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肽Y (Neuropeptide Y, NPY)和血管活性肠肽( vasoca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8例正常肾上腺组织2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NPY和VIP进行检测。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 NPY,VIP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阳性细胞面积、灰度与正常肾上腺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NPY,VIP与尿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NPY,VIP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发生发展中可能有重要意义,可能代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分子基础,这可能是治疗和诊断AMH新的靶点。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 嗜铬细胞瘤 神经肽Y 血管活性肠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尾加压素Ⅱ(UⅡ)及G蛋白偶联受体14(GPR14)mRNA在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提取正常肾上腺皮质、髓质和嗜铬细胞瘤组织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以扩增的目的条带灰度和内参照条带灰度比值作为检测指标,对UⅡ和GPR14 mRNA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肾上腺皮质和髓质中UⅡ及GPR14 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嗜铬细胞瘤组织中UⅡ及GPR14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肾上腺皮质和髓质(P<0.05);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GPR14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组织(P<0.05).结论UⅡ及GPR14 mRNA在正常肾上腺和嗜铬细胞瘤组织中表达水平不同,提示其在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和血压调节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研究24例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痈、11例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11例正常肾上腺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肾上腺组织中VEGF阴性或可疑阳性表达,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VEGF呈阴性至弱阳性强度表达,在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中,二者均呈强阳性表达。结论 VEGF在良恶性嗜铬细胞瘤中表达有差异,可以作为牲别诊断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肾上腺髓质素及受体在肾上腺和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肾上腺髓质素(ADM)及其特异性受体-受体活性调节蛋白2/降钙素受体样受体(RAMP2/CRLR)mRNA在正常肾上腺髓质和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提取8例正常肾上腺髓质和18例嗜铬细胞瘤组织总RNA,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以扩增的ADM、RAMP2、CRLR条带灰度与内参照GAPDH条带灰度比值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肾上腺髓质和嗜铬细胞瘤组织中均可见ADM及其特异性受体RAMP2/CRLR mRNA的表达,其ADM/GAPDH分别为0.48±0.09和0.75±0.24,RAMP2/GAPDH分别为0.79±0.12和1.29±0.30,CRLR/GAPDH分别为0.40±0.08和0.87±0.22,嗜铬细胞瘤组织中ADM及其特异性受体RAMP2/CRLR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肾上腺髓质(P<0.05).结论ADM可能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作用于肾上腺局部,在嗜铬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Liu GQ  Zeng ZP  Li HZ  Fan XR  Liu DM  Tong AL  Zheng X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4):1225-1228
目的 研究尾加压素Ⅱ (UrotensinⅡ ,UⅡ )mRNA在正常肾上腺髓质和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取自 9例意外死亡的中青年 ,嗜铬细胞瘤组织取自 19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 ,分别提取组织总RNA ,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行研究 ,以UⅡ和内参照GAPDH(甘油醛 3 三磷酸脱氢酶 )进行同管扩增 ,以扩增的目的条带灰度和内参照条带灰度比值UⅡ /GAPDH进行UⅡmRNA表达的半定量分析。结果 UⅡ的PCR扩增产物长度为 385bp ,测序结果与GeneBank所登记碱基序列相同率为 99.7%。正常肾上腺髓质和嗜铬细胞瘤组织UⅡ /GAPDH比值分别为 0 .6 9± 0 .2 9和 0 .2 2± 0 .18(P <0 .0 5 )。结论 UⅡmRNA在正常肾上腺髓质和嗜铬细胞瘤组织中均有表达 ,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癌基因c -myc、凋亡抑制基因bcl-2mRNA在肾上腺良性及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2 9例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 7例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c -myc、bcl-2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c -mycmRNA在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表达率分别为2 7.5 % (8 2 9) ,71.4% (5 7) (P <0 .0 5 ) ;bcl-2mRNA在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表达率分别为 48.2 % (14 2 9,71.4%(5 7) ,两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1、c -myc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发生过程中c -myc基因不起主要作用 ,可能对该肿瘤的恶性变起重要作用 ,c -myc基因产物的检测对鉴别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有一定意义。 2、bcl-2基因的凋亡抑制作用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但在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鉴别上无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癌基因C myc及其表达产物在肾上腺良性及恶性嗜铬细胞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2 9例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 7例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C myc基因及其产物表达情况。结果 :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C mycmRNA在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表达率为 2 7.5 % (8 2 9) ,而在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为 71.4(5 7) (P <0 .0 5 )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C myc蛋白表达率分别为 31.0 % (9 2 9)和 71.4% (5 7) (P <0 .0 5 ) ;结论 :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发生过程中 ,C myc基因可能对该肿瘤的恶性变起重要作用 ;C myc基因产物的检测对鉴别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多发复发及恶性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复发及感性嗜铬细胞瘤的特点,提高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多发、复发及恶性嗜铬细胞瘤资料。结果:23例多发、复发及恶性嗜铬细胞瘤占同期嗜铬细胞瘤的18.4%(23/125)。多发性嗜铬细胞瘤11例,其中位于肾上腺6例,腹后壁5例,6例为单发嗜铬细胞瘤筋后单发肾上腺或腹后壁肿瘤。恶性嗜铬细胞瘤6例。结论:多发、复发嗜铬组织肿瘤存在同时多发和异时复发的可能,为良性肿瘤,而非嗜铬组织的多发、复发则为恶性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肾上腺皮质分泌物嗜铬蛋白A(Cg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突触素(SYN)在肾上腺皮质的分布特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皮髓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 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56份组织标本进行CgA、NSE和SYN染色,以正常肾上腺作为对照,观察其在皮质中的分布特点. 结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的皮质中均可见CgA染色阳性细胞,髓质增生和正常肾上腺病例皮质CgA染色阴性;肾上腺髓质增生和嗜铬细胞癌皮质NSE染色呈阳性,嗜铬细胞瘤和正常肾上腺皮质NSE染色呈阴性;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的皮质中SYN染色呈阳性,正常肾上腺嗜铬细胞癌皮质SYN染色呈阴性. 结论:①肾上腺皮质CgA、NSE和SYN分布特点可以帮助鉴别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的异同;②肾上腺皮髓质之间联系紧密,受共同机制所调控,除经典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外,肾上腺皮髓质之间存在相互调节的解剖学和内分泌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中,患者间羟去甲肾上腺素(NMN)和间羟肾上腺素(MN)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23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4例和非肾上腺嗜铬细胞瘤9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开始切皮时、探查肿瘤时、切除肿瘤时、麻醉结束时的5个时间点进行采血,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液样本中NMN和MN的水平。结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NMN水平,在手术中各时间点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MN无明显差异(P>0.05);非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NMN和MN水平,在手术期间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手术中,患者血NMN在不同时间点有明显变化,而MN相对稳定。提示术中麻醉诱导和探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MN是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较为稳定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A103及Inhibinα在肾上腺皮质腺瘤中的潜在诊断价值并探讨组织芯片技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制备肾上腺组织芯片,含79例样本,其中正常肾上腺3例,肾上腺皮质腺瘤66例,肾上腺转移癌5例,嗜铬细胞瘤5例。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A103及Inhibinα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103阳性率分别为正常肾上腺皮质100%(3/3),肾上腺皮质腺瘤90.2%(55/61),肾上腺转移癌0%(0/4),嗜铬细胞瘤0%(O/4);Inhibinα在正常肾上腺皮质中100%表达,阳性部位主要在网状带与束状带内层,肾上腺皮质腺瘤阳性率83.6%(51/61),肾上腺转移癌O%(O/4),嗜铬细胞瘤0%(0/4).结论:A103及Inhibinα的联合应用对于肾上腺皮质腺瘤的诊断及其与其它肿瘤的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中,患者间羟去甲肾上腺素(NMN)和间羟肾上腺素(MN)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23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4例和非肾上腺嗜铬细胞瘤9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开始切皮时、探查肿瘤时、切除肿瘤时、麻醉结束时的5个时间点进行采血,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液样本中NMN和MN的水平.结果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NMN水平,在手术中各时间点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MN无明显差异(P>0.05);非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NMN和MN水平,在手术期间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肾上腺嗜铬细胞手术中,患者血NMN在不同时间点有明显变化,而MN相对稳定.提示术中麻醉诱导和探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MN是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较为稳定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人肾上腺皮质腺瘤及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两步法检测13例肾上腺皮质腺瘤及15例嗜铬细胞瘤组织标本中NF-κB与iNOS蛋白的表达,以染色后阳性细胞百分比来评价表达强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人肾上腺皮质腺瘤及嗜铬细胞瘤组织中NF-κB与iNOS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嗜铬细胞瘤组中NF-κB与iNOS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肾上腺皮质腺瘤组(P〈0.05),各组中NF-κB与iNOS蛋白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人肾上腺皮质腺瘤和嗜铬细胞瘤组织中,高表达的NF-κB和iNOS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肾上腺皮质腺瘤及嗜铬细胞瘤组织间,NF-κB与iNOS蛋白表达有显著差异,提示肾上腺腺瘤和嗜铬细胞瘤在发病机制中可能有着本质差别;而NF-κB的活化与iNOS的表达,在发病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14.
吴飞云  王小宁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3):3402-3403
目的:探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22例,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相关资料,22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CT定位诊断准确率达100%,定性诊断准确率达86.4%(19/22)。结论:CT扫描是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131I-MIBG核素显像对肾上腺髓质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观察12例原发性高血压(对照组)、21例嗜铬细胞瘤及15例肾上腺髓质增生患者(后两组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131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的结果,并与CT、B超等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采用感兴趣区(ROI)技术计算肾上腺(包括腺外嗜铬细胞瘤组织)与本底及心肌的摄取比值.结果:131I-MIBG核素显像:嗜铬细胞瘤组11例呈一侧肾上腺区域异常放射性浓聚,2例为腺外异常放射性浓聚影(术后证实为腺外嗜铬细胞瘤),3例单侧肾上腺异常放射性浓聚伴全身多处异常放射性浓聚(术后证实为单侧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伴转移),3例为一侧肾上腺清晰显影,2例仅表现为隐约显影(术前被诊断为正常),本组阳性检出率为90.5%;增生组8例表现为一侧肾上腺清晰显影,3例双侧肾上腺清晰显影,4例表现为双侧肾上腺仅隐约显影,阳性检出率为73.3%.摄取比值计算:上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嗜铬细胞瘤组明显高于增生组(P<0.01).结论:131I-MIBG核素显像对定位、定性诊断肾上腺髓质病变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首选功能检查方法,ROI技术定量分析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并有利于鉴别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16.
肾上腺髓质素的分子生物学意义及对肾脏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段  孙少华  钟翠萍 《医学争鸣》2007,28(20):1915-1916
0 引言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是一种从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分离纯化出的多肽,它在正常肾上腺髓质及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瘤中含量丰富.近年来发现ADM在肾脏功能调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现对ADM的生物学特性、生物学作用及其对肾脏的作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7.
探讨肾上腺外和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方法:12例肾上腺外和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在充分术前准备后, 经腹行肿瘤切除术.结果:12例均手术成功,无并发症出现,术后症状消失,尿香草基杏仁酸降至正常.结论:经腹手术是治疗肾上腺外和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有效途径,囊内剜除术可减少损伤和出血,膀胱镜检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仪肝脏三维容积快速扫描(LAVA)技术在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拟诊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分别进行平扫和LAVA四期增强扫描,观察LAVA各期的影像学表现,分析病灶的影像特征。结果:经手术后病理证实8例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例为醛固酮腺瘤,诊断符合率为88.9%(8/9)。结论:LAVA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各期的血供变化,结合平扫,可大大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肾上腺嗜铬细胞肿瘤Ag-NOR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Ag -NOR的定量检测在肿瘤病理诊断学中的意义。 方法 应用Ag -NOR技术 ,对 12例肾上腺嗜铬细胞肿瘤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作定量检测。结果 正常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核内Ag -NOR数量 (4 .5 0个 /核均值 )与良性嗜铬细胞瘤的数量 (4 .86个 /核均值 )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与恶性嗜铬细胞瘤的 (10 .0 0个 /核均值 )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用Ag -NOR技术对嗜铬细胞肿瘤的良、恶性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48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均行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直径3.0~9.0 cm,分为A组(<6 cm)36例,B组(≥6 cm) 12例,比较两组术中资料.结果 48例手术均成功完成,病理检查均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两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血压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较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