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儿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及D-二聚体的含量,探讨凝血纤溶系统紊乱在SIRS/MODS中的作用及其与SIRS/MODS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患儿63例为试验组,按有无合并MODS,分33例为单纯SIRS组和合并MODS组为30例,另选同龄健康儿童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试验组血浆AT-Ⅲ减低,D-二聚体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P0.01),合并MODS组与单纯SIRS组比较也存在显著差异性(oPa0.01)。[结论]SIRS患儿存在凝血机制异常,合并MODS者,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病死率越高,有助于早期DIC的诊断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凝血功能障碍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峰  胡月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2):3462-3464,3467
目的探讨凝血系统紊乱在SIRS/MODS中的作用及其与SIRS/MODS严重程度的关系,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43例SIRS患儿及19例非SIRS患儿血浆AT-Ⅲ活性、D-dimer含量进行检测,同时做DIC筛查。结果SIRS组与对照组和非SIRS组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SIRS组AT-Ⅲ、D-dimer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IRS组(58.1%、69.8%VS1517%、21.0%,P〈0.05);SIRS合并MODS与SIRS未合并MoDs者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SIRS未合并DIC时MODS的发生率为32.0%,合并DIC时MODS的发生率为83.3%(P〈0.01)。结论SIRS患儿存在凝血纤溶功能异常,其在SIRS发展成MODS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CRP、D-二聚体和血小板在小儿SIR向MODS转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儿科病例130例,其中SIRS组95例,非SIRS组35例,SIRS组分为MODS组与非MODS组,分别测定CRP,D-二聚体和血小板。结果①人院后24h内SIRS组CRP、D-二聚体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1);而血小板则明显降低(P〈0.01)。⑦入院后24hMODS组CRP、D-二聚体明显高于非MODS组(P〈0.05);而血小板则低于非MODS组(P〈0.05)。③1周后SIRS组CRP仍高于非SIRS组(P〈0.05),但其D-二聚体和血小板与非SIRS组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1周后MODS组CRP仍高于非MODS组(P〈0.05)、但两组D-二聚体和血小板则无显著差异(P〉0.05)。⑤6例死亡患儿CRP、D-二聚体和血小板在入院后第3、第5和第7天均无明显变化。结论IRS患儿CRP、D-二聚体明显升高,血小板降低,合并MODS时上述变化进一步加剧,随着病情改善可恢复正常。CRP、D-二聚体升高和血小板降低是SIRS患儿病情危重的早期信号。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综合治疗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住院SIRS患儿35例,按是否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单纯SIRS组(17例)和合并MODS组(18例)。入院24h内(初期)、综合治疗3天后(恢复期)各收集血液标本1次,测定血浆t—PA(发色底物法)、PAI-1(发色底物法)等指标。正常对照组20例。结果:各组患儿在发病初期,血浆PAI—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血浆t—PA水平下降,合并MODS组与单纯SIRS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恢复期各观察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结论:SIRS患儿存在血管内皮系统的损伤及凝血纤溶系统的紊乱,且这些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以合并MODS组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脓毒症(Sepsis)患者血浆可溶性颗粒膜蛋白CD62P(s-CD62P)的表达及其与凝血/纤溶指标的关系。方法以ICU住院治疗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Sepsis组38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组32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其入住ICU后24h内的s-CD62P、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和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并分别进行CD62P与上述凝血/纤溶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和SIRS组比较,Sepsis组s-CD62P水平明显升高(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epsis组和SIRS组D-dimer、PT、APTT均显著升高,而PLT计数、AT-Ⅲ活性显著降低(P〈0.05);③s-CD62P水平与D-dimer、PT和APTT明显正相关,而与PLT计数、AT-Ⅲ活性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浆s-CD62P水平明显升高,发生凝血/纤溶功能障碍较为常见;s-CD62P不仅是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也是脓毒症炎症反应与凝血/纤溶功能障碍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肾病综合征患儿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肾病综合征患儿凝血和纤溶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为肾病综合征的病情判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63例肾病综合征患儿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Ⅲ),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水平,同时检测25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尿液FDP和尿ALB的水平,分别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分析肾病综合征组患儿血浆AT-Ⅲ与血清ALB、尿液FDP和尿液ALB的相关关系。结果肾病综合征组血浆FIB、D—D、FDP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AT-Ⅲ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尿液FDP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病综合征组血浆AT-Ⅲ与血清ALB呈正相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r=0.573,P〈0.01);尿液FDP与尿ALB无相关关系,结果无统计学意义(r=0.330,P=0.107)。结论肾病综合征患儿体内存在凝血和纤溶亢进,并有肾脏内局部凝血和纤溶异常,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有利于监测疾病的发展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万晓华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847-4849
目的:探讨凝血系统紊乱在急性血管病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急性脑血管病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组(SIRS组)36例和急性脑血管病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组(MODS组)22例,另外选取同期我院正常健康查体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分析各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的浓度,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RS组、MODS组的TP、APTT、D-dimer浓度增高、Fg浓度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MODS组和SIRS组比较TP、APTT、D-dimer浓度增高、Fg浓度降低,P<0.05(或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凝血系统紊乱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SIRS致MODS中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血浆D-二聚体(D dimmer,D-D),抗凝血酶Ⅲ活性(anti thrombin Ⅲ activity,AT-Ⅲ:A)及常规凝血指标在产后出血所致DI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产后出血量对37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分组:第1组22例,产后出血量500~800ml,第2组15例,产后出血量﹥800ml,选同期正常分娩产妇49例(产后出血〈500ml)为对照组;定量检测3组产时D-D、AT-Ⅲ:A及常规凝血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产时D-D明显升高,AT-Ⅲ:A降低于(P均〈0.001);第2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时间(thrombin time,T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P均〈0.01)及D-D(P〈0.001)升高,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WPC)(P均〈0.01)及AT-Ⅲ:A降低(P〈0.001)。与第1组相比,第2组D-D升高,Fg、BPC及AT-Ⅲ:A降低(P均〈0.01)。结论AT-Ⅲ:A及D-D比常规凝血指标变化灵敏,可早期诊断产后出血所致的DIC。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D-二聚体、乳酸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120例SIRS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的项目数,分为Al组、A2组、A3组;根据是否由感染诱发分为B1组(sepsis组)、B2组(非sepsis组);根据疾病结局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各组的血D-二聚体、乳酸水平。结果SIRS组D-二聚体、乳酸水平、均高于非SIRS组(P〈0.01),各亚组间A3组、A2组间D-二聚体、乳酸水平均高于A1组(P〈0.01和P〈0.05);B1组(sepsis组)D-二聚体、乳酸水平高于B2组(非sepsis组)(P〈0.01);MODS组、死亡组D-二聚体、乳酸水平高于非MODS组和存活组(P〈0.05和P〈0.01)。结论SIRS时血浆D-二聚体、乳酸水平明显升高,并与病情危重程度有密切关系,测定D-二聚体、乳酸对判断SIRS患者炎症反应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出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0例窒息新生儿及16例正常新生儿的PT、APTT、Fg、PLT、AT-Ⅲ、PC、D-D。结果轻度窒息组PT、APTT、Fg、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组PT、APTT、Fg、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现为PT、APTT延长,PLT、Fg降低;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APTT-Ⅲ、PC、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均表现为AT-Ⅲ、D-D增高,PC降低,重度窒息组较轻度窒息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窒息新生儿存在出凝血功能紊乱,表现为以高凝状态为主的Pred-DIC.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手术或介入治疗后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对肝病组(100例)、肝癌组(100例)于手术或介入治疗前与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F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蛋白C(PC)活性、蛋白S(PS)活性、纤溶酶原(PLG)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α2-抗纤溶酶(α-PI)活性、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PAP),并与正常对照组100例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介入治疗前与后PT、APT、t-PA、PAI、PAP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FIB、ATⅢ活性、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α2-PI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与介入治疗前比较,介入治疗后PT、APTT、t-PA降低,FIB、ATⅢ活性、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α2-PI活性升高(P〈0.05),而PAI-1和PA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肝病组手术治疗前与后PT、APTT、t-PA、PAP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而FIB、ATⅢ、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PAI、α2-PI活性降低(P〈0.01);与手术治疗前比较,肝病组手术治疗后PT、APTT、t-PA、PAP降低(P〈0.05或〈0.01),FIB、ATⅢ活性、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PAI、α2-PI活性升高(P〈0.05或〈0.01)。结论肝病组和肝癌组均存在抗凝活性降低及易发纤溶。手术或介入治疗后有所改善,但未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前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08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简明损伤标准与损伤严重度评分(AIS-ISS)分为S1组(ISS〈25分)69例和S2组(ISS≥25分)39例;根据创伤后至开始有效复苏时间分为5组:A组(≤30min)35例、B组(30min〈t≤2h)28例、C组(2h〈t≤4h)20例、D组(4h〈t〈8h)15例、E组(t≥8h)10例。分别检测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B)、D-二聚体(D-D)浓度、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纤溶酶原活性(PLG:A);并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A、D、E3组PT、APTT、FB、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PT、APTT、FB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PT、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APTT、FB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1、S2组PT、APTT、FB、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2组PT、FB、D-D、AT:A、PLG:A值与S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凝血纤溶系统出现明显异常,并随休克时间的长短而有不同的改变;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可能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凝和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3(AT3)、蛋白C(PC)、蛋白S(PS)等指标和炎症因子hs—CRP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PT、APTT、TT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g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AT3、PC、PS等抗凝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凝相关指标和炎症因子hs—CRP水平可作为进展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一种参考因素,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首次化疗前的凝血指标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检测89例首次化疗前的老年肺癌患者(肺癌组)和3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等,并结合患者的病理类型(鳞状细胞癌、腺癌、腺鳞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及其他)、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TNM分期(0期、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及淋巴结转移(N0、N1及N2)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老年肺癌患者血浆FIB、D—D及PLT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APTT与PT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鳞状细胞癌及大细胞癌患者的FIB、APTT、PT、D-D优于腺鳞癌、腺癌与小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肿瘤分化程度患者的FIB、APTT、PT、D—D均优于低分化程度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与Ⅲ、Ⅳ期之间FIB、APTT、PT、D—D及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优于Ⅲ、Ⅳ期;N0、N1、N2期两两之间FIB、PT、APTT、D—D及P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与淋巴结转移具有负相关性(P〈0.05),FIB、D-D及PLT与淋巴结转移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与肺癌的病理类型、恶性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系,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也可能是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转移的信号;肺癌患者极易发生血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临产孕妇的产前凝血功能检查指标,探讨这些指标与产后大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间本院临产产妇183例,另选取非孕产妇15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等出凝血功能检查指标和临床资料。分析两组间及孕产妇组内产后出血组与非出血组间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性。结果 PT、TT、AT-Ⅲ明显低于对照组,Fg和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生了产后大出血的孕妇的出凝血指标Fg、DD及AT-Ⅲ与未发生产后大出血的孕妇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Fg≥7.00g/L来诊断产后大出血,其阳性预测值是87.5%,阴性预测值是82.3%;以AT-Ⅲ≤205mg/L,其阳性预测值是85.7%,阴性预测值是82.0%;而以DD≥650mg/L,其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是100%。结论临产孕妇的凝血功能指标与非孕产妇相比有显著差别,根据产前监测Fg、DD及AT-Ⅲ的浓度水平对预测产妇产后大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小兵 《当代医学》2011,17(35):24-26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进展性颅内出血(progressive intracranial hemorrhage,PIH)的关系.方法 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106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测定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的水平,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对照.通过头颅CT表现,确定颅脑损伤患者是否发生PIH,分析凝血功能变化与PIH的关系.结果 颅脑损伤者PT、APTT和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LT、Fg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伤情加重,颅脑损伤者PT、APTT及DD水平依次增加,而PLT、Fg依次下降(P<0.01);与非PIH者相比,PIH者PT、DD明显升高,Fg明显下降(P<0.05).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其程度与颅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早期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判断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测PIH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对82例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产后出血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少量出血组26例,出血量500~1 000 ml;大量出血组32例,出血量〉1 000 ml;对照组24例,为正常孕产妇,出血量〈500 ml。定量检测三组产时及产后48 h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少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FIB、HGB、PL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少量出血组比较,大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1),而FIB、HGB、PLT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产后及时监测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于了解产妇机体凝血功能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肾病综合征患者80例,并取正常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同时测定血常规、血白蛋白、血脂、部分凝血及纤溶指标、BUN、Cr和尿IgG、尿白蛋白。结果:肾病组的血TCH、TG、VLDL和血BUN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Hct、BPC、血PT、PT-INR、ATⅢ、D-Di、TT及Fg两组也有显著性差异(分别P<0.01、P<0.05)。尿IgG与TCH、PT、Fg、PT-INR及APTT呈正相关(分别P<0.01,P<0.05),与血白蛋白呈负相关(P<0.01);尿白蛋白与TCH、Hct、APTT、Fg、PT、PT-INR和D-Di呈正相关(分别P<0.01和P<0.05),与血白蛋白和ATⅢ呈负相关(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与继发性凝血功能亢进、血小板增多、高脂血症、血液浓缩等多种因素有关;但高凝状态并不随着尿中大、中分子蛋白排出的增加而同步加重。  相似文献   

19.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危重病患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合并SIRS的危重病患儿50例,及同期住院的非SIRS患儿60例,分别检测各组患儿的血浆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PLT)计数。结果SIRS组与非SIRS组相比: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PT、TT、APTT均延长(P<0.05);PLT计数降低(P<0.05)。SIRS组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单器官功能不全组患儿与非SIRS组相比DD含量升高更明显,PLT计数降低更明显,PT、TT、APTT延长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SIRS患儿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功能紊乱,检测D-二聚体、PT、TT、APTT、PLT等指标,可了解SIRS患儿体内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是早期发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