。运用Fogarty取栓管逆行取栓,29例重建主干血管,其中Palma手术3例,左右股静脉人工血管搭桥23例,股总→髂总静脉搭桥2例,股总→下腔静脉搭桥1例。术中术后用肝素及尿激酶抗凝溶栓治疗。结果: 术后下肢症状完全消失17例(18条肢体),活动后小腿水肿休息后消失9例,3例血栓复发。10天内急性期25条肢体,治愈16例(64.0%),超过10天慢性期治愈4例(36.4%),1例发生肺栓塞。结论: 急性期下肢DVT手术取栓合并主干血管重建效果较好,同时配合术后综合治疗预防血栓复发。  相似文献   

20.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临床治疗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非溶栓药物综合应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下肢DVT患者,采用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肌注罂粟碱、妥拉苏林;静滴丹参酮、低分子右旋糖苷;上述药物应用10 d,同时应用抗生素7 d.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测定肢围,并行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治疗结束时DVT后综合征治愈8例,显效2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病变处深静脉部分再通26例,恢复通畅8例.治疗过程中,患者无1例死亡.结论下肢DVT后综合征仍然需要强调及早治疗.抗凝、解痉、改善血液流变对于下肢DVT后综合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