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组胺是Ⅰ型变态反应中最重要的炎性介质,深入研究肥大细胞的组胺释放,对食物过敏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食物过敏中肥大细胞组胺释放机制、组胺检测方法及检测组胺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显示组胺H_2受体激动剂4-甲基组胺可促使更多的多能造血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而组胺H_1受体激动剂2-甲基组胺则能拮抗4-甲基组胺的这一作用。4-甲基组胺与2-甲基组胺对造血干细胞周期状态的影响之间又呈现相互竞争现象。文中讨论了上述实验事实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组胺药指通过与组胺受体结合拮抗组胺作用的药物,即组胺受体拮抗剂.目前已经明确4种组胺受体:H1、H2、H3及H4.组胺H1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缓解组胺引起的皮肤瘙痒、红斑、风团以及鼻痒、流涕、喷嚏、眼痒、结膜充血等症状,是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的一线治疗药物.本文所讨论的抗组胺药指组胺H1受体拮抗剂.  相似文献   

4.
刘蒸  罗岚  禹正扬 《医学综述》2009,15(5):675-677
近年来,随着消化道肿瘤内分泌治疗相关理念的提出,组胺拮抗剂与大肠癌的关系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叙述组胺在消化道肿瘤发生的免疫反应中参与了机体的免疫应答,也通过机体的免疫反应来调控组胺的合成、释放及其受体表达。要想深入研究组胺在消化道肿瘤的免疫反应中的具体作用,就必须对某一类型组胺受体的优势表达以及组胺合成的调节进行正确的掌握。本文就消化道肿瘤领域有关组胺及其受体的部分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选择光镜下显示组胺阳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所适用的固定液及组胺抗体的最佳稀释度。方法在4种常用固定液中用免疫组化SP法选择效果最佳的固定液,将组胺浓缩型抗体稀释十个等级梯度,从中选取最佳抗体稀释度。结果4%多聚甲醛液固定效果最好,组胺抗体以1∶400稀释度最佳。结论确定了显示组胺阳性细胞免疫组化技术最佳的固定液和组胺抗体稀释度,为进一步研究组胺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提供实验技术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中枢组胺能神经元主要集中在下丘脑结节乳头体核,从结节乳头体核发出的组胺能纤维支配包括脊髓在内的几乎所有脑区.由于组胺能系统表现出胞体集中、纤维投射广泛和末梢有曲张体等形态学特征,一般认为组胺能系统起到一个整体脑功能活动"调节者"的作用.近年来对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研究的进展,主要集中在组胺受体的分子生物学、组胺能系统对某些脑功能的调节作用,以及组胺能神经传递的紊乱与某些脑疾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组胺是过敏反应的重要化学介质之一。组胺受体分为H_1和H_2受体。近年来已证明,与免疫效应和炎症反应有关的细胞群具有组胺受体,过敏反应中释出的组胺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机能。组胺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包括:  相似文献   

8.
<正> 组胺是参与机体变态反应的主要介质之一。由尿中排出的组胺类,包括组胺本型及其衍生物,如异吡唑乙酸、1-甲基组胺,等。测知尿液中这类物质的水平,可间接指示出机体对其释放情况。本文所做尿中组胺类测定法,是参照Shore氏及窦、符二氏血及组织中组胺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通过对组胺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研究,发现机体的许多脏器、组织或细胞存在组胺受体,并了解了其部分生理功能,以及组胺受体与某些药物的作用之间关系,这有助于进一步阐明这些药物的作用机理。组胺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组织或细胞,尤以肥大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组胺,每只细胞约含1~34pg。多种因素或物质(如过敏反应、毒物等)可促使组胺的释放,并作用于组胺受体引起一系列的效应。现知外周组织(或细胞)和脑内的许多部位均存在组胺受体。  相似文献   

10.
山莨菪硷能对抗组胺收缩离体豚鼠回肠和气管的作用,使组胺的对数累加量效曲线平行右移,其PA_2值分别为6.575,4.914。初步认为山莨菪硷抗组胺作用与组胺H_1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1.
心血管组胺受体与雷尼替丁的心血管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组胺以结合形式存在于体内,因某种刺激游离出来作用于组胺受体,引起血压降低,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强等一系列生理作用,它的发现合成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组胺的研究与抗组胺药的产生密切相关,1937年由Danide Bovet等人成功地合成了经典的“抗组胺药”,它们可以对抗组胺引起的消化道、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以及血管的扩张作用,但对组胺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及心率加快等作用  相似文献   

12.
神经元性组胺参与了多种生理功能以及神经精神疾病发病机制.测定生物样品中组胺含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文中将就测定组胺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重点讨论最常用和较为成熟的组胺测定方法,即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方面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力学刺激对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的影响以探讨推拿手法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变频气体驱动控制仪模拟推拿手法刺激,对离体培养的肥大细胞给以不同时间的机械力刺激,观察肥大细胞组胺释放量的变化。结果:离体肥大细胞不受任何刺激时也稳定地释放组胺;随着对肥大细胞模拟推拿刺激时间的延长,组胺的释放量逐渐增加,至10 min时组胺释放量大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推拿可促进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血及胃粘膜组胺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组胺和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采用组胺荧光测定法检测47例Hp阳性和30例Hp阴性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全血及胃粘膜组胺含量。结果:Hp感染时胃粘膜组胺含量较Hp阴性者降低,其含量与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炎活动性及其严重程度无关。Hp感染与非感染的血组胺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p感染时胃粘膜组胺含量的减少可能是由于组胺释放增加所致,提示胃粘膜组胺贮存的异常可能是Hp感染的一个  相似文献   

15.
目前已发现 3种组胺受体 :H1 R、H2 R和H3 R。组胺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 ,可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及细胞内的代谢过程 ,进而调节靶细胞的功能。现就组胺通过 3种组胺受体调节胃肠功能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Zmu-1:DHP豚鼠气道对组胺诱导产生的反应及气道组胺H1受体的表达量,阐明豚鼠气道敏感性与组胺H1受体数量的关系,为哮喘研究提供具有较高敏感性的速发型过敏的动物模型。方法 通过活体气管插管及雾化组胺气体吸入,测定豚鼠气道阻力和肺动态顺应性;采用离体气管片组胺滴定法,通过气管片收缩测定气管平滑肌对组胺的敏感性;采用同位素标记药物配位法,测定豚鼠气道组织组胺H1受体的密度及平衡解离常数。结果 当豚鼠吸入大于0.5mg/ml雾化组胺时,Zmu-1:DHP豚鼠气道阻力上升率和肺动态顺应性下降率与DHP豚鼠相比,其速度有增大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P >0 0 5 );两个品系豚鼠雄性个体比雌性的敏感性显著增加(P <0.01)。当组胺浓度为10-5M和10-4M时,Zmu-1:DHP豚鼠气管片平滑肌的收缩率显著大于DHP豚鼠 (P <0.01-0.05 )。两个品系豚鼠气道组胺H1受体的密度及其平衡解离常数无显著差异(P >0 0 5 )。 结论 在一定的组胺浓度范围内,Zmu-1:DHP豚鼠气道平滑肌对组胺的敏感性大于DHP豚鼠,雄性豚鼠的敏感性大于雌性豚鼠。豚鼠气道对组胺的敏感性与其组胺H1受体数量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提示气道反应可能还受到平滑肌膜上其它受体和化学介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组胺及其拮抗剂对早期和晚期红系祖细胞(BFU-E 和CFU-E)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组胺和2—噻唑乙胺对CFU-E和BFU-E的产率均产生抑制效应,而4—甲基组胺则无此作用;事先用甲苯苄二胺阻断H_1-受体,能减弱组胺对CFU-E和BFU-E的抑制效应;相同条件下用甲氰咪胍阴断H_2-受体无此效应。提示组胺对红系祖细胞的抑制效应系通过组胺H_1—受体所介导。  相似文献   

18.
60只大鼠随机分成组胺组,苯海拉明组和对照组三组。用伊文氏蓝法检测血管通透性。经组胺鼻粘膜激发后,组胺组动物鼻粘膜水肿,下鼻道积满大量水祥液体,每 mg鼻粘膜中伊文氏蓝含量为169.1±20.9ng;经苯海拉明预处理后再行组胺滴鼻,组胺的上述作用便被阻断,伊文氏蓝含量为106.7±12.1ng,和组胺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组胺经鼻粘膜给药可以引起鼻粘膜血管通透性增加,苯海拉明可以阻断这种作用,临床上可用来预防或缓解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变应性鼻炎(AR)动物鼻黏膜中组胺含量的变化,探讨组胺在变应性鼻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影响组胺含量测定的2个因素温度和萃取时间分别进行2个水平考察,以回收率为指标,确定Shore荧光法测定条件;另采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滴鼻致敏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改进Shore荧光法测定豚鼠鼻黏膜组胺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室温和萃取时间为45 min条件下的组胺回收率满足要求,利用该法测得自然对照组和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组胺含量分别为(513.7±49.3)ng/g和(590.4±47.6)ng/g,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中组胺含量显著高于自然对照组(P<0.01)。结论改进Shore荧光法测定鼻黏膜中组胺含量准确可靠,检测鼻黏膜中组胺含量的高低对诊断变应性鼻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组胺的释放及其拮抗剂研究进展李保强综述闫伯龄,段昕所审校关键词拮抗剂,组胺,进展组胺化学名称为4(5)─(2─氨乙基)咪唑,是组胺酸经组胺酸脱羧酶去羧基而生成,广泛分布于体内,大部分存在于肥大细胞及嗜硷性细胞内,而大脑中组胺亦可存在于肥大细胞以外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