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院自1994-12~1997-04采用钢丝环形、钢丝U形结扎,加“8”字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6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63例,男39例,女24例;年龄21~74岁。全髌骨粉碎20例,下极粉碎34例,上极粉碎9例。2 治疗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在膝前作一横弧形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环扎、可吸收丝线缝合联合固定技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5年5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并成功随访的32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4.5岁(19~65岁);左侧10例,右侧22例。致伤原因:摔伤10例,道路交通伤15例,高处坠落伤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环扎、可吸收丝线缝合联合固定技术治疗。结果 32例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9.5个月,所有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按照B9stman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16例,良12例,差4例;优良率87.5%。结论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环扎、可吸收丝线缝合联合固定技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固定牢固,简单实用,术后可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带线锚钉治疗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治疗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5月收治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15例,采用带线锚钉固定治疗方法。结果术后患者伤121均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3例关节强直,其余12例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使用带线锚钉治疗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操作简便,所需手术时间短;软组织剥离少,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适合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细小骨块不造成任何损伤,无须二次手术取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空心螺钉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10年12月采用空心螺钉钢丝捆绑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37例。结果经过6~36个月随访,其中优34例,良3例,无一例出现螺钉滑移、骨折移位、关节腔或皮肤感染、屈膝触痛等并发症。结论拉力空心螺钉钢丝捆绑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创伤小,恢复快,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网状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网状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网状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符合髌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固定牢固,适应证广,手术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6.
髌骨-胫骨结节架桥式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髌骨下极骨折的可靠内固定方法。方法 自 1998~ 2 0 0 1年开展髌骨 -胫骨结节架桥式内固定 (以下简称桥式手术 )治疗髌骨下极骨折 2 4例 ,均为新鲜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 2例。结果 手术后平均随访 8个月 ,伤口均一期愈合 ,骨折愈合时间平均 7周 ,优良率达 91.7%。结论 采用桥式手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 ,内固定坚强 ,操作简便 ,骨折愈合快 ;可早期功能锻炼 ,并发症少 ,为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难以维持复位的病人提供了一种完整保留髌骨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锚钉髌骨环形固定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美国施乐辉公司生产的5.5 mm钛质双固定钉(锚钉),行髌骨环形固定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骨折58例,术后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随访6~32个月,平均18个月,均未发现骨折分离移位。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48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6.55%。结论采用锚钉行髌骨环形固定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能有效复位固定骨折,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6.55%。此方法安全简便易掌握,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髌骨粉碎骨折的固定。方法:对43例髌骨粉碎骨折,采用钢丝荷包加张力带固定,术后不予外固定,早期进行非负重功能锻炼。结果:经平均5年随访,按陆裕朴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43例术优33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0.7%。结论:钢丝荷包加力带固定髌骨粉碎性骨折,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稳妥,下床时间早,愈后功能恢复功能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预断式带孔克氏针张力带结合PDSⅡ 线荷包缝合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恩施土家族民族自治州民族医院骨伤科收治的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56例,男性38例,女性18例;年龄21~64岁,平均39.5岁.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张力带组(采用预断式带孔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和联合组(采用预断式带孔克氏针张力带联合PDSⅡ 线荷包缝合固定),各28例.张力带组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22~63岁,平均38.8岁;摔伤8例,重物砸伤5例,道路交通伤12例,其他伤3例.联合组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21~64岁,平均40.9岁;摔伤9例,重物砸伤2例,道路交通伤13例,其他伤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Bti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结果 患者均得到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9个月.张力带组平均手术时间(78.3±11.4)min、术后出血量(43.9±8.5)mL与联合组(83.6±13.5)min、(44.9±10.4)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126.7±6.3)°、Bti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优良率96%显著优于张力带组(103.9±5.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断式带孔克氏针张力带结合PDSⅡ 线荷包缝合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能更好地恢复膝关节功能,是一种适合复杂性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0.
可吸收线缝扎结合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可吸收线缝扎结合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2009年12月,采用可吸收线缝扎结合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53例.根据AO分型:B3型8例,C2、C3型45例.手术中确定髌骨满意复位后,先用粗可吸收线环行荷包缝合,间断缝合骨膜及髌前组织,视骨折块稳定情况,部分在髌前组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与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中冶医院收治的38例单侧桡骨小头骨折(Mason Ⅱ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0~65岁[(37.4±12.6)岁].20例采用关节镜下复位Her...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闭合和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绵阳市中心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01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2例,女性29例;年龄2~13岁,平均5.8岁。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切开组(n=51,采用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闭合组(n=50,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临床相关指标、术后3、6个月测量Baumann角和提携角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优良率(88.2%vs.9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1,P=0.309);闭合组术中失血量(2.0±0.9)m L、手术时间(23.0±3.2)min、住院时间(7.5±1.6)d及骨折愈合时间(5.2±1.1)个月均少(短)于切开组[(12.1±1.2)m L、(35.8±4.0)min、(12.4±2.5)d、(8.9±2.8)个月,t=48.253、17.871、11.706、8.708,均P<0.001];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提携角[(12.5±2.5)°vs.(12.9±2.0)°、(12.5±2.3)°vs.(12.9±2.6)°]和Baumann角[(71.3±9.3)°vs.(72.6±12.2)°、(70.2±8.3)°vs.(71.8±1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5、0.614、0.603、0.865,P=0.650、0.541、0.548、0.389);经随访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vs.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4,P=0.546)。结论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效果相当,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等特点,且创伤小、骨折愈合较快,对患儿皮肤美观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骨折椎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胸腰椎骨折复位及维持复位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4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入选标准:T_(12)~L_2单椎体骨折;骨折椎椎弓根完整;下终板无骨折.全部患者均在伤后10 d内手术.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固定23例(A组),其中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45岁(19~77岁).传统4钉固定20例(B组),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42岁(22~67岁).A组首先固定骨折椎与其尾侧椎,再在骨折椎与头侧椎之间撑开.结果 手术前后骨折椎尾侧椎间隙前缘高度的变化A组(0.035±0.042)小于B组(0.061±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obb角的变化为(15.8±7.8)°,B组为(13.1±5.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例得到平均15个月(11~24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平均丢失5.4°,B组平均丢失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1例同定杆断裂,B组2例螺钉断裂.结论 对部分胸腰椎骨折在骨折椎应用椎弓根螺钉可以增强后路短节段固定系统的牢固性,避免骨折椎尾侧椎间隙的过度撑开,改善应力分布,减少矫正度丢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一种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的治疗髌骨骨折手术方式.方法 髌骨骨折108例,男76例,女32例;年龄18~82岁,平均43岁.右侧骨折67例,左侧4l例.横断型骨折43例,粉碎型骨折54例,撕脱型骨折8例,纵型骨折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 h~10 d.术中显露髌骨,复位,巾钳临时固定,用双股可吸收缝线编织一个五角星,呈网状置于髌骨前.用缝线穿过五角星的5个角,做双半环髌骨周围缝合,固定髌骨.这种称为"五角网缝合术"方法属张力带固定.实验采用20具新鲜牛膝关节,髌骨横断骨折,完全随机分成A、B两组,分别用五角网缝合术和AO张力带缝合术固定,在MTS试验机上对股四头肌进行加载测试,得出不同负荷(0~500 N)下骨折端分离距离.结果 108例髌骨骨折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0个月,骨折均愈合.按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价标准,优76例,良32例.力学试验表明,采用五角网缝合术和AO张力带缝合术的髌骨骨折端分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五角网缝合术治疗髌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术后可早期活动、康复快、疗效确切、无须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两种不同方式进行的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方法.方法 1999年-2009年收治的51例C2骨折的患者中,单纯Ⅱ型骨折36例,行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本组男28例,女8例;年龄17~59岁,平均42.3岁.2005年6月前11例患者在G/C形臂透视下导入松质骨空心螺钉,设为A组.2005年6月以后25位患者应用ISO-C三维导航系统置入螺钉,设为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3,6,12个月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上颈椎稳定性.结果 手术时间:A组77~148 min[(102±12)min],B组71~150 min[(104±14)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量:A组20~130 ml[(46±5)ml],B组26~150 ml[(42±6)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得到复查,X线片未见骨折愈合,骨折端无移位,颈部旋转平均40%受限.术后1年复查,30例(83%)骨性愈合,6例(17%)纤维愈合,颈部平均24%旋转受限.结论 在G/C形臂X线机透视下导入松质骨空心螺钉与应用ISO-C三维导航系统导入螺钉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折愈合等无差异.但导航可以减少医患双方的射线暴露,有时甚至可以应用实心螺钉固定增加强度,从而减少因不愈合所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空心拉力螺钉结合跟骨锁定接骨板与空心拉力螺钉治疗Letenneur Ⅲ型Hoffa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1例Letenneur Ⅲ型Hoffa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28~78岁[(51.9±1.9)岁]。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经伤椎与不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27例,其中12例采用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15例采用传统双平面固定(B组).A组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43岁(25~56岁);B组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42岁(23~61岁).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并且骨折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所有患者均于麻醉状态下行体位复位,B组行后路常规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A组在B组方法 基础上加用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观测患者后凸畸形(Cobb角)及伤椎高度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随访5~22个月,平均9个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使骨折椎向腹侧移动复位,术后Cobb角及前柱高度恢复较佳.手术前后骨折椎前移复位程度的变化:A组为0.089±0.036,B组为0.023±0.048(P<0.001);两组Cobb角的变化:A组为(9.88±7.69)°,B组为(5.19±3.24)°(P<0.05);伤椎前柱高度的变化:A组为(39.3±5.2)%,B组为(20.6±6.5)%(P<0.05).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在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 结论对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有条件地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并且增强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9月在上海市同仁医院进行诊断治疗的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且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2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3例;年龄50~65岁,平均55.2岁。患者均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椎体成形术。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角及椎管占位率改变。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无内固定失败,无相邻椎体骨折。术前VAS 8分,术后2d 3分,术后1年2分。术前平均Cobb角(17.6±9.6)°,术后2d(4.3±2.5)°,术后12个月(4.5±2.8)°。术前平均椎管占位率(25.2±3.6)%,术后2d(9.7±2.9)%,术后12个月(8.4±2.6)%。VAS评分、Cobb角及椎管占位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A3.1型可获得满意的早期复位效果,增加伤椎的稳定性,防止椎体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联合双股不可吸收线固定治疗急性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对比研究2015年5月—2018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与创伤中心收治的急性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41例,男性30例,女性11例;年龄18~54岁,平均37.4岁。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法为传统组(20例)和联合组(21例),传统组行单纯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联合组在传统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基础上联合双股不可吸收线辅助固定喙锁关节治疗,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瘢痕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展活动度、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Karlsson评分以及内固定取出后1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门诊随访12~18个月,平均14.0个月。传统组与联合组在手术切口瘢痕长度(5.6±0.9)cm vs.(6.8±0.8)cm及术中出血量方面(48.7±8.5)mL vs.(50.1±7.8)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传统组显著低于联合组(55.3±6.8)min vs.(70.5±7.3)min,P<0.05;术后13个月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展活动度联合组显著优于传统组(109.7±13.2)°vs.(90.2±0.75)°、(98.6±11.5)°vs.(80.5±8.7)°,P<0.05;术后12个月VAS评分联合组显著低于传统组(2.0±0.7)分vs.(3.0±1.5)分,P<0.05;术后14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及Karlsson评分,联合组显著优于传统组(90.1±3.0)分vs.(80.2±4.0)分、95%vs.60%,P<0.05。联合组内固定取出后未见关节再发脱位,出现锁骨远端骨性融合1例;传统组内固定取出后出现复位丢失2例,锁骨远端骨吸收及骨性融合2例,在术后1年出现类似肩峰撞击征阳性症状1例。结论锁骨钩钢板联合双股不可吸收线固定治疗急性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手术操作简单、关节固定牢靠,术后疼痛轻,临床疗效较单纯钢板内固定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