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张仲景《伤寒论》根据悸证表现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证治疗的方法。方法:将《伤寒论》中有关悸证论述的条文及治悸方药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悸证是多种疾病的一个外候,多以阳虚为主致水逆上泛而成。根据悸证的不同表现可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揭示病因病机,推断病势发展。治悸各方以通阳温阳兼以制水为主,根据不同兼证遣方用药。结论:通过对《伤寒论》中悸证的研讨,可以看出张仲景在辨证论治上非常精细,遣方用药非常严谨。研究探讨中医古籍,对提高理水平,指导实践,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悸”,《说文》注曰:“心动也。”笔者以为“悸”在《伤寒论》中当指心脏及其所主血脉之异常搏动。《伤寒论》之“悸”,病位有在心、心中、心下、脐下之分,病机复杂多端,用药各不相同。笔者拟从治法辨析其规律,与广大同道共勉。1补法悸证的产生与心、肾、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原因导致心阳亏虚、心气虚、心神先养均可出现译证.心下、脐下之悸.并非指肌肉之眼动(《伤寒论》称肌肉搏动为“驱动”),而是指动脉之异常搏动.心阳根于肾阳,心田又可温煦肾水,而肾水可上济心田。若肾阳虚衰,则心阳无力鼓动血脉,水气上凌而见译…  相似文献   

5.
毛静远 《天津中医药》1998,15(3):136-138
《伤寒论》(以下简称《论》)有关悸证的论述散见于各经病中,致使后学者每难窥其全貌,从名到实产生多端混淆.就笔者所阅览的有限文献,其在对《论》所论悸证的阐述中,一些概念不清、牵强附会、自相矛盾之处时可见到.  相似文献   

6.
“悸”指跳动之谓,是临床较常见的病证.《伤寒论》所论的悸证,是以自觉体内悸动为特征的病证,有“心悸”、“心下悸”、“脐下悸”、“心中悸”、“心动悸”之不同,不可混同.张仲景对悸的论述散见于各经病中,且有概念不清甚至自相矛盾之处,后世学者每易混淆.但《伤寒论》论治悸证,总能以六经为纲,从病因病机入手辨证遣方用药,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笔者冀通过对《伤寒论》原义的疏理,结合临床实践,以期达到对其证治规律进行系统探讨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心悸为临床常见急症,通过分析《伤寒论》中有关心悸的条文,从病因、病机、证治分型简单剖析了张仲景治疗心悸的学术思想。心悸主要以虚实为纲,可分为心阳不振、水气凌心、阳气郁遏、枢机不利、气血亏虚、阴阳亏虚证,简要分析了各类证治治法、方药。仲景治疗心悸条文虽言简意赅但掌握仍有一定难度,对其分析及学习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探讨张仲景对心悸的辨证论治及其临床意义,认为《伤寒论》最早提出“心悸”病名,对其进行分证施治,指出这种对心悸的辨证论治理论至今对临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论悸证,涉及太阳、少阳、少阴、厌阴诸经。虽同为悸,但患者的感受却不尽一致,有心悸、心中悸、心动悸、心下悸及脐下悸之不同.笔者细观请荣,发现仲景之所以详述修的部位,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辨证施治。兹将笔者的体会理述于下。查《说文解字》,悸作“心动”解。成无已认为:“修者,心松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松松,不能自安者是也。”说明悸是一种心动不安或具体其他部位筑筑惕惕而不能自主运动的自觉感受。不同部位的悸动,患者的感受及相关的临床见症不尽一致。但同为悸证,却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就其病因病…  相似文献   

10.
11.
张广梅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1):495-495
<伤寒论>辨悸证有心悸、心动悸、心下悸和脐下悸以及悸等,其病变证机有阳虚,有气血虚,有阴阳俱虚,有水气,有阳郁等,其病变部位有在上焦心者,有在中焦即心下者,有在下焦即脐下者.悸证的表现在心者谓心慌,在胃者谓之胃脘筑筑然跳动,在脐下者多是自觉肌肉颤动.悸证尽管病证表现有许多,但其病变证机不外阳郁,水气,气血阴阳虚等,对此张仲景则以通、利、补三法为基本治疗准则,以指导临床辨治悸证的选方用药,拙识略述于次,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第318条,历代医家对该条的认识差异较大。结合历代文献分析,认为四逆散确为治疗少阴病的方剂,其病机为邪气郁阻,阳郁不达。而后世从其药物组成和脏腑辨证角度,大多应用于肝胃气滞,肝脾不和的病证。因此,准确理解原文是正确应用四逆散的基础;从实际出发,扩大其应用范围,也是四逆散证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悸”的辨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心悸”,“心下悸”,之病因病理及证治的探讨,认为其发病亦不外乎虚实二因,本脏虚损致悸者为虚,多为心阳不足,心阴心阳俱虚,气血两虚,水气上泛致悸者为实,多表现为本虚标实,由脾肾阳虚,水气凌民所致,另有邪郁少阳,了郁不达而致悸,多属实证,其治疗,针对其病因病机,归纳为六法,分别给以补虚泄实,标本同治,对现代临床心系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正> 伤寒论中有关心悸的原文十多条,其证有虚有实,但以虚证为多。其原因,不越三端:一由于虚,二由于饮,三者气郁也。虚分阴阳,阳虚者,由胸阳不振,心中空虚,不能自持而悸;阴虚者,由于阴血不足,心失所养而悸。由于饮者,因水停心下,或阳虚水泛,阻遏胸阳,致心阳不宣,不能自安而悸。也有因汗吐下后正气内虚,邪正相搏而令悸者。  相似文献   

16.
刘维政 《江西中医药》2005,36(11):12-13
《伤寒论》太阳病篇章占全书近一半,而“其原出之病与正治之法,不过二十余条”(《伤寒贯珠集》提要),其他则大量的是变证条文。刘渡舟在《伤寒通俗讲话》中指出:“正由于有内容丰富多采的变证,穿插在六经辨证之中,因而大大地扩展了《伤寒论》的辨证范围。”因此,对《伤寒论》太阳病变证进行研讨,进一步掌握张仲景辨证施治的精神,指导临床实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口渴是常见的症状,它在辨证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伤寒论》对口渴的论述颇多,兹就其关于口渴证治的规律探讨如下,不当之处,希同道指正。一、六经的口渴见症《伤寒论》中六经皆有口渴见症。“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太阳气化失调,膀胱蓄水,水饮停于下焦不能输布津液上达(71、72、73、74条),或因水寒闭于中焦,下焦阳气不得蒸腾津液(40条),或因汗后病愈津伤(71条),均致口渴。一般地说,太阳病之口渴,有头项强痛,恶寒等表证,多由膀胱蓄水所致。“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244  相似文献   

18.
王付 《中国中医急症》1994,3(3):127-127
王叔和在整理伤寒时曰:“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言“拟防世急”者,以揭《伤寒论》是书不仅论一般疾病的辨证论治.更论急症之救急方法.因急症不同于一般疾病,其治稍有迨慢或失时,即有可能招致垂亡于顷刻.故势当急治.今遵《伤寒论》所述,试从补虚泻实两面浅析之,以抛砖引玉.1 泻实审察病情,笃急危重,有夺正危及性命之势,但病变的主要矛盾在邪实,故其治当急夺其实以存正.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其中所论急症内容丰富,详实完备。作者结合现代临床,归纳整理张仲景治疗危急重症的治法主要有温里回阳、温阳利水、通腑泻热、泻热逐水、辛寒清热、破血逐瘀六法,阐述其代表方、适应证和临床应用。临证只要辨证准确,投之即效。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营卫不和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营卫理论源于《内经》,成熟于《伤寒论》,后世亦有众多论述,现代更有深入研究。为明确《伤寒论》营卫不和证的本质、主要表现及治法方药,本文试从4个方面作一探讨。1营卫具有阴阳属性营即营气,卫乃卫气。营气和卫气的生理特点在《内经》、《难经》中记述颇多,《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难经·二十三难》说:“血为营,气为卫。”由此可见,营卫的阴阳属性是营气属阴,卫气属阳。人体阴阳不可分隔,当相辅相成,协调平衡,营气和卫气亦如此,两者相互连接,相互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