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素梅 《吉林医学》2013,34(15):3019-3020
<正>小儿脓毒性休克时,存在着绝对或相对的低血容量,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充分的液体复苏,迅速而充分地扩充血容量是纠正血液动力学紊乱最基本的治疗措施,是逆转病情、降低病死率最关键的治疗措施。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一直是临床医生最关注的热点之一。近年来针对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2.
失血性休克是低血容量休克的经典代表,是在创伤及其他意外事件中较短时间内大量血液丢失,导致循环前负荷急剧下降,并且超出机体本身的代偿能力而出现循环功能障碍。失血性休克是战伤救治的焦点问题。既往研究表明,50%的战伤死亡是急性失血所致,而其中的20%是可以通过有效复苏而得以逆转。而在失血性休克复苏过程中的液体选择必须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3.
失血性休克复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机体血液丢失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组织细胞缺血、缺氧、重要组织器官灌流和代谢障碍,最终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是一种危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输注晶体或胶体液和血制品能够挽救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患者。但是,至今为止满意的液体复苏方法还没有确立。本文主要针对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进展、复苏监测指标和复苏终点标准做阐述,以期提高对失血性休克复苏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杨俊红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0):951-951
目的及时、有效地复苏失血性休克。方法7.5%高渗氯化钠,高渗氯化钠右旋糖酐液,延迟、低压复苏。结果防止低血容量休克的发生,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死率。结论失血性休克有效止血前,优势液体,低压,延迟复苏较常压,即刻复苏,有更好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失血性休克是创伤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休克发生后抗炎与促炎介质失衡,导致炎性因子大量释放,加重器官以及组织的损害,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控制炎性因子处于低水平有利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预后。目前失血性休克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仍然是液体复苏,可以保证有效的心输出量和重要器官的灌注,研究发现不同的复苏策略或者不同种类液体复苏效果都不同;其他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新型制剂的应用等,经过研究都能够有效改善失血性休克后炎症水平以及减少氧化应激。当前,国内外对控制失血性休克炎症水平有理念上的更新和技术上的进步,本文对此做一综述,以期为治疗临床上失血性休克后严重的炎症反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但对于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给予与大量快速液体复苏可导致血液丢失增多、凝血功能障碍及死亡率增高,新近提出了许多新的复苏策略,如延迟复苏、低压复苏和血管加压素复苏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1-09~2013-09我院急诊科80例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通过对患者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治愈率、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常规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结果:80例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常规性液体复苏组死亡率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对照组予以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分析2组复苏效果.结果 复苏后研究组Hct、血清乳酸、BE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5.00%低于对照组22.50%(P<0.05).结论 出血未控制时,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恢复并维持重要脏器组织血流灌注,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11月于本院进行常规液体复苏干预的2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为对照组,并将同一时期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干预的2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干预前与治疗干预后30min、60min及120min氧代谢及肝肾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干预后30min、60min及120min氧代谢及肝肾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治疗后120min明显优于其他时间段,P均<0.05,两组上述指标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及肝肾功能的影响优于常规的液体复苏,对于改善氧供状态及保护器官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创伤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创伤失血性休克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危重症,创伤死亡者中1/3是由创伤失血性休克引起。目前,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多认为应该积极进行快速、大量的液体复苏,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但该复苏方案多以出血已控制的休克模型为基础,在院前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休克应如何救治尚无一致认识。近年来,国内外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刚,提出了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11.
Hemorrhagic shock is a common clinical emergency case. Successful treatment is usually accomplished by surgical control of hemorrhage and restoration of tissue perfusion.The fluid resuscitation method in the presurgical care of the hypotensive trauma patients is controversial. Current guidelines for presurg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shock recommend rapid volume resuscitation to normal blood pressure as quickly as possible. The practice is controversial because aggressive resto…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限制性输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采取限制性输液和大量输液两种不同输液方法复苏大鼠失血性休克,对比各组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出血量、输液量并计算生存率。结果 休克模型120 min后,与大量输液组比较,限制性输液组的呼吸、心率降低显著,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明显升高 (P<0.05);休克急救期,限制性输液组失血量少于大量输液组(P<0.05),输液量明显低于大量输液组(P<0.05);休克后24 h和72 h生存率比较,限制性输液组高于大量输液组(P<0.05)。结论 限制性输液能明显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减少失血量以及输液量,提高生存率,是复苏失血性休克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产科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64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的策略。方法:通过对64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资料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液体复苏的量和质,以及复苏时机与复苏效果的关系。结果:在休克早期1h内快速输入平衡液1500ml,及时适量补充全血、血浆、凝血物质。使血色素维持在10g、血球压积在30%者均为抢救成功。而未能及时有效补足血容量者则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原则应是及时、迅速、有效补足血容量。本着先快后慢、先晶后胶、先盐后糖的原则。保证重要脏器血供、氧供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休克组、复苏1组(输林格液)和复苏2组(输林格液 万汶液),每组10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在制模成功后复苏1组给予林格液,复苏2组给予林格液 万汶(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收缩压(SBP)、舒张压(19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结果 血流动力学变化:复苏1组、复苏2组两组大鼠在制成失血性休克模型后,休克即时的SBP、DBP和MAP均较基础值明显降低,HR较基础值明显加快(P<0.05).复苏2组复苏后各时间点SBP、DBP和MAP均恢复到接近基础值水平(P>0.05);但复苏1组复苏30min的DBP,复苏60rain、90min和120rain的SBP、DBP和MAP均明显低于基础值,复苏后90min和120rain的HR较基础值和复苏2组明显加快(P<0.05).复苏1组的自主呼吸频率在复苏30min和复苏60min时明显增快,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1组复苏后各时段的DBP、MAP、SBP明显降低,与复苏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组复苏30min及复苏60min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与复苏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羟乙基淀粉具有较好的扩容效果,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改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改善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引起的休克等症状.  相似文献   

15.
邱可文  谭河娟  林本 《海南医学》2011,22(13):74-76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6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积极抗休克治疗及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后,轻、中度休克患者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预后好,治愈率为100%;2例重度休克患者因严重多发伤致临床死亡,治愈率为77.8%.结论 限制性液...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实验犬脾创伤急性失血性休克及复苏期的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特 征。方法:15只健康杂种犬常规麻醉,开腹制造40处脾脏III~IV级创伤出血灶,并模拟建立失血性休克及休克复苏 动物模型。于休克前,休克期及休克复苏期,观察并记录活动性出血灶的CEUS表现,并与增强CT进行对照。应用 CEUS动态评价失血性休克复苏前后创伤脾脏血流动力学参数(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廓清时间)的变化。 结果:无论在休克前、休克期还是复苏期,CEUS与增强CT比较,创伤灶的显示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休 克前,40处脾脏创伤出血灶,CEUS显示34处(显示率85.0%),呈无增强和/或低增强创伤区内的异常增强。随休克进 展,CEUS显示脾脏动脉的微小分支减少,呈“枯枝状”, 造影剂聚积于小动脉分支末梢,却无活动性出血的异常增 强。复苏后,30处创伤灶再出血,CEUS显示28处(显示率93.3%)。CEUS动态监测创伤脾脏血流灌注变化,休克期血 流动力学参数明显异于其他两组(P<0.01),体现在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明显减低,而廓清时间显著延长。 结论:CEUS不仅可以动态监测失血性休克时脾创伤出血灶的变化及休克复苏期再出血的发生,还可以对实验犬脾脏 血流灌注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严重烧伤会导致机体发生休克,休克期渡过不平稳是大面积烧伤患者全身感染和内脏并发症发生的基本原因之一。通过静脉补充液体,可增加机体血容量,维持血压,纠正休克,降低烧伤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近年来,随着烧伤静脉补液成分的发展,休克期的监测指标的进步及烧伤补液公式的演变,个体化补液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8.
19.
异丙酚对猕猴失血性休克所致再灌注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ong Q  Wang M  Huang X  Zhang H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7):1203-1206
目的 研究异丙酚对猕猴失血性休克与复苏过程中所致再灌注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12只猕猴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异丙酚组(n=6)。异丙酚组在放血前10min用计算机靶控输注技术使猕猴血浆异丙酚浓度达到8ng/L并维持此水平。对两组动物用相同方法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维持休克2h后复苏,回输全部自体抗凝血及2倍放血量的生理盐水,复苏后2h处死动物取肺组织进行干湿重测定及病理检查。分别于放血前、休克2h和复苏2h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取静脉血标本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乳酸(LA)含量。结果 对照组猕猴在休克2h和复苏2h时的平均肺动脉压(MPA)、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均明显高于异丙酚组(P<0.05),异丙酚组猕猴的MDA、LA总体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动物肺组织湿重/干重比值明显大于异丙酚组(P<0.05),病理观察发现异丙酚组肺组织水肿较对照组轻。结论 异丙酚对猕猴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肺组织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