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本院在中风预测仪购入之后,制定了有关方面的表格:如既往史各年龄组发病情况等项均做了详细调查,兹将调查及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检测血流变患者共计440名,男264例,女176例。有脑血管病家族史26例,超体重134例,急性格166例,喜肥肉192例,吸烟史184例,饮酒史208例,多用盐246例,高血压210例,糖尿病30例,动脉硬化病史236例,肺气肿病史25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以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 60例确诊的代谢综合征患者,使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以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8周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代谢综合征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6.
蝙蝠葛酚性碱对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蝙蝠葛酚性碱对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蝙蝠葛酚性碱(PAMD)对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用动静脉短路血栓形成模型观察血栓形成;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度;电镜技术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TXB2和6-酮基-PGF1α的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兔血浆NO浓度。结果PAMD体内给药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血栓形成及由ADP,AA和THR诱导的大鼠和兔的血小板的聚集;可显著抑制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能明显升高兔血管壁6-酮基-PGF1α产生量,对血小板释放的TXB2无明显影响;还可提高兔血浆NO的浓度。结论PAMD具抗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机制与增加血管壁PGI2含量,提高兔血浆NO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观察脑血栓患体外血栓形成相关指标与活血化瘀疗效。方法 用成都麦赛科公司生产的3-9D型血流变仪检测。结果 患体外血栓形成各项指标与健康人差异有非常显性,治疗后患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血栓形成检测对评价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疏血通治疗脑梗塞60例对血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人群老龄化的进程,在诸多老年疾病中血栓病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它的治疗成为关键,现就我院由1999-04~2000-06脑梗塞患者应用疏血通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999-04~2000-06期间经头部CT确诊“脑梗塞”患者,男42例,年龄为37~71岁,平均63.7岁。女18例,年龄为48~69岁,平均60.9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 1.2 方法 血液粘度测定,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4ml用肝素抗凝管摇匀,测定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采用北京普利生集团生产的LBY—N6型血流变仪。 1.3 统计学方法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PCI)前后的血小板功能、血流变学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分院进行介入治疗的20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术后24 h的血管造影效果分为有效组(n=103)与无效组(n=97).比较两组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 相似文献
12.
异钩藤碱对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异钩藤碱(isorhynchophylline,Isorhy)对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以比浊法测定Isorhy体外给药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法制作大鼠血栓模型,观察Isorhy对血栓形成的作用;以放免法测定Isorhy对ADP作用下cAMP含量的影响。结果Isorhy0.65mmol.L-1和1.30mmol.L-1对ADP(1.5×10-5mol.L-1)和凝血酶(thrombin,Thr,3U.ml-1)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P<0.01)。静脉注射Isorhy10mg.kg-1和5mg.kg-1可明显降低大鼠血栓形成湿重(P<0.01)。Isorhy0.33~1.30mmol.L-1可升高ADP作用后的血小板cAMP浓度(P<0.01)。结论Isorhy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与大鼠血栓形成,其抗ADP所致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至少部分地与升高cAM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分析150例腔隙性脑梗塞(LI)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显示与LI密切相关的病因依次为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LJ的病灶分布以内囊、基底节为多见,其次为丘脑、放射冠、桥脑。LI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脑深穿支动脉及其分支闭塞引起的脑深部小软化灶。其最大直径一般不超过20mm。为了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相区别,又可称之为高血压小动脉硬化性脑梗塞。临床上表现为各种“腔踪综合征”。因为在病理改变、临床表现、CT所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原因。方法对70例患者进行CT检查情况进行观察分析腔梗的原因。结果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主要发病原因,并进行治疗,治愈48例(68.6%),好转16例(23%),未愈6例(8.6%)。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是腔梗的主要的致病因素,因此,对腔梗进行提前预防是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17.
腔隙性脑梗塞71例临床分析南平市立医院陈雁自从CT问世以来,腔隙性脑梗塞(Li)临床报道日益增多。我院1992年5月至1994年5月共收住Li71例,占脑梗塞36%,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证实,其病灶范围均在直径1cm以下,现分析于下。一、临床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18.
腔除性脑梗塞为目前脑血管疾病中的多发病,其发病率据一般统计占脑梗塞的l9%。我院对从1985年-1987年收治的50例经CT证实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104例经CT或MRI证实病灶在2-10cm间的腔隙性脑梗塞病年龄50-70岁占71.15%,男女比例为3.73:1。急怀及亚急性发病占93.27%。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分别为52.88%、28.85%。初地忖诊或误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耳源性昏晕、颈椎病等病。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区、丘脑及内囊区,分别为56.73%、17.3%、10.58%,双侧多发病灶占63.36%。治疗结果治愈64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