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结合内服软肝缩脾汤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用逐水消臌散穴位贴敷,同时内服软肝缩脾汤;对照组单纯用西药护肝、利尿、支持等治疗。结果:观察组在缓解临床症状,治疗腹水的起效时间及消失时间,远期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药穴位贴敷结合内服软肝缩脾汤可以有效治疗肝硬化腹水,具有见效快而平稳,消除腹水彻底,近期及远期疗效良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例1,女,7岁.因纳差、腹胀、上腹痛伴尿黄8d人院.病儿0.5年前因皮肤巩膜黄染,肝脾大,肝功能异常,角膜可见K-F环,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给予D-青霉胺和硫酸锌治疗,约30d症状消失,自行间断不规则治疗.近8d来纳差、腹胀且尿黄,上述症状逐日加重,疲惫、乏力.父母非近亲结婚.无遗传病家族史.否认肝病史.查体:巩膜黄染,角膜可见K-F环,肝肋下2.5cm,质韧,肝区叩痛,脾大,最长径9cm,质韧,腹水征(+).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2 167nmol@s--1/L,谷-草转氨酶(AST)5 334nmol@s--1/L,TP 74g/L,A 26g/L,G 48g/L,HBsAg(一).肝脾B超示:肝硬化并中量腹水.腹水常规检查:淡黄色,Rivalta试验(一),镜检红细胞(+),白细胞偶见.血清铜蓝蛋白吸光度0.01.头颅CT:双豆状核呈低密度灶.予低铜饮食,护肝,继服D-青霉胺、硫酸锌治疗,住院24d好转出院,于90,180d门诊复诊,病儿症状体征逐渐改善,肝功能好转,角膜仍见K-F环.  相似文献   

3.
例1.男性,54岁.因腹胀、双下肢浮肿2年入院.于入院前1个月,在当地某医院诊断为肝硬化、腹水,给予保肝利尿等治疗,效果不佳.体检:皮肤无黄染及蜘蛛痣,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浮肿明显并有色素沉着.实验室检查:乙肝免疫标记物阴性,丙肝抗体阴性,肝功能正常.腹部B超示左肝及中肝静脉显示尚可,但在入下腔静脉处狭窄,显示不清.彩色多普勒示左及中肝静脉出现返流,肝右静脉不显示.X线下血管造影:下腔静脉近膈下见膜性充盈缺损,造影剂尚能通过入心房,部分造影剂返流.用带球囊导管在下腔静脉近心房处扩张,再次造影示膜性充盈缺损消失,造影剂通畅,无返流.术后2 d,患者腹胀、双下肢浮肿消失,1周后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门静脉高压症 (IPH) [1 ] 临床上较为少见 ,1999年3月 2 0日我院收治 1例 ,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  患者 ,男 ,10岁。因腹胀逐渐加重并发现脾大 1年 ,外院诊为布加综合征于 1999年 3月 2 0日转入我院。否认有肝炎病史及血吸虫疫区生活史 ,无呕血黑便史。查体 :发育中等 ,营养欠佳 ,无肝掌及蜘蛛痣 ,胸腹壁有浅静脉轻度曲张 ,腹略胀 ,肝肋缘下 3cm,剑突下 5 cm,脾肋缘下 4cm,腹水征阳性 ,双下肢不肿。食管钡餐 X线示 :食管中下段管壁增厚 ,粘膜皱壁轻度不均匀增粗。下腔静脉造影示下腔静脉通畅 ,无狭窄及阻塞。肝穿刺肝静脉造影示…  相似文献   

5.
<正> 例1,男,40岁,以腹胀纳差,乏力8年,加重2月入院。有慢性肝炎史16年。查:肤色黝黑,无黄疸,心、肺正常,肝肋下2cm,质中压痛(+),脾肋下3cm,质硬,腹水征(-)、肝功ZnTT13.5u,TTT36.8u,高田氏及碘试验(-),SGPT56.7u,白蛋白/球蛋白=38g/29.5g,HBsAg(-),B超示肝、脾大,肝  相似文献   

6.
1975年本院和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联合试制了ZQ-7510型腹水超滤浓缩回输器,共治疗难治性腹水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用该器治疗的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难治性腹水2例报告如下。[例1]男,50岁,住院号132903。因血吸虫病肝硬化持续腹水一年半于1977年10月24日入院,曾用多种保肝利尿剂无效,尿量500~800毫升/日。体检:消瘦,面巩膜和皮肤无黄染,血压100/70毫米汞柱,心率96次/分,两肺(-),蛙状腹,腹壁静脉明显曲张,腹围92厘米,肝剑下6指,脾肋下4指,质硬。肝功能:SGPT正常,ZnT6单位,Sb0.6毫克%A/G=2.8/3.3(克%),凝血酶原时间16秒,与正常人的对照值之比为30%。入院后经常规治疗,继用  相似文献   

7.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8岁,因主诉"间断乏力12年,发现肝占位1个月"入院.患者于2000年开始感觉全身乏力,诊断为病毒性肝炎(活动性乙肝).2006年再次入院,查CT示肝硬化,腹水.给予保肝利尿等对症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2010年患者在当地医院查腹部CT,结果示:肝S2、S5占位,疑为肝癌.后于我院查腹部MRI:肝右叶前上段以及肝左叶外上段占位,考虑肝癌、腹水、脾大.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系少见病,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关的肝内细小胆管疾病引起胆汁淤积所致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黄疸、肝脾大、血脂高、碱性磷酸酶高、晚期发展为门脉高压和肝衰竭。本院收治4例,皆为肝穿刺病理所证实,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例皆为住院患者,女3例,男1例,年龄35~50岁。伴发风湿性关节炎1例,干燥综合征1例。3例首发症状瘙痒,1例瘙痒同时伴黄疸。黄疸持续半年~2年不等。4例均有肝脾大,1例有腹水。B超检查:肝损伤脾大2例,肝硬化脾大1例,肝硬化脾大腹水1例。胃镜检查:2例食管静脉曲张,2例正常。肝功:血清胆…  相似文献   

9.
患者,江××,男性,35岁,住院号292397。于1990年6月21日因右上腹隐痛伴黄疸20余天入院,有“乙肝”病史10年,1989年曾因“肝硬化”腹水住某院治疗。入院休检:面色晦暗、肝掌、无蜘蛛痣,巩膜皮肤轻度黄染。心肺无异常。腹软,中上腹稍隆起,腹壁静脉可见,肝在剑下3cm,脾肋下5cm,腹水征阳性。入院后化验血红蛋白134g/L,红细胞3.82×10~(12)/L。白细胞4.1×10~9/L.淋巴0.28,中性0.72,血小板74×  相似文献   

10.
同胞兄妹共患Budd-Chiari综合征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玉林 《广东医学》2000,21(12):1002
例 1.男 ,5 0岁。因反复呕血 ,黑便 30余年 ,头晕 10d入院。患者 3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呕鲜血 1次 ,约 10 0 0ml,在当地医院住院 ,诊断为“肝硬化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给予制酸止血治疗后好转出院。但仍间有上腹闷胀不适 ,经胃镜检查示食管胃底静脉中度曲张。B超检查 :肝硬化 ,脾稍大。给予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 2次 ,好转出院。 10d前感头晕、头痛、纳差入院。体检 :神志清 ,皮肤巩膜无黄染 ,咽部充血 ,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 ,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肋下 1cm可触及 ,质韧、缘锐。脾肋下未触及。腹水征 (- )。下肢无浮肿…  相似文献   

11.
田德欣  孙春花 《四川医学》2010,31(11):1715-1715
患者,男,38岁。于2009年7月15Et因乏力、上腹部不适、皮肤黄染10d为主诉,以肝硬化腹水入院。半年前因脾大行脾切除术。入院查体:T36.5℃,P88次/min,R22次/min,BP120/85mmHg,神智清,精神差,全身皮肤粘膜及巩膜中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心(-)。腹部膨隆,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大,肋下5cm,剑突下7cm,质韧,表面不光滑,有触痛,  相似文献   

12.
自拟益气活血方配利尿剂治疗肝硬化腹水2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1992—1996年用自拟益气活血方加西药利尿剂治疗肝硬化腹水27例,疗效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标准与国家体检标准》中肝硬化诊断标准[1],经B超检查提示肝区光点增粗、脾大、腹水。27例中男性19例,女性8...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19岁。因上腹胀痛、恶心、双下肢酸痛3年,加重伴有肝大、腹水、双下肢水肿,于1987年7月收住院。体检:T36.5℃,BP16.0/10.7kP=(120/80mmHg)。颈静脉怒张,肝颈反流征(一);心界不大,律齐,心率80次/min,无杂音;腹部隆起,腹壁静脉怒张,血流方向向上,肝剑下3.5cm,肋下3cm,脾肋下1cm,腹水征( ),BUN6.2mmol/L。尿蛋白 ,WBC少许。下腔静脉造影,示下腔静脉第8胸椎体水平完全闭塞。确诊为Budd—Chiari综合征,准备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前心电图示为左房心律。病人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于1987年7月23日在全麻下行脾肺融合术,手术后于8月5日再次复查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图2)。  相似文献   

14.
肝性皮层盲是指肝昏迷过程中出现的一过性双目失明而不留后遗症的一种特殊临床表现,临床罕见。我院曾收治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肝昏迷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双目失明3次,现分析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例 1】董某某,男,54岁。因活动后心慌,气短伴腹胀、纳差10余天,心电图示:III~o房室传导阻滞(简称III~oAVB)入院。患者过去有“肝硬化腹水”史2a。查:巩膜黄染,心率34次/min。腹部膨隆,肝肋下未及,脾肋下3cm,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方法:对50例确诊为肝硬化腹水患者,按其临床症状,拟中医辨证分为气滞湿阻、寒湿困脾、肝脾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5型,采用护肝扶正治本,利尿祛邪治标。结果:显效4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显效率88%,总有效率96%。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较单一的中医或西医治疗,使腹水消退、肝功能恢复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商丘市中心医院2013年2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48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基础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软肝消症利水方。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腹水变化情况、尿量、肝功能、肝脏彩超等并记录,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6%;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较单纯西医治疗临床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赵文霞 《北京医学》2021,43(9):853-855
肝硬化腹水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腹水,则预后不良.中医药在治疗肝硬化腹水中具有优势,认为其发生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强调分期辨证论治,早期从脾论治,中期从肝调治,晚期从肾诊治.本文重点从肝脾肾辨证的角度综述了中医内治及中医外治疗法在肝硬化腹水中的具体应用,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患儿,女,10岁。主因间断性发热、腹胀4年,便血17d入院。4年前在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肝硬化”,3年前出现发热,、呕血1次,便血2次来本院小儿外保守治疗(家属不同意手术)。17d前患儿发热、便血。体检:T37.3℃,P84次/min,R21次/min,BP14.7/9.3kPa,重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肝大、脾大、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腹壁静脉无曲张。胃镜:食道、胃底体静脉曲张。B超:肝内胆道囊状及树枝样扩张,肝硬化。门脉高压并腹水。CT:肝内胆管囊状Car-olis病型,肝硬化,门脉高压,并腹水脾大,双肾内小钙化灶。血常规:W…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扶脾揉肝汤对肝硬化腹水患者入院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A/G、凝血酶原时间、肝纤维化标志物)腹水的变化,探讨扶脾揉肝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给予扶脾揉肝汤配合利尿剂和单用利尿剂治疗四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ALT、AST、TBil、A/G凝血酶原时间、肝纤维化标志物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腹水深度、ALT、AST、TBil、A/G凝血酶原时间、肝纤维化标志物较治疗前显著改善;ALT、TBil、A/G、凝血酶原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治疗组所采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肯定,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ALT、AST、TBil、A/G凝血酶原时间、肝纤维化等方面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脾切除术治疗部分脾栓塞术所致顽固性腹水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6岁,于1992年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1998年6月在外院行部分脾栓塞术介入治疗,术后第2天出现发热,体温37~38.9℃,并觉脾区疼痛,左肩放射痛,腹水大量生成,经抗炎、保肝治疗一月后,体温恢复正常,继续行腹水自身回输、保肝、支持、利尿等治疗,但腹水仍无明显减退,故于1998年12月12日来我科治疗。查体:腹部膨隆,呈蛙腹状,可见腹壁静脉曲张,脾脏肋下刚触及,质中,肝脏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肝脾区叩痛阴性。化验检查:血清白蛋白32gL,白球比1.14。彩超示肝硬化,腹水,脾肿大(前后径6cm),脾实质内见6.7cm×2.3cm浅弱回声块影,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