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温脾汤中诸药的不同组合及煎法对乌头碱含量的影响。方法:以温脾汤为基础,配伍成不同组方,采用不同的提取工艺,应用紫外分光光法测定乌头碱的含量。结果:附子与干姜配伍能提高乌头碱含量,附子与大黄、甘草配伍能降低乌头碱含量,人参与附子配伍对乌头碱含量没有影响。结论:在温脾汤中,大黄、甘草能佐制附子的毒性,干姜能增强附子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虞巧英 《海峡药学》2010,22(3):86-86,38
目的研究附子与甘草配伍前后产生的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现象,探讨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增效的物质基础。方法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测定附子、甘草单煎及附子与甘草配伍合煎液中甘草苷、甘草酸、乌头碱的含量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附子甘草配伍后乌头碱、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均比单煎时低。结论甘草苷、甘草酸、乌头碱等化学成分的变化是附子甘草配伍能减毒增效的重要物质基础。本实验从组分合和的角度,肯定了附子甘草组分配伍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Ma ZC  Zhou SS  Liang QD  Huo C  Wang YG  Tan HL  Xiao CR  Gao Y 《药学学报》2011,46(12):1488-1492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TOF/MS)分析人参附子药对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从化学成分层次阐释其配伍减毒机制。基于UPLC-TOF/MS建立人参附子药对配伍后生物碱类成分的化学指纹图谱,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药对配伍在合煎过程中的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变化,找出差异变化显著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正离子模式时人参附子药对合煎液中次乌头碱、去氧乌头碱的含量明显降低,而苯甲酰中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去乙酸中乌头原碱等含量升高。人参附子药对配伍应用时双酯型二萜生物碱的含量明显降低,而单酯型二萜生物碱的含量明显升高,这可能是人参附子药对配伍减毒作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四逆汤中附子配伍不同药味前后,汤液中酯型生物碱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附子单煎液、附子干姜合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和四逆汤中单酯型生物碱及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结果 附子配伍不同药味之后,苯甲酰乌头原碱等3种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均升高,依次为四逆汤>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干姜合煎液>附子单煎液;仅在附子单煎液中检出次乌头碱,其浓度为0.11 mg·g-1,而在附子干姜合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四逆汤中均未检测到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结论 附子在配伍其他药味后,单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升高、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减低,为“附子无干姜不热、干姜缓附子之毒”与附子-甘草“相畏/相杀”减毒配伍“毒减而效不减”提供了依据;四逆汤组单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上升幅度最大,体现了全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通,共奏回阳救逆之功.  相似文献   

5.
《中南药学》2017,(9):1197-1200
目的探讨芍药甘草附子汤不同配伍对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3种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对不同配伍样品煎液中的3种苯甲酰乌头碱进行含量测定,并分析比较不同煎煮时间不同配伍对其含量变化的影响。色谱条件:BDS Hydedsil C_(18)(250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四氢呋喃(25∶15)-0.1 mol·L~(-1)醋酸铵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5 nm,柱温35℃,流速1.0 mL·min~(-1)。结果芍药甘草附子汤中各配伍与单味附子相比,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含量均升高。结论附子与甘草、白芍配伍后能有效地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体现了中医药配伍用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附子不同配伍药对中生物碱成分的电喷雾质谱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传统中医用药附子的配伍药对为研究对象,考察附子与不同中药配伍对附子中生物碱的影响规律,揭示配伍减毒的科学内涵。利用电喷雾质谱技术和内标法,分别对生附子,生附子加炙甘草、白芍、干姜、大黄共煎液和药渣中乌头类生物碱进行系统考察。与生附子相比,双酯型生物碱在附子加炙甘草、大黄、白芍、干姜共煎液中的含量降低;附子加炙甘草、白芍、干姜共煎液中的脂型生物碱含量增高。附子与炙甘草、白芍、干姜配伍的解毒机制是使毒性较大的双酯型生物碱转化为毒性小的脂型生物碱;与大黄配伍的解毒机制是药物所含成分与附子中的双酯型生物碱络合生成难溶于水的复合物,使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降低。本法对深入研究乌头属植物的配伍作用机制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配伍配比对黄连-大黄药对中小檗碱溶出影响,优化黄连-大黄药的配比方法.方法:4种配伍方式,每种配伍方式3个配伍比例的样品相应处理后,采用RP-HPLC检测各供试品的小檗碱含量.结果:在试验考察的配伍范围内,分煎合并各组小檗碱的溶出均高于合煎组;分煎后合并的药液经离心处理后小檗碱含量降低;大黄液中加入明胶处理后再与黄连液混合,混合液中小檗碱含量提高.结论:大黄-黄连药对分煎后混合更有利于药液中小檗碱的保留.  相似文献   

8.
附子配伍原则的电喷雾质谱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从化学角度探讨附子配伍的原则。方法利用电喷雾质谱分析和比较生附子及其复方中药煎煮液中二萜类生物碱的变化规律;测定附子及其他中药煎煮液的pH值并用电喷雾质谱考察酸性对药材中乌头碱水解的影响。结果生附子单煎煮及与甘草共煎后双酯型乌头生物碱大部分发生水解,生附子与半夏或五味子共煎生物碱水解受抑制,生附子和甘草单煎液的酸性远低于半夏或五味子单煎液,中乌头碱在酸性条件下不水解。结论酸性是影响乌头碱类双酯型生物碱水解的重要因素,强酸条件下水解受抑制,附子煎煮液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9.
附子提取液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附子提取液加热过程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并考察其稳定性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采用RP-HPLC法测定提取液中酯型生物碱的含量。色谱柱为Eclipse XDB-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1 mol.L-1乙酸铵溶液(含0.05%冰乙酸)为A相,乙腈-四氢呋喃(25∶15)为B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5 nm。结果附子提取液(pH5.9)于95℃加热10 h,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含量先增后降,苯甲酰乌头原碱的含量缓慢降低,而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迅速降低;附子提取液(pH3)在相同加热条件下,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含量缓慢增加,苯甲酰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缓慢降低,但总体较稳定;附子提取液为pH9时,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均迅速下降。结论 pH、加热时间对附子提取液中酯型生物碱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草乌与贝母不同配比在煎煮过程及体外模拟消化环境中乌头碱类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生草乌与浙贝母不同配比水煎液及其经人工胃、肠液解离后的溶液中乌头碱及其水解产物焦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和苯甲酸的含量。结果除草乌贝母(2∶1)合煎液外,草乌贝母不同配比合煎或单煎后混合溶液中乌头碱的含量均较草乌单煎液明显提高。经人工胃肠液处理后各配伍液中乌头碱类成分的含量明显降低,但水解产物焦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与乌头碱的构成比较处理前明显提高。结论草乌与贝母一定比例下的配伍,毒性成分明显增大,证实了"草乌反贝母"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时间煎煮葛根对升麻葛根汤中的葛根素含量及药效学的影响,探讨葛根的最佳煎煮时间,为葛根的特殊煎煮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煎煮葛根对升麻葛根汤中的葛根素含量影响。色谱条件:Agilent 5 TC-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25:75),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50 nm,柱温30℃。采用氨水诱咳法和热板法观察不同时间煎煮葛根的升麻葛根汤对小鼠的镇咳作用和镇痛作用的影响。将ICR小鼠(雌性180只,雄性60只)随机分为12组,即空白对照组、感冒疏风胶囊组、阿司匹林肠溶片组、不同煎煮时间的升麻葛根汤9组(葛根先煎0,5,10,15,20,25,30,35,40 min),按照0.02 mL·g-1剂量分别灌胃给药,连续7 d。镇咳实验各组小鼠(雌雄各半)末次给药1 h后,将小鼠放入雾化器中,观察和记录各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首次开始咳嗽的时间)和2 min内咳嗽次数。镇痛实验各组小鼠(雌性)末次给药1 h后,将小鼠放置于(55±0.5)℃的智能热板仪上,记录其足底接触热板到出现舔足或跳跃的时间(热板反应潜伏期)。结果:在0.02~0.12 m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葛根先煎15 min时葛根素含量为43.6 mg·g-1,含量最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葛根先煎10,15,20,25 min组可使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P<0.05),葛根先煎15、20 min组可使小鼠咳嗽次数减少(P<0.05);葛根先煎10,15,20 min时,小鼠痛阈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葛根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葛根在先煎15 min时,葛根素的含量最高,煎煮时间过短,葛根素不能充分溶出,煎煮时间过长,葛根素含量下降;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葛根在先煎15 min时,升麻葛根汤对风寒表证的镇咳、镇痛作用显著。提示,葛根入汤剂应先煎15 min为宜。  相似文献   

12.
方药配伍对三承气汤中蒽醌类衍生物含量影响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方药配伍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君药大黄中有效成分蒽醌类衍生物溶出率的影响。方法:用薄层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大黄水煎液及3方的分煎液与合煎液中游离大黄酸,游离大黄素,游离总蒽醌,结合型大黄酸,结合型大黄素,结合型总蒽醌的含量。结果:与大黄水煎液相比,大多数水煎液中游离蒽醌及结合型蒽醌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合煎方中无论是结合型大黄酸还是结合型总蒽醌的含量均按如下顺序减少: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结论:大黄与不同剂量的不同药材配伍共煎是使大,小,调胃承气汤中游离蒽醌,结合型蒽醌含量产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三承气汤中结合型大黄酸,结合型总蒽醌含量变化顺序与其泻下作用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观察升陷汤及单味药材水提物对离体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培养H9C2大鼠心肌细胞,共分成8组:空白对照组,缺氧/复氧组(模型组),缺氧复氧损伤后药物干预组(升陷汤全方及5个单味药材水提物组)。分别对心肌细胞凋亡率、心肌细胞的活力、细胞内活性氧(ROS)活性、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升陷汤全方及黄芪、知母等药材干预能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细胞内ROS活性和Ca2+浓度(P<0.05),其中,全方的作用最强。与缺氧/复氧组细胞内ROS活性和Ca2+浓度增加至空白对照组的2.49倍及1.71倍相比,全方能使细胞内ROS活性和Ca2+浓度增加率降至缺氧/复氧组的41.37%和15.20%。结论 升陷汤及单味药材对缺氧/复氧致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的机制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降低细胞内ROS以及Ca2+的浓度所致。  相似文献   

14.
葛根芩连煎剂中小檗碱在犬体内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艳萍  谭晓梅  邢学峰  张玮 《中国药房》2006,17(11):811-813
目的:测定葛根芩连煎剂与黄连单煎剂犬血中小檗碱的含量,分析配伍后(全方)对小檗碱体内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犬血浆中小檗碱的含量,WinNonlin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葛根芩连煎剂及黄连单煎剂中小檗碱在犬体内药-时曲线均符合一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1·25±0·06)、(14·71±0·54)(μg·h)/ml,tmax(1·92±0·31)、(3·03±0·07)h,Cmax(0·17±0·01)、(1·79±0·03)μg/ml。结论:葛根芩连煎剂配伍后与单方比较小檗碱入血浓度及生物利用度都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大承气汤包装袋进行安全性研究。方法从煎液本身性质,如煎液的稳定性、pH值、灰分、重金属、有效成分等方面,对煎液予以考察,并且对包装袋吸附煎液有效成分、吸附量及包装袋残留物予以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对中药汤剂包装袋予以分析。结果大承气汤经过10d低温及常温存放,汤剂性质稳定,产生沉淀较少,且pH值、灰分、重金属、有效成分均没有很大的变化,包装袋对煎液吸附量较少,对煎液有效成分不会产生很大影响,包装袋经过高温之后不会产生有害成分,且本身性质稳定,从不同角度予以分析,可以用于大承气汤包装。结论通过对大承气汤包装袋予以分析,为中药煎液包装袋安全性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谭朝丹  楼冰  顾伟鹰  施燕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0,40(21):2238-2242,2250
目的: 通过考察不同比例的黄连与吴茱萸药对,其配方颗粒与单煎液、合煎液的关键成分含量差异,探索药对配方颗粒与传统煎法的等效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制法下6种生物碱含量,并利用SPSS18.0进行统计检验。结果: 与单煎相比,配方颗粒中4种黄连生物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均与合煎中没有明显差异(小檗碱P=0.881;表小檗碱P=0.810;黄连碱P=0.961;巴马汀P=0.220;吴茱萸次碱P=0.137),单煎中黄连生物碱含量平均值约为配方颗粒或合煎的2倍(P<0.01),吴茱萸次碱单煎含量明显降低(配方颗粒/合煎平均值为单煎的3倍以上,P<0.01),而吴茱萸碱在配方颗粒与单煎中的差异小(P=0.314),平均值均在合煎液含量的40%以下(P<0.01)。另外,随着吴茱萸占比提高,合煎液中4种黄连生物碱、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明显降低,但比例对配方颗粒和单煎影响不大。结论: 在黄连和吴茱萸药对中,黄连生物碱配方颗粒与合煎差异不显著,吴茱萸生物碱在配方颗粒中可能发生转变,导致与合煎有差异,而且配方颗粒并不能重现合煎中药对比例对成分含量的影响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刘峰  张伟  马存德  王月茹  何娟  王娟 《中国药业》2011,20(14):44-46
目的优选符合工业化生产的酒炙大黄饮片生产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考察炒制温度、炒制时间、投料量,以饮片外观性状、总蒽醌含量为指标,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进行机械化炮制与传统手工炮制比对研究,确定最佳工艺技术参数。结果最佳炮制工艺技术参数为,加入10%黄酒拌匀,焖透,置XCYD-750型自控温旋盖电热炒药机内,炒炙温度设定140℃,炒炙时间设定15 min。结论优选工艺稳定可行,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组成三黄泻心汤的大黄、黄连、黄芩对幽门螺杆菌(Hp)的抑制作用,研究三味中药两两联合、每味中药分别与克拉霉素(CLR)、左氧氟沙星(LEV)、甲硝唑(MTZ)联合对Hp的增敏效果。方法菌株ATCC43504做质控及实验菌株,以药敏纸片法探讨三味中药对Hp的抑制作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实验药物(大黄、黄连、黄芩、CLR、LEV、MTZ)单独及联合使用对Hp菌株ATCC43504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计算抑菌浓度指数(FICI),确定联合抑菌效果,判断联合用药时实验药物敏感性的变化。结果黄连、大黄、黄芩的抑菌环直径:22 mm、18 mm、10 mm;MIC值:0.625 mg/ml、1.25 mg/ml、5 mg/ml;黄连与黄芩、黄连与CLR、黄连与MTZ、黄芩与MTZ联合的FICI≤0.5,呈协同作用,其余组合为相加作用,未见拮抗作用。菌株ATCC43504为抗生素MTZ的耐药菌株,联合用药时MTZ的MIC大于耐药折点,菌株依然对MTZ耐药。结论中药联合较单药有更强的抑制Hp能力。中药大黄、黄连、黄芩与抗生素联合用药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抗生素敏感性。三黄泻心汤组方及三味中药可以与抗生素联合应用于根除H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