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 36例已确诊的HCM患者,按肥厚部位分为室间隔肥厚21例,游离壁肥厚3例,心尖部肥厚6例,全心弥漫性肥厚6例,分析其心电图特点。结果 ST-T改变最多34例(94.4%),ST段下移的程度在4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波倒置振幅超过0.5 mV者26例(72.2%),T波倒置在心尖肥厚组多于间隔肥厚组(P0.05)。异常Q波13例(36.1%),病理性Q波多出现在室间隔肥厚型患者中,间隔肥厚为主患者中,11例(52.4%)存在病理性Q波,心尖肥厚、单纯游离壁肥厚组均仅1例心电图存在病理性Q波。结论 HCM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呈多样性,特异性不高,但敏感性较高。ST段改变、T波倒置、异常Q波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主要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2.
对45例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和其中16树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病程和临床表现差异较大,ECG检查主要表现为左侧胸前导联T波倒置(71%),S-T段下移(71%),左室肥厚或高电压(44.4%)。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为主(93.3%),心脏收缩功能正常甚至超常(左心室射血分数56%~86%平均70.5%±10.5%),而有舒张功能的损害(44.4%病例超声心动图二尖瓣口流速曲线峰值A:E>1)。7例心尖HCM主要表现为心绞痛,ECG表现类似其他非心尖HCM,但其左室肥厚或高电压发生率更高(P<0.01),T波倒置更深(P<0.05),超声心动图必要时结合心导管左室造影可明确诊断。1例兼有心肌肥厚和心脏扩大者,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临床经过凶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不同肥厚部位与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的关系,为临床HCM的分类提供新的心电图依据。方法:收集69例行心血管双源CT检查且临床确诊为HCM且不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根据肥厚部位将其分为单纯心尖型(仅心尖肥厚,AHCM)Ⅰ组、心尖混合型(心尖合并室间隔或其他部位肥厚,Apex+Base)Ⅱ组、单纯室间隔型(仅室间隔肥厚,ASH)Ⅲ组和室间隔混合型(室间隔合并除心尖外肥厚,Base+noApex)Ⅳ组4组,比较4组不同肥厚部位与fQRS波的关系。采用多个构成比比较的卡方检验分析。结果:69例HCM患者中,26例(37.7%)出现fQRS,Ⅰ组未见fQRS,Ⅱ组(38.9%,7/18)、Ⅲ组(57.1%,8/14)、Ⅳ组(39.2%,11/28)均可见fQRS。fQRS常见于下壁导联,尤其是Ⅲ、aVF导联,前壁及侧壁导联很少出现。fQRS(+)平均最大室壁厚度(24.65±5.65)mm,fQRS(-)平均最大室壁厚度(21.47±5.30)mm,两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M累积室间隔肥厚时,易在下壁导联出现fQRS,且fQRS(+)的肥厚程度更高;心尖肥厚型出现fQRS提示可能合并室间隔肥厚。fQRS可作为HCM肥厚部位分类新的心电图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住院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对1994年5月~2005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的住院患者76例,分析其心电图特点。结果按肥厚的部位分为单纯室间隔肥厚或室间隔肥厚为主组(46例)、单纯心尖肥厚组(14例)、单纯游离壁肥厚组(6例)和弥漫性肥厚组(10例)。间隔肥厚为主组患者中,23例(50.0%)存在病理性Q波,其中间隔厚度超过2.0cm者10例(42.5%);而在另23例无病理性Q波患者,间隔厚度超过2.0cm者仅5例(21.7%)。心尖肥厚组和单纯游离壁肥厚组均仅1例心电图存在病理性Q波。QRS波群宽度在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76例患者中,心电图符合左室肥厚(SV1 RV5≥4.0mV)诊断标准的23例(30.3%),符合RV4>RV5>RV6(或RV3>RV4>RV5)者34例(44.7%),ST-T改变共71例(93.4%),ST段下移超过0.1mV者53例(69.7%),T波深倒置振幅超过0.5mV者30例(39.5%)。T波深倒置在心尖肥厚组多于间隔肥厚组(P=0.02),但T波倒置深度与心尖肥厚程度无明显相关(p=0.40)。间隔肥厚为主组中梗阻型和非梗阻型各项心电图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病理性Q波多出现在室间隔肥厚为主型患者,T波深倒置在心尖肥厚组多于间隔肥厚组,但T波倒置深度与心尖肥厚程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肥厚型心肌病(HC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HCM和高血压各30例的MSCT表现。30例HCM患者中,左心室壁局限性肥厚28例,其中室间隔肥厚12例;室间隔合并游离壁肥厚8例;心尖肥厚5例;游离壁肥厚3例,累及前壁、左室顶部和侧壁各1例。全心肥厚2例。结果多数HCM有不同程度的心腔变形。高血压所致室间隔肥厚,多为普遍均匀性肥厚,心腔无明显形态学改变。结论①MSCT能清晰显示心脏的形态结构,可定量评价心室壁肥厚的程度和心腔大小。②MSCT能直观和全面显示HCM的病变部位。③MSCT对HCM与高血压所致左心室壁肥厚的鉴别诊断具有优良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心电图(ECG)表现与彩色多普勒(CDFI)显像对比,进一步探讨其心电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用CDFI测量34例AHCM心尖部室壁厚度,与心电图R波高度、ST段压低程度及T波倒置深度进行对比。结果 心尖部室壁的厚度与R波的高度、ST段压低程度及T波倒置深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辅助检查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等检查方法检测1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果:18例心电图显示胸前导联T波倒置呈TV4>TV5>TV3,R波振幅增高以RV4>RV3> RV5;超声心动图左室心尖室壁舒张期厚度(17.22±14.20mm)与心室间隔基底段厚度(1.07±0.23mm)之比为1.60±0.16;4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排除冠心病;6例因超声心动图不典型而行磁共振心脏成像检查后确诊。结论:标准12导联心电图显示胸前导联T波倒置伴R波增高应高度怀疑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可进一步行超声心动图或磁共振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8.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有其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的特点。临床易误诊为冠心病、心内膜下心梗、心肌炎等,本文收集几年来住院及门诊9例病人,经临床分析,提出对本病诊断的意见。心电图特征,有巨大倒置的T波。心前导联9例明显T波倒置,平均9.9mm;左心空高电压RV。+SVI平均6.6my;Q-To时间延长8例,平均0.46。巨T波倒置及Q-T时间延长反映肥厚心肌的复极障碍,故其倒立程度似应与心尖肥厚程度成正比。心脏彩色多苦勤能清楚看到心尖部及室间隔及心室游离壁增厚,为诊断本病的另一重要依据。本病诊断上只要掌握以上特点,提高警惕,结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胸前导联U波倒置的意义。方法对67例首次发病24h内,无对心电图U波有影响并发症及其它疾病者入院时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并测定其核素心肌梗死面积和核素心功能。结果67例患者U波倒置组25例,无U波倒置组42例;U波倒置组核素心梗面积为(33±7)%,左室射血分数(LVEF)(44±4)%,前1/3充盈分数(1/3FF)(0.32±0.07)%,病理性Q波导联数(2.1±1.0);而无U波倒置组核素心梗面积为(49±9)%,LVEF(35±6)%,1/3FF(0.21±0.09)%,病理性Q波导联数(3.1±1.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胸前导联U波倒置的出现预示心肌梗死面积相对较小,其LVEF亦可能>40%。  相似文献   

10.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超声诊断特点及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超声诊断特点及预后随访.方法 对27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进行1~13年(平均5.2年)随访观察.结果 27例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异常T波深置,V_(3-5)导联最为显著,重者出现巨大倒置T波≥10 mm,胸前导联R波振幅V_4>V_5>V_3,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尖部明显增厚15~37(18.0±3.3)mm,末次随访心尖部厚度(19.7 ±3.7)mm,左室心尖部厚度与左室后壁厚度比值分别为1.7±0.3和1.9±0.9,随访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随访前后未见显著差异.主要心血管事件为心房颤动,心功能Ⅲ~Ⅳ级,前壁心肌梗死及心脏猝死.结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主要依据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深置及超声心动图心尖肥厚特点作出诊断,该病进展缓慢,一般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