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角膜地形图引导准分子激光个性化切削手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准分子激光个性化切削手术设计方案及其可靠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应用MEL-70准分子激光及其配套角膜地形图引导个性化切削系统治疗复合近视散光性屈光不正30眼,手术均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9例17眼为初次手术,均有不对称或不规则角膜散光;11例13眼为二次手术,原角膜瓣制作良好,均有偏心切削或不均匀切削等情况。30眼最佳矫正视力平均1.08±0.21;屈光度:球镜平均(-4.40±1.49)D,柱镜平均(-1.26±0.64)D;无明显非角膜性散光。术后3~5d评价疗效。结果30眼手术均顺利,无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3~5d平均裸眼视力1.02±0.26,平均最佳矫正视力1.23±0.27;主观验光屈光度:球镜平均(0.41±0.50)D(-0.5~1.5D),均不接受柱镜;角膜地形图中央3mm散光平均(0.28±0.21)D(0~0.75)D。结论MEL-70角膜地形图引导准分子激光个性化切削系统成熟可靠,正确设计可较好地矫治伴有复杂角膜屈光情况的屈光不正。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估要求做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患者的角膜地形图状况,我们对152例患者的我角膜地形图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162眼中38眼有异常角膜地形图改变,如不规则散光,丧失辐射性对称和缺少正常角膜的由中心向边缘的逐渐性变扁平。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手术治疗近视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相关因素。对656眼PRK手术,分析术前及术后1年临床资料并对影响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术后1年,裸眼视力≥0.50者593眼(90.3%)、屈光状态在±0.5D范围内者586眼(89.3%),角膜haze0~1级者607(92.5%),中、低度近视组各主要临床指标均优于高度近视组(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近视度数、年龄、角膜切削深度、术后角膜增生、程度及角膜haze等与PRK术后效果密切相关,应注意考虑或控制。  相似文献   

4.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手术并发症。对PRK治疗的104例136眼高度近视散光术后12-18月随访,对手术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近视回退90眼占66%;角膜上皮下混浊95眼占69.8%;低矫21眼占15.4%;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以上14眼占11.1%。本组病例近视回退,角膜上皮下混浊和低矫的发生与试图矫正的屈光度有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远高于中低度近视。  相似文献   

5.
王铮 《眼科研究》1995,13(2):138-141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临床研究进展王铮综述陈家祺审校(广州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州510060)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弯曲度来纠正屈光不正的原理虽然已经提出100多年,但由于传统的角膜屈光手术方法精确度和预测性较差,未能被普遍接受。1975年Veb...  相似文献   

6.
目的 动态观察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后角膜修复过程中的组织形态改变。方法 24只兔右眼按近视-10.00D行PRK术。按术后即刻、24小时、1、2周、1、3、6月及12月8个时间点观察,每个时间点3只。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各组角膜上皮修复及角膜雾状浑浊(haze)情况,并取角膜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 PRK术后早期角膜上皮易剥脱,haze的发生率为100%。PRK术后角膜上皮增生;新合成  相似文献   

7.
应用角膜地形图仪对比分析了90例(176眼)PRK手术前后角膜表面的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术前角膜地形图以蝴蝶结形为多(73.3%);术后79.0%为圆形或钥匙孔形,半圆形和蝶形为18.8%中央岛形占2.2%。PRK对散光的一次最大矫正量为-1.75D,切削中心偏位是最佳矫正视力下降,复视和屈光度回退的重要原因。提示:PRK术后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可准确显示角膜形态的细微变化,有利于手术设计的不断完善和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齐艳华  王康孙  洪杉 《眼科》2000,9(3):186-188
目的:定量描述准分子浙江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术后早期角膜愈合的组织学变化规律。方法:20只(40只眼)新西兰白兔,行-5.0D PRK手术。于术后3天、1周、2周、3周和4周观察角膜的组织学改变,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其定量化。同时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观察角膜胶原变化。结果:PRK术后2周内上皮增生速度较快,2 ̄4周时,速度缓慢。基质内成纤维细胞密度于术后1周呈持续性增长。PRK术  相似文献   

9.
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主要用于角膜外伤、手术和疾病导致的严重高阶像差以及先天性角膜不规整的治疗,随着设备性能与技术的提高,手术适应范围在不断扩大,尽管角膜屈光力占全眼屈光力2/3以上,但毕竟不是全眼的总体屈光状态,因此与常规手术相比,其手术设计存在着明显的特殊性。因此,了解其手术特点,理解手术设计原则,把握手术适应证是开展该项技术相关医技人员应该掌握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Qi Y  Lian J  Deng W  Zhou D  Wang K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1):56-58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术后角膜切削区的形态、偏心情况和屈光的稳定性。方法对312例(366只眼)PRK手术患者进行术后1、3和6个月的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切削区中心偏离瞳孔中心的距离为0.266mm,双眼平均偏离瞳孔中心的方向均为鼻上侧。切削区形态平滑型占49.5%,半环型、钥匙洞型、肾型和哑铃型占42.9%,中心岛型占6.0%。中心岛型对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影响较大。术后1~3个月角膜屈折力变化较大,高度近视比低度近视回退明显。结论提示PRK术中瞄准中心问题非常重要,直接影响术后的效果,同时也应长期随访角膜地形图,进一步观察术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准分子激光个性化切削手术矫正角膜不规则散光及不对称性散光的效果和优缺点.方法 应用MEL - 70准分子激光仪及配套TOMEY -Ⅲ角膜地形图引导个性化切削系统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不对称性或不规则角膜散光复性近视散光58例108眼.其中49例97眼为初次手术;另9例11眼为二次手术,系由不均匀切削、偏心切削或中央岛而形成的不规则散光.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均值0.98±0.32;屈光度:球镜平均(-4.59±1.68)D,柱镜平均(-1.62±0.78)D.结果 108眼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或术后并发症.术后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中央3 mm切削深度平整、均匀,术后1周平均裸眼视力1.03 ±0.29.屈光度:球镜-0.50~+0.75D,平均(-0.35 ±0.29)D,柱镜0~- 0.75D,平均(-0.38 ±0.24)D.结论 TOMEY -Ⅲ角膜地形图捕捉角膜曲率信息准确,引导准分子激光个性化切削程序设计合理,系统安全可靠.用它来进行个性化LASIK可较为精确地矫正角膜不规则及不对称散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及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矫治疑似圆锥角膜引起的近视及散光的长期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疑似圆锥角膜患者38例(55眼),年龄19~44岁,男7例,女31例.近视度-3.25~-7.75 D,平均(-5.54±2.18)D;散光度0~3 D,平均(0.80±0.75)D;中央角膜厚度479~605μm,平均(541.8±30.0)μm.角膜地形图均提示1期圆锥角膜,近视及散光度、角膜地形图形态稳定至少2年.55眼均成功接受了LASEK(38眼)或Epi-LASIK(17眼).术后6个月及2年以上(2~5年)随访,检查患者的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对手术前后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正态分布)或Wilcoxon Signed Ranks检验(非正态分布).结果 术后2年以上,48眼(87.3%)的裸眼视力≥1.0,有效指数为1.002;51眼(92.7%)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不变或提高,仅4眼(7.3%)下降1行,安全指数为1.053;等效球镜度为(-0.11±0.45)D,在±0.50 D范围内为49眼(89.1%),在±1.00 D范围内为53眼(96.4%);近视度和散光度分别为(-0.01±0.45)D和(0.25±0.33)D.术后2年以上的近视及散光度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以上的角膜地形图圆锥角膜指数KI值为1.02±0.04,较术前(1.08±0.0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98,P<0.01).随访期间未见明显haze及圆锥角膜进展.结论 疑似圆锥角膜患者的年龄、近视屈光度、角膜厚度及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的稳定性是其能否接受LASEK或Epi-LASIK治疗的关键.LASEK和Epi-LASIK对于矫治屈光及角膜地形图形态稳定的疑似圆锥角膜的近视及散光,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更长期的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高度近视PRK后重度角膜上皮下浑浊长期变化情况。对象与方法 95年3月-8月在我院眼科激光中心行PRK手术的高度超高度近视患者中,有部分患眼发生了Ⅲ级角膜上皮下浑浊,对其中7例7眼随访5年。结果 全部7眼在3月时角膜上皮下浑浊达到高峰,3-12月虽经局部滴用皮质类固醇,角膜浑浊也无改善,随访至3年时角膜上皮下浑浊开始出现变化,4年时全部7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无1眼保持在Ⅲ级,其中4眼降至Ⅱ级,角膜渐显透明,5年时4眼降至Ⅰ级。结论 PRK术后重度角膜上皮下浑浊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矫正散光的准确性及预测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u G  Xie L  Yao Z  Hu W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5):382-384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excimer laser photorefractive kerectomy,PRK)矫正散光的准确性及预测性。方法 根据角膜地形图提供的角膜屈光力数值,用Holladay法计算复性近视散光30例(53只眼)和单纯近视23例(33只眼)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角膜屈光力的差值,确定实际矫正散光度及轴位,及预期矫正散光度及轴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复性近视散光组5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 y,PRK )治疗近视术后角膜表面形态及偏中心切削。方法  76例 (1 5 0只眼 )行 PRK,术前屈光度 (- 3.0 0~ - 1 0 .0 0 ) D,平均 (- 6 .0 8± 1 .2 1 ) D。术后 1、3、6、1 2个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 角膜地形图形态分为平滑型、半圆型、钥匙孔型、肾型、中央岛型和不规则型 6种。角膜地形图形态有逐渐变平滑的趋势。术后 3个月以后 ,各种类型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平滑型术后裸眼视力较好。偏中心距离 >0 .5 0 m m时 ,术后视力恢复不良。结论 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能精确测量、分析全角膜的前表面形态 ,观察术后效果、指导手术设计 ,从而提高 PRK治疗近视的准确性、安全性和预测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个体化切削(T-CAT)手术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角膜表面不规则形态的临床疗效,并客观评估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眼科2013年3月至2015年11月RK术后角膜重度不规则行T-CAT治疗的患者23 例(38 眼)的临床资料,其中4眼行T-CAT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PRK),其余34眼均行T-CAT引导的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SBK)。行T-CAT引导的PRK患者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以及行T-CAT引导的SBK患者在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均行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裂隙灯显微镜、角膜地形图、Pentacam眼前节分析及眼压等检查;其中22眼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行OQAS视觉质量客观检查。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手术前后所有术眼的UCVA、BCVA、等效球镜度(SE)及其中22眼的视觉质量客观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6个月时38只术眼无一眼发生视力下降,BCVA为4.8~5.0(4.9±0.1),UCVA为4.8~5.0(4.9±0.1),实际与计划SE值各点围绕拟合线波动幅度<1.00 D,行T-CAT引导SBK的34眼术后1 d至术后6个月屈光状态的平均变化为(-0.51±1.10)D,术后1 d与术后6个月SE差值小于0.5 D的有20眼(53%),小于1.0 D的有31眼(91%)。其中22眼术后6个月时的Holiday EKR Detail Report分布图宽度(D)、OQAS散射指数(OSI)和调制传递函数(MTF)截止频率(cutoff)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2.45、3.24,P<0.05)。结论 T-CAT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个性化手术对于RK术后角膜表面不规则形态的患者不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而且在提高患者视力的同时能够明显改善其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he aim was to analyse anterior corneal optical irregularity in patients receiving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PRK) a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 with a conventional broad beam laser. Methods: Pre‐ and post‐operative anterior corneal aberrations including Zernike coefficients and root mean squares of higher‐order aberrations were measured and derived with a Placido‐ring‐based corneal topographer and wavefront software, respectively, from 768 right eyes of patients receiving either PRK or LASIK for myopia with a conventional broad beam excimer laser i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Taipei, Taiwa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selected by Mallows' Cp criteria were used to evaluate predictability of surgically induced aberrations and relevant factors. Results: Mean attempted spherical equivalent correction was ‐7.37 ± 2.33 D (range: ‐16.5 to ‐1.95). Root mean squares of higher‐order aberrations and variances of Zernike coefficients all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surgery (p < 0.01). All post‐operative higher‐order aberrations increased with the amount of attempted myopic correction and secondary astigmatism increased with attempted cylindrical correction. LASIK surgery induced less coma and third‐order aberrations but more fifth‐ and sixth‐order aberrations than PRK, although squared par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low. Larger optic and transitional zones meant fewer higher‐order aberrations after surgery. Younger patients tended to have more surgically induced aberrations in the 3.0 mm pupil zone. Conclusions: Anterior corneal optical irregularity increased tremendously after refractive surgery by conventional broad beam lasers and correlated with greater attempted myopic correction, younger age and a smaller treatment zone. The effect of corneal flaps on post‐operative corneal irregularity differed trivially.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对不规则角膜散光患者施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非随机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不规则角膜散光患者12例(15眼),施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观察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患者UCVA、BCVA、屈光状态、对比敏感度,记录术后角膜haze出现的时间与分级,以及安全性、有效性指数。数据采用重复样本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①UCVA均值术前为4.11±0.28,到术后3个月提高至4.88±0.16(F=36.706,P<0.05);BCVA均值术前为4.86±0.08,到术后个3月提高至4.98±0.09(F=5.075,P<0.05),且无一眼视力较术前下降;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指数为1.025,有效性指数为1.004。②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与平均柱镜度分别由术前的(-3.73±4.62)D、(-1.71±1.43)D,下降至术后3个月的(-0.03±0.09)D(F=-4.034,P<0.05)、(-0.38±1.14)D,(F=-9.192,P<0.05)。③术后3个月3、6、12 c/d 3种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提高(P<0.05)。④术后1个月haze出现2例,到术后3个月时全部消退。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可以有效矫正不规则角膜散光;改善不规则角膜散光患者的对比敏感度,提高患者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的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对术前及术后散光度的影响.方法 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240只眼,随机分成三组,每组80只眼.A组:切口位于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B组:切口位于90°方向;C组:切口位于180°方向.观察术前、术后1周、1月、3月角膜散光度和视力变化.结果 (1)A组术后1周、1月和3月裸眼视力> 0. 7者多于B组和C组(P < 0. 05);三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0. 6者基本相同.(2)A组患者术后1周、1月及3月与术前相比,散光度明显减小(P<0.01);术后1周与术后1月、3月相比,散光度也减小(P<0.05);而术后1月与3月相比,散光度基本相似(P>0.05).(3)A组与B组相比,术后1周、1月及3月时的散光度均明显减小(P<0.05);A组与C组相比,术后1周、1月及3月时的散光度也明显减小(P<0.05).结论 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位于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的切口有助于减小术前及术后散光,术后获得较好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析准分子激光上皮下原位磨镶术(LASEK)中使用0.02%裂霉素C(MMC)和角膜水化两种不同方法对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形成的影响。方法将接受LASEK手术的高度47例近视眼患者,术中对一眼在激光消融结束后角膜瓣下使用0.02%MMC,另一眼在切削1/2脉冲总量时,用低于20℃生理盐水冲洗(角膜水化),比较术后双眼角膜Haze发生情况。结果MMC组和角膜水化组比较:发生角膜Haze的差异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ASEK术中使用0.02%丝裂霉素c在抑制术后Haze形成中优于角膜水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