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使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仪器OQAS-Ⅱ对8~16岁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视觉质量和眼内散射变化进行评估.方法 收集2013年4月至10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患者中随机选取8 ~ 16(12.03±2.56)岁32例患者,屈光度为-1.00~-5.75(-3.77±1.78)DS,散光度数为0~-1.50(-0.45±0.57)DC.患者在配戴塑形镜前、配戴后7d、1个月、3个月分别接受OQAS检查,包括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截止频率、客观散射系数(objective scatter index,OSI)、不同对比度下OQAS值(OV100%、OV20%、OV9%、OV平均).OQAS检查视觉质量时统一使用4 mm瞳孔直径.结果 MTF截止频率配戴前为30.13±11.45,配戴后7d为23.33±6.58,1个月为22.52±7.11;OV 100%配戴前1.01±0.29,配戴后7d为0.81±0.21、1个月0.85±0.18;OV20%配戴前1.06±0.33,配戴后7d为0.87±0.22、1个月0.89±0.20;OV9%配戴前1.14±0.37,配载后7 d 0.88 ±0.23、1个月0.92±0.22;OV平均配戴前1.07±0.32,配戴后7d为0.85 ±0.21、1个月0.89±0.21;OSI配戴前0.84±0.85,配戴后7 d 1.25 ±0.75、1个月1.26±0.90,均有升高(P<0.01).配戴角膜塑形镜后3个月和配戴前各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配戴后3个月时MTF截止频率30.59±5.23、OV100% 0.98±0.24、OV20% 1.04±0.27、OV9% 1.10±0.32、OV平均1.04 ±0.27、OSI 0.71±0.36,均为P>0.05).配戴前后MTF截止频率与眼轴长度均无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初期视觉质量下降,表现为MTF截止频率和各对比度下OQAS值下降,OSI升高.配戴塑形镜后3个月视觉质量逐渐恢复到配戴前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运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仪(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OQAS-Ⅱ)观察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dysfunction,MGD)患者的视觉质量,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50例(50眼)MGD患者按照是否伴随干眼症状分为MGD干眼组(22眼)和MGD非干眼组(28眼),同时选取25名(25眼)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利用OQAS-Ⅱ检测并比较3组受试者自然状态下的视觉质量: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cutoff,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值(Strehl ratio,SR)、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scattering index,OsI).所有受试对象均行睑板腺相关检查(睑缘形态评分、睑板腺挤压评分、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和泪液相关检查.对3组受试对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同时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受试对象的MTF cutoff、SR、O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MGD非干眼组的MTF cutoff和SR分别为(31.36±1.83)e· deg-1和0.21 +0.02,均较对照组的(35.87±1.59)c·deg-1和0.23±0.03显著降低,OSI为0.57±0.06,较对照组的0.45±0.06显著提高(均为P<0.05);MGD干眼组的MTF cutoff和SR分别为(27.87±3.08)c·deg-1和0.16±0.02,均较MGD非干眼组显著降低,OSI为0.72±0.10,较MGD非干眼组显著提高(均为P<0.05).MGD患者的OSI、MTF cutoff、SR与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睑板腺相关检查数据间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OQAS-Ⅱ检测发现MGD患者的视觉质量参数发生变化,且MGD干眼患者较MGD非干眼患者变化更明显.MGD非干眼患者视觉质量的下降应当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评价不同近视患者行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后视觉质量的变化。

方法:共收集行FS-LASIK的患者65例130眼,分为低、中、高度近视三组。采用OQAS系统检查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视觉质量参数的变化。

结果:低度近视组术后10d OV100%、MTF cutoff值高于高度近视组,OV20%、OV9%值高于中、高度近视组(均P<0.017)。术后1d低度近视组和术后1、10、30d中、高度近视组OSI和Mean OSI均比术前显著升高,而MTF cutoff、SR、OV100%、OV20%、OV9%均比术前显著降低(均P<0.0083)。Mean OSI 与OV100%、OV20%、OV9%、SR、MTF cutoff 均呈负相关,与OSI均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FS-LASI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下降,泪膜功能与视觉质量变化趋势一致,低度近视比中、高度近视患者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患者的视觉质量在术后数年内是否稳定,应用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OQASⅡ)对LASIK术后远期视觉质量进行评价.方法:从第四军医大学学员中招募志愿者作为受试者,从中选择曾行LASIK手术者35例70眼作为观察组,未行LASIK手术者70例140眼作为对照组,应用OQASⅡ比较近期观察组(LASIK术后2~4a)和远期观察组(LASIK术后5~11 a)的视觉质量,通过设立近期对照组(<22岁)和远期对照组(≥23岁)探讨年龄、用眼习惯等混杂因素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并分别与近期观察组和远期观察组相比较.观察指标为客观散射指数(OSI)、MTF截止空间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值(SR)、100%对比敏感度的OQAS分值(OV100%)、20%对比敏感度的OQAS分值(OV20%)和9%对比敏感度的OQAS分值(OV9%).结果:在术后数年内,观察组的OSI显著高于对照组,而MTF cutoff、SR以及OV100%、OV20%和OV9%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视觉质量基本保持稳定,OSI有一定降低的趋势,而MTF cutoff、SR、OV100%、OV20%、OV9%有一定升高的趋势,但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ASIK是矫正近视的常用手术方法,随术后时间延长,因手术一定程度降低的视觉质量有恢复的趋势,但在数年内不能完全恢复,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OQAS能够对LASIK术后的视觉质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有助于近视矫正术后视觉质量的分析和手术方案的改进.  相似文献   

5.
曾文慧  王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293-2296

目的:运用双通道技术客观评估散光对低中度近视青年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6/09来我院视光中心就诊的低中度近视青年患者258例479眼,按散光度数不同分为4组:-1D<散光度≤0D为L组、-2D<散光度≤-1D为M组,-3D<散光度≤-2D为H组、-4D≤散光度≤-3D为S组。采用基于双通道技术的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TM Ⅱ)检查患者视觉质量,记录并分析MTF cutoff、OSI、SR、OV100%、OV20%、OV9%等参数。

结果:随着散光度数的增加,MTF cutoff、SR、OV100%、OV20%、OV9%值逐渐降低,OSI值逐渐增大。除MTF cutoff和OSI在L组和M组受检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受检者MTF cutoff 、SR与年龄均无明显相关性,与散光度呈负相关; OSI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与散光度呈正相关。

结论:散光对低中度近视青年患者客观视觉质量有影响,随着散光度的增加视觉质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6.
ICL V4c治疗高度近视眼双通道系统视觉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应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评价V4c型可植入式隐形眼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 V4c,ICL V4c)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眼的术后视觉质量及有效性。

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近视度数为-6.00~-12.00D患者30例60眼,年龄18~35岁,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6,角膜散光≤1.0D,全部采取颞侧透明角膜切口,植入ICL V4c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分别在术后1wk,1、3mo进行随访观察,检查项目: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裸眼视力(UCVA)、术眼的OSI(客观散射指数)、MTF cut off(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SR(斯特列尔比值)和100%、20%及9%的OV值(对比度视力)。应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手术前后各项参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

结果:术后1wk,1、3mo的UCVA逐渐改善,与术前BCVA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wk,1、3mo的OSI、MTF cut off、SR、OV 100%、OV 20%及OV 9%均优于术前,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CL V4c植入术能有效矫正-6.00~-12.00D的高度近视,术后OSI比术前减小,术后UCVA优于术前BCVA,术后的MTF cut off、SR、100%、20%、9%的OV值比术前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7.
背景 干眼的发病与泪膜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干眼患者多伴有视觉干扰症状,因此从视觉质量角度评估泪膜稳定性并探讨泪膜稳定性相关客观参数动态变化对干眼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基于OQAS-Ⅱ系统测定轻中度干眼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100%对比度下客观视力(OVA)随泪膜变化的动态改变,探讨这些参数对于眼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采用临床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的轻中度于眼患者42例42眼,诊断标准依据《2013年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中的标准,并纳入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9人29眼作为对照.采用OQAS-Ⅱ系统动态记录受检者在15 s不瞬目情况下视网膜图像,分别记录检测过程中0、5、10、15s的OSI、MTF cut off和OVA,计算这3个参数15s检测值与0 s检测值的差值(△OSI、△MTF cut off、△OVA),比较2个组间3个参数随检测时间变化的动态改变,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OSI、△MTF cut off、△OVA对干眼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轻中度干眼组受检眼5、10和15 s检测的OSI值均明显高于0s值,且高于相应时间点健康对照组测定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中度干眼组5、10和15s受检眼MTF cut off值和OVA值均明显低于组内0s测定值及相应时间点健康对照组测定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中度干眼组△OSI、△MTF cut off、△OVA值分别为1.03±1.53、(-8.37±9.64)c/d和-0.30±0.32,均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的0.06±0.16、(-0.37±5.27)c/d和-0.03±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0、-5.19、-5.28,均P<0.05).△OSI、△MTF cut off、△OV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0.79和0.78.当△OSI取诊断界值为0.3时,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93.1%. 结论 轻中度干眼患者包括散射在内的视觉质量参数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而正常眼均相对稳定.OQAS-Ⅱ系统检测结果可反映泪膜动态稳定性,对干眼的鉴别诊断及评估干眼患者视觉质量的受影响程度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背景 随着近视患病率的增加,近视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矫正方法以达到更好的视觉质量成为研究热点. 目的 采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仪(OQAS)对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治疗中高度近视的效果和视觉质量与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 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设计,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纳入屈光度为-4.00 ~-9.00 D且拟行近视矫正手术者26例52眼,按照角膜厚度分为ICL植入术组和FS-LASIK组,角膜厚度<500 μm者12例24眼接受ICL植入术,角膜厚度≥500 μm的14例28眼接受FS-LASIK手术,2个组间年龄、性别、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和术前等效球镜度(SE)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3个月,对2个组术眼术后裸眼远视力(UCDVA)、SE、OQAS测量的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客观散射指数(OSI)、斯特列尔(Strehl)比率及对比度100%、20%、9%时的对比度视力(OV100、OV20、OV9)进行比较,并对各自组内术眼手术后UCDVA与术前BCDVA进行比较. 结果 ICL组和FS-LASIK组术眼术后BCDVA均优于术前UCDVA(-0.04±0.10与0.05±0.12;-0.07±0.12与0.00±0.1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3.128、2.358,均P>0.05).2个组间术眼术后SE、UCDVA和BCD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2、0.900、-0.653,均P>0.05).OQAS测量结果显示,2个组间术后MTF cut off、OSI、Streh4比和OV100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032、-1.440、-0.224,均P>0.05).ICL组术眼术后OV20和OV9值分别为0.82±0.14和0.80±0.21,均明显高于FS-LASIK组的0.59±0.15和0.47±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05、4.702,均P<0.05). 结论 ICL植入术和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和屈光度,在20%和9%的对比度下,ICL术眼术后的视觉质量优于FS-LASIK.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龄近视儿童配戴不同设计周边离焦软镜后眼客观视觉质量变化。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2例(41眼,7.66±1.70岁)双焦点软镜及20例(38眼,7.11±1.20岁)多焦点软镜的近视患儿配戴者。所有患者在戴镜前与戴镜1月均行OQASⅡ客观视觉质量检查,包括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解调函数(MTF)截止频率、客观对比度视力(OVs)。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戴镜前OSI双焦组及多焦组分别为0.52±0.44及0.53±0.39,戴镜1月时分别上升至2.67±2.10及1.37±1.08(P均<0.001);MTF截止频率戴镜前两组分别是40.99±9.62及40.05±9.84,戴镜1月时分别下降至23.86±12.60及30.34±12.25 (P均<0.001)。100%、20%及9%的客观对比度视力戴镜前双焦组分别为1.39±0.31、1.04±0.29及0.67±0.23,多焦组则分别为1.33±0.34、1.02±0.33及0.63±0.26;戴镜后1月时双焦组分别为0.87±0.47、0.63±0.40及0.39±0.28 (P均<0.0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对黄斑水肿(ME)患者的光学质量和眼内散射进行评估,探讨视网膜病变对光学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08/2020-01在我院眼科检查确诊的ME患者49例58眼为ME组,对照组选择性别年龄范围匹配的眼健康志愿者30例30眼纳入研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由同一测试者采用OQASTMⅡ受试者对进行视觉质量的检查,包括调制传递函数截止空间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值(SR)、对比度为100%、20%、9%时的OV值(OV100%、OV20%、OV9%)以及客观散射指数(OSI)等。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以及ME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及容积与视觉质量的相关性。结果:ME组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显著低于对照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及容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与对照组相比,ME组患者OSI显著增高,MTF cutoff、SR、OV100%、OV20%、OV9%显著降低(P<0.001)。ME组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与OSI呈正相关(r=0.566,P<0.001);与MTF cutoff(r=-0.336,P=0.010)、OV100%(r=-0.326,P=0.013)、OV20%(r=-0.349,P=0.007)和OV9%(r=-0.321,P=0.014)呈负相关,与SR无相关性。ME组患者黄斑中心凹容积与OSI呈正相关(r=0.574,P<0.001);与MTF cutoff(r=-0.367,P=0.005)、SR(r=-0.265,P=0.045)、OV100%(r=-0.351,P=0.007)、OV20%(r=-0.385,P=0.003)和OV9%(r=-0.375,P=0.004)呈负相关。结论:ME患者的视觉质量低于正常人群,黄斑部视网膜形态和厚度的变化可影响光学质量和眼内散射。OQASTMⅡ所测得的光学质量参数可能为黄斑功能的评估提供新的临床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近视儿童配戴周边离焦软镜后眼客观视觉质量变化情况,并与角膜塑形镜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28眼)配戴周边离焦软镜(A组)及11例(21眼)配戴角膜塑形镜(B组)治疗近视的儿童被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戴镜前和戴镜1月后均进行OQASⅡ客观视觉质量分析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客观视觉质量参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A组MTF Cutoff39.35±10.09vs.28.67±12.86、OSI 0.51±0.40 vs.1.31±1.00、100%对比度视力5.10±0.12 vs.4.93±0.23、20%对比度视力4.98±0.14 vs.4.79±0.27、9%对比度视力4.77±0.18 vs.4.62±0.24;B组MTF Cutoff 41.76±7.58 vs.30.84±8.25、OSI0.47±0.36vs.1.30±1.06、100%对比度视力5.10±0.08vs. 4.99±0.13、20%对比度视力4.99±0.11 vs.4.83±0.14、9%对比度视力4.80±0.11 vs.4.60±0.14;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周边离焦软镜和角膜塑形镜均可造成眼客观视觉质量下降,且下降的程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方位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手术疗效以及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在白内障手术前后视觉质量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共64例64眼,根据术中透明角膜切口的位置分为A组(透明角膜切口位于双眼颞侧)和B组(采用正上方透明角膜切口).所有入选病例均行标准对数视力评估,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检测.比较两组视力、MTF截止空间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值(strehl ratio,SR)、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值及对比度为100%、20%、9%时的OQAS值(OQAS value,OV100%、OV20%和OV9%).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1d、1周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逐渐上升,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视力逐渐趋于稳定;其中A组术后1d、1周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同时间点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两组间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d及1周两组患者OSI值均较术前逐渐下降,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其中A组术后1 d(2.81±0.89)及1周(1.98 ±0.73) OSI值明显低于B组术后1 d(3.46±1.17)及1周(2.61±1.20)(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OSI值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术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两组患者OV9%值均较术前逐渐上升,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A组术后1 d(0.29±0.09)、1周(0.33±0.12)、1个月(0.37±0.14)及3个月(0.42±0.17)均明显高于B组术后1 d(0.24 ±0.10)、1周(0.27 ±0.09)、1个月(0.31±0.09)及3个月(0.34±0.14)(均为P<0.05);所有患者术后各时间点MTF值、SR值、OV100%值、OV20%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白内障术中采用颞侧角膜切口,术后眼内散射小,视力恢复快,视觉质量高,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能进一步量化视觉质量参数,在视觉质量评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 Ⅱ)及生活质量量表评估高度近视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 V4c)植入术后的早期客观视觉质量及视觉相关生活质量。

方法:分析就诊于我院由同一术者施行ICL V4c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26例44眼的临床数据,包括术前及术后1wk,1、3mo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拱高、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斯特列尔比(SR)、对比度为100%、20%、9%的模拟对比度视力(OV 100%、OV 20%、OV 9%),并进行生活质量量表问卷调查。

结果: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UCVA均优于术前BCVA(P<0.001); 术后1wk眼压较术前及术后1、3mo升高(P<0.05); 术后1wk,1、3mo ECD均较术前减少(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 拱高无明显差异(P=0.790); 术后各时间点OSI、MTF cut off、SR、OV 100%、OV 20%、OV 9%均优于术前(P<0.001); 生活质量问卷调查显示术后患者主观视力好,满意度高。

结论:ICL V4c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早期即可明显改善客观视觉质量,提高患者视觉相关生活质量,为建立ICL在高度近视患者应用中的“主客观结合综合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中央带孔型及传统眼内接触镜(intraocular contact lens,ICL)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视觉质量.方法 选择行传统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11例(21眼)作为传统组,另外选择行带孔型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12例(20眼)作为带孔型组.术后6个月分别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标准对数视力袁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自动验光仪测量手术前后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散光度数.OQAS视觉质量检查包括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斯特列尔比(stryrby,SR)、不同对比度下OQAS值(OV100%、OV20%、OV9%).结果 两组患者UCVA (logMAR)、BCVA(logMAR)、SE及散光度数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两组间UCVA、BCVA、SE及散光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带孔型组和传统组患者植入术后6个月OQAS视觉质量参数MTFcutoff、SR、和OV100%、OV20%、OV9%值均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带孔型组和传统组患者植入术后6个月OSI均较术前略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对比术后6个月带孔型组和传统组患者OQAS视觉质量参数OSI、MTFcutoff、SR、和OV100%、OV20%、OV9%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两种类型ICL矫正高度近视均是安全有效的,中央带孔型ICL可以提供和传统ICL接近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5.
角膜塑形镜塑形后眼客观视觉质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治前后眼客观视觉质量变化.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设计.选取2013年1至6月在青岛眼科医院行角膜塑形镜矫治的近视眼儿童患者25例(48只眼),采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测量矫治前、矫治1周、1个月及3个月客观视觉质量参数,包括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MTF)截止频率、客观对比度视力、客观泪膜质量变化;并采用角膜地形图检测角膜散光及e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组内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行LSD校正进行两组间对比.结果 矫治前及矫治1周、1个月、3个月球镜度数分别为(-3.65 ±1.75)、(-0.30 ±0.64)、(-0.08 ±0.20)、(-0.05±0.22)D,柱镜度数分别为(-0.39±0.39)、(-0.65±0.57)、(-0.79±0.56)、(-0.81±0.53)D,UCVA分别为3.97±0.51、4.95±0.12、5.00±0.06、5.00±0.05,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9.9,6.1,74.4;P<0.05).角膜地形图指标e值矫治前后分别为0.37±0.24、-0.23±0.42、-0.29±0.39、-0.30±0.37,矫治后e值变为负数,且与矫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3,P<0.01).3 mm范围角膜散光度数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6,P≥0.05).MTF截止频率分别为(36.6±12.0)、(34.2±8.9)、(27.9±12.6)、(27.7±11.6)周/度,矫治后MTF截止频率下降,1个月、3个月时与矫治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OSI为0.59±0.47、0.99±0.66、1.47±1.17、1.49±1.03,矫治后OSI上升,与矫治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100%、20%及9%对比度视力矫治后虽有轻微下降,但与矫治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8,1.58,2.19;P≥0.05).客观泪膜质量OSI均值1.27±1.12、2.09±1.67、2.07±1.12、2.10±1.33,矫治后上升,与矫治前有统计学差异(F=3.13,P<0.05).结论 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内,柱镜度数增大,角膜中心散光度数不变;e值变负,OSI上升,MTF截止频率及客观泪膜质量下降;该变化在矫治1个月内随矫治时间延长而明显,1个月后较稳定.经短期角膜塑形治疗,在塑形效果显现的同时亦可引起眼屈光系统光学质量下降,但下降程度轻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形态、角膜生物力学以及客观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10/2020-12在我院配戴角膜塑形镜2a的近视患者33例60眼,其中男19例35眼,女14例25眼,平均年龄11.80±1.51岁,平均等效球镜为-3.25±0.69D。收集患者配戴前和配戴2a时的相关数据资料。利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最薄点中心3mm区域前后表面曲率半径(ARC和PRC)、角膜最薄点厚度(THP)、角膜扩张综合偏差分析指数(BADD)。Corvis ST生物力学分析仪测量非接触生物力学校正眼压(bIOP)、最大形变幅度(DA)、最大反向半径(HCR)、顶点和1mm间形变幅度比值(DR)、硬度参数(SPA1)、角膜生物力学参数(CBI)。运用Pentacam与Corvis ST联合诊断系统分析得出断层扫描生物力学指数(TBI)。OQAS-Ⅱ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斯特烈尔比(SR)、客观散射系数(OSI)以及OV值(OV100%、OV20%和OV9%)。对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2a的上述各项参数进行比较。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2a与配戴前相比ARC增高、THP降低、BADD增高,比较有差异(t=-9.38、2.85、-13.08,均P<0.05),PRC与配戴前相比无差异(t=-1.49,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2a与配戴前相比DA增高、HCR降低,比较有差异(t=-2.37、2.28,均P<0.05),bIOP、DR、SPA1、CBI、TBI分别与配戴前相比无差异(t=1.36、-1.87、1.27、-0.95、-1.49,均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2a SR较配戴前增高,OV20%和OV9%较配戴前均降低,比较有差异(t=-5.31、8.37、2.34,均P<0.05),MTF cutoff、OSI、OV100%与配戴前相比无差异(t=-1.57、-1.35、1.11,均P>0.05)。结论: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改变角膜前表面形态,对角膜生物力学无明显影响,患者日间客观视觉质量提高,而夜间视觉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对视觉质量的早期影响.方法:前瞻陛自身对照研究.利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检测2016年3-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LPI的患者在LPI前和1周后的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SR)、客观对比度视力、平均客观散射指数(mean OSI)以及调节力.对LPI治疗前后各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和秩和检验分析.结果:共42例(52眼)患者接受LPI,年龄41~ 80岁,平均(63.5±8A)岁.LPI前与LPI治疗1周后视力、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20%和9%对比度视力在LPI前分别为0.73±0.37、0.49±0.25和0.29±0.13,LPI治疗1周后分别为0.77±0.30、0.54±0.26和0.32±0.15,LPI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I前与LPI治疗1周后OSI、MTF cut off、SR、mean OSI以及调节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d∶YAGLPI对早期视觉质量、调节力等均无明显影响,是预防性治疗原发性前房角关闭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permeable contact lense,RGPCL)对轻中度圆锥角膜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门诊确诊为轻中度圆锥角膜的患者20例25眼。轻中度圆锥角膜的诊断标准及分期依据全球圆锥角膜专家共识及圆锥角膜评分标准。应用视觉质量分析系统II(OQAS-II)检查患者在配戴RGPCL前及配戴1个月后各视觉质量参数,包括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 index,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cut off frequency,MTFcut off)、斯特列尔比(strehl ratio,SR),三种模拟对比度下视力OV100%、OV20%、OV9%及19.5 s内不瞬目情况下泪膜散射指数(tear film objective scatter index,TF-OSI)。同时分析各视觉质量参数与角膜前表面中央3 mm光学区Ksteep的相关性。结果 配戴RGPCL前与配戴1个月后相比,OSI明显降低,MTFcut off、SR、OV100%、OV20%、OV9%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配戴RGPCL前与配戴1个月后相比,TF-O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RGPCL前,OSI及TF-OSI与Ksteep呈正相关,MTFcut off、SR、OV100%、OV20%、OV9%与Ksteep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配戴RGPCL 1个月后,除TF-OSI与Ksteep呈正相关(P<0.05)外,OSI、MTFcut off、SR、OV100%、OV20%、OV9%与Ksteep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RGPCL可明显提高轻中度圆锥角膜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的视觉质量,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38例(72眼)TAO患者及35例(70眼)正常人,采用double-pass技术(OQASⅡ)测量受检者双眼的纯光学调制传递函数(MTF)、客观散射系数(OSI)和不同对比度下视力(VA100%、VA20%、VA9%).同时记录TAO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病程、眼球突出度、睑裂高度、眼压、CAS评分、NOSPECS分级、甲状腺功能、眶压、是否抽烟、是否复视及平均每天睡眠时间等临床资料.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Stepwise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TAO患者的视觉质量下降,表现为MTF下降(TAO组29.35±11.65,对照组42.97±7.38,t=-8.344,P<0.01),OSI升高(TAO组0.89±0.84,对照组0.33±0.14,t=5.551,P<0.01),VA100%下降(TAO组0.96±0.40,对照组1.43±0.25,t=-8.522,P<0.01),VA20%下降(TAO组0.70±0.31,对照组1.05±0.26,t=-7.269,P<0.01),VA9%下降(TAO组0.42±0.18,对照组:0.64±0.19,t=-6.948,P<0.01).MTF与年龄、CAS评分、NOSPECS分级、眼球突出度、睑裂高度、眶压和吸烟呈负相关性(r=-0.281、-0.485、-0.489、-0.277、-0.469、-0.332、-0.502,P<0.05);OSI与年龄、CAS评分、NOSPECS分级、眶压和吸烟呈正相关(r=0.368、0.476、0.418、0.268、0.535,P<0.05).MTF及OSI与BCVA、病程、甲状腺功能、眼压、是否复视和平均每天睡眠时间无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AS评分、NOSPECS分级、睑裂高度和吸烟是MTF的危险因子(R2=0.497,F=16.567,P<0.01),CAS评分和吸烟是OSI的危险因子(R2=0.405,F=23.501,P<0.01).结论 TAO患者的视觉质量较正常人下降,表现为OSI增大,MTF、VA100%、VA20%和VA9%下降;MTF的危险因子包括睑裂宽度、CAS评分、NOSPECS分级吸烟,OSI的危险因子包括CAS评分和吸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不同低阶像差矫正方式对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结果影响,并分析影响其测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在无其他眼病的67例单纯性屈光不正志愿者左右眼中随机选择一眼共67眼,分别使用传统框架眼镜矫正与双通道客观成像质量分析系统内置矫正方法进行光学成像质量和散射情况测量.比较两者MTF截止空间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值(strehl ratio,SR)、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值差异,并分析造成两者测量差异原因.结果 传统框架眼镜矫正法与OQAS仪器内置矫正法测得的MTFcutoff值分别为(39.83±9.11)c· deg-1、(40.34±10.02)c·deg-1(t=-0.59,P=0.56);SR值分别为(0.22±0.06)c·deg-1、(0.22±0.06)c·deg-1(t=-0.90,P=0.37);OSI值分别为(0.50±0.06)c· deg-1、(0.40±0.05)c·deg-1(t=-2.96,P=0.004);两种矫正方法的最佳聚焦点等效球镜差值为(0.02 ±0.39)D,等效球镜度数符合率(相差≤0.50 D)为91% (61/67).OSI差值与最佳聚焦点等效球镜差值存在负相关关系(r=-0.38,P <0.05).MTF cutoff差值与最佳聚焦点等效球镜差值存在正相关关系(r =0.54,P<0.05).结论 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内置的低阶像差矫正技术不影响光学质量评价,是一种临床上准确、可靠的视觉质量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