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课题为国家"九五"攻关计划课题.采用了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同期对照设计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或心肌梗死后确诊的47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提示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体外反搏加药物治疗其近期疗效及1年预后优于单纯药物治疗.通过临床研究,体外反搏治疗的适应证由过去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后的稳定型心绞痛或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扩大到冠心病心肌梗死经PTCA治疗但仍有心绞痛或无症状型心肌缺血的患者,扩大了体外反搏的治疗范围.研制成功的第3代可移动式体外反搏装置,性能大大优于目前应用的第2代智能化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将继续保持国际市场优势.  相似文献   

2.
华晓芳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3):425-426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对54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体外反搏治疗,每日1次,每次1h,总治疗时间36h。另选取55例仅采用口服药物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治疗后2个月,复查2组患者运动平板试验,并根据患者病史日记统计心绞痛发作的频次,通过两种方法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2个月后,患者心肌缺血及心绞痛症状均有所改善,但体外反搏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反搏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浩 《西部医学》2012,24(10):1983-1984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50例UA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治疗组各7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每日1次,每次1h,共治疗36h。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心绞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心肌缺血总负荷(TIB)。结果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及心肌缺血总负荷均有所改善,体外反搏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方法:择取对象来源于该院在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接收的6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以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病例数各为32例的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均施予常规药物治疗,基于此,研究组加施体外反搏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减慢、心绞痛发作、室性早搏情况。结果:治疗一段时间后,研究组患者心率减慢次数、室性早搏减少以及心绞痛发作减少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常规药物治疗加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值得应用于临床和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方法:择取对象来源于该院在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接收的6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以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病例数各为32例的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均施予常规药物治疗,基于此,研究组加施体外反搏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减慢、心绞痛发作、室性早搏情况。结果:治疗一段时间后,研究组患者心率减慢次数、室性早搏减少以及心绞痛发作减少均优于对照组(均 P <0.05)。结论:基于常规药物治疗加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值得应用于临床和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6.
陈碧莲 《广西医学》2004,26(7):973-974
目的 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 6 2例 ,在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基础上加体外反搏治疗组 (32例 ) ,与单纯药物治疗的对照组 (30例 )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比较 ,反搏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康 《四川医学》2010,31(9):1318-1319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60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在使用常规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体外反搏治疗。结果两组间心绞痛的缓解率分别为:对照组75%,治疗组8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心绞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我院1988年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劳力型心绞痛21例,分体外反搏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相仿。体外反搏组为在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基础上加上体外反搏治疗,共10例。药物组为单纯用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共11例,抗心绞痛药物及剂量两组相同。利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作~(201)Tl运动心肌显像和极坐标靶心图显示(Bullsege display),以客观评价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运动平板试验评估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方法(如口服硝酸酯类、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及ACEI类调脂等药物),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实施体外反搏治疗,利用运动平板试验评估比较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在实施体外反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较单纯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运动试验阳性的出现率较对照组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运动平板实验评估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较我院的常规预防和治疗方式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本组采用WFB型四肢序贯式正压反搏装置治疗40例冠心病患者。经反搏后大多数患者心绞痛、胸痛消失或减轻,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7.5%,心电图总有效率62.5%。本组还观察反搏前后的Q—TQ间期及ptfV_1等变化。发现QT—C间期异常延长的6例在反搏后有4例缩短至时常;ptfV_1有异常负值增大的6例,反搏后缩小至正常的2例其ST—T也恢复正常。上述变化与心肌缺血的改善有关,有助于监测反搏和分析疗效。  相似文献   

11.
米翔  管起招  付鹏 《华夏医学》2015,28(1):32-35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50例和体外反搏组50例,药物治疗组接受7周常规药物治疗,体外反搏组接受7周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率、血压、ST段压低程度和硝酸甘油用量。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率、收缩压、ST段压低、硝酸甘油用量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反搏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ST段压低、硝酸甘油用量等指标优于药物治疗组(P<0.01),两组患者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体外反搏前后的心电图分析陈海英作者用体外反搏装置对11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反搏治疗,对反搏前后的心电图改变作了分析。临床资料110例患者中,男78例,女32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为62.1岁,其中陈旧性心肌梗塞27例,心绞痛83例,...  相似文献   

13.
<正> 我院自1985年初引进广州产WFB—ⅡB型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应用于临床已1年,现将我们治疗的22例总结如下。病例选择方法临床已确诊的冠心病,有典型心绞痛发作史(包括劳累性或自发性心绞痛)。治疗前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性改变或休息时心电图正常运动后出现ST—T改变,无心律失常,血压稳定者作为体外反搏观察对象。男15例,女7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42岁,平均年龄52.5岁。每次反搏一小时,每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计1个疗程12例,2个疗程7例,3个疗程3例。反  相似文献   

14.
<正> 体外反搏(简称外反搏)是一种循环辅助装置,目前国内外用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缺血,隐性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治疗方法。外反搏工作原理:在病人四肢及臂部各套上特制的气囊,利用患者心电作讯号触发气囊充排气。当心脏舒张时,气囊迅速充气,先近端后远端地序贯加压四肢及臂部,使血流返回主动脉,致舒张压增高,从而增加冠脉灌注,当心脏于舒张末期,气囊迅速  相似文献   

15.
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远期疗效分析马慧峰刘志宏(阿拉善盟医院)体外反搏为机械性辅助循环装置,是无创性的治疗方法。我院近几年应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3个病例,临床效果较好。为了探讨其远期疗效,我们对这63例冠心病心绞痛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随访,现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冠心病患者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对其临床特点、发生率、发病机理以及药物效应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一、定义和分型:SMI是指只有心肌血而无心绞痛或与心绞痛相当的症状。SMI并不等同于无症状性冠心病。关键是如何判断心肌缺血的存在和怎样估计与心绞痛相当的症状。Cohn将SMI分为三型:Ⅰ型为完全无症状心肌缺血:Ⅱ型为心肌梗塞(MI)后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Ⅲ型为心绞痛患者伴有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二流行病学:SMI的发病率高低与检查方法和判断的方法不同有关。根据不同报道,在所谓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2.5~10%.Dianmond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短疗程体外反搏与长疗程体外反搏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287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n=95)、短疗程体外反搏治疗组(Ⅱ组n=97)、长疗程体外反搏治疗组(Ⅲ组n=95),随访时间为三个月,比较三组治疗后的心绞痛缓解率、心绞痛分级、SF-36评分。结果:随访结束时,心绞痛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Ⅰ组80.00%、Ⅱ组91.75%、Ⅲ组94.74%;Ⅱ组与Ⅲ组在心绞痛缓解率、心绞痛分级、SF-36评分等指标上明显优于Ⅰ组(P<0.05);但Ⅱ组与Ⅲ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疗程与长疗程体外反搏在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相近,且均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前后循环血液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变化,探讨EFCP防治冠心病的机制。方法 20例1个月内发生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的患者进行EECP治疗,于第1次反搏前10min内、第1次反搏后、3个疗程结束时采血。1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用放免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液中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AⅡ)浓度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液中肾素活性、AⅡ水平及ACE活性均高于对照组水平。第一次反搏后三者均呈不同程度升高,随后持续下降,1个疗程后,ACE降至反搏前水平;2个疗程后,AⅡ降至反搏前水平;3个疗程后,肾素活性降至反搏前水平,ACE降至正常水平,AⅡ低于反搏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体外反搏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不同环节起抑制作用,这可能是EECP保护缺血心肌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体外反搏是一种循环机械辅助装置,利用在心舒期间压迫肢体的方法,提高主动脉的舒张压,达到增加冠状动脉灌流量的目的。对手它的疗效,国外报导尚不一致。根据我们以前的动物实验工作,观察到体外反搏能改善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的心脏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状况。为了进一步探讨体外反搏对冠心病和心绞痛的治疗价值,本文初步小结28例冠心病患者应用体外反搏的治疗效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根据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和相关心肌演变的过程,冠心病可分为5种类型,即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和原发性心跳骤停。近年来又将不同临床表现的各型冠心病综合成两大类:①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也包括猝死型冠心病;②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稳定型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缺血性心肌病。目前认为稳定型冠心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管径狭窄,在心肌需氧增加时由于供需失衡而导致心绞痛。传统上将硝酸酯类药物、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作为抗心肌缺血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