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江苏省阜宁县农村50岁及以上人群中未矫正屈光不正的患病率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盐城阜宁县对50岁及以上农村人群进行视力和眼部检查.未矫正屈光不正的定义参照较好眼日常生活视力<20/40,屈光矫正后视力提高≥2行的标准.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受检者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对未矫正屈光不正患病率的影响.结果 阜宁应调查6145人,实际接受调查5947人,受检率为96.8%.未矫正屈光不正2388人,患病率为40.2%.单纯近视、单纯远视、单纯散光和远视合并散光的未矫正屈光不正患病率分别为84.4%、84.2%、64.1%和100.0%.高龄(OR=1.07,P<0.001)、女性(OR=1.38,P<0.001)人群未矫正屈光不正患病率高,受教育程度方面则是初中、高中及以上人群较文盲人群未矫正屈光不正患病率低(OR =0.74,P=0.003;OR=0.55,P<0.001).结论 江苏省阜宁县农村50岁及以上人群中,未矫正屈光不正患病率较高,是影响老年人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Tong XW  Zhao R  Zou HD  Zhu JF  Wang J  Yu J  Wang W  He XG  Lu HH  Zhao HJ  Wang WB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9):785-790
目的 探讨上海市宝山区大场社区60岁及以上人群的盲和低视力患病率、致盲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横断面现况调查研究。由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和上海市宝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9年10至12月期间对上海市宝山区大场社区60岁及以上并在当地居住10年以上的常住户籍人口进行随机整群抽样调查。对调查对象完成视力、眼压、验光、裂隙灯显微镜、免散瞳数字眼底照相等检查,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视力损伤标准和日常生活视力和视力损伤标准确立盲或低视力,并明确主要致盲原因。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实际受检4545人,受检率为87.42%。受检人群均为近10年内随着城市化进程从原农村人口转变而来的城市人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视力损伤标准:双眼盲30人,患病率0.67%;双眼低视力145人,患病率3.19%。白内障、黄斑变性、眼球萎缩或缺如、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角膜病)是前5位致盲眼病。女性低视力患病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8,P<0.05)。按照日常生活视力和视力损伤标准:双眼盲39人,患病率0.86%,双眼低视力401人,患病率8.82%;75岁后成为视力损害的高速发展期。白内障、未矫正的屈光不正、黄斑变性、眼球萎缩或缺如、青光眼是前5位致盲原因。女性低视力患病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45,P<0.01)。结论 在上海市城市化进程较快的老龄化社区中,白内障、未矫正的屈光不正、黄斑变性是引起日常生活视力盲的前3位原因,女性低视力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对这类社区居民需要进行更多的有针对性眼的保健教育与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40岁及以上居民因屈光不正导致视力损害的患病率,以及影响视力矫正的因素.方法:我们于2011/2012年对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居民进行糖尿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按照WHO标准,根据日常生活视力0.05≤好眼视力<0.3,筛查出视力损害者共707例.分析因屈光不正导致视力损害的患病率,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及不同文化程度间可矫正的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损害率,分析影响视力矫正的因素.结果:视力损害者的患病率为7.90%(707/8952).因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损害者患病率为5.57%(499/8952),占视力损害者的70.58%(499/707).其中,可矫正的视力损害者患病率为5.36%(480/8952),占视力损害者的67.89%(480/707).不可矫正的视力损害者的患病率为0.21%(19/8952),占视力损害者的2.69%(19/707).经x2检验,随着年龄的增加,因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损害率显著下降(P<0.01).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损害在文化程度方面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但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视力损害者中可矫正的视力损害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由92.1%降至49.1%,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较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可矫正的视力损害率高,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可矫正的视力损害率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开展积极的屈光不正矫治,可使约2/3的日常生活视力损害的患者有效改善视力,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陕西省农村以自然人群为基础的盲、低视力的患病率及其原因。方法 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陕西省留坝县、黄陵县、蓝田县调查4110人,所有受检人员均进行标准问卷调查及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应用标准对数视力表(LogMAR)检查远、近视力,日常生活视力;若受检者视力低于1.0,加针孔板记录针孔视力,根据WHO标准诊断盲和低视力患病率。结果 共有3494人完成了标准问卷及详细的眼科检查,应答率为85.0%。盲和低视力的患病率分别为1.0%和4.8%,其中女性盲的患病率为0.9%,男性为1.1%,男性高于女性;女性低视力的患病率为5.0%,男性为4.4%,女性高于男性(P=0.658),盲和低视力的患病率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盲和低视力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1)、随文化程度的增高而降低(P<001)。盲的主要原因是白内障、角膜病变、青光眼,分别占58.8%、11.8%、59%;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是白内障、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和屈光不正,分别占616%、10.8%和96%。结论 陕西省农村以自然人群为基础的盲、低视力的患病率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降低;白内障是导致盲和低视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萝岗区盲与低视力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广州市萝岗区年龄≥50岁人群盲与低视力的患病率及主要致病原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按世界卫生组织盲与低视力分类标准,对广州市萝岗区5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视力检测初筛后对针孔镜下视力低于0.3者,由眼科医师做视功能、眼前后节形态检查及主要致盲原闪诊断.结果 共录入人数4532人,实际受检4126人,受检率91.04%.其中双眼肓患病率为1.91%,单眼盲患病率5.96%,双眼低视力患病率8.41%.随着年龄增加,盲与低视力患病率明显升高.70岁年龄组双眼肓是50岁年龄组的25.5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盲与低视力人群中致病原因的前几位依次是白内障(47.9%),眼底病(20.4%),屈光不正(9.52%),角膜病(7.59%).另外,脑垂体瘤致盲占0.74%.结论 广州市萝岗区≥50岁老年人群盲与低视力的首要原因为白内障,故降低自内障的患病率是该地区防旨治盲的关键,另外眼底病在该地区也是重点防治的疾病.  相似文献   

6.
崔巍  刘志英  于桂斌 《眼科研究》2012,30(5):462-466
背景 白内障是中国主要的致盲性眼病,在国内不同地区其患病率有所差异. 目的 调查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农牧区≥50岁人群白内障的患病率、白内障手术覆盖率和手术前后的视力情况,为该地区制定防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应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克什克腾旗12个调查点≥50岁常住居民进行病史采集、视力、眼压及眼部检查,根据预调查过程制定纳入标准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纳入至少—眼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受检者同时接受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由专人计算白内障的患病率,分析该地区白内障发病的相关因素,统计当地白内障的手术覆盖率.结果 实际调查3826人,应答率为90.36%.3826例受检者中,白内障的患病率为31.39%.与白内障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年龄(x2=101.005,P=0.000)、女性和文盲,其中女性和文盲的白内障患病率分别为36.98%和33.56%(x2=58.853,P=0.000;x2=12.037,P=0.007),蒙古族患病率(34.83%)明显高于汉族(2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34,P=0.001).该地区自1998年以后白内障的手术率逐年增高.在以较好眼日常生活视力<0.1作为盲标准的情况下,白内障盲的总手术覆盖率为20.60%,女性的手术覆盖率低于男性,文盲低于非文盲,蒙古族低于汉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993,P=0.038;x2=16.463,P=0.044;x2=8.523,P=0.029).白内障盲的总社会负担率为6.09%.以双眼小孔视力<0.05作为盲的标准,白内障盲的总手术覆盖率为28.36%.蒙古族的白内障手术覆盖率明显低于汉族(24.53%vs.3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51,P=0.000),白内障盲者的总社会负担率为3.34%.无论是以<0.1还是<0.05作为盲标准,>70岁、女性、文盲以及蒙古族人群者中,白内障盲的社会负担率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农牧区≥50岁人群的白内障致盲率较高,白内障手术覆盖率较低,提高农牧区白内障手术覆盖率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浙江省盲校学生视力状况,评价屈光矫正和低视力康复效果.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对219例来自浙江省3所盲校的学生采用裂隙灯检查眼前节、用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UCVA、屈光度和BCVA检查,采用4×、6×或8×的单筒望远镜进行低视力康复.采用配对t检验对康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屈光矫正前后患者视力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3.53±0.34 vs.3.85±0.27,t=-14.997,P<0.01),153例BCVA<3.7,66例BCVA≥3.7.盲患者配戴远用助视器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3±0.94 vs.2.12±1.06,t=-5.537,P<0.01),低视力患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3.90±0.23vs.4.55±0.24,t=-28.537,P<O.01).配戴远用助视器后脱盲率为24%,低视力患者的脱残率为80%.结论 屈光矫正和助视器验配可以有效地改善盲和低视力患者远视力,对患者进一步接受教育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Liu JP  Zhao SZ  Li XR  Wei RH  Wang TC  Hua N  Zhao XY  Ren XJ  Liang J  Zou YY  Li Y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9):791-796
目的 探讨云南省高海拔农村多民族聚居区贡山县盲和低视力患病率及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2008年2至4月选取云南省贡山县全年龄组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地点为人选居民所在的村庄。调查程序包括问卷调查、预调查、视力检查、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眼底检查。盲定义为较好眼最佳矫正视力<0.05,低视力定义为较好眼最佳矫正视力≥0.05且<0.3。按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民族及居住地海拔高度分别计算盲和低视力的患病率,同时确定盲和低视力的原因。患病率的分层比较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Rx2卡方检验、趋势卡方检验。结果 3070名入选对象中2460名接受检查,受检率为80.1%。其中有159例视力损伤,总体患病率为6.46%,包括19例双眼盲患者,46例单眼盲患者,49例双眼低视力患者,45例单眼低视力患者。视力损伤在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75,P=0.388),而视力损伤在不同海拔居住地的居民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8.34,P=0.000)。年龄大(≥70岁)、文盲和从事体力劳动者视力损伤患病率高,分别为2.24%、4.19%、5.65%。42.1%(8/19)的双眼盲患者的致盲原因是白内障,角膜混浊占26.32% (5/19)及眼底异常占21.1% (4/19)。白内障也是双眼低视力的主要原因,占42.9% (21/49)。结论 白内障是云南省贡山县的主要致盲原因,需要当地卫生机构采取措施来降低当地盲和低视力患病率,尤其是白内障盲。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60岁及以上人群的盲和低视力患病率、致盲病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整群抽样。对调查对象完成视力、眼压、验光、裂隙灯、免散瞳数字眼底照相等检查,采用最佳矫正视力和日常生活视力及其视力损伤标准确立盲或低视力,并明确主要病因。结果本研究实际受检2150人,受检率为80.95%。按照最佳矫正视力损伤标准分类:双眼盲35例,患病率为1.63%;双眼低视力176例,患病率8.18%,白内障、黄斑变性、角膜病、眼球萎缩或缺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前五位主要病因;女性盲患病率(2.10%)高于男性(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日常生活视力损伤标准分类:双眼盲43例,患病率为2.00%;双眼低视力467例,患病率为21.72%;女性低视力患病率(8.99%)高于男性(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内障、未矫正的屈光不正、黄斑变性、角膜病、眼球萎缩或缺如是前五位主要病因。结论对于上海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必须通过加强白内障复明手术的实施、屈光不正的矫正、眼底退变性疾病的筛查和干预来提高防盲治盲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十一五”期间天津市进行视力残疾鉴定患者的基本情况、等级分布及主要致残原因,为日后低视力康复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 调查研究.收集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天津市进行视力残鉴定并明确诊断的视残患者15834例.记录患者个人情况及眼部情况,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视残废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并明确致残原因.不同致残原因所致盲和低视力频数分布的差异进行x2检验.结果 男性视残患者多于女性,市区多于郊县,较高年龄、较低文化程度及低家庭经济收入者所占比例较大.15834名视残患者中盲6598例(41.67%),其中一级5015例(31.67%),二级1583例(10.00%);低视力9236例(58.33%),其中三级1713例(10.82%),四级7523例(47.51%).白内障5196例(32.82%),其中盲32.98%,低视力32.70%.除白内障外,盲与低视力主要致病原因的构成不完全相同(x2=38.33,P<0.01).致盲病因主要为视网膜/葡萄膜病变(15.40%)、角膜病(13.78%),而致低视力病因主要为屈光不正/弱视(18.32%)、视网膜/葡萄膜病变(17.37%).结论 天津市“十一五”期间确定的视残者中低视力患者多于盲患者,白内障仍是首要致残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山东省冠县4~18岁在校(园)学生屈光不正患病状况.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通过随机整群抽样从冠县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屈光不正现况调查.所有学生接受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散瞳验光、眼内压、眼前节、眼后节等检查.屈光不正与性别、年龄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共3 112例4~18岁在校(园)学生接受检查,其中完成散瞳验光检查3 111例,完成视力检查3 094例.近视患病率为31.3% (95%CI:29.7%~33.0%),年龄较大[OR:1.49 (95%CI:1.45~1.54),P<0.01]、女性[OR:1.31 (95%CI:1.09~1.57),P<0.01]和城镇学生[OR:2.54(95%CI:2.11~3.07),P<0.01]的近视患病率较高.高度近视总体患病率为1.4% (95%CI:1.0%~1.8%),散光的总体患病率为32.4%(95%CI:30.8%~34.0%),屈光参差的总体患病率为6.2%(95%CI:5.4%~7.1%),高度近视、散光和屈光参差患病率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P<0.01),其中散光和屈光参差的患病率与居住地有关(P<0.01),但均与性别无关(P>0.05);远视患病率为8.2%(95%CI:7.2%~9.2%),并随年龄增加而下降[OR:0.72(95%CI:0.68~0.76);P<0.01].较好眼裸眼视力≤20/40和≤20/200者分别有675例(21.8%)和85例(2.7%).单眼或双眼裸眼视力≤20/40的880人中,837人(95.1%)是由于屈光不正导致的.结论 山东省冠县4~18岁在校(园)学生的视力损害主要由以近视为主的屈光不正导致,且呈现出随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兰州市城关区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及其屈光状态进行调查,以发现超出生理范围的视力异常及屈光异常。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兰州市城关区10所幼儿园的2 841例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裸眼远视力及Suresight屈光筛查仪检查,实际受检2 754例(5 508眼),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线性趋势检验。结果兰州市城关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检出率为13.9%,不同年龄组间视力异常检出率存在差异(?字2=31.80,P<0.05),且随着年龄增长视力异常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字2lineartrend=31.59,P<0.05)。屈光异常占检查总人数的13.13%,随着年龄增加,复性远视散光人数和单纯远视人数均逐渐减少(?字2lineartrend,复性远视散光=16.01,P<0.05;?字2lineartrend,单纯远视=9.11,P<0.05)。结论兰州市城关区3~6岁的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提示视力随年龄增加逐步升高;屈光异常以单纯远视为主,远视屈光度向远视减小方向发展,符合儿童视力及眼屈光发育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Acta Ophthalmol. 2010: 88: 669–674

Abstract.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causes of visual impairment in a rural popul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Method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in Bin County, Harbin of north‐east China. Low vision and blindness were defined using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ategories of visual impairment. The prevalence of visual impairment was estimated, and cause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as well as presenting visual acuity (VA). Results: Out of 5764 people, 4956 (86.01%) aged older than 40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 prevalence of visual impairment, low vision and blindness based on presenting VA was 9.6% (BCVA, 6.6%), 7.7% (BCVA, 4.9%) and 1.9% (BCVA, 1.7%), respectively. Taking the presenting VA, cataract (44%) was the most common cause for visual impairment followed by uncorrected refractive error (24%), treatable causes of visual impairment accounted for 68% of the total cases. Cataract (59%) and glaucoma (15%) were leading causes for blindness based on presenting VA. According to BCVA, cataract was the leading cause of visual impairment and blindness (58% and 60%, respectively), followed by glaucoma (17% and 15%, respectively). The prevalence of visual impairment was higher among women than men (p < 0.0001) and increasing with age (p < 0.0001) and decreasing with increasing education level (p = 0.0075). Conclusion: Visual impairment was a serious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this rural population, with most of it easily remedied. Results highlighted the need for visual impairment prevention programs to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elderly people, with a special emphasis on female and those with little or no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背景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致盲性眼底病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研究RP1基因在宁夏地区RP患者中的突变频率及特征,进一步探讨其在RP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方法收集宁夏回族自治区110例RP患者,其中包含35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RP(ADRP)患者和75例散发患者为RP患者组,同时收集100例健康成年人为正常对照组,2组均采集外周静脉血3~5ml,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法进行RP1基因全编码区及邻近剪切位点内含子区域序列突变的检测。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和基于网络的评分软件PolyPhen、Sorting Intolerantfrom Tolerant(SIFT)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RP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RPl基因共检测出11个变异位点,P.Lysll52Lys和C.*247A〉C为新发现的突变。RP患者组第3内含子C.788—92T〉C的突变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P〈0.01);3’-侧翼序列区c.*247A〉C的突变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P〈0.01),且与RP发生呈显著正相关(r=1.11,P〈0.05),其余位点突变均证实为RPl基因的多态性。RP患者组P.Gln1725Gin的突变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χ2=42.09,P〈0.01),但其与RP的发生无关(r=1.74,P〉0.05)。1例散发患者发现了P.Lysll52Lys的突变。在83例RP患者中发现有P.Arg872His、P.Alal670Thr和P.Serl69lPro突变的同时出现,PolyPhen分析显示,三者均为保护性突变,评分分别为1.11、0.74、0.22;SIFT分析显示,这3个突变均对RP表现为保护作用,评分分别为0.07、0.60、0.22;携带这3个突变的RP患者夜盲出现的平均年龄为30.54岁,27例未携带这3个突变的RP患者夜盲出现的平均年龄为21.06岁;携带这3个突变的RP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50±0.38,未携带者的为0.4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5)。结论在宁夏回族自治区RP患者中,RPl基因的致病突变率低于中国其他地区的人群。P.Arg872His、P.Alal670Thr和P.Serl691Pro突变的协同出现可能对RP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可能降低了RPl基因致病突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北京市海淀区2~3岁儿童远视力、屈光参考范围及异常转诊标准。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通过整群抽样,对随机抽取到的24所海淀区幼儿园托班和小班的3 804名2~3岁儿童进行远视力和屈光度检查。远视力检查使用图形视力表,屈光度检查使用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远视力、球镜度和柱镜度的分布特征。分别将球镜度以每1.00 D、柱镜度以每0.50 D为一个区间各分为7组,观察各组视力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度数球镜度组或柱镜度组视力分布是否存在差异。以视力低于0.4为视力异常,比较不同屈光度组视力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根据视力不同分为视力正常组(≥0.6)、视力低常组(=0.5)、视力异常组(≤0.4)3组,比较不同视力组屈光异常的发生率。不同屈光度组视力分布的比较使用秩和检验,视力和屈光异常的发生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结果3 378例儿童(6 756眼)获得完整视力和屈光度资料。2岁儿童视力为0.6(0.6,0.6),3岁儿童为0.6(0.6,0.8),3岁儿童视力明显优于2岁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0.10,P<0.01)。2岁和3岁儿童视力参考值下限P5值为0.5。2岁儿童与3岁儿童比较无论球镜度还是柱镜度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2.48、-2.10,P>0.05)。不同球镜度组间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89.22,P<0.01);-0.25~+0.75 D组视力优于总体样本(Z=1.66,P<0.05);+1.00~+2.75 D组视力与总体样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4,P>0.05);而+3.00D~组的视力低于总体样本(Z=3.53,P<0.01)。不同柱镜度组间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373.73,P<0.01);0.00~-1.50 D组视力分布与总体样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2,P>0.05);当柱镜度等于或超过-1.75D时视力低于总体水平, 并且视力水平随散光度增高而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31、4.73、4.97,P<0.01)。远视球镜度等于或高于3.00 D,柱镜度值大于等于1.75 D时视力异常率明显增高(χ²=142.20,P<0.01)。视力异常组屈光异常率亦显著增高(χ²=240.82,P<0.01)。结论对2~3岁儿童的进行屈光筛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弱视。远视球镜度等于或高于3.00 D,柱镜度值大于等于1.75 D为屈光异常转诊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山东省青州市小学生近视患病现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横断面调查。按青州市地理结构特点分为城区、平原丘陵、山区3类地区,以学校为抽样单位,分层整群按比例抽样,共抽查12个学校7 169人,实查7 086人。结果本市小学生近视患病率为20.23%,城区、平原丘陵、山区分别为25.75%、17.02%、17.92%,经多个率的卡方检验,3个区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586,P<0.01),城区高于平原丘陵地区和山区(χ2=68.3740,P<0.01)。一~六年级近视患病率分别是3.64%、6.43%、11.64%、19.57%、30.09%、40.29%,各年级患病率有差异,年级越高,患病率越高(χ2=804.4739,P<0.01)。本市小学生近视患病率男生为17.90%,女生为22.77%,女生高于男生(χ2=26.2603,P<0.01)。结论山东省青州市小学生近视的患病率较高。城区高于平原丘陵、山区,高年级高于低年级,女生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