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10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Cheng J  Zhao D  Wang W  Li ZA  Yong Q  Sun JY  Zhao LY  Wu ZS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3):206-209
目的探讨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及变化与10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的关系。方法1992年和2002年对北京大学社区1323人进行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于2002年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以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作为评价指标。结果(1)随着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的上升,10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持续上升;年龄、吸烟、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2)10年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随着基线危险因素聚集个数的增加而升高(P〈0.001);(3)1992年和2002年均有危险因素者的颈动脉IMT增厚和粥样斑块患病率分别为67.1%和42.6%,其患病危险分别是2次调查均无危险因素者的1.7倍和3.1倍。结论传统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均产生影响,但强度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危险的早期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由于颅内、外动脉在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方面存在差异,传统血管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及早识别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对于积极防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针对危险因素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许多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文章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动脉硬化是指动脉管壁的增厚、变硬和弹性减低。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特定类型,指动脉管壁由于钙和脂肪物质在管壁堆积而变厚。尽管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但有较明确的原因即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传统和非传统危险因素,我们对传统危险因素已逐步认识。随着对血管危险因素的再认识,非传统危险因素开始被关注,这将对血管早期风险评价提供依据。现就非传统危险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的影响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正>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多种危险因素如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高血压会诱发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这些危险因素常常共存于同一个患者,并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速度[1]。而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临床危险因素的差异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例女性及例男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资料。结果男女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单因素比较显示,年龄、吸烟史、饮酒、收缩压、HDL-C、CRP这6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95%CI=(1.04~1.11)]、吸烟[OR=2.52,95%CI=(1.02~6.54)]、HDL-C水平[OR=3.11,95%CI=(1.23~8.46)]为男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同性别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临床危险因素存在差异,制定相应的脑卒中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贯彻循证医学的原则, 重视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动脉粥样硬化是可致残、致死的全身性疾病 ,它导致的严重后果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缺血性肾病和间歇跛行。它是全球性疾病 ,不仅是威胁发达国家人民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 ,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1,2 ]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经历了一个系列过程。其上游是多重危险因素 (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等 )的流行 ;由于这些危险因素的作用 ,最终导致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或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如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不…  相似文献   

7.
<正>脑梗死是人类最常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高血压、肥胖、吸烟等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仅能解释部分脑卒中事件,很多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在无上述危险因素的情况下。因此,探寻新的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已成为目前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课题。近年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本研究  相似文献   

8.
睾酮与男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研究表明睾酮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老年男性睾酮水平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人体的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凝血纤溶系统紊乱、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等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最新大量研究显示男性睾酮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这些危险因素关系密切。现就近几年国内外关于男性睾酮水平变化与这些危险因素的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类多因素性疾病,目前已经明确危险因素有血脂异常、高血压、血糖异常、吸烟和肥胖等。在所有这些危险因素中,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致病因素和保护因素相互消长的结果,致病因素的增强和(或)保护因素的减弱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传统及非传统危险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58例确诊SLE同时既往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传统危险因素、SLE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活动度评分、治疗情况.同时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观察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58例患者中IMT增厚者22例(38%).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0例(17%).有斑块者较无斑块者SLE病程更长,同时存在更多传统危险因素:年龄大、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已绝经者多,有更高的收缩压、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所具有的传统危险因素的数量及SLE病程是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传统危险因素在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积极地予以控制.SLE病程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非传统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病程的延长,应该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尽早发现并治疗.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与血尿酸的关系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正> 近年来,一些学者陆续提出高尿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管腔的狭窄,而使血流减少甚至中断,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100例受试者血尿酸(UA)分析,探讨冠心病与血尿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广大的心血管临床医生:最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8~2009)显示,现阶段,我国心血管病发生及死亡率仍呈增长趋势,据估计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至少2.3亿,其中高血压人群2亿。高血压是我国心血管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其危险相当于其他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之和。高血压患者不只表现为血压升高,其血管内动脉粥样硬化也早已发生。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年龄增加、高胆固醇、吸烟、高血糖、肥胖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它们协同作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早期发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肾动脉造影的必要性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共 4 91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非选择性或选择性肾动脉造影 ,并对相关的临床因素进行评价 ,筛选出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发病率为2 0 % ,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 (2 .6 % )。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 ,P <0 .0 0 1、P =0 .0 0 3) ,是其早期发现的指标。对怀疑有冠心病的患者 ,在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肾动脉造影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干部病房212例≥7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3级住院患者,依据原始病历记载情况,将212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组118例及非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组94例,对两组基线资料及治疗前后动脉参数情况进行χ2或t检验,比较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同时,进一步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高血压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度危险因素。结果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非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病程、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IGR及高尿酸血症比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吸烟、肥胖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脂血症、糖尿病及IGR是高血压合并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度危险因素(P<0.01)。结论积极防治,早期强化降压、降糖、调脂治疗及生活方式的干预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一、背景 动脉粥样硬化(中风和冠状动脉疾病)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疾患.在中国,其流行速度仍然迅速增加.目前我们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传统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和肥胖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仅有50%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上述危险因素[1,2].因此科研人员仍在探寻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血尿酸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血尿酸水平不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有直接作用。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中,高血糖、脂代谢异常、内皮功能异常以及高凝状态等是非常普遍的,而血尿酸异常又与它们之间互相关联,共同促进了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本文通过测定血尿酸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血尿酸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可能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多发生于亚洲人、黑人和西班牙裔人,是缺血性卒中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原因.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方面.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遗传因素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也日益受到重视.文章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传统危险因素以及基因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降低,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则是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病理基础。传统上认为冠状动脉病变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脂质代谢紊乱,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2〕。2004年有研究〔3〕提出了一个衡量血脂指标的新概念——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用甘油三酯(TG)与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若干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测定1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74例非糖尿病患者的血清游离脂肪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纤维蛋白原,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间暴露因素的状况,并对两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进行比较。根据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将糖尿病患者分组,比较各暴露因素的状况,并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15.526,P=0.000,OR=3.088),95%OR可信区间是1.757~5.42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影响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的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的糖尿病患者的3倍(χ2=11.987,P=0.001,OR=3.073),95%OR可信区间是1.612~5.860。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是非糖尿病的3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糖尿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机体发展的自然病理过程。而国人关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因国外ICAS研究的警示、我国脑卒中患病率增加、发病年龄趋前、ICAS相关危险因素的逐步明确以及危险因素发生率的增多,ICAS从动脉硬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症状性或非症状性ICAS的认识及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危险因素、病理生理过程、发病机制、生物学指标、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