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目前,转基因小鼠越来越多地在脑血管病研究中应用,小鼠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是进行该项研究的一种重要模型,因此对该小鼠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研究也变得非常必要. 目的建立重复性强,稳定性好的小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为以后对转基因小鼠的研究做好技术准备. 设计采用配对两组比较的研究方法. 地点和材料实验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进行,选用 BALB/c和昆明白两种小鼠(均购自同济医科大学动物房) , 5~ 0及 6~ 0两种规格的尼龙丝线,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试验. 干预选择 BALB/c和昆明白两种小鼠进行栓塞试验,观察小鼠品系、体质量、线栓规格及术后温度对梗死结果的影响. 主要观察指标小鼠的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评分. 结果昆明白小鼠的平均梗死体积为 (12± 4)mm3, BALB/c小鼠的平均梗死体积为 (22± 3 )mm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16.425,P< 0.01). BALB/c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与昆明白小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005,P< 0.05). 17~ 22 g小鼠匹配 6~ 0的线栓组较 30~ 35 g 的小鼠匹配 6~ 0线栓组梗死体积所占百分比较大( t=14.070 , P< 0.01),神经功能评分也高于后者( t=3.714, P< 0.05). 结论小鼠品系、小鼠体质量与线栓规格是否匹配、术后温度是否保持恒定均影响小鼠线栓模型的稳定性.必须严格控制上述各种因素以建立稳定的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为脑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醒脑静对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与氨基酸受体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醒脑静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分别观察醒脑静对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海马NMDA受体的含量的影响。结果:缺血3和6h,醒脑静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MCAO组(P&;lt;0.01);且模型组梗死体积24h(197.60&;#177;34.03)mm^-3明显大于6h(140.60&;#177;14.81)mm^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但治疗组梗死体积6h是(114.60&;#177;23.62)mm^3,24h是(125.60&;#177;20.51)mm^3.后者明显小于模型组(P&;lt;0.01);缺血1,6,24h,模型组NMDA受体表达分别为(8.40&;#177;1.23),(12.08&;#177;1.80),(17.94&;#177;1.62)nmol/g,呈逐渐上调趋势(P&;lt;0.05),24h时治疗组NMDA受体表达为(5.22&;#177;1.43)nmol/g,明显低于模型组(P&;lt;0.01)。结论:醒脑静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拮抗兴奋性氨基酸受体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3.
梁辉  蔡定芳  陈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104-6106
目的:测定神经元谷氨酸转运体(excitafory amino acid cartier 1,EAAC1)反义寡核苷酸对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和海马数密度值的影响,探讨脑缺血神经保护新方法。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反义寡核苷酸组(简称反义组)和正义寡核苷酸组(简称正义组),用插线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运用Western blot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YC染色、尼氏染色观察缺血区EAAC1表达和EAAC1反义寡核苷酸对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和海马数密度值的影响。结果:模型组缺血区EAAC1表达(0.61&;#177;0.03)明显高于假手术组(0.20&;#177;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9.49,P&;lt;0.01),而反义组表达(0.31&;#177;0.01)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9.33,P&;lt;0.05)。反义组大鼠梗死体积(101.33&;#177;15.08)mm^3显著小于模型组(140.5&;#177;20.27)mm^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66,P&;lt;0.01),反义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33&;#177;0.41)分,显著高于模型组(1.42&;#177;0.3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8.51,P&;lt;0.01),海马各区数密度值均高于模型组(P&;lt;0.01和P&;lt;0.05)。结论:EAAC1反义寡核苷酸对急性脑缺血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绝大多数转基因实验动物来源于小鼠,建立一种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医学研究的、简便可靠的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 材料:健康BALB/c小鼠2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30g,SPF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5只)、缺血组(10只)和再灌注22h组(5只)。健康昆明雄性小鼠130只,雌性30只,体质量25~30g,SPF级,其中雄性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0只,缺血24h组30只,缺血2h再灌注22,46,70h组各30只;雌性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0只,缺血24h组10只,缺血2h再灌注22h组10只。 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3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疾病研究所完成。上述SPF级BALB/c小鼠与昆明小鼠,应用头端涂适量硅胶的6-0单尼龙线自小鼠左侧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插入至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阻断其血流2h后拔出线栓实现再灌注。假手术组术后24h,缺血组阻断血流24h后,再灌注组分别于术后24,48,72h,麻醉下断头取脑。以神经行为功能评分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价。Longa标准评分:神经行为功能评分≥1分为模型成功的标准;脑组织冠状切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白色区域为梗死区。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神经行为功能评分,脑组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后梗死体积。 结果:实验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成功率BALB/c小鼠约为20%,昆明小鼠雄性为66.7%~73.3%,昆明小鼠雌性为40%~50%。②BALB/c小鼠假手术组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的脑切片上,两侧皮层呈均匀的橘红色,未见梗死灶。BALB/c小鼠缺血组小鼠脑切片上可见较大的苍白色梗死区,在经视交叉的冠状切片上,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50%~75%,昆明小鼠表现与BALB/c小鼠相似,但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40%~65%。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组相似,小鼠脑切片上可见较大的苍白色梗死区,在经视交叉的冠状切片上,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50%~75%,昆明小鼠表现与BALB/c小鼠相似,但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40%~65%。 结论:线栓法制作昆明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创伤小,缺血的部位较恒定,可以准确控制缺血和再灌注时间,可以成为研究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预后及治疗作用的理想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沈沸  苗玲  徐群  张毅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578-2580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托吡酯能阻断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增强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的活性;阻滞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海人藻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isoxazole-4-propionic acid/kainic acid.AMPA/KA)型谷氨酸受体的作用,从而推测其有神经保护作用。目的:观察托吡酯对大鼠局灶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与材料:地点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生物实验室。健康雄性大鼠50只Sprague-Dawley,体质量280~350g,随机分为3组,购自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干预:以腔内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将50只Sprague-Dawley大鼠单纯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40mg/kg治疗组(20只)、80mg/kg治疗组(20只),在缺血30min后一次腹腔注射托吡酯,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在4,24h后观察神经功能评分,24h后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湿量、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观察测定梗死体积百分比.结果:①24h后神经功能评分显示,无论是40mg/kg组(3.20&;#177;0.52)还是80mg/kg组(2.70&;#177;047),分别与4h(40mg/k,3.90&;#177;0.31;80mg/k,3.80&;#177;0.41)相比有非常显著(P&;lt;0.01)的差异,两治疗组24h的评分与对照组的评分(3.80&;#177;0.63)相比也有显著(P&;lt;0.05)和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lt;0.01)。②托吡酯治疗40mg/kg、80mg/kg两组大鼠梗死侧大脑半球的含水量分别为(81.98&;#177;0.78)%,(80.38&;#177;0.80)%较对照组(83.05&;#177;0.56)%有显著的(P&;lt;0.05)和非常显著的(P&;lt;0.01)减少.③40mg/kg托吡酯治疗组观察的梗死体积百分比(38.00&;#177;4.26)%比对照组(41.40&;#177;3.36)%小(P=0.1686);而80mg/kg治疗组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34.50&;#177;6.52)%则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lt;0.05)。结论:托吡酯能减轻线栓法大鼠急性局灶脑缺血模型神经功能损害,减轻脑组织水肿程度,大剂量托吡酯还能减小梗死体积,托吡酯对大鼠脑缺血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加重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建立稳定的慢性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明确糖尿病与正常大鼠脑缺血损伤的异同之处。方法:以链脲佐菌素诱导产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饲养40d左右,经测定血糖(大于13.5mmol/L)确定糖尿病模型的建立。以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脑血流和梗死体积、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行苏木精--红染色和Luxol坚牢蓝--甲苯紫染色,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标记来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结果:糖尿病大鼠比正常大鼠再灌注时,脑血流恢复差[再灌注23h时,缺血中心区血流分别为(40.3&;#177;7.5)%和(48.2&;#177;5.5)%,半暗区血流分别为(55.0&;#177;5.5)%和(64.5&;#177;5.8)%,t分别为2.40,3.25,P&;lt;0.05],神经功能评分高(分别为2.85&;#177;1.23和1.23&;#177;0.44,t=4.51,P&;lt;0.01),梗死体积大[分别占各自对侧体积的(28.3&;#177;8.10)%和(14.8&;#177;7.8)%,t=3.39.P&;lt;0.01],光镜和电镜观察显示脑组织缺血损害和髓鞘脱失时程提早且更为严重,早期胶质细胞激活差。结论:从组织形态学等方面证实本模型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揭示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重于正常大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临床脑缺血研究提供更合理实用的基础研究模型。方法 选用健康Wistar大鼠41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0—280g,用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模型,并限定不同时间点再灌注。结果 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30min再灌注24h组未发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分。缺血90min-再灌注模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2&;#177;0.4,梗死灶部位累及皮层和基底核。缺血持续24h组评分为3.4&;#177;0.5,与缺血90min再灌注组比,t=3.797,P&;lt;0.01。结论 栓线法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缺血90min再灌注模型更接近临床脑缺血的病程。  相似文献   

8.
尹琳  李芳  金萍  闵连秋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10-112,F003
目的:研究脑缺血预处理对再次脑缺血的神经功能、脑含水量以及脑组织中Bcl-xl蛋白、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脑缺血耐受引起的脑保护机制。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10在锦州医学院科学实验中心进行,取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n=16):颈部正中切口暴露颈总动脉后缝合皮肤;预处理组(n=16):按Longa线栓法制成局灶-局灶脑缺血模型,将事先备好的线栓经右颈内动脉人颅插至大脑中动脉;缺血30min后,拔出线栓,缝合血管和皮肤;24h后如上步骤线栓再插至右侧大脑中动脉,再缺血时间为24h:脑缺血组(n=16):线栓插至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时间为24h。分别观察3组动物的以下指标:按Bederson6级5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价;以干湿重法计算脑含水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大鼠额顶叶皮质、海马及纹状体中Bcl-xl蛋白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神经功能评分:假手术组为0分,预处理组为(1.12&;#177;0.64)分,脑缺血组为(2.33&;#177;0.98)分,预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脑缺血组(P&;lt;0.05)。脑含水量测定:假手术组为(66.02&;#177;0.49)%,预处理组为(79.13&;#177;0.84)%,脑缺血组为(84.59&;#177;1.19)%,预处理组明显低于脑缺血组(P&;lt;0.05)。蛋白表达检测:预处理组额顶叶皮质、海马及纹状体中Bcl-xl蛋白表达均高于脑缺血组(P&;lt;0.05),P53蛋白表达均低于脑缺血组(P&;lt;0.01)。结论:预处理组神经功能好于脑缺血组,再次缺血时脑水肿程度减轻,抑凋亡基因bcl-xl表达增多,促凋亡基因P53表达减少,提示缺血预处理后的脑组织耐受性明显增强,对再次缺血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白藜芦醇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白藜芦醇对局灶性脑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对脑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oteinases,MMPs)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实验室分两部分进行。60只健康雄性昆明白小鼠,体质量18~22g。第1部分中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白藜芦醇10,30,60mg/kg强饲预治疗组及单纯缺血组,第2部分随机分为白藜芦醇30mg/kg及单纯缺血组。各组均为10只。采用线段血管内栓塞大脑中动脉(MCA0)获得小鼠脑缺血模型,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显示脑梗死范围,应用酶谱印记技术检测缺血后脑组织中MMPs活性。结果:各自藜芦醇强饲预治疗组的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程度均明显小于单纯缺血组[(120&;#177;17)mm^3,(21.5&;#177;2.5)%],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30mg/kg白藜芦醇强饲预治疗组的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程度[(87&;#177;15)mm^3,(12.9&;#177;1.3)%]明显小于10mg/kg组[(102&;#177;11)mm^3,(17.8&;#177;2.3)%,P&;lt;0.01],但与60mg/h相比,无明显差别[(89&;#177;13)mm^3,(12.5&;#177;1.6)%,P&;gt;0.05]。30mg/k异剂量的白藜芦醇明显抑制了缺血后脑组织MMP-9的活性。结论:白藜芦醇具有脑保护作用,机制与对MMP-9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鼠脑缺血后胶质细胞向树突状细胞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否参与脑缺血损伤过程及在缺血脑组织中DC的来源。方法:用线栓方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缺血1h到第6天时,缺血脑DC(OX62+)的存在,以及胶质细胞/巨噬细胞(OX42+)转化成DC(OX62+),同时检测活化后的DC样细胞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分子Ⅱ(MHCⅡ)情况。结果:脑缺血半球和假手术半球比较,在1hDC数量增加(T=7.143,P&;lt;0.001),在脑缺血组中,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比,DC的数量也增多(t=4.968,P&;lt;0.01)。脑缺血第6天缺血组与假手术组进行比较,DC表达MHCⅡ(OX62+OX6+)显著差异,每100mm^2脑组织切片中OX62+OX6+细胞数量比为(53&;#177;3)比(33&;#177;2)个(T=2.975,P&;lt;0.05)。脑缺血半球在1h到第6天OX42+转变成OX62+OX42+细胞逐渐增加,脑缺血第6天脑缺血半球与非缺血半球比t=9.875,P&;lt;0.001。脑缺血损伤面积与以每100mm^2脑组织片为单位的OX62+数量呈正相关(R^2=0.8914,P&;lt;0.001)。结论:脑缺血后,脑缺血组织中DC的数量增加,DC数量增加与脑伤面积呈正相关,提示DC参与了脑缺血过程,大鼠脑缺血后从胶质细胞向DC样细胞转化是脑内DC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丹皮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缺血时腹腔注射丹皮酚,缺血2h再灌注24h观察对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2.27&;#177;0.70)分]比较,丹皮酚治疗组[(1.67&;#177;0.72)分]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减少(t=2.302,P=0.029),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减轻。梗死体积治疗组[(105.25&;#177;9.48)mm^3]较对照组[(117.26&;#177;7.94)mm^3]减小,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173,P=0.062)。结论:丹皮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项洁  沈霞  耿德勤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094-6095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msis factor-alpha,TNF-α)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探讨TNF-α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3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2h,再灌注2,6,12,24,48,72,96h、假手术组及永久缺血组,分别测定TNF-α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细胞凋亡数(原位凋亡检测试剂盒)。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TNF-α表达水平[6h:(15.0&;#177;3.21)个/mm^2,12h:(47.0&;#177;0.87)个/mm^2,24h:(49.0&;#177;10.3)个/mm^2,48h:(44.8&;#177;6.9)个/mm^2,96h:(37.9&;#177;6.4)个/mm^2、细胞凋亡数[2h:(33.3&;#177;0.8)个/mm^2,6h:(56.6&;#177;1.6)个/mm^2,12h:(72.3&;#177;4.2)个/mm^2.24h:(86.6&;#177;5.5)个/mm^2,48h:(96.8&;#177;0.9)个/mm^2]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lt;0.01)及永久缺血组(P&;lt;0.05);且TNF-α表达与细胞凋亡数关系密切(r=0.567.P&;lt;0,01)。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NF-α在神经元迟发性坏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证明大鼠脑缺血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否参与脑损伤过程和所具有的免疫活性。方法:用线栓方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脑缺血1h到第6天时,缺血脑组织中DC(OX62^+)的存在,以及胶质细胞/巨噬细胞(OX42^+)转化成DC(OX62^+)的情况。同时检测活化后的DC样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的水平。结合免疫组化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检测DC样细胞的功能。结果:缺血脑半球和假手术的脑半球相比较,在1h DC的数量明显增加(t=7.143,P&;lt;0.001)。在脑缺血组中,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DC的数量也增多(t=10.295,P&;lt;0.001)。脑缺血第6天,缺血组与假手术组进行比较,DC表达MHC—Ⅱ类分子(OX62^+OX6^+)显著升高(t=2.975,P&;lt;0.05)。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在12,24和48h,DC表达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mRNA,P值均&;lt;0.05,而DC表达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mRNA在12h时,t=11.258,P&;lt;0.01,24h时,t=12.124,P&;lt;0.001。脑缺血1h到第6天,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DC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tic factor—α,TNF—α)mRNA有两个—α,TNF—α)mRNA有两个2.696.P&;lt;0.05)和12h(t=4.793,P&;lt;0.01),第二个高峰期是在48h(t=3.072,P&;lt;0.05)和第6天(t=2.715,P&;lt;0.05)。脑缺血后,DC表达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mRNA是随着脑缺血时间延长,IFN—γ表达量增加,24h时,t=2.677,P&;lt;0.05,48h时,t=2.896,P&;lt;0.05,第6天,t=6.145,P&;lt;0.001。结论:脑缺血后,脑缺血组织中DC数量的增加,提示DC参与了脑缺血过程。DC不仅在脑损伤过程中处于活化状态,而且通过DC表达的细胞因子产生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4.
景玉宏  刘锐明  王子仁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9):3800-3801,i002
目的:研究甲强龙对缺血再灌脑损伤早期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利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动物模型,缺血3h,再灌3h,术后立即腹腔注射甲强龙60mg/kg,再灌3h后,观察行为学指标并评分。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h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的表达。结果:甲强龙治疗组和缺血再灌模型组比较,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减少(P&;lt;0.05),形态趋于正常,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为(1.14&;#177;0.38)分和模型组(2.14&;#177;0.69)分比较有所改善(t=2.69,P&;lt;0.05).TNF-α的表达和模型组比较数量减少(P&;lt;0.05)。结论:早期应用甲强龙可以改善脑缺血损伤所致的功能障碍,这一作用和星形胶质细胞有关,也和早期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脑栓康对D-半乳糖诱导小鼠脑功能衰退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脑栓康(NSK)对D-半乳糖诱导小鼠脑功能衰退的保护作用。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银杏叶提取物(天保宁片)40mg/kg组、NSK25mg/kg组、NSK50mg/kg组、NSK100mg/kg组。小鼠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120mg/kg,采用水迷宫试验,测试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并通过测定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丙二醛(MDA)和脂褐素含量,观察NSK对模型小鼠脑功能衰退的保护作用。结果:NSK25,50,100mg/kg可不同程度地改善模型小鼠的学习能力[3组小鼠平均到达B点时间为(43&;#177;18),(54&;#177;29),(59&;#177;61)s;而模型对照组到达B点时间为(63&;#177;26)s,t=2.525~2.731,P&;lt;0.05]和记忆能力[NSK25mg/kg组和模型对照组小鼠平均到达B点时间为(25&;#177;26),(50&;#177;35)8,t=2.254,P&;lt;0.05]。3个剂量均可以增强模型小鼠脑组织SOD,GSH-Px活力,降低MDA和脂褐紊含量(t=-2.675~2.712,P&;lt;0.05,t=-8.806~15.989,P&;lt;0.01)。结论:抑制脑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可能是NSK改善行为学异常,防治老年期痴呆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绝大多数转基因实验动物来源于小鼠,建立一种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医学研究的、简便可靠的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材料:健康BALB/c小鼠2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30g,SPF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5只)、缺血组(10只)和再灌注22h组(5只)。健康昆明雄性小鼠130只,雌性30只,体质量25~30g,SPF级,其中雄性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0只,缺血24h组30只,缺血2h再灌注22,46,70h组各30只;雌性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0只,缺血24h组10只,缺血2h再灌注22h组10只。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3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疾病研究所完成。上述SPF级BALB/c小鼠与昆明小鼠,应用头端涂适量硅胶的6-0单尼龙线自小鼠左侧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插入至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阻断其血流2h后拔出线栓实现再灌注。假手术组术后24h,缺血组阻断血流24h后,再灌注组分别于术后24,48,72h,麻醉下断头取脑。以神经行为功能评分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价。Longa标准评分:神经行为功能评分≥1分为模型成功的标准;脑组织冠状切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白色区域为梗死区。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神经行为功能评分,脑组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后梗死体积。结果:实验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成功率BALB/c小鼠约为20%,昆明小鼠雄性为66.7%~73.3%,昆明小鼠雌性为40%~50%。②BALB/c小鼠假手术组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的脑切片上,两侧皮层呈均匀的橘红色,未见梗死灶。BALB/c小鼠缺血组小鼠脑切片上可见较大的苍白色梗死区,在经视交叉的冠状切片上,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50%~75%,昆明小鼠表现与BALB/c小鼠相似,但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40%~65%。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组相似,小鼠脑切片上可见较大的苍白色梗死区,在经视交叉的冠状切片上,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50%~75%,昆明小鼠表现与BALB/c小鼠相似,但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40%~65%。结论:线栓法制作昆明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创伤小,缺血的部位较恒定,可以准确控制缺血和再灌注时间,可以成为研究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预后及治疗作用的理想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腺苷含量和烯醇化酶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艳  罗祖明  孙爱民  叶丽川  高励  张仲  曾仲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0):1863-1865,T002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腺苷含量、烯醇化酶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桂哌齐特对此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脑腺苷含量及烯醇化酶表达的动态变化。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模型组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注后4个时间点脑腺苷含量均较基础水平(1.01&;#177;0.14)μmol/g增高(P&;lt;0.05);桂哌齐特组缺血后20min为(3.26&;#177;0.30)μmol/g,60min时为(1.91&;#177;0.20)μmol/g,较模型组[分别为(2.40&;#177;0.38)μmol/g,F=92.572,P&;lt;0.05;(1.27&;#177;0.17)μmol/g]显著升高(F=92.572,43.051,P&;lt;0.05),再灌注后15min及60min呈现增高的趋势(P&;gt;0.05)。烯醇化酶的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lt;0.05),桂哌齐特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lt;0.05),且神经功能评分有明显改善。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腺苷含量急骤升高,但持续时间短暂。桂哌齐特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增加内源性腺苷含量从而增强腺苷的脑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微量元素和氧自由基水平变化对脑组织损害程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03/10大连市友谊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4例,测定其急性期血清中的微量元素(锰、铜、锌、铁)及氧自由基(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皮质醇)的水平,与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对照。将脑梗死患者按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组(&;lt;5cm^3),中梗死组(5~15cm^3),大梗死组(&;gt;15cm^3);根据改良爱丁堡与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为轻度损伤(0~15分),中度损伤(16~30分),重度损伤(31~45分),比较梗死体积和损伤程度不同时以上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进行微量元素与自由基间的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114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患者血清锰、铜、总超氧化物歧化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皮质醇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1),血清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发锌、铜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1),血清铁水平较对照组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gt;0.05)。②脑梗死体积越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锰、铜、总超氧化物歧化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越高(F=5.33~24.14,P&;lt;0.01),血清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越低(F=26.02,7.22,P&;lt;0.01。③损伤程度越重,脑梗死患者血清中锰、铜、总超氧化物歧化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越高(F=4.12~26.39,P&;lt;0.05或0.01),血清锌、铜一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越低(F=16.45,5.46,P&;lt;0.01)。④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表明总超氧化物歧化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与丙二醛呈显著正相关(r=0.57,0.676,P&;lt;0.001)。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与丙二醛呈显著负相关(r=-0.52),血清铜、锰与皮质醇呈显著正相关(r=0.79.0.93,P均&;lt;0.001)。结论:①脑梗死面积越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血清锰含量越高,提示血清锰的升高可加重缺血性脑损害。②脑梗死患者锰、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越高,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越低则脑梗死体积越大。神经功能缺损越重,表明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变化对脑组织损伤程度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价值。③脑梗死患者体内微量元素的失衡可加重缺血性脑损害,尤其可加剧脑缺血后自由基的产生,加重发病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赛来昔布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梗死体积、脑缺血坏死区周边细胞间黏附分子l不同时相点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2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赛来昔布组(n=16)、安慰剂组(n=16)及假手术组(n=4),其中赛来昔布组和安慰剂组按脑缺血再灌注2,4,6,24h分为4个亚组(n=4)。手术前10min赛来昔布组用赛来昔布灌胃(0.25mg/g,以3mL生理盐水溶解),安慰剂组安慰剂灌胃,剂量相同,然后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及再通模型,假手术组仅做颈部正中切口暴露右侧颈总动脉后缝合皮肤。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h再灌注2,4,6,24h4个时相点梗死体积,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微血管数。结果:3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缺血再灌注24h内,安慰剂组随再灌注时间延长,梗死体积逐渐加大;梗死体积最大见于再灌注24h。相同再灌注时间点赛来昔布组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安慰剂(t=5.35,4.27,5.21,4.86,P&;lt;0.05)。②赛来昔布组及安慰剂组缺血2h再灌注2h后,均可见脑缺血坏死区周边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多,并于24h达高峰;与假手术组比较两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表达均有明显差异(t=2.25~3.64和2.89~3.58,P&;lt;0.01)。相同再灌注时间点赛来昔布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低于安慰剂组(t=4.12,4.33,5.31,4.11,P&;lt;0.05)。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与梗死体积的变化呈现同步性。结论:赛来昔布可缩小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梗死体积,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在相同时相点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减轻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黄芩素甙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对三磷酸腺苷(ATP)及羟自由基含量的影响。方法: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时间10min。动物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黄芩素甙Ⅰ组(45mg/kg,腹腔注射)、黄芩素甙Ⅱ组(90mg/kg,腹腔注射)。高倍镜下计数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数目,ATP及羟自由基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法。结果:再灌注4d时,对照组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数目仅为假手术组的5%[(5&;#177;2),(96&;#177;12)&;#215;10^4/mm^2,t=8.607,P&;lt;0.01],而黄芩素甙Ⅰ组和Ⅱ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的23%和42%,明显多于对照组[(22&;#177;8),(40&;#177;9),(5&;#177;2)&;#215;104/mm^2,t=1.747,3.622,P&;lt;0.01]。再灌注60min,黄芩素甙Ⅰ组和Ⅱ组AT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0.70&;#177;0.08),(0.81&;#177;0.15),(0.51&;#177;0.19)mmol/kg,t=1.277,1.562,P&;lt;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缺血末和再灌注60min,黄芩素甙Ⅱ组羟自由基含量低于对照组[(0.43&;#177;0.12),(0.65&;#177;0.16)mmol/L,t=1.871,P&;lt;0.05;(0.42&;#177;0.15),(0.72&;#177;0.13)mmol/L,t=2.747,P&;lt;0.01]。结论:黄芩素甙(45mg/kg和90mg/kg)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减轻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和减少羟自由基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