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脑幕裂孔疝致大脑后动脉梗塞(二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脑幕裂孔疝致大脑后动脉梗塞(二例报告)候永宏,曹美鸿文献中曾提出颅内压增高致小脑幕裂孔疝的患者,可因同侧大脑后动脉受压而致其供血区出现梗塞(1)。但国内外文献中未见确切的临床病例报告。现报道二例经CT证实的病例。病例报告例1男性,11岁。因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2.
小脑幕切开治疗脑疝后大脑后动脉梗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脑幕切开对小脑幕切迹疝后大脑后动脉梗塞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2例颅脑损伤并小脑幕切迹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患者仅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33例患者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小脑幕切开术。结果术后动态CT显示小脑幕切开组发生大脑后动脉支配的枕叶及部分颞叶脑梗死明显低于小脑幕未切开组。结论颅脑损伤并小脑幕切迹疝患者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小脑幕切开可以明显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自2001年至今我科5例脑外伤后小脑幕裂孔下疝引起枕叶脑梗死.现就其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中男4例,女1例,年龄19~51岁,平均35.5岁.  相似文献   

4.
小脑幕裂孔疝致枕叶脑梗塞孙亮周明锐报告我科3例脑外伤后小脑幕裂孔下疝引起枕叶脑梗塞,并对其发病机制和临床意义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3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6岁,头部外伤后急诊入院。查体:2例呈深昏迷尿失禁,压眶时去大脑强直发作,Bp21/12~13kP...  相似文献   

5.
小脑幕裂孔疝致颅内血管闭塞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小脑幕裂孔疝致颅内血管闭塞于朝春,段国升,余新光,周定标,许百男下行性小脑幕裂孔疝(DTH)病人预后较差,以往多认为系脑干受损所致,而对血管因素未引起注意。现报告4例脑外伤后DTH引起枕叶、丘脑、内囊梗塞,并探讨其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一、临床资料4例...  相似文献   

6.
小脑幕裂孔疝水冲法复位术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4年3月,对所收治14例颅脑外伤致小脑幕裂孔疝患者,在常规开颅血肿清除内减压或去骨瓣减压术中采用向颅底冲水致脑疝复位法,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7例,女7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42岁。车祸伤12例,高处坠落伤1例,跌伤1例。  相似文献   

7.
大脑后动脉梗塞的临床及影像学所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脑幕裂孔切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我科2004-06~2007-10期间收治的44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有小脑幕裂孔疝的患者,在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的基础上加行小脑幕裂孔切开术。结果恢复良好24例(54.6%),中残6例(13.6%),重型4例(9.1%),植物生存4例(9.1%),死亡6例(13.6%)。结论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有利于缓解小脑幕裂孔疝所致的脑干继发性损伤,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小脑幕切开术治疗急性外伤性小脑幕裂孔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幕切开术在颞叶钩回疝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在2003年3月至2006年11月间,在骨瓣减压及清除颅内血肿后,主要应用小脑幕切开减压术救治了25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患者。结果术后CT显示,中线基本回复正常23例(92.0%),脚间池出现8例(88.9%),环池恢复21例(91.3%),四叠体池显示7例(87.5%)。临床治疗效果:恢复良好14例(56.0%);中残5例(20.0%);重残3例(12.0%);植物生存1例(4.0%);死亡2例(8.0%),分别继发于脑干损伤和肺部感染而死亡。结论应用小脑幕切开减压术可以使颞叶钩回疝快速复位,从而能更好地缓解因脑疝引起的继发性脑干损伤。  相似文献   

10.
<正> 本文对86例经CT证实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CA)梗塞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其超早期CT特点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方法:从我院神经内科1995年5月~1997年5月收治的412例脑梗塞患者中选出86例首次发作MCA缺血症状并在6小时(h)内入院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1例,女性45例,年龄27~83岁,平均61.4岁。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脑梗塞诊断标准,且所有对象均有入院前和后来显示出梗塞灶的两张CT片。首次CT扫描时间最短1h,最长6h,平均5.2h。第2次在病后3~8天,平均5.8天。结果由两位对病  相似文献   

11.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我科自1982年至1992年8月共收治了24例颅内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病人,占同期动脉瘤的11.2%。本组22例经显微手术治疗,2例死亡。PCA动脉瘤以巨大多见,以动脉粥样硬化和出血为特点。文中报告PCA动脉瘤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技术治疗的3例患者共3枚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应用多个关键词对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总结并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有2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3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未发生手术相关永久并发症;7~12个月的临床随访,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临床症状加重。Pubmed数据库文献检索共得到1篇相关文献,报道了1例患者采用了血管内治疗技术,未发生任何技术相关永久并发症。结论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发生与颈内动脉闭塞关系密切,其血管内治疗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于大宗病例的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3.
大脑后动脉蛇形动脉瘤合并梭形动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 女性 ,61岁。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 4年 ,入院前4d ,头晕、乏力加重。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5年余。CT :可见松果体区一分叶状稍高密度占位 ,约 2 5cm× 4 0cm× 3 7cm大小 ,周边呈蛋壳样钙化 ,周围脑组织受压 ,CT增强后可见病灶内条索状强化影 (图 1 ,2 )。MRI:松果体区见大小约 4 0cm×2 5cm× 3 7cm的异常信号灶 ,T2W1呈高、等、低混杂信号 ,周围为环状极低信号 (提示含铁血黄素沉着和钙化 ) ,中央见线性“流空” ,T1W1呈等、高、低混杂信号 ,增强后见病灶内点、线状强化 (图 3 ,4)。D…  相似文献   

14.
大脑后动脉枕叶分支梗塞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明确大脑后动脉枕叶分支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2例枕叶梗塞病人进行病因、临床特征、CT、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和视野检查。结果视觉症状是枕叶梗塞的主要临床症状,头晕、头痛、视物不清是枕叶梗塞的首发症状,以上症状恢复较快且完全。同向性偏盲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长,恢复不理想。结论CT检查是枕叶梗塞最重要的诊断方法。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异常改变对枕叶缺血性损伤非常敏感,波形稳定,所以图形诱发电位可做为枕叶梗塞临床监护、疗效观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组经动脉入路应用Onyx-18栓塞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于2005年9月~2007年2月期间,连续经动脉入路应用Onyx-18治疗8例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就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策略及结果进行研究。结果8例均有软膜静脉逆流,Cog-nard分型均为Ⅳ型,其中6例患脑出血,2例有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术后6例血管造影示病变消失,1例术后神经功能下降。随访2~12个月,术后神经功能下降患者神经功能有所改善,均未出现再次颅内出血,6例GOS=5,2例GOS=4。结论经动脉入路应用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栓塞可以完全栓塞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区域梗死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结构(FPCA)及椎动脉发育不良(VAH)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01—2022-04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确诊为PICA区域梗死的患者。利用飞利浦工作站后处理技术对头颈部CTA图像进行处理,根据头颈部CTA图像血管解剖情况分成模式Ⅰ(正常椎动脉合并正常大脑后动脉)、模式Ⅱ(单纯的FPCA组)、模式Ⅲ(单纯VAH组)、模式Ⅳ(FPCA合并VAH组),对不同血管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105例PICA区域梗死患者,男64例(61%),女41例(39%);年龄22~85岁;血管变异率81.9%,其中VAH结构发生率64.8%,FPCA结构发生率53.3%,血管模式分布结果从高到低分别为模式Ⅳ35例(33.3%),模式Ⅲ33例(31.4%),模式Ⅱ21例(20.0%),模式Ⅰ16例(15.3%)。将PICA区域梗死的梗死侧与非梗死侧的血管模式进行比较,在PICA区域梗死侧中,血管变异的发生率为68.6%,其中VAH结构发生率为53.4%,FPCA结构发生率为34.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显微外科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2年1月至2011年6月显微手术治疗PCA动脉瘤14例,其中经翼点入路手术2例,颞下入路手术11例,Poppen入路手术1例。10例动脉瘤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术,1例梭形动脉瘤行动脉瘤孤立术,3例闭塞载瘤动脉。结果术后1周死亡1例,植物生存1例,偏瘫及动眼神经麻痹4例,无明显并发症8例;术后1周至6月,6例行DSA复查,5例行CT血管造影复查,其中7例动脉瘤完全夹闭,2例瘤颈仍残留;1例动脉瘤夹位置移位。12例病人成功随访2~9年,7例恢复良好,3例肢体偏瘫,1例动眼神经仍麻痹,1例术后昏迷卧床3年发生肺部感染后死亡。结论 PCA动脉瘤发病率较低,手术入路的选择与动脉瘤的位置密切相关,术中应尽可能保护脑干、大脑后动脉的穿支及动眼神经等颅内重要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8.
近2年在我科住院经CT证实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完全梗塞25例,其中脑栓塞18例,占72%,脑血栓形成7例,占28%,主要临床表现:意识障碍100%,凝视麻痹100%,三偏症状100%,死亡11例(44%),存活14例(56%)。提示:本病多为脑栓塞所致,典型临床表现为伴有意识障碍,凝视麻痹的三偏综合征,CT检查可确诊本病并排除脑出血,本病脑栓塞组及脑血栓形成组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9.
1对象与方法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小脑幕脑膜瘤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33~69岁,平均  相似文献   

20.
小脑下后动脉切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既往在延髓后区手术中,小脑下后动脉(pos-teriorinferiorcerebellarartery,PICA)是着重强调保护的重要结构。受此限制该区大型、富血病变常难以根治性切除,且易误伤PICA甚至延髓,是该类手术主要的伤残、致死原因。为此,我们设计、研究了本课题。在重复动物实验成功后,自1997年至lop年用于临床共16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10例,女6例,年龄7岁一48岁,平均27.6岁;病程5月一8年,平均2.4年。2.临床表现:走路不稳、头晕11例,头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