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腔隙性脑梗死的正确诊治在我国特别重要.首先,它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脑梗死的临床类型,占我国脑梗死的40%~50%,而在西方人群中只占15% ~ 28%.其次,它是一种轻型脑梗死,不用特殊治疗,大多恢复良好,早期正确诊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治疗,避免轻病重治,加重患者的负担.在医疗体制改革的今天,有重要意义.第三,它常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严重的一个标志,是更大、更多次卒中的前兆.对其的正确诊治有利于引起医生和患者对二级预防的重视[1].  相似文献   

2.
ABCA1基因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ATP)结合盒子转运子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1,ABCAl)基因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方法对109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33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研究,并用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ABCAl R219K多态性。结果对照组ABCAl R219K基因型的频率为RR32.4%、RK49.6%和KK18.0%;腔隙性脑梗死组基因型的频率为RR27.5%、RK55.1%和KK17.4%。ABCA lR219K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未发现ABCA lR219K基因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糖尿病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探讨Lp(a)糖尿病及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清Lp(a)水平,并分别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糖尿病性脑梗死组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组之间Lp(a)水平变化。结果 脑梗死患组与对照组比较,脂蛋白(a)血浆浓度明显增高;糖尿病性脑梗死组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脂蛋白(a)水平、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组之间Lp(a)水平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Lp(a)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脑梗死患者Lp(a)与糖尿病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脑梗死发生的原因。方法对10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年龄30~82岁,男女比例为1.68:1;梗死发生的部位以基底节区最多,占56.9%,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占60.8%;在发病因素中,以合并高血压者最多,为84例,占82.4%;血管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多存在颅内或颅外动脉粥样硬化,且以颈内动脉系统多见。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多样,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在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147例脑梗死患者24小时动态脑电图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动态脑电图(AEEG)变化的特点及对临床诊断的指导价值。方法:147例均应用24小时便携式磁带记录脑电图仪进行监测,并对比分析脑腔隙性梗死组与脑梗死组的AEEG异常程度。结果:AEEG总异常率为88.4%,腔隙性梗死组轻度异常60%、中、重度异常20%;脑梗死组轻度异常23%,中、重度异常77%,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腔隙性脑梗死组痫样波检 3%,脑梗死组痫样波检出率2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卒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依据临床和CT诊断标准,将48例信院病人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27例)和非腔隙性脑梗死组(21例)。两组病人均不含椎基底动脉系统和心源性栓塞所致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及行两则颈部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显像仪检测。结果:两组间脉压差和甘油三酯水平有显著差异(分别P〈0.001,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病灶同侧的颈动脉狭窄(≥50%)发生率为18.5%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1)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50例正常人、49例高血压无并发症患、30例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的ACE基因上287Bp片段,根据插入(I)或/缺失(D)来判断其多态性。(2)用CT或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结果 (1)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D等位基因及DD基因型显升高。微量蛋白尿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D等位基因及DD基因型显升高。(2)腔隙性脑梗死组与高血压无并发症组相比,其D等位基因及DD基因型显升高。(3)高血压无并发症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C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性差异。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有关联性,DD基因型提示可能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和血脂水平,探讨它们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78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与72例无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抽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TC/HDL-C比值,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在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TG、TC、LDL—C、TC/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TBIL、DBIL、IBIL、HDL-C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TG、TC、LDL-C水平,TC/HDL—C比值升高,TBIL、DBIL、IBIL、HDL-C水平降低与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胆红素和脂质代谢紊乱,胆红素和脂质代谢紊乱参与了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诊断,并与腔隙性脑梗死相鉴别,提高对BAD的认识.方法:分析3例BA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研究.结果:3例BAD患者临床分别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纯运动型腔隙综合征和运动感觉型腔隙综合征; MRI水平位断层均显示侧脑室旁呈连续3~5个层面的斑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冠状位可见纵长形似"逗号"样的"巨大腔隙梗死"灶.结论:BAD是一种新型脑梗死,对临床疑似腔隙性脑梗死尤其是"巨大腔隙性梗死"而又不能完全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建议作头颅MRI冠状位检查以提高对BAD的诊断,有利于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高原地区(海拔2230 m)动脉弹性功能(大动脉弹性指数C1,小动脉弹性指数C2)与非心源性脑梗死复发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HDI-DO-2020动脉测试仪测定了342例脑梗死患者动脉弹性功能,并对该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12月的临床随访,观察其动脉弹性功能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结果 高原地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复发率低于腔隙性脑梗死(17.17% vs 22.6%, P<0.05);小动脉弹性指数C2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明显降低(P<0.05);而复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2降低的更明显。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小动脉弹性指数C2与腔隙性脑梗死复发有密切关系。结论 高原地区小动脉弹性指数C2与非心源性腔隙性脑梗死复发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常规检测C2变化对高原地区预测和防治脑梗死复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被认为是腔隙性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Sacco等进行的大样本临床试验结果显示,81%的腔隙性脑梗死患有高血压病史。但亦有研究报道15%-30%的腔隙性脑梗死患并无高血压病史翻。笔通过对无高血压性腔隙性脑梗死患与高血压性腔隙性脑梗死患在一般特性、血管危险因素、腔隙性脑梗死部位及腔隙性脑梗死类型的比较,说明无高血压性腔隙性脑梗死患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2.
辛伐他汀对腔隙性梗死患者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腔隙性梗死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脂的差异及辛伐他汀对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30例腔隙性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脂差异,并观察脑梗组服用辛伐他汀后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TC、LDL—C有显著差异(P〈0.05),经辛伐他汀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脂代谢异常是腔隙性梗死的危险因素,辛伐他汀可以改善腔隙性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3.
腔隙性脑梗死102例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依据神经影像学资料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和血管病变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对10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MRI、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检查。结果 单发腔隙性脑梗死3例,多发腔隙性脑梗死99例。CTA显示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32例,轻-中度狭窄19例。中动脉(MCA)重度狭窄或闭塞11例,轻-中度狭窄5例。ICA或MCA粥样硬化23例,正常血管12例。CTP显示ICA-MCA供血区内血流灌注异常56例。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可能由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所造成的远端小动脉血流灌注减低和微栓子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 NOS1)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8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313例对照组人群,以位于NOS1基因的rs9658281和rs2682820位点为遗传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NOS1基因的多态性。结果:Cocaphase 分析表明腔隙性脑梗死组rs9658281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x2 =4.135,P=0.042,OR=1.422,95% CI 1.013~1.997),这种差异在女性患者更加明显(x2=9.522,P=0.002,OR=2.502,95% CI 1.398~4.479)。卡方检验表明腔隙性脑梗死组rs9658281位点的GG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x2=5.862,P=0.015,OR=1.579,95% CI 1.091~2.286),这种差异在女性更加明显(x2=13.641,P<0.0001,OR=3.501,95%CI 1.800~6.810)。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调整了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后,两组间的差异仍有显著性(P=0.014)。腔隙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的rs2682820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 05)。结论:NOS1基因rs9658281位点G等位基因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东菱克栓酶对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拟应用东菱克栓酶治疗的2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OCSP分型,并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中国卒中量表评分和纤维蛋白原(Fbg)检测.结果 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前后评分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评分指数下降率最高(P〈0.01),并伴纤维蛋白原大幅降低(P〈0.01).结论 东菱克栓酶对腔隙性脑梗死的疗效明显高于其他亚型。  相似文献   

16.
高胰岛素血症与腔隙性脑梗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 60年代 Fisher报道了一系列重要的临床病理发现 ,从而确立“腔隙假说”以来 ,腔隙性脑梗死作为一种重要的卒中类型而为人们认识。对其危险因素的研究日益加深 ,并为进一步理解腔隙性脑梗死的起病提供了线索。近年来 ,高胰岛素血症作为高血压、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被广泛认同 ,其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中所起的作用亦渐为人们重视。1 发病机制1.1 高胰岛素血症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类以累及脑内深穿支微小血管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特殊脑梗死 ,约占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的 2 0 %。大量实验资料表明高胰岛素血症是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O浓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一氧化氮(NO)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230例脑梗死患者、103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以及169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NO浓度。结果 脑梗死组血浆NO浓度与另两组相比显著增高(均P<0.01),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NO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梗患者急性期血浆NO浓度可作为缺血损害的一个参考指标;而腔隙性脑梗死组NO浓度下降反映患者的高血压等基础病变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纯运动性卒中与腔隙性脑梗死25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纯运动性卒中与腔隙性脑梗死25例临床及病理分析尹占霞孙斌资料:选择1962~1992年的尸检及病历资料,在763例脑尸检病理资料中发现腔隙性脑梗死44例,结合病历所记载的临床表现,25例诊断为纯运动性卒中(PMS),其中男14例,女11例,发病年龄5...  相似文献   

19.
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深部小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脑深部小梗死的发生频率和发病机制。方法86例发病时间〈1周的急件脑梗死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彩色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方法被明确诊断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并排除颈内动脉病变、心源性栓塞以及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观察梗死灶的形态学表现及特点,分析其发病机制。结果37例(43.02%)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存在深部小梗死,多呈孤立性单发病灶。其中内囊纹状体梗死及巨大腔隙者18例(20.93%),梗死灶体积多超过两个层面,少数病灶呈多灶分布的特点;直径较小的腔隙性梗死19例(22.09%),梗死灶体积〈15mm,多位于一个层面内。伴有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深部小梗死的患者,病情多不稳定,预后较差。所有脑深部小梗死患者均伴有大脑中动脉主干支狭窄,且梗死灶体积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有关,内囊纹状体梗死多见于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者。结论约50%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存在脑深部小梗死,其发病机制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斑块残端血栓蔓延堵塞深穿支动脉入口有关。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不同于经典的腔隙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20.
纯感觉性、纯运动性卒中患者梗塞病灶及病因学探讨陈小菡谢金水冯大刚高恩泉戚晓昆冯海莉纯感觉性和纯运动性卒中(PSS,PMH)是腔隙性梗塞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占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的20%~25%。现分析我科31例临床具有腔隙性梗塞综合征表现的PSS和PM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