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肝静脉血栓形成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 ,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对供体肝脏存活至关重要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发现该并发症的主要方法 ,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 ,5 6岁 ,因双下肢浮肿、牙龈出血 2月于 1999年 10月 11日入院。术前诊断 :①原发性肝癌 ;②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患者于 11月 17日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术后第 2天行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右肝斜径 13 .9cm ,右肝肿大 ,肝实质回声欠均质 ,右肝后叶肝实质回声增强 ,可见较清楚的分界。左肝静脉内径 0 .6cm ,血流速度 18cm/s ,中肝静脉内径 0 .6cm ,血…  相似文献   

2.
活体肝移植是由健康人切取部分肝组织做为供肝进行肝移植的一种方法。近年来研究发现,采用不包括肝中静脉干的右半肝移植,如果不重建肝中静脉,移植后会引起肝中线右侧附近的肝段(V5和V8)淤血。反过来,重建肝中静脉就能有效减少肝静脉淤血的区域。如果含肝中静脉右半肝供肝,特别是供体残肝体积〈35%时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既要避免小肝综合征和移植物失功,又要确保供体的安全,是成人活体肝移植能否推广的关键。肝中静脉重建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人行背驮式肝移植术的麻醉处理。文本方法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加连续硬膜外阻滞。在无肝期采用人工心肌机在全身肝素化下进行门静脉-腋静脉转流。结果;无肝期出血少,血流动力学稳定;肝脏恢复血流时出现再灌注综合征,经处理,5min后血流动力学恢复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尸体静脉移植物在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肝静脉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器官移植研究所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9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病例,采用在4℃UW液中保存7 d 以内的尸体静脉移植物重建供肝Ⅴ、Ⅷ段肝静脉粗大属支以及右肝下静脉,回顾分析相关资料,总结处理经验。结果:利用尸体静脉移植物重建肝Ⅴ、Ⅷ段肝静脉以及右肝下静脉流出道的例数占同期实施的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81.8%(9/11),其中架桥重建1支肝静脉6例,架桥重建2支肝静脉2例,架桥重建3支肝静脉1例。9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后14 d死于肾功能衰竭和肺部感染,超声检查血流通畅,未发现架桥静脉血栓,余8例患者术后随访9~15个月,架桥肝静脉累计通畅率为:3个月72.7%(8/11)、6个月54.5%(6/11) 和9个月36.5%(4/11),移植肝脏再生均衡,右肝端面Ⅴ或Ⅷ段无明显充血和肝萎缩坏死,肝功能正常。结论:采用在4℃ UW液中保存7 d以内的尸体静脉移植物重建肝Ⅴ、Ⅷ段肝静脉粗大属支以及右肝下静脉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肝静脉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采用背驮式和经典非转流式肝移植两种术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对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3家临床医疗中心于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间完成肝移植手术的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背驮式肝移植组和经典非转流式肝移植组两组。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来比较两组患者之间各指标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探究两组之间围术期肌酐浓度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方法分析术后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 411例患者,其中背驮式肝移植组共纳入445例,经典非转流式肝移植组共966例。出院时死亡人数为54人,病死率为3.83%(54/1 411);两组患者围术期的肌酐浓度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3,P=0.11),但在不同时间点之间肌酐浓度有明显变化(F=25.86,P=0.00);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整体分析两种术式在出院时转归(死亡或生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79,P=0.231),对3个中心进行亚组分析显示,中心3中采用两种术式的患者在出院时转归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13;P=0.04)。进一步对中心3的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术式、术后发生血滤、肺部感染及肾衰竭均为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经典非转流术式组与背驮式肝移植组患者术后肌酐浓度均明显高于术前;术式、术后血滤、肺部感染及肾衰竭为肝移植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含肝中静脉的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间含肝中静脉右半肝活体肝移植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11月完成的30例含肝中静脉的成人活体右半肝移植的资料,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右半肝供肝重量为540~1 058 g(中位数708 g),供者残肝体积均大于全肝体积的30%。供、受者围手术期无死亡。供者发生并发症4例(13.3%),受者发生并发症7例(23.3%),均治愈。术后对供、受者随访2~8月(中位数5月),随访期间供者无死亡,1例(3.3%)受者术后4月死于曲霉菌感染。结论含肝中静脉的成人间活体右半肝移植供者是安全的,受者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活体右半肝移植静脉流出道重建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在不包含肝中静脉(middle hepatic vein,MHV)的成人间活体右半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流出道的重建模式.方法 对我院肝移植中心47例不含MHV成人间活体右半肝移植,其受体流出道重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移植肝右肝静脉(RHV)与受体下腔静脉的吻合口成形为"三角形";右肝下静脉(IRHV)与下腔静脉直接吻合,MHV粗大属支即肝Ⅴ段(V5)、Ⅷ段(V8)静脉用大隐静脉搭桥后,分别开口与下腔静脉垂直式吻合.结果 本组供体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受体47例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肝静脉狭窄1例,小肝综合征1例,肝动脉栓塞1例,肠肠吻合口出血1例,胆漏2例,隔下脓肿1例,肺部感染2例.死亡3例,死因为小肝综合征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 2例.47有31例重建V5、V8和(或)右肝下静脉,其流出道重建率65.96%(31/47),其中重建1支静脉为36.17%(17/47),重建2只静脉为21.28%(10/47),重建3只静脉为8.51%(4/47).所有病例术后随访2~48月,CT和超声检查1例肝静脉狭窄,4例在7~25d发现血栓,但侧枝循环已建立.结论 采用"多口垂直式吻合" 的方式重建流出道,可保证移植肝的有效静脉回流,预防小肝综合征,减少供体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中肝动脉吻合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原位肝移植中影响肝动脉吻合的因素和处理技巧。结果:7例行供、受者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2例供者肝总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吻合.2例供者肝总动脉与受者脾动脉吻合;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显示肝动脉血流通畅,均未发现有血栓形成或肝动脉狭窄,现存活8例。结论:合理选择吻合用血管是避免术后发生血栓形成和动脉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肝动脉重建对大鼠部分肝移植后移植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阐明肝动脉重建在大鼠部分肝移植中的意义.方法 SD大鼠96只,POLT组行二袖套法切除左外叶和乳头叶的原位部分肝移植n=24,APOLT组行二袖套法切除左外叶和乳头叶的原位部分肝移植,联合肝动脉重建n=24,分别于术后第1,2,4和7天处死后查肝功能、组织学检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肝增殖活性.结果肝功能ALT、TB第一天即开始明显增高,以后逐渐降低,第四天ALT和TB均高于APOLT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织学检查术后可见APOLT组可见更多的二倍体和多倍体肝细胞(P<0.05);第2天和第4天APOLT组增殖指数分别为(33.81±3.45)%和(35.33±2.52)%较POLT组(23.08±4.66)%和(29.79±1.81)%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该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肝动脉吻合可明显改善大鼠部分肝移植移植肝的功能,减轻移植肝的组织学改变,促进部分移植肝的再生.  相似文献   

10.
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后的呼吸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机械通气的方式。方法7例原位肝移植患者麻醉前留置Swan-Ganz导管和左桡动脉导管,同时获取心输出量(CO)、中心静脉压(CVP)、动脉和静脉血气分析。观察PEEP为0,4,8及12cmH2O时对肝移植患者心输出量、中心静脉压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的影响。比较控制通气(CMV)和PSV SIMV对肝移植患者氧耗量的影响。结果3个水平(4,8,12 cmH2O)的PEEP对心输出量无明显改变。8及12cmH2O的PEEP明显增加中心静脉压(P<0.05~0.01),4 cmH2O的PEEP对中心静脉压无明显影响。12 cmH2O的PEEP可明显降低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P<0.05)。PSV SIMV时氧耗量明显高于CMV(P<0.05)。结论低水平的PEEP不影响肝移植患者的CO、CVP和S-vO2,肝移植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时宜用低水平的PEEP。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我院肝移植时肝流出道重建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88例肝移植时肝流出道重建的方法改进及效果。结果 本组肝移植病例围手术期死亡12例,手术死亡率为13.64%。本组并发症为:肺部感染4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5例;腹腔内出血6例;ARDS19例;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胆漏2例;无肝脏流出道梗阻。2例存活超过3年;12例存活超过2年,23例存活超过1年。结论 肝流出道重建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提高肝移植的成功率,减少技术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显微外科技术,模拟小鼠原位肝移植中移植肝的动脉血供,观察肝动脉的重要性。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分别模拟无肝动脉重建和有肝动脉重建的原位肝移植手术,观察两种小鼠模型中移植肝的血供。A组分离结扎肝固有动脉,除肝十二指肠韧带外,其余的肝周韧带给予缝扎,但不予切断,以阻断除来自肝周的血供。B组除不结扎肝固有动脉外,其余手术步骤与A组相同。术后观察对比小鼠存活率、肝功能和肝组织学改变。结果:40只小鼠,手术成功率为92.5%(37/40),有3只因麻醉及术中误伤大出血而死亡(A组2只,B组1只),其余37只均手术成功。术后两周内生存率A组为55.5%(10/18),B组为100%(19/19)(P<0.05)。A组肝功能检查明显异常,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KP)与B组比较升高明显(P<0.05)。A组肝组织学有明显的缺血表现,而B组肝功能和组织学检查均正常。结论:肝动脉吻合在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明显提高该模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供不良与胆道并发症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Zheng SS  Xu X  Liang TB  Chen HY  Wang WL  Wu J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4):1665-1669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供不良(HAI)背景下胆道并发症(BC)的临床转归。方法自1999年2月至2004年2月,本单位共施行原位肝移植术240例。术中肝动脉和胆道重建均采用改良的显微外科吻合技术,术后动态监测肝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胆树完整性,回顾性研究肝移植术后早期HAI对胆道并发症发生与预后的影响。结果32例(13.3%)受体发生胆道并发症,其中11例(4.6%)病人移植后早期出现HAI(HAI组),21例(8.7%)移植后早期未出现HAI(nonHAI组)。HAI组包括3例肝动脉血栓形成(HAT)和8例肝动脉狭窄(HAS)。3例HAT病人均成功实施急诊取栓术,2例HAS病人接受短期抗凝药物治疗。HAI组术后出现7例胆道狭窄和4例胆漏,6例行内镜和/或放射介入治疗,4例行吻合口修补及胆道引流术,1例行药物治疗。8例病人死亡,3例治愈。HAI组病人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nonHAI组(373μmol/L±94μmol/Lvs111μmol/L±45μmol/L,P=0.008)。HAI组病人的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4.6%和16.4%,nonHAI组为66.3%与6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出现HAI的胆道并发症病人预后不良;移植后早期应加强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尽快恢复肝动脉正常血流;具有早期HAI背景者一旦发生胆道并发症,需及时施行介入治疗或中转手术并考虑再次肝移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Wang MQ  Liu FY  Shi XJ  Yu Q  Zhang WZ  Zhou N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9):2767-2771
目的 评价用介入技术治疗原位肝移植(OLT)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HAT)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9例OLT后早期HAT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男性8例、女1例,年龄32-63岁(平均47.6岁),9例均表现为术后转氨酶、胆红素进行性增高。HAT发生于移植术后16h-10d(平均5d),超声波检查提示HAT、为血管造影证实。介入治疗方法有肝动脉内留置导管持续低剂量溶栓和肝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同时经静脉给予低剂量肝素。肝动脉内溶栓期间间隔12h复查超声波。结果 溶栓治疗成功7例,占78%(7/9),复查血管造影显示肝固有动脉有血流通过,肝内动脉分支显影,肝功能明显改善,肝动脉内留置导管时间为12h-9d(平均4.8d)。7例溶栓成功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固有动脉吻合口处狭窄,其中6例狭窄程度〉90%、进行了肝动脉狭窄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溶栓治疗失败2例。1例于溶栓开始后12h发生腹腔内出血,做急诊开腹探察、发现肝动脉吻合口出血,随即做再次吻合。1例留置导管溶栓7d后未能开通肝动脉阻塞,但向肝脏供血的侧枝建立、肝功能有所改善,未做进一步治疗。7例治疗成功者术后随访2-14个月(中位值6个月),一般情况良好,复查超声波显示肝动脉血流通畅。结论 经导管血管内介入技术是治疗OLT后早期HAT的有效方法,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肝动脉支架置人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远期疗效.方法 2003年11月至2007年8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共26例确诊为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其中18例采用了同轴导管技术进行肝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肝动脉通畅性进行评估.结果 支架置入术后2个月内有3个患者死亡,1例患者接受再移植.其余14例患者随诊时间均超过2个月.中位随诊时间为21.7个月(2.3~37.2个月).支架术后7例患者肝动脉保持通畅.4例(28.5%)患者出现肝动脉再狭窄.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5.1和20.5个月接受了再移植治疗.3例患者虽然肝动脉保持通畅,但仍分别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肝脓肿和胆道感染.Kaplan-Meier曲线显示1、2和3年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76%、76%和76%,移植肝存活率分别为69.5%、69.5%和48.0%,原发性肝动脉通畅率分别为63%、63%和63%.结论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可以采用支架置人成功进行治疗,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1、2和3年患者生存率、移植肝存活率和原发性肝动脉通畅率.  相似文献   

16.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经验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Zheng SS  Liang TB  Yu ZY  Wang WL  Shen Y  Zhang M  Xu X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8):1536-1540
目的 总结肝脏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4月至2003年9月完成的198例肝脏移植的临床资料。96例采用肝动脉连续吻合法(第1组),102例采用肝动脉间断吻合方法(第2组)。术后常规以多普勒超声监测肝动脉血流。结果第1组有6例术后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6.3%(6/96);第2组有1例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0%(1/102),显著低于1组(x^2=4.027,P=0.045)。在这7例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除1例为术后剖腹探查发现外,6例均为彩色超声检查发现。其中6例行急诊肝动脉取栓术,重建肝动脉血流。取栓术后,3例发生严重的胆道并发症,其中2例已死亡,1例需接受再次肝移植;另3例中,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2例健康存活至今。另外1例采取保守治疗,后死于肿瘤复发。肝动脉血栓形成的病死率为57.1%(4/7)。结论预防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在于提高血管吻合技术。术后常规超声定期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中后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后果是引起严重的胆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Thrombosis of hepatic artery anastomosis (HAT)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a catastrophic and dreaded complication.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HAT can salvage the situation. To monitor the anastomosis, conventional daily transcutaneous Doppler is performed. However, it has disadvantages of being noncontinuous, operator-dependent and technically difficult. Implantable Doppler probes wrapped around the anastomosed vessel giving continuous signal may be an important tool; however, very few studies are performed to study its efficacy after intra-abdominal vascular anastomosis, and its role is not clearly established.MethodsPatients who underwent deceased donor liver transplant surgery were part of the study. On hepatic arterial anastomosis, implantable Doppler probe was fixed for monitoring. Conventional daily transcutaneous Doppler was also performed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ResultsA total of 40 hepatic arterial anastomoses were studied. The incidence of HAT was 10.53%. For the implantable Doppler probe monitoring, sensitivity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100%, whereas specificity was 94.44% and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66.66% with an overall accuracy of 95%. A mean of 10 h of lead time was gained by implantable Doppler probe monitoring.ConclusionOur study showed that there was high sensitivity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implantable Doppler probe monitoring system, which makes it ideal for post-operative vascular anastomoses surveillance monitoring; however, abnormal positive finding on implantable Doppler probe monitoring needs to be confirmed by conventional transcutaneous Doppler. The implantable Doppler probe monitoring, because of its round the clock and continuous nature gives us a good lead time in identifying vascular complication, which translates into graft salvage and reduction i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肝动脉重建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02-2001-02完成的22例原位肝移植术中肝动脉整形、重建过程。直视下以7/0或9/0Prolene缝线完成供肝动脉血管整形及供、受体肝动脉吻合。术后1周内静脉给予低分子右旋糖杆10ml/h,以多普勒超声扫描监测肝动脉血流。结果 1例术后5d时肝动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后吻合口出血,再次手术吻合。1例术后1月肝外胆管狭窄,支架内支撑后治愈。21例无肝动脉并发症发生。15例随访1-20月(平均8.6月),多普勒超声扫描提示肝动脉形态、血流量正常,胆道造影未见肝外胆管狭窄,血清学检查提示肝功能状态良好。结论 供肝动脉变异时宜采取适宜的方式整形重建肝动脉以利血管吻合。动脉吻合时操作清细,实现血管内膜对内膜的对端吻合。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Zhou J  Fan J  Shen YH  Wang JH  Wu ZQ  Qiu SJ  Yan ZP  Cheng JM  Huang XW  Xiao YS  Sun J  Tang ZY  Wang YQ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4):1670-167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001年4月至2004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施行肝移植220例,移植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定期监测肝动脉血流,怀疑肝动脉血栓形成(HAT)者行肝动脉造影,确诊为HAT的病例均采用经肝动脉内导管持续性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本组HAT发生率为2.7%(6/220)。6例HAT发生在移植术后2~19d(中位数5.5d),经溶栓治疗后肝动脉均再通。其中1例术后2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另1例术后半年再次出现HAT,因再次溶栓失败行第二次肝移植,2个月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4例已健康存活至今,最短为3个月,最长已22个月。结论 CDI检查对于早期HAT的诊断至关重要,经肝动脉内导管尿激酶持续性溶栓治疗效果良好,可作为肝移植术后HAT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