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氯胺酮对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射的影响。方法400例ASA分级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安慰剂组(P组),每组各200例。术前1h肌肉注射阿托品0.02mg/kg和苯巴比妥2mg/kg。诱导前上肢静脉注射氯胺酮0.1mg/kg(K组)或0.9%氯化钠溶液(P组),均为2ml,1min后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记录咳嗽发生时机、次数及程度。结果K组咳嗽发生率明显低于P组[8%(16/200)和40%(80/200),P〈0.01],且发生时间延迟(P〈0.01),但两组咳嗽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注射氯胺酮可抑制芬太尼诱导的咳嗽反射,且发生时间延迟。  相似文献   

2.
不同麻醉诱导注药顺序对芬太尼咳嗽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在全身麻醉诱导时不同的肌松药与芬太尼注药顺序对芬太尼引起咳嗽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分级Ⅰ~Ⅱ级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肌松药组(Fen-Vec组)和肌松药芬太尼组(Vec-Fen组),每组60例.全部患者在右上肢远端建立静脉通道.两组均先分别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异丙酚1.0 mg/kg开始诱导,然后Fen-Vec组先后静脉注射芬太尼5 μg/kg维库溴铵0.1mg/kg;Vec-Fen组先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60 s后静脉注射芬太尼5μg/kg.两组芬太尼均于5 s内静脉注射完毕,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后2.5 min气管插管.观察并记录静脉注射芬太尼后15 s内咳嗽的发生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即刻(T0)、静脉注射芬太尼前(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3 min(T4)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 VecFen组的咳嗽发生率(10.0%,6/60)低于Fen-Vec组(43.3%,2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各时间点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诱导时采用先肌松药后芬太尼的注药顺序可预防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反应.  相似文献   

3.
预注射氯胺酮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预注射小剂量氯胺酮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对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0~80岁的择期手术患者160例进行全身麻醉,随机平均分为四组(K0、K1、K2、K3组).麻醉诱导期间,四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力月西)0.1 mg/kg,异丙酚2 mg/kg,芬太尼2μg/kg,阿曲库铵0.3 mg/kg.同时K0组注射0.9%NaCl溶液10 ml,K1组注射氯胺酮(0.5 mg/kg)10 ml,K2组注射氯胺酮(1.0 mg/kg)10 ml,K3组注射氯胺酮(2.0 mg/kg)10 ml.麻醉期间监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手术结束后,记录患者苏醒时间,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苏醒期躁动程度,手术时间及使用异丙酚、芬太尼及阿曲库铵的总量.结果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异丙酚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2、K3组术后苏醒时间较Kl组长[(10.25±3.51)min、(13.50±4.12)min比(7.31±2.53)min](P<0.05),并且K2组与K3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KO组患者苏醒期躁动程度高于K2、K3组(P<0.05);K2、K3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K1组低(P<0.05),K2组和K3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注射小剂量氯胺酮可以有效地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程度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但延长了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和评价不同剂量的麻黄碱预防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反射的效果.方法105例拟行全身麻醉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5例.Ⅰ组0.9%氯化钠溶液5 ml,Ⅱ组麻黄碱3 mg,Ⅲ组麻黄碱5 mg,均在8~10 s静脉匀速注入.1 min后分别静脉注射芬太尼3 μg/kg.记录咳嗽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记录注射麻黄碱前(T0)、注射麻黄碱后1 min(T1)及注射芬太尼后1、2 min(T2、T3)时收缩压(SBP)和HR的变化.结果Ⅰ、Ⅱ、Ⅲ组咳嗽发生率分别为62.9%(22/35),34.3%(12/35)、11.4%(4/35).Ⅱ组和Ⅲ组咳嗽发生率均低于Ⅰ组(P<0.05或<0.01),Ⅲ组咳嗽发生率也低于Ⅱ组(P<0.05).Ⅰ组在T3时SBP和HR较T0时明显下降(P<0.01);Ⅱ组在T3时仅SBP较T0时明显下降(P<0.05);Ⅲ组在T1时SBP和HR较T0时明显升高(P<0.05).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麻黄碱具有明显预防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反射的作用,3 mg和5 mg麻黄碱的效果均很理想,此方法安全有效,方便易行.  相似文献   

5.
闫振亚  王鸽 《现代保健》2009,(33):72-73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对芬太尼静注引起咳嗽的影响。方法50例拟在全麻下手术的妇科患者,ASAⅠ~Ⅱ级,年龄18~56岁,随机分为两组:A组静注氯胺酮0.5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m1);B组注射生理盐水5ml,1min后分别快速静注3μg/kg芬太尼。观察注射后咳嗽发生情况。结果A组咳嗽发生率4%,B组咳嗽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预注0.5mg/kg氯胺酮可以预防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反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曲马多和氯胺酮预防雷米芬太尼麻醉颅脑手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方法行颅脑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曲马多组、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麻醉维持采用雷米芬太尼0.1~0.2μg/(kg·min)和丙泊酚,吸入七氟烷.缝皮前分别静脉注射曲马多1.5 mg/kg、氯胺酮0.5 mg/kg或0.9%氯化钠.记录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应用曲马多镇痛例数、曲马多用量及不良事件等.分别于苏醒后15、30、60、120 min行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结果曲马多组、氯胺酮组应用曲马多镇痛例数和曲马多用量少于对照组(P< 0.01或<0.05),曲马多组发生寒战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曲马多组苏醒后15、30 min,氯胺酮组苏醒后30 min的VAS低于对照组(P<0.05);氯胺酮组苏醒后15 min Ramsay镇静评分[(2.9±0.6)分]高于曲马多组[ (2.3±0.7)分]和对照组[(2.3±0.9)分](P<0.01).结论 曲马多和氯胺酮用于雷米芬太尼麻醉颅脑手术患者均可预防术后痛觉过敏,曲马多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异丙酚分别伍用芬太尼、氯胺酮、曲吗多、瑞芬太尼在人工流产术麻醉时的-临床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150例人工流产孕妇,随机分为单纯异丙酚组(I组)、复合芬太尼组(Ⅱ组)、复合氯胺酮组(Ⅲ组)、复合曲吗多组(Ⅳ组)、复合瑞芬太尼组(V组),Ⅱ、Ⅲ、Ⅳ、Ⅴ组于异丙酚静注前分别给予芬太尼0.8μg/kg、氯胺酮0.4mg/kg、曲吗多1.5mg/kg、瑞芬太尼0.4μg/kg,观察异丙酚用量、麻醉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结果 Ⅰ组用药1分钟后血压、心率明显下降(P<O.01),Ⅱ、Ⅲ、Ⅳ、Ⅴ组异丙酚用量明显较Ⅰ组减少(P<0.01),且麻醉效果优于Ⅰ组.无人工流产综合征病例发生,各组出血量及宫颈松弛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芬太尼、氯胺酮、曲吗多、瑞芬太尼均可提高异丙酚的麻醉效能,减少异丙酚的用量,可防止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人工流产术患者不同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的效应。方法:择期行人工流产术患者160例,分为对照组(C组)(诱导时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Ⅰ组(诱导时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及氯胺酮0.1 mg/kg);Ⅱ组(诱导时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及氯胺酮0.2 mg/kg);Ⅲ组(诱导时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及氯胺酮0.3 mg/kg),每组40例。患者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出现体动反应追加异丙酚30~50 mg,分别记录诱导前(患者入室稳定3m in后)、扩宫口、宫腔负压吸引时及术毕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手术时间、意识消失时间(从开始注药至意识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停止注药至呼之睁眼时间)、异丙酚用量及注射时疼痛情况并评价麻醉满意度。结果:各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Ⅰ组、Ⅱ组、Ⅲ组注药时疼痛例数减少,异丙酚用量降低,麻醉满意率提高(P<0.05),Ⅱ组与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Ⅲ组苏醒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诱导前相比,扩宫口、宫腔负压吸引时各组平均动脉压(MAP)均降低;但Ⅱ组和Ⅲ组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异丙酚2 mg/kg复合氯胺酮0.2 mg/kg可显著提高人工流产术患者麻醉满意率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麻醉诱导期布托啡诺预处理对减轻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引起的注射痛的效果.方法 ASA分级Ⅰ~Ⅱ级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布托啡诺组、芬太尼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全身麻醉诱导时三组分别静脉注射布托啡诺2mg、芬太尼100μg、0.9%氯化钠2ml,注射完毕后30 s以0.5 ml/s的速度注射丙泊酚2 mg/kg行麻醉诱导,120s后给予1%罗库溴铵0.6 mg/kg.观察并记录三组的注射痛发生情况及有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和呛咳等不良反应.结果 芬太尼组和布托啡诺组注射痛发生率[10%(5/50)、8%(4/50)]明显低于对照组[82%(41/50)](P< 0.01),布托啡诺组和芬太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和呛咳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2 mg布托啡诺预处理可减轻静脉注射罗库溴铵的注射痛,且无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和呛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对麻醉诱导期患者低血压,咳嗽反应的影响。方法年龄20~74岁的择期手术患者80例,体重45~80kg,进行全身麻醉,在麻醉诱导期,对病人使用氯胺酮0.3mg/kg(氯胺酮组)和使用相同容量的0.9%生理盐水(对照组),10s注完,1min后使用芬太尼3μg/kg,5s内注射完毕,观察芬太尼注射后1min之内咳嗽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时间,咳嗽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1-2次,中度3—4次,重度〉5次);与注药前和注药1min后观察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并做纪录。结果氯胺酮组患者表现为咳嗽潜伏期延长,咳嗽次数明显减少,咳嗽严重程度减低(P〈0.05);并且氯胺酮组血压变化幅度较小。结论小剂量使用氯胺酮可以有效地减少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延长咳嗽潜伏时间,并使诱导期的血压变化幅度减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氟比洛芬酯预防电视胸腔镜手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电视胸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FA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FA组于手术结束前20~30 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对照组静脉注射0.9%氯化钠(0.1 ml/kg).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和拔管时间,以及患者恢复期的疼痛程度和需追加芬太尼的情况.结果 FA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组恢复期中度和重度疼痛发生率(10%和0)均低于对照组(60%和35%),且需追加芬太尼率(10%)也低于对照组(95%),P<0.05.结论 手术结束前20~30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能够预防电视胸腔镜手术后疼痛,而且不影响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和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减轻全身麻醉诱导过程中芬太尼、依托咪酯和丙泊酚不良反应的方法.方法 选择择期全身麻醉患者120例,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试验组、丙泊酚组和依托咪酯组,每组40例.快速诱导方法:丙泊酚组依序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15 mg/kg、芬太尼4μg/kg、丙泊酚2 mg/kg、顺阿曲库铵0.15 mg/kg、气管插管前1 min静脉推注丙泊酚0.5 mg/kg;依托咪酯组依序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15 mg/kg、芬太尼4 μg/kg、依托咪酯0.3 mg/kg、顺阿曲库铵0.15 mg/kg,气管插管前1 min静脉推注依托咪酯0.5 mg/kg;试验组依序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15 mg/kg、芬太尼1μg/kg、依托咪酯0.05 mg/kg,1min后静脉推注(上肢静脉,下肢静脉为1.5 min)依托咪酯0.15 mg/kg、芬太尼3μg/kg、顺阿曲库铵0.15 mg/kg,气管插管前1 min静脉推注丙泊酚1 mg/kg.观察麻醉诱导过程中有无咳嗽、注射痛、肌阵挛等不良反应.记录三组患者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1 min(T1)、气管插管时(T2)、气管插管后1 min(T)、气管插管后3 min (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结果 丙泊酚组、依托咪酯组咳嗽发生率与试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0%(14/40)、37.5%(15/40)比2.5%(1/40)](P< 0.01);丙泊酚组注射痛发生率与试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8/40)比0](P<0.01);依托咪酯组肌阵挛发生率与试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5%(9/40)比5.0%(2/40)](P<0.05).三组患者T0时SBP、DBP、MA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T1、T2时SBP、DBP、MAP与T0时比较均下降(P<0.01或<0.05);丙泊酚组T1、T2时DBP、MAP与试验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T2时SBP与试验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结论 采用小剂量芬太尼、依托咪酯预前注射,亚剂量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诱导,可以降低芬太尼诱发的咳嗽,依托咪酯诱发的肌阵挛,无注射痛,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在全身麻醉诱导时不同的肌松药与芬太尼注药顺序对芬太尼引起咳嗽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肌松药组(Fen—Vec组)和肌松药芬太尼组(Vec-Fen组),每组60例。全部患者在右上肢远端建立静脉通道。两组均先分别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mg/kg、异丙酚1.0mg/kg开始诱导,然后Fen-Vec组先后静脉注射芬太尼5μg/kg、维库溴铵0.1mg/kg;Vec-Fen组先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mg/kg,60s后静脉注射芬太尼5μg/kg。两组芬太尼均于5s内静脉注射完毕,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后2.5min气管插管。观察并记录静脉注射芬太尼后15s内咳嗽的发生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即刻(T0)、静脉注射芬太尼前(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3min(T4)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Vec-Fen组的咳嗽发生率(10.0%,6/60)低于Fen-Vec组(43.3%,2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各时间点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诱导时采用先肌松药后芬太尼的注药顺序可预防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麻醉诱导前静脉预注甲泼尼龙抑制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射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甲泼尼龙组,每组50例,两组在麻醉诱导前分别静脉注射0.9%氯化钠5ml或甲泼尼龙40 mg(用0.9%氯化钠稀释至5 ml),在10min后静脉依次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芬太尼3 μ g/kg、依托咪酯0.3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芬太尼注射时间小于15s.记录咳嗽发生的次数和强度及麻醉前、给芬太尼后2min、全身麻醉完成后1min、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5 min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结果 甲泼尼龙组咳嗽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8/50)比46%(23/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泼尼龙组和对照组除给芬太尼后2min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12±10.02)次/min比(82.12±8.98)次/min、(90.44±12.67) mmHg(1mmHg =0.133 kPa)比(97.38±13.27) mmHg,P<0.05]外,其他各时间点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静脉预注甲泼尼龙能够有效降低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姜洪军 《现代保健》2012,(16):26-27
目的 观察小剂量阿曲库铵预注对全麻诱导期芬太尼引起咳嗽的影响.方法 将2011 年6-12 月进行全身麻醉的60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全麻诱导开始后对照组给予5 μg/kg 芬太尼,2 min 后给予0.5 mg/kg 阿曲库铵,观察组先给予0.02 mg/kg阿曲库铵静注,1 min 后再给予5 μg/kg 芬太尼+0.5 mg/kg 阿曲库铵,两组患者在2 min 后完成气管插管并观察咳嗽情况.结果 对照组咳嗽发生率60.0%,观察组发生率6.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剂量阿曲库铵预注可以预防芬太尼引起的咳嗽,更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复合并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拟行无痛人流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人流手术开始前,A组静脉依次注入芬太尼50ug和异丙酚2.0mg/kg,B组依次静脉注入氯胺酮20mg和异丙酚2.0mg/kg.术中根据刺激程度以及病人对刺激的反应,酌情追加异丙酚(30mg/次),观察并记录①用药前、用药后2min及术毕三个时点MAP、HR、SpO2和呼吸频率(RR)值;②异丙酚总量;③麻醉后清醒时间;④离院时间以及术中有无梦幻发生.结果:B组病人用药后MAP、HR、Sp02降低幅度小于A组,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B组异丙酚用量虽较A组少,但病人离院时间比A组明显延长,且梦幻发生率较高(P<0.05),均为显著差异.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复合并丙酚应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完全,对呼吸、循环抑制相对较轻,但病人术中常有梦幻产生,且术后离院时间延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预注不同剂量雷米芬太尼对依托咪酯引发肌震颤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分级Ⅰ~Ⅱ级,体重指数20~24 kg/m2,无神经肌肉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择期手术患者7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雷米芬太尼0.5 μg/kg组(A组)、雷米芬太尼1.0 μg/kg组(B组)和对照组(C组).预注雷米芬太尼或0.9%氯化钠,2 min后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记录预注前即刻及预注结束后1、2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肌震颤程度并进行评分.结果 三组各时间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肌震颤发生率分别为24.0%(6/25)、12.0%(3/25),较C组的64.0%(16/25)明显降低(P<0.01);体重60~69 kg、≥70 kg患者肌震颤发生率分别为48.0%(12/25)、45.5%(5/11),明显高于体重40~49 kg患者的14.3%(3/21)(P<0.05).结论 预注雷米芬太尼0.5或1.0 μg/kg均能够显著降低依托咪酯引发的肌震颤,且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前小剂量氯胺酮联合羟考酮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血浆皮质醇浓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即Ⅰ、Ⅱ、Ⅲ组).Ⅰ、Ⅱ组患者于全身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后分别经直肠给予羟考酮10 mg;腹腔注气前Ⅰ组给予氯胺酮0.5 mg/kg静脉注射;Ⅱ组给予氯胺酮0.5 mg/kg肌肉注射;Ⅲ组为对照组.观察全身麻醉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监测患者术后24 h内生命体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24 h患者对镇痛治疗总体满意度.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皮质醇和血糖浓度.随访术后镇痛治疗相关并发症.结果三组全身麻醉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期躁动Ⅲ组有4例,Ⅰ、Ⅱ组未发生.Ⅰ、Ⅱ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各时间点VAS、患者对镇痛治疗总体满意度明显优于Ⅲ组(P<0.05);患者术后24h血浆皮质醇和血糖浓度Ⅰ、Ⅱ组低于Ⅲ组(P<0.05),Ⅰ、Ⅱ组相近.术后24h吗啡用量Ⅲ组[(5.55±2.66)mg]高于Ⅰ组[(0.40±0.66)mg]、Ⅱ组[(0.46±0.73)mg](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Ⅲ组(40.0%)高于Ⅰ组(10.0%)和Ⅱ组(20.0%)(P<0.05).结论术前小剂量氯胺酮联合羟考酮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治疗效果好,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术后机体应激反应,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静脉全麻诱导的效果及其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择期手术病人50例,随机分为M组(咪唑安定组)和E组(依托米酯组).麻醉诱导:M组以咪唑安定0.1~0.2 mg/kg,芬太尼2~4μg/kg,司可林2 mg/kg或潘库溴铵0.15~0.2 mg/kg依次静脉注射诱导进行全麻气管插管.E组用安定0.2mg/kg,芬太尼2~4 μg/kg,依托米酯0.3 mg/kg,司可林2 mg/kg或潘库溴铵0.15~0.2 mg/kg进行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取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3 min,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后5 min,气管插管后10 min等5个点的SP、DR、HR、RPP等指标进行t检验.结果两组病人的诱导均起效快,诱导时间短,均能较好地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M组麻醉诱导后各时点的SP、DP、HR、RPP等指标与麻醉诱导前比较,P<0.01;E组的SP、RPP与麻醉诱导前比较,P<0.01或P<0.05,但气管插管时HR比麻醉诱导前轻度增高.结论咪唑安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全麻诱导药,起效快,局部刺激小,能较好地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与芬太尼合用可加强其镇静效果和缩短麻醉诱导时间.作为全麻诱导,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是较理想的药物组合之一.  相似文献   

20.
阈下剂量氯胺酮+丙泊酚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氯胺酮+丙泊酚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孕妇随机分为丙泊酚+氯胺酮(PK组)和丙泊酚(P组)两组,P组静注丙泊酚1.5mg/kg后开始手术,继以每分钟0.2mg/kg的速率用微量泵持续输注至术终;PK组在静注丙泊酚前先静注氯胺酮0.5mg/kg,余同P组。结果PK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P组(P<0.01),P组麻醉后MAP明显降低的有6例(10.8%),HR减慢4例(13.6%),出现注射痛9例(30.0%),与PK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丙泊酚加阈下剂量氯胺酮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应用,能弥补单用丙泊酚的不足,麻醉苏醒过程平稳,副作用少,能提高手术质量,减少病人痛苦,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