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远视性单眼弱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金玲  陈洁  吕帆  方海珍  陈彬 《眼科研究》2009,27(7):596-600
目的通过检测远视性单眼弱视者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MRT),研究弱视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特征。方法远视性单眼弱视患者42例,正常组单眼远视但无弱视者20例。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弱视眼和正常眼的MRT。结果弱视眼黄斑中心凹厚度比正常眼厚(P=0.005),对于黄斑部位的分区测量,黄斑中心区厚度弱视眼比正常眼厚(P=0.010),而黄斑周围外环及内环各象限弱视眼和正常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弱视患者问黄斑中心凹及黄斑各分区的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视性单眼弱视眼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增厚,不同程度弱视眼间的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孔乐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7):1332-1335
目的:采用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单眼弱视患儿的弱视眼和非弱视眼以及正常儿童测量黄斑部视网膜结构。
  方法:选择单眼远视性弱视儿童56例及正常儿童右眼75例作为研究对象,用 OCT 检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容积,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最薄,内环视网膜厚度最厚,而外环视网膜厚度较内环略薄。内环的各个象限中,鼻侧视网膜最厚,为335.58依17.42μm;上方较鼻侧略薄,为326.42依15.36μm,再次为下方视网膜,颞侧视网膜最薄。外环各象限视网膜厚度变化与内环一致。非弱视眼组及正常对照眼组视网膜各区域变化与弱视眼组相同。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区1mm 及内环的鼻侧和上方视网膜均比非弱视眼组、正常对照眼组对应象限的视网膜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眼组外环的鼻侧和上方视网膜比非弱视眼组、正常对照眼组对应象限的视网膜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象限视网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弱视眼组、非弱视眼组及正常对照眼组黄斑区视网膜容积最小,内环的鼻侧视网膜容积最大,其次为上方视网膜容积,再次为下方视网膜容积,颞侧视网膜容积最小。外环各象限视网膜容积变化与内环一致。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区1mm 及内环的鼻侧和上方视网膜容积均比非弱视眼组及正常对照眼组对应各象限视网膜容积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象限视网膜容积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OCT 检测可以准确测量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弱视眼的黄斑区结构与非弱视眼及正常眼存在差异,可能与弱视的外周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和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并与单眼弱视儿童对侧正常眼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方法对32例(41只眼)远视性弱视儿童和18例(18只眼)单眼弱视儿童对侧正常眼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记录视盘周围RNFL的平均厚度和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厚度。结果远视性弱视组和对照组视盘周围RNFL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18.77±11.43μm和109.12±11.09μ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视性弱视组和对照组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55.98±29.30μm和147.28±13.11μm,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121)。将弱视分组发现,轻度弱视组和中度弱视组的视盘周围RNFL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18.42±10.95μm和119.12±12.19μm,,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54.29±34.23μm和157.75±23.81μm。两者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视盘周围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7,0.629)。结论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盘周围RNFL变厚,而黄斑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4~8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注视性质、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的测量、眼轴长度的检查,探讨远视性弱视儿童注视性质与其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间的相关性;并进行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厚度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试验。将2018-09/12首次就诊且之前未进行过任何弱视训练的患儿共计44例57眼纳入该研究。选取屈光不正性远视性弱视儿童36眼作为远视性弱视组,视力正常儿童21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进行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测量;同时将入组患儿在直接眼底镜检查下分为黄斑中心注视组32眼,旁中心注视组25眼,进行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测量;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别分析两组间视网膜厚度及差异。结果:黄斑中心注视组在黄斑中心凹、黄斑内环鼻侧处视网膜厚度均小于旁中心注视组(P<0.05);而两组间余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无差异(P>0.05)。远视性弱视组的黄斑中心凹、黄斑内环鼻侧、黄斑内环下方及黄斑外环上方处视网膜厚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两组黄斑区内环颞侧、上方、外环鼻侧、外环颞侧、外环下方处视网膜厚度比较均无差异(P>0.05)。远视性弱视组眼轴长度较正常对照组短(P<0.05)。结论:黄斑中心注视儿童在黄斑区中心凹、内环鼻侧处视网膜厚度增加;远视性弱视儿童在黄斑区中心凹、内环鼻侧、内环下方、外环上方处视网膜厚度增加;远视性弱视儿童眼轴长度变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检测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探索弱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发育状况。方法: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OCT)检测弱视组17例20眼及正常对照组14例20眼黄斑中心区及黄斑周围区视网膜厚度。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差异。结果: 黄斑中心区厚度弱视组比正常对照组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周围区内环弱视组鼻侧视网膜厚度与正常对照组鼻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弱视组颞侧及上、下方视网膜厚度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黄斑周围外环各区视网膜厚度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眼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增加,OCT技术为非侵入性、结果可靠、安全。能否用于客观评估弱视预后及检测弱视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1~8月在莒县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92例(184只眼)远视性屈光不正组(远视组)儿童,同龄段48名(96只眼)视力正常(正常组)儿童,将其双眼黄斑中心凹水平和垂直方位进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增强技术(enhanced depth imaging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EDI-OCT)检查,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两组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按眼别、性别、远视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应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远视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与性别、年龄、logMAR BCVA、等效球镜、平均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远视组儿童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比正常组儿童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097,P<0.05).远视组按右左眼别,男女性别统计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均比正常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638,5.184,4.647,5.235,P<0.05).远视组按男女性别的右左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均比正常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76、4.098,3.601、3.592,P<0.05).轻、中、重度远视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亦均比正常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三组组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儿童弱视组、非弱视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均比正常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组性别、年龄、logMAR BCVA、等效球镜、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143、-0.044、0.189、0.199、0.018,P>0.05).结论 EDI-OCT检测到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比同年龄段正常视力儿童厚,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儿童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2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弱视中以屈光不正性弱视为多,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要由远视所致,其构成比占绝对优势“‘。现将我院弱视门诊诊治的远视所致弱视200例分析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本文资料来源于我院儿童弱视防治门诊,多数为各幼儿园体检,大、中班幼儿视力低于正常者来医院眼科检查,故患者年龄在4~7岁为多。200例弱视中,男性为109例占54.50%,女性91例占45.50%。单眼弱视者83例,双眼弱视者117例234眼,共计弱视眼数为317眼。年龄分布:4岁以下者23例占11.50%,5~6岁者99例占49.50%,7~10岁者78例占39.00%。(对双眼视力>0.8的轻微弱视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远视性弱视的临床治疗及疗效。方法对儿童远视性弱视105例(眼)的发病、治疗及愈后进行分析。治疗措施有:(1)检影验光,以充分矫正远视为原则佩戴眼镜;(2)遮盖疗法+增视疗法治疗弱视;(3)眼外肌手术矫正斜视。结果诊治年龄越小、弱视的程度越轻、疗程越长的患者预后越好。结论该病对儿童视功能危害较大,且治疗困难。建议采用早期发现、综合治疗及有效巩固等方法。早期发现是基础,综合治疗是关键,有效的巩固是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对弱视及正常儿童黄斑参数进行测量及相关性分析,为探索弱视发病的外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患者60例(80眼)(弱视组)及正常对照组80例(80眼)(正常组),应用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和OCT仪检测两组的眼轴长度及各黄斑参数,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的差异。结果 弱视组与正常组相比,黄斑厚度在中心凹(242.41±22.77)μm及外环区更厚(P=0.048、0.000、0.005、0.000、0.001),而内环区四个象限黄斑厚度、平均黄斑厚度(282.98±23.05)μm和体积(9.96±0.73)mm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组各黄斑参数无性别差异(均为P>0.05),而正常组男生与女生相比,黄斑厚度在内环鼻侧、下方、颞侧更厚(P=0.03、0.01、0.02)。不同弱视程度各黄斑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组内环下方的黄斑厚度与矫正视力具有相关性(r=0.267,P=0.017),外环鼻侧与屈光度、眼轴长度存在相关性(r=0.350,P=0.001;r=-0.359,P=0.001)。结论 弱视眼视网膜黄斑的结构存在异常;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会对黄斑厚度的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黄斑区视网膜参数的O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比较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青少年弱视眼与非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MRT)、黄斑容积的差异,研究弱视眼视网膜黄斑参数的特征。

方法:选取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青少年31例,利用OCT技术分别检测双眼黄斑视网膜厚度和容积,比较同一受检者弱视眼与非弱视眼的差异。并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分析黄斑厚度、黄斑容积与眼轴的关系。

结果: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mm区域及鼻侧内圈厚度比正常眼厚(P=0.0358,0.0003),而黄斑部位其它分区厚度及黄斑总容积弱视眼和正常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弱视患者间黄斑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眼及非弱视眼黄斑参数与眼轴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青少年弱视眼黄斑的组织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AIM:To compare the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 thickness and macular thickness in the amblyopic eye with that in the sound eye of children with hyperopic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METHODS: A prospective, nonrandom, intraindividual comparative cohort study includes 72 children with hyperopic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in a single center. Macular thickness, macular foveola thickness, and peripapillary RNFL thicknes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amblyopia eyes and the contralateral sound eyes.RESULTS:There were 38 male and 34 female patients, with a mean age as 9.7±1.9 years (range, 5–16 years). Hyperopic was +3.62±1.16D (range +2.00D to +6.50D) in the amblyopic eyes,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control eyes with +0.76±0.90D (range 0D to +2.00D) (P < 0.01). The mean peripapillary RNFL thickness was 113.9±7.2µm and 109.2±6.9µm in the amblyopic eye and the normal eye, respectively, reaching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2). The mean macular foveola thickness was significantly thicker in the amblyopic eyes than the contralateral sound eyes (181.4±14.2µm vs 175.2±13.3µm, P < 0.01), but the 1mm, 3mm or 6mm macular thickness 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egree of anisometropia in the contralateral eyes was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differences of peripapillary RNFL, macular foveola thickness or 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ONCLUSION:Eyes with hyperopic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are found thicker macular foveola and peripapillary RNFL than the contralateral eyes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注视性质、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等效球镜度数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发生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纵向对照研究试验。选取2018-08/2019-08于我院确诊前未进行过弱视治疗的4~8岁单眼弱视的远视性屈光参差患儿共计40例(中心注视20例,旁中心20例),治疗前,治疗后6、12mo均行阿托品散瞳验光、眼底黄斑注视性质、眼轴、OCT视网膜厚度检查。用统计学分析远视性弱视眼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是否随治疗发生变化以及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不同注视性质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治疗前,治疗后6、12mo中心注视组和旁中心注视组的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内环鼻侧视网膜厚度均有差异(P<0.01),黄斑区其余视网膜厚度均无差异(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中心注视组和旁中心注视组的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内环鼻侧视网膜厚度变薄(均P<0.05)。相同测量时间中心注视组的中心凹和内环鼻侧视网膜厚度比旁中心注视组薄(均P<0.05),黄斑区其余视网膜厚度无差异(均P>0.05)。治疗前后弱视眼的眼轴、BCVA、等效球镜度数有差异(均P<0.01);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眼轴长度增加,BCVA升高,等效球镜度数降低。远视性弱视眼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厚于对侧正常眼,眼轴长度小于对侧正常眼(均P<0.01)。弱视眼与对侧正常眼治疗前后眼轴长度变化有差异(P<0.05),弱视眼眼轴短于对侧正常眼眼轴,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弱视眼与对侧正常眼眼轴长度都变长。结论:中高度的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各分区厚度均大于对侧正常眼,眼轴小于对侧正常眼。治疗后随着最佳矫正视力的提高,中心注视、旁中心注视组黄斑区中心凹和内环鼻侧的视网膜厚度均变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弱视眼是否存在视网膜形态学改变。方法从门诊患儿中搜集弱视眼22例(30只眼)、正常对照眼19例(30只眼),利用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OCT)对被检眼的黄斑区进行快速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中心区(1 mm直径范围)及旁中心区(直径为3 mm环形区域内)四象限的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不同区域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别。结果弱视眼与正常对照眼的黄斑中心凹、中心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斑旁中心区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视网膜厚度,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弱视眼黄斑中心凹、中心区视网膜增厚,这种改变可能与弱视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3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3D-OCT)测量正常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观察其与性别的相关性.方法 依据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组(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 ETDRS)9分区,应用3D扫描测量226名6个年龄组正常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地形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人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20±14)μm,其中男性(225±13) μm与女性(214±12)μm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环(1~3 mm直径区域即黄斑中心区)内鼻侧扇形区N1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303±13) μm,上方扇形区S1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300±11) μm,下方扇形区I1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95±13) μm,颞侧扇形区T1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89±12) μm.外环(3~6 mm直径区域内)鼻侧扇形区N2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84±14) μm,上方扇形区S2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67±12) μm,下方扇形区I2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58±12) μm,颞侧扇形区T2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257±11) μm.内环和外环男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人经3D-OCT测得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男女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分析黄斑视网膜厚度时应考虑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对儿童难治性弱视眼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及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进行测量,以了解难治性弱视视网膜形态学及其变化的规律,从而推断难治性弱视患儿外周发病机制。

方法:选择难治性弱视眼(A组)、非难治性弱视眼(B组)以及正常儿童眼(C组)各30眼,分别测量黄斑中心凹、中心区(直径范围≤1mm)及旁中心区(1mm<直径范围≤3mm环形区域)鼻、下、颞、上方的视网膜平均厚度值; 同时以视盘为中心,对直径在3.4mm内的RNFL进行环形断层扫描,测量鼻、下、颞、上方的RNFL平均厚度值,比较不同组不同区域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别。

结果:三组均发现:旁中心凹上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最厚,下方与鼻侧次之,而颞侧最薄; 黄斑中心凹以及黄斑中心区(1mm)处视网膜厚度比较发现:A组比B组厚、A组比C组厚,以及B组比C组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黄斑旁中心区鼻、上、颞、下方各象限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发现:A组与B组、A组与C组,以及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上方的RNFL最厚,其次为下方,再者为颞侧,鼻侧为最薄,但A组以及B组的上方和下方的RNFL厚度相差不大,而鼻侧和颞侧的RNFL厚度也相差不大但均要薄于上方和下方。而A组鼻侧和下方的RNFL比C组显著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侧和上方的RNFL厚度与C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虽然其平均RNFL厚度比C组厚,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A组和B组的上、下、鼻、颞侧以及平均厚度均相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黄斑中心凹以及中心区的发育异常,可能是难治性弱视的发病原因之一,而黄斑旁中心凹及以外的视网膜以及视盘周围RNFL并未受累,这说明这些区域可能没有参与弱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厚度变化 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随机选取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并行OCT检查的高度近视患者33例(33眼)和正常对照者35例(35眼),分别测量其黄斑中心凹和距中心凹750μm处的四q个方向上的RNFL厚度,并测量视盘周围12个钟点方向上的RNFL厚度,比较两组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高度近视眼组黄斑区各方向RNFL.厚度均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t=3.08,P<0.01),而视盘周围RNFL厚度较正常对照组有变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高度近视眼黄斑区RNFL厚度明显低于正常眼视盘周围的RNFL厚度有变薄的趋势,因此在对合并高度近视的青光眼眼患者进行视盘周围RNFL厚度评价时,需持谨慎的态度,0CT能够精确量化RNFL厚度,可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变化。方法 横断面观察研究。20例DME患者32只眼纳入研究。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7.6±9.3)岁。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SD)光相干断层扫描(OCT)、验光检查。根据OCT黄斑水肿形态,分为弥漫水肿型、囊样水肿型、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型、硬性渗出为主型。应用Cirrus HD-OCT对患眼黄斑区行加强深度扫描(EDI),测量SFCT。与国内同年龄段正常人群平均SFCT值(286.84±28.80) μm进行比较。患者年龄、屈光度、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BCVA、中央视网膜厚度与SFCT的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同类型黄斑水肿间SFCT差异比较行单因素变量分析。结果 患眼SFCT 120.50~361.50 μm,平均SFCT(223.81±43.74) μm,与正常人群平均SFCT值比较,厚度下降63.03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可信区间-78.80~-47.26 μm,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FCT与患者年龄(r=0.124)、屈光度(r=0.277)、糖尿病病程(r=0.286)、空腹血糖水平(r=0.408)、BCVA(r=0.087)、中央视网膜厚度(r=0.036)无相关性(P>0.05);不同类型黄斑水肿之间SF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2,P>0.05)。结论 DME患者SFCT较同年龄段正常人群明显变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POAG患者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并与相同年龄段正常人群比较,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对照研究。共纳入POAG患者46例(46眼)和正常人50例(50眼),采用频域OCT增强深度成像(EDI)测定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距中心凹1 mm和3 mm处上、下、鼻、颞4个方位脉络膜厚度(S1CT、S3CT、I1CT、I3CT、N1CT、N3CT、T1CT、T3CT)。比较POAG患者与正常人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差异,并分析POAG患者脉络膜厚度与年龄、IOP、眼部生物参数及视野平均缺损(MD)间的相关性。结果POAG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分布趋势与正常人相似,均表现为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SFCT)最厚和鼻侧3 mm(N3CT)最薄;POAG患眼与正常人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病程阶段POAG患者脉络膜厚度亦未观察到明显不同。POAG患者SFCT、I1CT、N1CT、N3CT及黄斑区平均脉络膜厚度与MD之间存在负相关(r=-0.509、-0.515、-0.495、-0.480、-0.478,P<0.05)。结论POAG患者和正常人黄斑区脉络膜厚度有类似分布特征,但且其黄斑区脉络膜厚度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