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丧偶是家庭生活中无法避免的重大生活事件。个体丧失配偶的同时也丧失了原有的身份和角色,这种角色的变换,会给丧偶者带来巨大的冲击,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1]。丧偶事件与群体健康关系国外已有大量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关系3个方面,在我国,学术界对此虽有所涉及,但研究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丧偶人群身心健康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整群抽样法,于2005年抽取武汉市某区3个街道的丧偶人群,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抑郁和显性焦虑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3.5)测定研究对象的抑郁焦虑状况及人格特征。结果丧偶组焦虑与抑郁反应均高于非丧偶组,2组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焦虑愈重,抑郁愈深;负性情绪的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即人格特征、身体状况、孤独感、生活紧张事件、性别与年龄等。结论丧偶人群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减少社会心理应激与加强社会支持对预防丧偶人群抑郁情绪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湖南丧偶与非丧偶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差异。方法采用老年人心理健康问卷与社会支持量表,取得有效问卷307份,其中丧偶老人129人,非丧偶老人178人。结果丧偶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明显不如非丧偶老人。讨论需要重点关注丧偶老人的心理健康,加强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建设,指导他们学会自我健心,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个人、家庭和社区角度,分析社会资本对丧偶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为提高其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纳入成都市丧偶老年人401人和有偶老年人1374人,采用生命质量SF-12量表和自编社会资本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及各混杂因素对丧偶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结果 丧偶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均差于有偶老年人(P<0.05);丧偶老年人的个人、家庭社会资本低于有偶老年人(P<0.05);丧偶老年人的社区社会资本越高,其生理健康(OR=0.515,95%CI:0.324~0.820)和心理健康(OR=0.475,95%CI:0.298~0.757)状况越好。结论 社会资本对丧偶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具有正向影响,应采取有效手段对影响丧偶老年人的社会资本进行干预,以提高其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黄群 《中国校医》2006,20(6):664-66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丧偶老人是老年人中的特殊群体,如何提高丧偶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丧偶老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生要内容。我病区两年来共收治老年丧偶病人37例,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缺损,疾病的威胁、诊疗的创伤和痛苦、陌生的环境、缺少亲人的陪伴、生活自理能力差、其他病人死产的阴影以及医患关系紧张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丧偶老人的情绪表现呈现多样性,表现为孤独、失落、焦虑、抑郁、控制力下降、易怒、恐惧、依赖、急躁和绝望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不同婚姻状况及居住安排的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情况,探索影响丧偶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社会支持因素,为改善老年人生命质量提供社会支持策略参考。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东莞市6个社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测量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采用老年人社会支持评价量表和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价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χ2检验、t检验及方差分析用于差异比较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用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共回收1130份有效问卷(95.50%),平均年龄(78.85±9.04)岁,女性占72.20%,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6.70%,非丧偶非独居老年人占49.82%,丧偶且独居的占33.72%,丧偶非独居的占10.62%,非丧偶独居的占5.84%。丧偶独居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均分最低(P<0.05),丧偶老年人对正式社会支持的寻求更加主动,非正式社会支持也相对更好。多因素分析显示社区活动参与情况(β=7.17,P<0.05)、朋友支持(β=6.93,P<0.05)、其他支持(β=-4.55,P<0.05)是丧偶老年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绵阳市男男性行为者(MSM)异性婚姻现状,分析离异或丧偶MSM相关特征。方法 2017年1—10月在四川省绵阳市采用滚雪球抽样法招募调查对象,对绵阳市MSM进行异性婚姻状况、性行为及血清学的横断面抽样调查,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离异或丧偶MSM相关特征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调查1 242名MSM,已婚者234人(占18.8%),其中在婚者185人(占14.9%)、离异或丧偶49人(占3.9%)。222名(拒答12人)已婚者婚姻维持时间中位数为7.0(2.3~13.0)年,婚后83.8%(186/222)生育有子女;认为夫妻关系对子女影响很大的占34.9%(65/186)。离异或丧偶者HIV感染率(12.2%)高于其他婚姻状况者(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力劳动者(OR=11.219)、近6个月无保护肛交者(OR=1.992)离异或丧偶的发生率较高,本地居住时间>1年(OR=0.212)、知晓艾滋病知识者(OR=0.236)离异或丧偶的发生率较低。结论 绵阳市MSM异性婚姻维持时间短,离异或丧偶MSM更易发生高危性行为,HIV感染风险大,是艾滋病防控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8.
郑伙娣 《现代医院》2006,6(10):75-75
目的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对社会一些特殊人群——丧偶老年人群的心理、生理、精神、行为的观察与医疗、护理干预,探讨提高他(她)们的生存质量。方法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分组、分区到街道小区上门作健康调查,对102名丧偶老年人逐一建立健康档案,对影响这些特殊人群生存质量的因素进行干预。结果丧偶人群存在的基本情况与干预后的基本情况相对比,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社区卫生服务能提高丧偶老年人群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老年丧偶的心理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夫妻双方到了老年,难免有一方先去。留下的一方往往痛苦不堪,忧思终日,这对老年人是非常有害的。在近期内失去配偶的老年人,因心理失衡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人数的7倍。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撼心灵的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更是最沉重的打击。怎样才能尽快摆脱和缩短丧偶后因过度悲伤而引起的心理障碍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我国丧偶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影响因素,为丧偶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建议。 方法 数据来源为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全国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采用〖XC小五号.EPS;P〗检验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丧偶老年人居住安排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区的丧偶老年人居住安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子女同居相对于独居而言,男性丧偶老年人更倾向于独居,其与子女同居的概率是女性丧偶老年人的0.682倍(OR=0.682,95%CI:0.524~0.887,P =0.004);城镇丧偶老年人更倾向于与子女同居,其与子女同居的概率是农村丧偶老年人的1.727倍(OR=1.727,95%CI:0.488~0.892,P <0.001)。其他居住安排相对于独居而言,70~79岁丧偶老年人更倾向于独居,其选择其他居住安排的概率是60~69岁丧偶老年人的0.750倍(OR=0.660,95%CI:1.317~2.264,P=0.007)。 结论 性别、年龄、居住地区是丧偶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影响因素。需要关注和保障丧偶老年人的养老和照料服务,采取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丧偶老年人是老年人中的特殊群体,笔者通过临床观察丧偶老年患者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对其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下面对78例丧偶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丧偶老人的抑郁感及各项健康状况,与非丧偶老人进行比较,探究影响丧偶老人抑郁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用GDS量表和SF-36量表对241名老人(丧偶老人131名,非丧偶老人110名)进行测量,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人群进行差异性比较,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究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丧偶老人与非丧偶老人相比,GDS得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t=3.382,P=0.001),丧偶老人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低于非丧偶老人。其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项目下降幅度较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丧偶老人的躯体疼痛、精神健康与一般健康状况对其抑郁程度有影响。结论丧偶老人与非丧偶老人相比,各项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抑郁倾向更严重。因此,应加强对丧偶老人的关爱程度,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3.
英国学者对5500名55岁以上的英国丧偶妇女进行观察,发现在她们丈夫去世6个月内有213人相继去世,此后的死亡率明显减慢.芬兰学者对9500名老年丧偶者的研究也证明,半年之内是高死亡危险期.医学家发现,这期间的免疫功能竟然只有其他时间的1/10,而居死亡首位的疾病是心脏病和中风. 老年人在丧偶的半年内,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一时难以适应,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的心理.如果消极情绪没有得到缓解,就会引发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各种精神疾患,加重原有的躯体疾病,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许永付 《长寿》2004,(5):23-23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撼心灵的应激事件,对老年人是最沉重的打击。丧偶后的老年人,精神空虚,心里冷漠、苦闷、孤独.整日沉湎于对老伴的思念之中.健康水平每况愈下,是导致老年人过早衰亡的主要原因之  相似文献   

15.
《rrjk》2014,(13)
<正>生老病死是我们谁都无法左右的,对于老年人,我们要注意减少其丧偶的心理障碍。心理转移:当老年人丧偶后情绪极度悲伤时,可以选择大哭一场,也可以向别人倾诉,发泄心理上的消极情绪。倘若把忧伤深深地藏在心里,独自一个人冥思苦想,只会强化心理压抑,容易引起身心疾病。心理补偿:老年人丧偶后,情绪极度悲伤时,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丧偶中老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健康自测量表(SRHMS)对昆明市18个社区的815名≥55岁的中老人(男406人,女409人)做测评,并分为丧偶(377人)与对照(438人)比较其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丧偶组的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得分(5.67±1.75,5.91±1.6,5.63±1.79)明显低于对照(6.63±1.56,6.51±1.47,6.52±1.62,P﹤0.01);有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的仅为59.7%和65.8%低于对照82.9%和86.8%(P﹤0.01);遭遇子女疏忽照顾22.8%高于后者的8%(P﹤0.01)。[结论]丧偶中老年健康堪忧,社会支持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对丧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丧偶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结果与有偶老年人相比,丧偶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比较低,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自我效能感较高;在主观幸福感维度中,生活满意度分别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呈显著的正相关(r=0.509、0.622、0.40);积极情感分别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自我效能感呈显著的正相关(r=0.318、0.246、0.315、0.227);消极情感分别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自我效能感呈显著的负相关(r=0.289、0.217、0.312、0.285、0.272)。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主观支持、自我效能感对积极情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支持的利用度、主观支持、自我效能感对消极情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影响丧偶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生命历程视角下,通过异质性分析探究丧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为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11—2018年三期CLHLS数据,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按性别、城乡居住地、受教育程度、自评健康状况进行异质性分析,全面探讨丧偶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结果 研究发现丧偶对老年人孤独感水平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β=0.255,P=0.002,95%CI:0.946~0.415);男性丧偶老年人更容易陷入孤独(β=0.230,P=0.01,95%CI:0.946~0.415);居住在城镇的老年人丧偶后孤独感显著增强(β=0.376,P=0.006,95%CI:0.106~0.645);受过教育的丧偶老年人会比文盲老人产生更强烈的丧偶孤独感(β=0.330,P=0.006,95%CI:0.930~0.568);自评健康状况不好的老人丧偶后孤独感水平更高(β=0.408,P=0.002,95%CI:0.148~0.668)。结论 丧偶是影响老年人孤独感水平的重要生命历程事件;性别、居住在城镇、受过教育以及生活不能自理均是丧偶后导致孤独感水平升高的重要影响因素;建...  相似文献   

19.
正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无论人们的愿望多么美好,夫妻多么恩爱,到了老年,丧偶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老年人丧偶是人生感情生涯中最为不幸的遭遇,丧偶后,首先带来的是孤独和惆怅。严重的孤独心理会影响健康和长寿。如果丧偶老年人有勇气寻找新配偶进行再婚,不但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增加无限情趣,而且有利于身体健康,甚至还会使老年人奇迹般地出现"返老还童"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在丧偶老人中,寡妇大约是鳏夫的4倍。即使在同年龄组中,也是女性多于男性。有资料提示,我国1984年普查60~89岁的性别比例为100个女性对76个男性,而90~99岁,每有100个女性,男性只有39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为:女性寿命一般都比男性长;老年妇女丧偶后的生活适应能力要比老年男人强,因为老年男性丧偶后,心理和健康状况会很快下降和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