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性瘫痪的围产期高危因素:139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戬平  王帆  刘艳  黄绍平  邓艾林  刘慧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6):8290-8291,8307
目的: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儿科常见的致残性疾病,明确脑性瘫痪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并发症等情况对降低脑性瘫痪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分析139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特点,探讨脑性瘫痪的围生期高危因素并。方法:对139例脑性瘫痪患儿的围生期高危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脑性瘫痪的诊断年龄、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CT)或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改变以及并发癫痫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39例脑性瘫痪患儿以痉挛型(66.2%)最多见,其次为手足徐动型(18.0%)和共济失调型(5.8%)。111例脑性瘫痪患儿存在围生期高危因素,常见的高危因素依次为新生儿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77.5%的脑性瘫痪患儿具有2种或2种以上的围生期高危因素。64.8%的脑性瘫痪在6月龄前确诊,22.3%的在3月龄前确诊。84.7%的脑性瘫痪患儿头颅CT和/或MRI异常,常见改变包括脑发育不良(30.5%)、脑积水(21.0%)、脑萎缩(15.2%)等。35.7%的脑性瘫痪患儿脑电图异常,合并癫痫的脑性瘫痪息儿脑电图异常率高达84.4%,并且以典型痫样波出现的比例较高(54.2%);未合并者以背景慢活动为主(61.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1l,P&;lt;0.05)。结论:脑性瘫痪的发生与围生期高危因素密切相关,多个高危因素提高脑性瘫痪发生的危险。多数脑性瘫痪可以在6m龄前确诊。脑性瘫痪患儿头颅影像学及脑电图检查的异常率较高,对脑性瘫痪及癫痫的病因及预后可能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是儿科常见的致残性疾病,明确脑性瘫痪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并发症等情况对降低脑性瘫痪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分析139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特点,探讨脑性瘫痪的围生期高危因素并。方法:对139例脑性瘫痪患儿的围生期高危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脑性瘫痪的诊断年龄、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CT)或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改变以及并发癫痫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39例脑性瘫痪患儿以痉挛型(66.2%)最多见,其次为手足徐动型(18.0%)和共济失调型(5.8%)。111例脑性瘫痪患儿存在围生期高危因素,常见的高危因素依次为新生儿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77.5%的脑性瘫痪患儿具有2种或2种以上的围生期高危因素。64.8%的脑性瘫痪在6月龄前确诊,22.3%的在3月龄前确诊。84.7%的脑性瘫痪患儿头颅CT和/或MRI异常,常见改变包括脑发育不良(30.5%)、脑积水(21.0%)、脑萎缩(15.2%)等。35.7%的脑性瘫痪患儿脑电图异常,合并癫痫的脑性瘫痪患儿脑电图异常率高达84.4%,并且以典型痫样波出现的比例较高(54.2%);未合并者以背景慢活动为主(61.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11,P<0.05)。结论:脑性瘫痪的发生与围生期高危因素密切相关,多个高危因素提高脑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在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国际脑电图学会推荐标准,以180例0~14岁各年龄组小儿SEP正常值为对照组,对77例4月~14岁临床诊断CP患儿进行正中神经及胫后神经SEP检测,并与CT、EEG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P患儿中SEP异常率(66/77)86%,CT异常率(37/77)48%,EEG异常率(16/38)42%。37例CT正常者中SEP异常率为(30/40)75%。CP患儿SEP改变上肢以刺激正中神经N20波潜伏期延长、下肢以刺激胫后神经P40波潜伏期延长为明显。结论SEP在检测脑瘫时有较高的阳性率,是早期、客观诊断脑瘫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小儿脑性瘫痪智力、听力障碍表现与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小儿早期脑性瘫痪(CP)与宫内感染犤弓形虫(toxoplasmosis)、其他、风疹病毒(rubella)、巨细胞病毒(cytomegalicinclu-sion-virus)、单纯疱疹病毒(hexpes),TORCH犦的关系。方法对170例6个月以内早期CP患儿进行TORCH_IgM检测,并将其分为阴性及阳性两组进行高危因素、并发症、头颅CT、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头颅B超、脑电图(EEG)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阳性45例(26.5%),阳性中以巨细胞病毒为最常见,其次为弓形体;单项感染32例,混合感染13例。高危因素中,阳性组以窒息为多见,其次为早产、异常分娩、颅内出血,阴性组窒息与早产发生率相等,并发症:阳性组比阴性组多,特别是智力低下(MR)及听觉障碍为最明显。阳性组的头颅CT、BAEP、头颅B超、EEG异常率比阴性组高,尤以头颅B超为明显,阳性组治疗后在短期内转阴率为91%。结论宫内感染是CP患儿中枢神经损伤、病理损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脑性瘫痪(cerebral pulby,CP)主要为中枢运行障碍及姿势异常,按照临床表现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制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其中痉挛型占2/3,此型最适合手术治疗。为探讨术后功能干预对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术后CP患儿的效果,1999年12月~2001年12月,对SPR手术的76例CP患儿进行了早期功能锻炼,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5%,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儿脑性瘫痪智力、听力障碍表现与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早期感性瘫痪(CP)与宫内感染[弓形虫(toxoplasmosis)、其他、风疹病毒(rubella)、巨细胞病臂(cytomegalic inclu-sion-virus)、单纯疱疹病毒(hexpes),TORCH]的关系。方法 对170例6个月以内早期CP患儿进行TORCH_IgM检测,并将其分为阴性及阳性两组进行高危因素、并发症、头颅CT、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头颅B超、脑电图(EEG)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 阳性45例(26.5%),阳性中以巨细胞病毒为最常见,其次为弓形体;单项感染32例,混合感染13例。高危因素中,阳性组以窒息为多见,其次为早产、异常分娩、颅内出血,阴性组窒息与早产发生率相等,并发症:阳性组比阴性组多,特别是智力低下(MR)及听觉障碍为最明显。阳性组的头颅CT、BAEP、头颅B超、EEG异常率比阴性组高,尤以头颅B超为明显,阳性组治疗后在短期内转阴率为91%。结论 宫内感染是CP患儿中枢神经损伤、病理损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从1992年4月~2001年11月共收治小儿脑性瘫痪(CP)患儿1225例进行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1对象与方法1.1对象CP患儿1225例,男816例,女409例。年龄24d~10岁。其中0~3个月225例;~6个月367例;~1岁428例;~6岁305例;~10岁4例。CP类型:痉挛型960例,肌张力低下型117例,手足徐动型65例,混合型72例,其他型12例。伴智力低下1081例,伴癫痫75例,伴视觉障碍108例。头颅CT检查异常率为78%;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异常率…  相似文献   

8.
脑性瘫痪患儿86例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脑瘫)的致病因素及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6例脑瘫的围生期病史、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并记录和咨询家长对康复治疗的意见。结果:脑瘫常见病因中窒息占36%,早产15%,缺氧缺血性脑病(HIE)15%,颅内感染10%,其他病因均较少。常见临床类型为痉挛型脑瘫52例(60%),其中四肢瘫41例(47%),肌张力低下型12例(15%),手足徐动型8例(9%)。脑瘫合并语言障碍53例(62%),智力低下41例(48%),癫痫21例(24%),听力障碍15例(17%),视力障碍14例(16%),小头畸形10例(12%)。CT或MRI检查80%异常。接受康复治疗的依从性为运动治疗80%,药物治疗76%,语言治疗75%,针灸治疗37%,作业治疗35%。结论:围生期早期干预、防治窒息,是减少脑瘫发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脑瘫)的致病因素及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6例脑瘫的围生期病史、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并记录和咨询家长对康复治疗的意见。结果:脑瘫常见病因中窒息占36%,早产15%,缺氧缺血性脑病(HIE)15%,颅内感染10%,其他病因均较少。常见临床类型为痉挛型脑瘫52例(60%),其中四肢瘫41例(47%),肌张力低下型12例(15%),手足徐动型8例(9%)。脑瘫合并语言障碍53例(62%),智力低下41例(48%),癫痫21例(24%),听力障碍15例(17%),视力障碍14例(16%),小头畸形10例(12%)。CT或MRI检查80%异常。接受康复治疗的依从性为运动治疗80%,药物治疗76%,语言治疗75%,针灸治疗37%,作业治疗35%。结论:围生期早期干预、防治窒息,是减少脑瘫发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智力低下、脑性瘫痪危险因素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auditoryevokedpotentials,BAEP)与脑CT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析137例智力低下和/或脑性瘫痪患儿围生期危险因素、BAEP及脑CT的异常率。结果:54.8%的患儿出生前有异常,25.6%的患儿出生时有异常,16.1%的患儿曾有新生儿期异常;4.4%的患儿有家族史;62.0%的患儿有BAEP异常,52.3%的患儿有脑CT异常。结论:围生期危险因素与智力低下和/或脑性瘫痪发病相关;BAEP及脑CT为早期发现智力低下和/或脑性瘫痪患儿提供有益的辅助帮助。应加强孕期保健及健康教育、提高接产质量及新生儿期急重症的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11.
脑性瘫痪(cerebralpulby ,CP)主要为中枢运行障碍及姿势异常,按照临床表现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制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其中痉挛型占2 / 3,此型最适合手术治疗。为探讨术后功能干预对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术后CP患儿的效果,1999年12月~2 0 0 1年12月,对SPR手术的76例CP患儿进行了早期功能锻炼,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5 %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1999年12月~2 0 0 1年12月,对诊断符合1989年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诊断标准[1] 的76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实行了选择性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的围生期高危因素。方法 对118例脑瘫患儿的围生期高危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脑瘫的诊断年龄、头颅CT及MRI进行分析。结果 118例脑瘫患儿中96例存在围生期高危因素。常见的高危因素依次为:围生期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等。76.4%脑瘫患儿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围生期高危因素。其中52.5%的脑瘫患儿在6月龄前确诊,15.3%在3月龄前确诊。77.1%的脑瘫患儿头颅CT和/或MRI异常。常见的改变包括脑发育不良(37.3%)、脑积水(18.6%)、脑萎缩(13.6%)。结论 脑性瘫痪的发生与围生期高危因素密切相关,多数脑瘫可在6月前确诊,脑瘫患儿头颅CT或MRI异常率较高,对脑瘫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后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结果的客观评价。方法:采用日本光电MEM3202型肌电图仪和MEB5504型肌电诱发电位仪,按常规方法检测胫前肌和腓肠肌肌电图,测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神经诱发电位。结果:51例患儿肌电图异常:胫前肌76.5%(39/51),腓肠肌内侧头23.5%(12/51);诱发电位异常:腓总神经72.5%(37/51),胫神经13.7%(7/51)。结论:坐骨神经支配肌肉,出现纤颤电位和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二者是诊断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比较客观的神经电生理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智力低下、脑性瘫痪危险因素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 stem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BAEP)与脑CT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析137例智力低下和/或脑性瘫痪患儿围生期危险因素、BAEP及脑CT的异常率。结果:54.8%的患儿出生前有异常,25.6%的患儿出生时有异常,16.1%的患儿曾有新生儿期异常;4.4%的患儿有家族史;62.0%的患儿有BAEP异常,52.3%的患儿有脑CT异常。结论:围生期危险因素与智力低下和/或脑性瘫痪发病相关;BAEF及脑CT为早期发现智力低下和/或脑性瘫痪患儿提供有益的辅助帮助。应加强孕期保健及健康教育、提高接产质量及新生儿期急重症的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15.
体感诱发电位在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在小儿脑性瘫痪(cercbral pal-sy,CP)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按国际脑电图学会推荐标准,以180例0-14岁各年龄组小儿SEP正常值为对照组,对77例4月-14岁临床诊断CP患儿进行正中神经及胫后神经SEP检测,并与CT、EEG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P患儿中SEP异常率(66/77)86%,CT异常率(37/77)48%,EEG异常率(16/38)42%。37例CT正常中SEP异常率为(30/40)75%。CP患儿SEP改变上肢以刺激正中神经N20波潜伏期延长、下肢以刺激胫后神经P40波潜伏期延长为明显。结论 SEP在检测脑瘫时有较高的阳性率,是早期、客观诊断脑瘫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蜡疗对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关节活动度的作用,对187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蜡疗。187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两个疗程后肌张力评估(Ashworth评分法)和关节活动度测量两种方法进行评定,显效98例,有效8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7.3%,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结果说明,蜡疗能降低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明显改善或消除患儿的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17.
痉挛性脑性瘫痪(CP)患儿的运动功能的临床治疗和康复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痉挛型CP的康复首选功能训练,主要是采用Bobath法、Vojta法、上田疗法及Peto引导式教育等方法改善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早期应用矫形支具可以帮助患儿开发残存功能和代偿功能。目前神经阻滞技术和肉毒杆菌毒素的应用在降低CP患儿肌张力、缓解肌痉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而各种矫形手术的日趋完善也为痉挛型CP患儿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脑性瘫痪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在婴幼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232例婴幼儿脑瘫患儿的临床及MRI影像表现。结果:232例脑瘫患儿中痉挛型165例(四肢瘫84例,偏瘫47例,双瘫32例、三瘫2例),手足徐动型21例;共济失调型6例,肌张力减低型13例,混合型27例。MRI显示异常197例(84.9%),其中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99例,脑软化、萎缩20例,基底节及丘脑病变14例,髓鞘形成不良44例,脑积水11例,脑发育不良19例,脑发育畸形19例。MRI影像表现中最常见的是PVL(42.7%),临床主要引起痉挛性瘫痪。另外脑瘫早产儿组较足月儿组PVL发生率更高,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在婴幼儿脑瘫早期诊断、临床病因分析、预后判断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神经肌电图对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后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结果的客观评价。方法:采用日本光电MEM3202型肌电图仪和MEB5504型肌电诱发电位仪,按常规方法检测胫前肌和腓肠肌肌电图,测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神经诱发电位。结果:51例患儿肌电图异常:胫前肌76.5%(39/51),腓肠肌内侧头23.5%(12/51);诱发电位异常:腓总神经72.5%(37/51)。胫神经13.7%(7/51)。结论:坐骨神经支配肌肉,出现纤颤电位和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二者是诊断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比较客观的神经电生理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0.
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功能的康复现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沈莉  胡永善 《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144-1145
痉挛性脑性瘫痪(CP)患儿的运动功能的临床治疗和康复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痉挛型CP的康复首选功能训练,主要是采用Bobath法、Vojta法、上田疗法及Peto引导式教育等方法改善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早期应用矫形支具可以帮助患儿开发残存功能和代偿功能。目前神经阻滞技术和肉毒杆菌毒素的应用在降低CP患儿肌张力、缓解肌痉挛方面取得了显的治疗效果。而各种矫形手术的日趋完善也为痉挛型CP患儿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