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小切口睫状突定量小梁切除术的设计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睫状突定量小梁切除术的方法并观察其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原发性青光眼设计以小切口睫状突定量的小梁切除术并施行30例(40眼),其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与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进行对比。结果术后随诊1月~5年,平均1.5年,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眼压控制率高,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小切口睫状突定量小梁切除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陆炯  邢茜  顾正 《临床眼科杂志》2010,18(2):142-144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眼前节测量了解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前节组织空间结构变化。方法对20例(21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UBM测量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小梁网睫状突距离、虹膜厚度、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结果术前与术后比较,中央前房深度、小梁网睫状突距离、虹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房角开放距离、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房角开放距离增加,瞳孔阻滞缓解,但睫状突前位没有改变。UBM是一种客观的、有效的随访工具。  相似文献   

3.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同手术方法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疗效。方法 对30例(30只眼)NVG的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单纯睫状体冷凝术5例,单纯小梁切除术9例,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9例,睫状体冷凝、睫状前动脉结扎联合小梁切除术7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主观眼痛症状、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及视力变化情况。随访10~28个月。结果 单纯睫状体冷凝术,术后眼压仍高。单纯小梁切除术,术中玻璃体脱出及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各1例,术后6例眼压高,经结膜下注射5-Fu后,出院时仍有2例眼压稍高,随访后有3例眼压高。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睫状体冷凝、睫状前动脉结扎联合小梁切除术两者术后眼压均降至正常,无明显差异,经随访后前者有1例眼压高,后者有4例发生眼球萎缩。以上各种手术术后眼痛症状明显缓解,视力无明显提高。结论 睫状体冷凝加睫状前动脉结扎联合小梁切除术,因术后低眼压发病率较高,远期可致眼球萎缩,故不主张联合行睫状前动脉结扎术。单纯睫状体冷凝术术后降眼压效果差。单纯小梁切除术术中并发症多,术后降眼压效果不理想。如将两者联合,术后降眼压效果显著,既可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又可避免术后因局部应用5-Fu产生的并发症,故提倡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4.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和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146例157眼的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 2001年7月~2005年6月我院进行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643眼巾,发生术后浅前房157眼,发生率为24.42%.157眼术后浅前房的原因主要为滤过过强65眼(41.40%),结膜瓣渗漏53眼(33.76%),脉络膜脱离20眼(12.74%),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14眼(8.92%),其它原因5眼(3.18%).采用约物:睫状肌麻痹剂、高渗剂,皮质类同醇等和/或手术:结膜瓣或巩膜瓣修补术、玻璃体抽液 前房注气术等治疗,157眼浅前房中140眼(89.17%)经过药物治疗前房形成,17眼(10.83%)药物治疗无效通过手术治疗后形成前房.结论 157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主要为房水引流过畅、结膜瓣渗漏、脉络膜脱离及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89.17%的浅前房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形成前房,只有10.86%的浅前房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金怡轩  刘斐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7):1325-1326
目的:对需行玻璃体手术且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患者进行眼内睫状突光凝术,观察术后眼压控制效果及手术安全性。 方法:回顾12例14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分别继发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术后及眼外伤。本术式主要是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立即采用眼内光凝导管直接对睫状突进行光凝,直到睫状突出现白色萎缩或爆破音为止,曝光时间0.1~0.2ms,能量300~500mW。术后随访6mo,分别于术后1wk;1,6mo观察14只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眼压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本研究发现11眼眼压出现明显下降至正常范围之内。光凝术后1wk平均眼压为16.7±14.4mmHg,1mo为15.7±8.8mmHg,6mo为12.9±4.5mmHg,与治疗前(39.6±10.0mmHg)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3眼再次出现眼压升高,因其不具备再次玻璃体手术适应证而给予了经巩膜或内窥镜下睫状体突光凝术。随访期间患眼未出现眼内炎及眼球萎缩等并发症。 结论:眼内睫状突光凝与玻璃体手术同时进行,可同时处理原发疾病和青光眼。该术式可在直视下准确光凝睫状突,对治疗需要玻璃体切除术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改良小梁切除与传统小梁切除的远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中改良巩膜瓣、睫状突定量小梁切除、不同缝合方式在术中术后的优缺点及远期效果。方法120例(156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为4组:A组(传统术式组)30例(42眼);B组(可拆褥式缝线组)30例(40眼);C组(L形巩膜瓣小梁切除组)30例(34眼);D组(小切口睫状突定量小梁切除术组)30例(40眼),B,C,D组为改良术式组。比较各组术后浅前房、眼压和滤过泡情况。结果浅前房发生率:A组26.19%(11/42),B组7.50%(3/40),C组2.94%(1/34),D组2.50%(1/40),改良术式组与传统术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诊眼压:A组(14.65±4.30)mmHg,B组(13.87±3.60)mmHg,C组(15.58±3.20)mmHg,D组(14.50±3.15)mmHg,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功能性滤过泡A组76.19%(32/42),B组92.50%(37/40),C组97.05%(33/34),D组95.00%(38/40),传统小梁切除组与改良小梁切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巩膜瓣可拆褥式缝线、L形巩膜瓣小梁切除、小切口睫状突定量小梁切除可大大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并能理想地控制眼压,提高术后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方法 先进行药物治疗,无效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包括人工晶状体取出术并前段玻璃休切除术、后囊切开术、后囊切开 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本组6例药物治疗1例,手术治疗5例。结果 本组6例经治疗后眼压均降至正常,症状消失,视力恢复均尚满意。结论 白内障术后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是由于睫状突与晶状体囊或玻璃体粘连引起房水逆向流动所致,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药物治疗大多无效,药物治疗无效者上述手术方式可以解除睫状环阻滞而治愈。  相似文献   

8.
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治疗及其效果。方法对10例(10眼)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中的5眼行常规处理,另5眼常规处理无效,进行手术治疗。均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并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10例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前房恢复,视力改善,眼压控制。结论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常规处理疗效欠佳者,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抗青光眼手术对眼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比较100例(200眼)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其术前术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及阻力指数。结果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及舒张末期流速在术后1月明显增加,阻力指数明显减低。结论小梁切除术除了可以降低眼压,使临床症状好转外,还能改善青光眼患者视盘的血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37例(38眼)的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683眼中术后发生浅前房38眼(5.56%)。分析其原因主要为滤过过强18眼,结膜瓣渗漏3眼,脉络膜脱离11眼,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5眼,其他原因1眼。治疗采用的药物:睫状肌麻痹剂、高渗剂、皮质类固醇等和/或手术,包括:结膜瓣修补术,玻璃体抽液联合前房注气术等,32眼经过药物治疗前房形成,6眼药物治疗无效通过手术治疗后前房形成。结论38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84.22%的术后浅前房可以通过药物形成前房,只有15.78%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