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为了探讨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血液端粒酶活性(TA)与AML各种临床指标的关系,采用PCR—ELISA法检测了健康儿童及患儿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酶活性(PBTA)。结果显示健康儿童的PBTA为阴性;32例患儿中27例初诊的PBTA为阳性,但与患儿的性别、年龄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之间无相关性(P>0.05)。在不同的FAB分型之间,初诊时PBTA的表达特点是M2>M4>M5>M3,M2与M5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完全缓解超过1年的患者初诊PBTA小于1年内复发者和无完全缓解者,前两者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同一患者完全缓解时PBTA显著小于初诊时PBTA值(P<0.05);复发患儿初诊与复发时的PBTA值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儿童AML患者初诊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能对AML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47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gH和TCR基因重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检测47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IgH和TCR基因重排,以便选择恰当的组合用于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方法 以Chelex100为介质,从初诊的AL患儿骨髓涂片中提取DNA,借助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IgH、TCRβ、TCRδ和TCRγ基因重排。结果 在B-ALL(42例)中,IgH、TCRβ、TCRδ和TCRγ基因重排的检出结果分别为32/42例、15/42例、19/  相似文献   

3.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前期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一些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尤其是儿童ALL发病之前,存在着一种骨髓造血功能紊乱现象:开始为一过性全血细胞减少,可伴有骨髓再生障碍,数日或数周后发生自发性缓解或由肾上腺皮质激素诱导的缓解,经历数周或数月,最后发展为典型的ALL。为提高对这一现...  相似文献   

4.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治疗的进步,其预后已大大改善,但仍有20%左右患儿由于高度耐约而复发.因此,更要关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影响因素,实施基于危险因素分组的个体化治疗措施.目前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有:白细胞计数、细胞或分子遗传学特征、免疫分型、早期治疗反应、微小残留病、药动学和药物遗传学及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5.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每年有15000例新发白血病儿童。其中70%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白血病危险因素分组指导多药联合化疗、改进治疗方案,使白血病化疗更合理并向个性化治疗迈进;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重视青少年白血病研究,有助于提高这种特殊类型儿童白血病的长期无病生存率;随着心理和社会医学的积极支持和干预,使白血病患儿逐步获得与正常儿童相似的生存质量,最终达到身体和心理同步健康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白血病细胞K562中Aurora A与端粒酶表达的相关性,阐明Aurora A在人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RT—PCR方法克隆得到Aurora A全长基因,采用Fugene 6转染试剂介导将其转染入K562细胞中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Aumm A和人类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表达水平,端粒酶检测试剂盒Telomerase PCR ELISA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监测Aurom A表达升高的阳性细胞hTERT和端粒酶活性变化。将针对Aurora A mRNA的DNA核酶导入Aurora A高表达的K562细胞以抑制Aurom A表达,检测Aurora A表达下调后细胞hTERT和端粒酶活性变化。结果Aurora A全长基因转染K562细胞后,各阳性克隆Aurora A表达均上调,并伴hTERT及端粒酶活性增加。DNA核酶转染Aurora A高表达的K562后,能显著下调细胞Aurora A表达,hTERT和细胞端粒酶活性也同步下降。结论在人白血病中,Aurora A表达增加可引起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同步增加,可能是Aurora A导致白血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仍然是治疗的难题.随着近几年关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基因异常已经被证实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相关,包括IKZF1缺失、PRED1缺失、JAK突变、CREBBP突变、CEBPE突变、ARID5B突变等.该文重点综述以上基因突变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比较肯定的预后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急性白血病的FAB分型以及一些细胞免疫学、遗传学方面的指标.分子遗传学指标如p-gp、CASP8AP2、CRAC、CCR9和CD103、OPAL1、Ras、Aven等以及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寻求新的肿瘤监测指标,探索端粒酶活性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化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评判酶活性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用TRAP Elisa PCR方法对照研究10例早幼粒白血病患者起病初及经全反式维甲酸等治疗诱导缓解后的端粒酶活性,并比较肿瘤负荷、年龄、治疗措施及缓解时间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同龄者相比,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具有明显增高的端粒酶活性;经治疗缓解后,患者的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并几乎恢复正常;1例缓解后端粒酶活性仍较明显升高者,疾病很快复发;单纯维甲酸治疗与维甲酸结合化疗者达到缓解时端粒酶活性无明显差异;不同年龄、不同时间达到诱导缓解者端粒酶活性也无明显差异。结论 端粒酶活性是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的普遍标记,酶活性强度与肿瘤负荷明显相关,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监测残留肿瘤细胞、评价治疗效果、预测肿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从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临床四方面对Ph^+ALL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Ph^+ALL发生率为7.1%,核型主要以Ph染色体与正常染色体嵌合(3/6)治疗后基本消失,免疫分型以B型为主(6/6),其它系列抗原以CD2,CD13,CD34高表达,形态学以L1多见(5/6),临床上以年龄大,白细胞计数高,治疗效果差及缓解持续时间短为特点,提示,Ph^+ALL是一组恶性特殊亚型。  相似文献   

11.
小儿急性淋细胞白血病P16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P16蛋白表达异常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T法检测了52例初治ALL、20例正常对照小儿的P16蛋白的表达。结果 初治ALL中的P16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5%)(P〈0.01)。正常对照P16蛋白弱阳性表达占80%。在ALL阳性表达中,强阳性占73%(16/22),弱阳性占5%(1/22)。T系与B系ALL中P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体内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Annexin-V-FITC/PI双标记法检测22例初治ALL患儿化疗前后骨髓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情况并与患儿的近期化疗疗效及DNA倍性、免疫表型等临床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化疗前无一例检出凋亡细胞,化疗后13/22例凋亡检测阳性。化疗后患儿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情况与其早期缓解、DNA倍性、免疫表型有关(P均<0.05),与WBC数、年龄、性别、髓外浸润情况无关(P均>0.05)。结论 Annexin-V-FITC/PI双标记法是一种简单、敏感的检测体内凋亡细胞的方法;化疗后体内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情况与近期化疗疗效一致;DNA指数1.16-1.6的ALL患儿预后好,与其白血病细胞易于凋亡有关;成熟B-ALL、T-ALL患儿预后差,与其白血病细胞不易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儿童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发病与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端粒重复序列PCR扩增 (PCR TRAP)方法检测 2 0 0 0年 11月至 2 0 0 3年 12月期间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住院的 2 9例AM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化疗前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并与 9例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进行比较。结果 初诊时 ,AML患儿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 (35 5 5± 37 4 1)TPG ,较对照组 (2 36± 2 2 7)TPG明显增高 ,为对照组的 15倍 (P <0 0 1) ;化疗后 ,13例对治疗反应较好的患儿其端粒酶活性下降至 (2 6 6± 3 99)TPG ,其中10例≤ 1 5TPG。结论 AML患儿骨髓端粒酶活性明显上调 ,诱导缓解后显著降低。提示端粒酶活化与AML发展有关 ,其活性的变化对判断疾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Hu Q  Zhou MX  Liu SY  Zhang LQ  Liu AQ  Guo YJ  Song Y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921-924
目的 MDM2是一种原癌基因,可与P53结合使P53失去抑癌功能。有证据表明,MDM2可能有P53不依赖的癌基因活性,作为一个转录因子直接调节细胞周期调控和转化过程中的其他基因的表达。研究显示,NF-κB的P65亚型是一个肿瘤药物诱导的细胞凋亡的重要抑制因子,在细胞转化及凋亡的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DM2,NF-κB及P53相互作用的机制。方法 应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EL-4细胞株作为模型,转染MDM2进入EU-4细胞,用免疫印迹及Northern杂交法检测转染前后P65的表达。因为E-Selectin的表达是P65依赖性的,共转染MDM2,P65及E-Selectin启动子CAT报告基因进入EU-4细胞,用ELISA测CAT活性。同时分别将不同浓度的阿霉素(15μg/ml,7.5μg/ml,5μg/ml,及1μg/m1)加入转染前后的EU-4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MDM2的转染能上调P65的表达并增加了NF-κB的活性,该作用为P53不依赖性。而在缺乏P65的情况下,MDM2对CAT活性没有影响。MDM2反义寡核苷酸处理对CAT活性没有影响。MTT检测表明,稳定转染MDM2的细胞对阿霉素(ADM)耐药。结论 (1)MDM2上调了儿童白血病细胞:P65的表达。(2)MDM2增加了白血病细胞对阿霉素的抗药性。(3)在P53缺乏时,MDM2作为一个转录因子直接激活白血病细胞P65基因的表达及增加NF-κB活性,从而发挥其抗凋亡的效应并揭示了肿瘤细胞化疗耐药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5.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单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评估所采用的2004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关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方案(简称04方案)的诊断、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4年10月-2007年6月28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急淋)患儿,参照04方案诊疗建议进行诊断、分型及治疗;按危险度分型进行统计并用SPSS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2004年10月-2007年6月88例新诊急淋患儿接受了04方案化疗,总完全缓解(CR)率为91.30%(63/69),标、中危组CR率均为100%(37/37),高危组CR率为81.25%(26/32);总4年无病生存率(EFS)为(59.73±7.22)%,标、中危患儿的EFS分别为(75.60±9.71)%和(65.50±11.69)%,高危组EFS为(44.03±12.36)%;总复发率为18.18%,骨髓复发占87.50%,单纯的中枢复发占12.50%;化疗相关死亡率为9.09%,其中诱导缓解治疗阶段因感染死亡7例(7.95%),真菌是主要病原菌.结论 应用04方案对儿童急淋进行诊治疗效满意;化疗第19天(d_(19))骨髓幼稚细胞数和临床危险度分型是独立的预后指标,大剂量甲氨蝶呤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预防起到了重要作用;诱导期化疗过强,化疗相关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6.
Xiao PF  Chai YH  Li JQ  He HL  Wang Y  Li ZP  He YX  Ji ZH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7):486-489
目的 对119例儿童标危型(SR)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治疗的效果进行随访分析,探讨如何提高其生存率。方法 119例SR-ALL采用CCLG-97方案进行治疗。结果 4周诱导治疗完全缓解(CR)率为97.4%;21例失访: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各年失访率为63%、14%、10%、8%、5%;1年、2年、3年、4年、5年、6年生存率分别为93.3%、90.2%、88.0%、85.0%、85.0%、85.0%;13例复发,总复发率为13.8%,9例单独骨髓复发中有5例与不规则治疗有关,占56%;2例为4周未CR者于2年内复发;2例为正规疗程中复发,1例为亚二倍体,1例免疫分型示T淋巴系表达;4例为单独中枢神经系统(CNSL)复发,复发率为4.3%;全部患儿无睾丸白血病(TL)发生,无第二肿瘤发生。死亡15例,病死率为12.6%,化疗相关死亡5例,占4.2%。结论 加强管理与正规治疗是提高我国儿童ALL长期存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须在提高检测手段的基础上调整临床分型标准,CCLG-97方案在减少标危型ALL骨髓复发的同时,并未增加化疗相关死亡率;应积极开展大剂量氨甲蝶呤(HD-MTX)的治疗,进一步探索其剂量、用法及个体化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南方ALL99方案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Wu XD  Li CF  He YL  Yang M  Zhang YM  Feng XQ  Teng ZL  Sun SM  Qian XH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12):890-893
目的对82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提高儿童ALL无病生存率。方法应用南方ALL99方案治疗82例ALL患儿。该方案引进德国BFM95和香港-新加坡ALL97方案,作了少许改动,形成南方ALL99方案。改动方面包括将三联鞘注中的氢化可的松换成地塞米松,将外院不规则化疗过的标危患者按中危治疗,将每一疗程开始时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标准提高到中性粒细胞≥1×109/L,血小板≥100×109/L。采用SPSS软件进行寿命表法分析。结果对1999年4月至2003年9月收治的82例ALL患儿按南方ALL99方案进行治疗,78例获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CR率为95%;13例患者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失访。其中按南方ALL99方案坚持治疗的69例,预期2年无病生存率91%,预期5年以上无病生存率75%;因感染死亡3例(死亡率为4%),复发死亡6例。结论引进德国BFM95和香港-新加坡ALL97方案而成的南方ALL99方案治疗儿童ALL疗效好,化疗相关死亡率低,该方案对中国人耐受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快速、灵敏的方法,探讨6-巯嘌呤(6-MP)细胞药理学。方法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定量测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红细胞内6-MP三种代谢产物浓度6-巯嘌呤核苷酸(6-TGN),6-次黄巯嘌呤单核苷酸(6-TIMP)和6-甲基巯嘌呤(6-MeMP)。选择31例ALL缓解期随访的患儿,口服6-MP50~75mg/(m  相似文献   

19.
Pan C  Gu LJ  Xue HL  Chen J  Dong L  Zhou M  Luo CY  Wang YP  Tang JY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5):324-328
目的比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1999年开始使用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治疗方案(以下简称99方案),和在99方案基础上减轻治疗强度并从2005年开始使用的修正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诱导治疗的疗效、安全性,以提高儿童ALL的疗效。方法纵向对比1999年1月1日至2006年3月1日初治的311例ALL患儿临床资料;以2005年5月1日为分界线分为99方案组和05方案组。99方案组243例,05方案组68例。对两组患儿起病时临床资料、治疗反应、缓解情况、治疗相关的感染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病例起病时各项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的缓解率(91.8%弧95.6%,P=0.29)和缓解时微小残留病(MRD)监测结果(P=0.17)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99方案组与05方案组达到缓解所需时间(34.18±4.96d vs.32.34±3.36d)、治疗相关的感染率(54.7%伽.23.5%)、重症感染的发生率(9.1%vs.0)和病死率(3.7%vs.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05方案和99方案在儿童ALL的诱导缓解治疗上都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而05方案在疗效确切的同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不同类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对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敏感度不完全相同,由于LAsp活性水平与细胞内门冬酰胺合成酶活性负相关,因此研究不同类型ALL患儿白血病细胞内门冬酰胺合成酶活性水平分布情况,有助于临床治疗中合理使用LAsp。方法:通过HPLCFLD及蛋白定量等技术,检测28例ALL患儿(免疫酶型TALL7例,B细胞系列ALL21例)白血病细胞内门冬酰胺合成酶活性水平。结果:TALL患儿肿瘤细胞内AS活性水平较B细胞系列ALL患儿的显著增高(P<0.05),其中TALL患儿肿瘤细胞内AS活性中位水平为每小时9.3nMAsn/mgprotein,B细胞系列ALL患儿为每小时5.2nMAsn/mgprotein。但无论是在B细胞系列ALL患儿还是在TALL患儿中,肿瘤细胞内AS活性存在多态性分布。结论:ALL患儿白血病细胞中门冬酰胺合成酶活性存在多态性分布,总体上TALL比B系ALL白血病细胞中门冬酰胺合成酶活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