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是在OCT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眼病诊断新技术,也是目前眼科影像学检查中发展最快速的检查方法之一.目前,对眼底血管性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包括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具有对血管异常动态显现的特点,能对异常血管形态和病变特征提供有用的诊断信息,但其为有创的检查方法,且无法对病变进行分层分析.与FFA和ICGA相比,OCTA除了具备无创、快速、高分辨率的特点外,还具有无创性对血流显影的能力,其不受血管渗漏和视网膜出血的影响,能够提供三维测量的病变图像,并能实现病变的定量检测和分层检测,目前已用于多种眼科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OCTA技术的临床应用丰富了眼科影像学对疾病的诊疗信息及发病机制的探索结果.OCTA的检测过程和正确判读是基于对其原理和眼部待测组织解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理解其原理及临床应用是临床眼科医师的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2.
杨爱萍  汪浩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1):2073-2076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近年来新兴的血管成像技术,除具备传统OCT的优点外,还能够分层观察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形态及血流改变情况,使用伪彩可区分正常与异常的血管结构,并且能够对血流信号进行探测和量化分析。此外,与传统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造影(ICGA)技术不同,OCTA无需静脉注射造影剂就能提供比传统眼底血管造影技术更多、更准确的血流信息。但是,任何技术的临床应用都有其局限性。本文将对OCTA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眼科的应用、局限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在眼病诊断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萍 《国际眼科杂志》2004,4(6):1104-1108
近年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技术(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在眼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眼底病治疗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与传统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相比ICGA具有许多特点,对脉络膜循环的显示更加明了,使医生能直接观察到脉络膜的血管构造和血液循环优点,从而补充了FFA的不足。本文就当今ICGA在眼病中的适应证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海德堡共焦激光同步血管造影系统在眼底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科》2005,14(4):i0009-i0010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c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cgraphy,ICGA)是记录和检查视网膜,脉络膜生理及病理循环状的重要诊断技术。现代的FFA在60年代就应用于临床,人们已经有了很清楚的认识。ICGA在眼科造影中的应用始于七十年代,由Kogure及Flower及其助手们做了大量的早期研究工作,但直到九十年代由于远红外成像技术及数字成像技术的发展,才得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破坏视网膜微血管,是全球眼病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检测DR的金标准是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技术。随着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成像(OCTA)的出现,其提供了一种快速、安全的方法来评估视网膜微血管系统,比传统的荧光血管造影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和分辨率。高质量的OCTA图像使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微动脉瘤和新生血管变得可视化,它的自动分析可量化视网膜毛细血管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改变。因此,OCTA作为一种客观的DR检测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OCTA并非全能。笔者将对不同阶段DR在OCTA下的表现以及OCTA存在的局限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典型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眼底血管造影特点。方法 诊断为非典型RP的15例(30眼)患者,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其中5例同时做了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果 15例非典型RP包括中心性RP3例;无色素性RP4例;白点状RP2例及Bietti’s结晶样RP6例;彩色眼底像显示其眼底表现各有特点,但FFA均显示有程度及范围不一的椒盐状透见荧光及多灶性脉络膜萎缩;ICGA早期可见脉络膜血管透见性增强,后期比FFA更清楚显示多灶性脉络膜萎缩的边界范围。结论 眼底彩色照相、FFA和ICGA结合检查,有助于更全面了解不同类型的非典型RP眼底表现特点以及视网膜、脉络膜循环改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光相干断层成像血流成像(OCT angiography,OCTA)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眼科影像检查技术,它通过特殊的运算法则对连续扫描的OCT进行计算,获取血流信号,可快速、无创地重建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的三维结构。虽然这种血流成像技术目前尚无法检测眼底血管的充盈时间,也无法评价血-视网膜屏障的功能,但是它已经显示出与传统血管造影基本一致的眼底血管结构,甚至可以更好地揭示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的形态,发现早期脉络膜新生血管,从而提供更多的病理信息,因此该技术正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多种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检查。尽管这项新技术目前还存在各种局限性,如移动性伪影、浅层血管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投影等问题,但是未来随着设备和软件的不断更新,现有技术必将进一步完善,影像会更加清晰而完美,而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和彻底。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随访一例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ystemic lupuseryth ematosus,SLE)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方法:回顾性研究随访1例SLE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临床和眼底造影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病例ICGA特征包括造影早期脉络膜血管模糊弥漫性高荧光、局灶性低荧光,造影晚期点状脉络膜高荧光。经泼尼松治疗后,造影晚期点状脉络膜点状高荧光随着视网膜小血管阻塞出现而增加,当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时点状高荧光消失。结论:ICGA可以揭示SLE脉络膜病变临床和FFA不能发现的信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脉络膜毛细血管可能是SLE脉络膜炎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莫宾  周海英  焦璇  刘武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7):1351-1355
目的:通过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患者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的特点,并比较其与ICGA的差异,来探讨OCTA可否替代ICGA对CSC患者进行诊断,并用以指导PDT治疗.方法:2015-11/2016-03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确诊为CSC的患者30例30眼.所有入选病例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眼压、裂隙灯、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FFA、ICGA及OCTA.采用Heidelberg Spectralis OCT仪器(Spectralis HRA + OCT;Heidelberg Engineering, Heidelberg)获得FFA及ICGA图像;采用RTVue XR Avanti 仪器(OptovueInc, Fremont),选择6mm×6mm视网膜血流OCT成像模式,获得OCTA图像.仪器自带软件(software ReVue,version 2017.100.0.1;OptovueInc)自动将视网膜和脉络膜进行分层,并对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进行分析.同时比较CSC患者OCTA与ICGA图像特点,测量ICGA高灌注区最大直径、面积及OCTA高血流信号区最大直径、面积,采用配对t检验来分析OCTA与ICGA最大直径及面积之间的异同.结果:入组30眼CSC患者,有27眼在OCTA中可见明确的高血流信号影,即粗颗粒区;有21眼高血流信号影内可见低血流信号影;有7眼高血流信号影外可见低血流信号晕.OCTA上显示的高血流信号影基本上与ICGA图像中高灌注相对应;ICGA中有22眼高灌注内存在低反射影,其中21眼与OCTA中显示的高血流信号影内低血流信号影相对应;ICGA中有9眼高灌注外存在低反射晕,其中有7眼与OCTA相对应;共有14眼患者ICGA晚期可见渗漏点,所有的渗漏点在OCTA上均未见相应的血流信号变化.ICGA高灌注区的最大直径1.589±0.295mm,面积0.705±0.131mm2;OCTA高血流信号影最大直径1.576±0.293mm,面积0.745±0.138mm2.经配对t检验,ICGA高灌注区的最大直径与OCTA高血流信号影最大直径及两者面积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CSC患者中,OCTA可以清晰显示与ICGA高灌注所对应处的高血流信号影,能部分替代ICGA对CSC患者进行诊断,并指导PDT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多发性后极部色素上皮病变(multifocal posterior pigment epitheliopathy,MPPE)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循环特点,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6例MPPE患者的7只眼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5例5只眼FFA检查为活动期,其中4只眼在ICGA造影早期有脉络膜充盈延迟,占80%。FFA显示有渗漏处,ICGA均有相应的渗漏灶。在渗漏灶的周围及后极部尚有弥漫性相对强荧光。病变恢复期,FFA已无明显渗漏,ICGA仍显示脉络膜荧光渗漏。 结论 MPPE与CSC有着相同的ICGA改变,但前者病变范围更加广泛。MPPE为CSC的较严重型,为原发于脉络膜病变的疾病。(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6-8)  相似文献   

11.
赵玥  刘剑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2):398-400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脉络膜裂伤中的诊断价值,并总结其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确诊为脉络膜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5例25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频域OCT和OCTA检查。结果:所有患者眼底检查可见病灶多位于黄斑区或视盘颞侧,呈弧形黄白色条纹,周围可伴有视网膜脉络膜水肿和视网膜下出血。FFA早期可见裂伤呈弧形透见荧光,晚期荧光着染;当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时,活动性CNV呈高荧光渗漏。频域OCT可见RPE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反射断裂,临近处的组织反射增强,视网膜下可见小团状高反射隆起。OCTA可见脉络膜裂伤的肉芽组织在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图中表现为具有"条纹形态"的弧形高反射;在断层B扫描(B-scan)中表现为"团状"的向内隆起或向外凹陷,内部具有血流信号。当继发CNV时,在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图中可见明确的血管形态,多呈团状,从形态上与脉络膜裂伤的肉芽组织不相同。结论:脉络膜裂伤的修复性肉芽组织与继发性CNV病灶在OCTA中虽然同样呈"团状隆起"并具有血流信号,但两者的形态和组织成分均有明显差异。通过OCTA分层显示以及对病灶细节形态上的观察,可以提高脉络膜裂伤继发CNV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眼底营养不良性疾病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一组营养不良性疾病脉络膜血液循环的改变。 方法采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r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两种方法对21例42只眼共4种眼底营养不良性疾病进行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液循环的对比分析 。 结果 4种营养不良性疾病均见到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充盈迟缓或缺损。 结论 ICGA可提供眼底营养不良性疾病的确切脉络膜血液循环的信息,对进一步了解这些疾病的有关问题很有帮助。 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88-91)  相似文献   

13.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通过比较同一位置的不同扫描,去除不变的结构,即可在不使用造影剂的情况下观察到有红细胞流动的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结构.目前,一种新的运算方法——分频幅去相干血管成像(split-spectrum amplitude decorrelation angiography,SSADA)的应用,大大改善了OCTA的信噪比.与其他OCTA不同的是,SSADA OCT可获取与OCT光波平行或垂直的血流信号,不依赖多普勒角,并且图像噪音、组织运动等噪音较小.目前SSADA OCT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多种眼部疾病中,如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阻塞等,在这些疾病的诊断、随访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的患者8例8眼,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以及彩色眼底照相、红外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 OCT、OCTA检查。同时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在治疗期间密切检测眼底变化,病情稳定后继续观察3~6个月。观察患者不同时期的OCT、OCTA及FFA的特征性变化。对患者不同时期各项检查的临床特征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头颅CT及皮肤检查均未发现异常。B超检查未见患者眼底肿物发生钙化;8例(8眼)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均为单眼单个病灶;病变位置在盘周和后极部附近。彩色眼底照相及红外眼底照相显示,6眼患者瘤体为卵圆形结节状不规则扁平隆起,呈半透明状,可透见视网膜血管,2眼呈扁平隆起,周围无渗出及水肿。FFA检查结果显示,6眼患者瘤体表面毛细血管呈团状扩张,发出弱荧光,毛细血管位于视网膜血管之下;1眼患者后期FFA检查呈强荧光渗漏,1眼仅后期呈强荧光表现。ICGA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瘤体对应脉络膜血管未发现异常改变。O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病变区的视网膜内层均出现局限性不均匀增厚,结构紊乱,5眼为虫蚀状改变并伴有低反射区域;3眼仅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局限性增厚并伴有低反射区域。OCTA检查结果显示,8眼患者早期病灶内均可看到团状扩张血管,浅层毛细血管层瘤体表面可见大量的毛细血管网,深层毛细血管层瘤体内可见杂乱的血管影,呈不规则的低反射。利用OCTA追踪复查扫描患者瘤体同一位置,发现随着病情进一步好转,瘤体缩小,最后血管扩张逐渐减轻,恢复正常形态。结论 采用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对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进行确诊,该病无需特殊治疗,瘤体可自行退化,水肿和渗出可自行吸收,但在完全钙化前应密切观察,定期进行眼底、OCT及OCTA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观察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中的特征性表现,探讨二者的区别和优缺点。

方法:回顾分析2018-09/2020-04在河北省眼科医院确诊的CNV患者26例34眼和PCV患者19例19眼的影像学资料,CNV患者中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RMD)20例28眼,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继发CNV 6例6眼。所有患者均行OCT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ICGA检查,分析其特征性改变。

结果:w-ARMD患者28眼OCTA检查示,除2眼因出血较多未见明显异常外,余26眼均可显示CNV形态,呈现效果形态更加锐利、立体,且能够分辨出CNV所在的解剖层面,其中11眼OCTA检查不仅能够很好地显示出CNV的形态、大小、范围,而且对于CNV中的滋养血管、新生血管及吻合支也都能较好地分辨。CCSC继发CNV患者6眼OCTA发现了FFA+ICGA未发现的CNV形态。PCV患者19眼OCTA检查异常脉络膜分支血管网(BVN)显示优于ICGA,但OCTA图像上末端囊袋样扩张(polyps)的显示及数量不如ICGA明显,部分不能显示。

结论:OCTA检测CNV阳性率较ICGA高,检测CNV和PCV病变范围较ICGA更清晰、立体,但在PCV中不能全部显示末端囊袋样扩张,且不能观察CNV或PCV渗漏情况及病变动态发展过程,较 FFA+ICGA尤为不足。OCTA作为无创检查可以随访观察CNV或PCV治疗前后病变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通过对同一体素多次扫描信号间的差异进行处理,得到视网膜与脉络膜血流信息.OCTA因其无创、三维显示、分辨率高等优点,可用于眼底疾病的检查.OCTA能发现眼底疾病的血流改变,可以清晰显示正常眼底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阻塞等疾病的视网膜与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本文就OCTA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正常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特发性黄斑中心凹旁毛细血管扩张症2型、视网膜血管阻塞、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等眼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背景 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新生血管严重影响视功能,以往的检查方法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频域OCT(SD-OCT),前者为有创检查,后者不能显示眼底各层面的血管形态.OCT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种新的无创检查方法,可显示眼底多个层面的新生血管形态,其临床价值有待评估. 目的 评估OCTA在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方法,纳入2015年1-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经FFA确诊的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患者40例42眼,患眼屈光度为(-10.5±3.74)D.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眼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包括眼底照相、FFA、SD-OCT及OCTA,OCTA的扫描区域分别为黄斑区3 mm×3 mm、6 mm×6 mm范围.经患者的知情同意,35例患者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分别于注射后1d、1周及每个月复查OCT及OCTA,注射后1个月复查FFA,共随访1~6个月,评估OCTA在监测病情变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40例42眼FFA均显示造影晚期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OCT均可见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异常脉络膜血管网的高反射信号,OCTA显示所有患眼均呈现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清晰的团状异常血管信号,其中31例31眼可在视网膜外层观察到异常的团状血管形态,清晰度均优于FFA.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的35例35眼注射后1周OCTA显示视网膜外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CNV面积缩小,于注射后1个月时病情稳定.7例7眼复发再次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后CNV高信号影面积较前缩小. 结论 OCTA能够在视网膜外层和脉络膜血管层面清晰显示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的CNV形态.OCTA在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后1周即可观察到CNV的明显变化,在CNV的病情监测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