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目的:探讨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框架眼镜对青少年近视眼调节滞后(lag of accommodation)的差异.方法:对57例114眼10~15岁初诊的中、低度近视眼,行医学验光、角膜曲率和角膜地形图检查,根据家长意愿其中27例患者选择配戴RGPCL,30例患者配戴框架眼镜.两组在最佳矫正视力的基础上,采用低度中和动态检影法测定调节滞后量.配戴期间每3mo复查1次,1a后用同样方法再次测定调节滞后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眼调节滞后量,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 961,P=0.121).1a后,RGPCL组坚持配戴者25例50眼,调节滞后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框架眼镜组27例54眼调节滞后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58,P<0.05);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6.134,P<0.01).结论:配戴RGPCL眼调节滞后量明显小于框架眼镜,对减缓青少年近视进展可有一定作用,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 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与框架眼镜1a后在不同调节刺激下的调节滞后量的差异性。
  方法:选取年龄10~16岁的85例近视眼患者,经过双眼视功能检测、医学验光、角膜地形图检查、眼部健康检查等常规检查程序,依据检查结果及家长的依从性,选择41例配戴RGPCL,其余44例配戴框架眼镜,两组均在MPMVA (最大正镜最佳视力)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检影法进行调节滞后量的测定,在配戴期间每3mo 复查一次,1a 后在MPMVA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检影法对两组再次进行调节滞后量的测定,并比较调节滞后量的差异性。同时在配戴1 a后,对 RGPCL 组和框架眼镜组的度数增加值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初始调节滞后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1 a后, RGPCL组的调节滞后量与初始滞后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量与初始滞后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1a后,在2D,3D,4D的刺激下,两组调节滞后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的调节滞后量均随着调节刺激的增大而增加。配戴1a后,RGPCL组的度数增长小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配戴RGPCL 及框架眼镜1 a 后,在高调节刺激下, RGPCL组的调节滞后低于框架眼镜组,对延缓青少年近视的加深有一定作用,两组的调节滞后量都随着调节刺激的增大而增加,建议青少年注意阅读距离,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测量点扩散函数(PSF),对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早期与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矫正近视后明暗视下的视觉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屈光度匹配的两组中高度近视患者进行对比观察.A组为LASIK组,22例(44眼),等效球镜度为(-6.84±1.65)D,行常规LASIK;B组为RGPCL矫正组,25例(49眼),等效球镜度为(-6.43±1.59)D,给予同一材料和设计的RGPCL矫正.术前及术后3个月,对两组行3 mm和6 mm瞳孔直径下的PSF检查.对两组矫正前后组内和组间的PSF差异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结果 ①LASIK组:术后3个月,近视患者低中频率调制传递函数(MTF)值较术前下降(3 mm瞳孔直径,2.98~23.81 cpd;6 mm瞳孔直径,2.98~9.42 cpd;P均<0.01),而高频MTF值变化不明显.②RGPCL组:与戴框架眼镜时比较,3 mm瞳孔下,低中频率MT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高频率MTF值升高(18.85~37.70 cpd,P均<0.05);6 mm瞳孔时,各空间频率(2.98~37.70 cpd)MTF值均有上升.③无论瞳孔大小,RGPCL组各空间频率MTF值变化均明显大于LASIK组(P均<0.05).结论 LASIK手术后早期患者视觉质量存在不同程度下降,而配戴RGPCL可改善患者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4.
配戴眼镜与接触镜对于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 ,青少年近视发病率不断提高 ,且发生年龄提前 ,已成为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视眼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1 - 2 6 ] 。关于近视眼形成机制 ,新的形觉剥夺学说的提出对于传统的调节学说以及近视眼防治工作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眼镜仍然是近视眼最主要的矫正工具。双光眼镜对近视眼发展的影响已进行多年 [7] ,近来渐进多焦点镜片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es,PAL)对于近视进展的作用研究增多 [1 1 ,1 7,2 1 ]。角膜接触镜 (contact lens,CL)特别是亲水性 CL(soft CL ,SCL )配戴者不断增多。角膜矫形术 (orthokera-tology,OK)的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和软性角膜接触镜(SCL)对角膜组织的影响.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高度近视患者60例,30例配戴RGPCL,30例配戴SCL.在配戴3、6、12个月后,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两组患者的中央角膜和周边角膜上皮层、上皮下Langerhans细胞、神经纤维、角膜基质层、角膜内皮细胞及角膜厚度的变化.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戴镜1年后,SCL组中央角膜表层细胞密度低于RGPCL组(F=4.262,P<0.05),上皮层可见微小囊泡及类似角膜营养不良的角膜小滴,上皮下Langerhans细胞密度及神经纤维曲折度均大于RGPCL组(F=5.362,P<0.05;F=-14.910,P<0.05).SCL组中央角膜浅基质层细胞密度低于RGPCL组(P<0.05),基质层中各层白色点状物密度均高于RGPCL组(P<0.05).SCL组内皮细胞形态变化较RGPCL组明显,但两组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L组中央角膜上皮层厚度小于RGPCL组(F=-2.061,P<0.05).同一戴镜组内各个观察指标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GPCL配戴者角膜上皮细胞、前基质细胞、内皮细胞、Langerhans细胞及神经纤维的变化均轻于SCL配戴者,提示RGPCL的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和调节滞后的改变.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在视光门诊规范验配、随诊、配戴角膜塑形镜者15例作为观察组,框架眼镜者1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WAM-5500)测量两组在0~4 D的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应的调节微波动幅度、调节滞后值和调节误差指数.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在0、1、2、3、4D调节刺激下,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微波动幅度均大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4、3.277、2.365、2.179、2.591,P均<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滞后值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在2,3和4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8,-2.244,-2.098,P均<0.05);而在0和1 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4、-1.758,P>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误差指数小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8,P<0.05).结论 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增大;在高调节需求时,调节滞后值减小,这为其延缓近视的进展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青少年近视患者应用角膜塑形镜矫治调节反应的改变。方法 110例青少年近视分为两组,角膜塑形镜组55例和框架眼镜组55例。应用分光检影设备对两组患者初次戴镜,及戴镜12月后双眼调节反应进行测定,同时计算调节滞后量,并统计分析。结果初次戴镜,角膜塑形镜组调节反应改变及调节滞后,同框架眼镜组相较差异不显著,P>0.05。戴镜12月后,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眼镜组比较,调节反应改变和调节滞后均有明显差异,P<0.05。戴镜12月后同初次戴镜相较,角膜塑形镜组调节反应改变及调节滞后无显著差异,框架眼镜组则差异明显,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应用角膜塑形镜矫治,调节反应的改变明显大于应用框架眼镜矫治,而调节滞后低于框架眼镜矫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和调节滞后的改变。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在视光门诊规范验配、随诊、配戴角膜塑形镜者15例作为观察组,框架眼镜者1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WAM-5500) 测量两组在0~4 D的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应的调节微波动幅度、调节滞后值和调节误差指数。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在0、1、2、3、4 D调节刺激下,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微波动幅度均大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4、3.277、2.365、2.179、2.591,P均<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滞后值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在2,3和4 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8,-2.244,-2.098,P均<0.05);而在0和1 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4、-1.758,P>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误差指数小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8,P<0.05)。结论 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增大;在高调节需求时,调节滞后值减小,这为其延缓近视的进展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跨上皮快速交联术联合术后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治疗圆锥角膜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 2014-10/2015-10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确诊为进展性圆锥角膜并进行跨上皮快速角膜交联术联合术后配戴RGPCL的患者16例25眼,平均年龄25.31±5.92岁,术前最大角膜曲率为58.96±6.76D,角膜最薄点厚度为439.52±53.24μm。使用核黄素及45mW/cm2紫外光照射进行跨上皮快速交联,总能量7.2J/cm2,术后配戴RGPCL。术后随访3~6a,平均52.44±11.39mo,观察患者治疗前后BCVA(配戴RGPCL)、平坦子午线角膜曲率(K1)、陡峭子午线角膜曲率(K2)、最大角膜曲率(Kmax)、角膜屈光力(MPP)、角膜前后表面膨隆状态评价参数包括BCVf、BCVb、前表面曲率不对称指数(SIf)、后表面曲率不对称指数(SIb)、圆锥角膜前表面最高点(KVf)、圆锥角膜后表面最高点(KVb)、角膜最薄处厚度(ThkMin)、晶状体混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术中并发症,术后1d均有轻微刺痛伴异物感,轻微畏光流泪; 2例2眼患者术后1d摘绷带镜后角膜上皮小片脱失,重新戴绷带镜3d后上皮愈合; 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晶状体混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无差异(P>0.05); 术后BCVA(配戴RGPCL)较术前BCVA明显改善,术后Kmax、SIf、KVf、BCVf、BCVb均较术前降低(P<0.05)。

结论:跨上皮快速角膜交联术联合RGPCL治疗圆锥角膜能有效且安全控制圆锥角膜进展,长期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与框架眼镜对高度近视和散光的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惠州爱尔眼科医院视光与小儿眼科门诊验配RGPCL且连续配戴1个月以上并在配戴RGPCL前连续配戴框架眼镜1个月以上的患者41例(75眼),其中高度近视眼38眼(高度近视组),高度散光眼37眼(高度散光组)。分别比较2组组内配戴框架眼镜和RGPCL的矫正效果。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41例(75眼)均成功验配RGPCL。高度近视组配戴RGPCL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5.02±0.16,而配戴框架眼镜BCVA为4.91±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04,P=0.001),其中13眼BCVA在配戴RGPCL后提高2行至2行以上,1眼视力下降。高度散光组配戴RGPCL的BCVA为4.95±0.10,而配戴框架眼镜的BCVA为4.83±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31,P=0.001),其中12眼BCVA在RGPCL的配戴下提高2行至2行以上。结论:配戴RGPCL在矫正高度近视与散光的视力效果方面优于框架眼镜,具有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配戴者的性别、年龄、屈光状态等相关因素的特征,为临床验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1999年8月至2009年10月成功验配RGPCL的882例患者资料,分析所有患者的性别分布情况,并对其中资料完整的820例(1469眼)验配者的年龄分布和屈光状态进行分析。年龄分组:40岁以下每10岁分为一组,41岁及以上为一组;屈光状态分组:球镜屈光度按低度、中度、高度、超高度近视及远视分组,散光以-0.50--2.00D、-2.25~-5.00D、〉-5.00D分组。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882例RGPCL配戴者中,男性304例(占34.5%),女性578例(占65.5%),男女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0.24,P=0.00)。资料完整的820位配戴者中,屈光参差者312例(占38.1%),屈光参差范同2.50~25.0D,主要集中在11~20岁组。年龄范围为3~66岁,平均19.4岁。各年龄阶段配戴者眼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5.1,P=0.00)。对1469眼的球镜屈光度进行分组分析:低度近视组195眼(占13.3%),中度近视组374跟(占25.5%),高度近视组364眼(占24.8%),超高度近视组446眼(占30.4%),远视等混合组90眼(占6.1%),各组眼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5.1,P=0.00),配戴者主要集中在中、高及超高度近视组。本组散光有1058眼(占72.0%),范围-0.50--11.50D,主要集中在11~20岁组,各组散光眼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7.6,P=0.00)。结论屈光不正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屈光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对RGPCL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刘波  汪辉 《眼视光学杂志》2010,12(3):218-220
目的比较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渐进多焦镜、单光眼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延缓作用。方法青少年近视患者85例(170眼),年龄9~14岁,屈光度-1.00~4.OHDD。将这些患者分为3组给予不同矫正方式:RGPCL组30例,散光均低于1/2球镜;渐进镜组30例,均为近距内隐斜伴调节滞后≥+0.25D;单光镜对照组25例。3组患者基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要求每日配戴6h以上。戴镜前和戴镜后1年,对各组眼生物参数进行测量和比较。对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等变化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随访1年后.3组近视患者的等效屈光度均有增长的趋势,RGPCL组增长(-0.48±0.42)D,渐进镜组增长(-0.54±0.36)D,单光镜组增长(-0.93±0.53)D,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36,,P=0.01),其中单光镜组屈光度增加最多。3组患者的眼轴均有增长,角膜曲率均有变平的趋势,前房深度均有增加,品状体厚度也有变薄的趋势,但各组间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光框架眼镜比较,RGPCL有延缓近视进展的作用,渐进多焦镜能延缓近距内隐斜患者的近视增长,但两者均不能阻止近视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波前像差仪测量球面与非球面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对全眼像差的影响。方法24例(48眼)近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例,按照两阶段交叉设计:一组先配戴美康镜片(球面设计),另一组先配戴美尼康镜片(非球面设计),日戴1个月后测量戴镜时的全眼像差,之后停戴1个月,更换另一种镜片继续日戴1个月后再次测量戴镜时的像差。对配戴两种镜片时的像差值进行交叉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配戴两种不同设计的镜片时,全眼总像差均方根(RMS)值分别为(0.439±0.183)μm和(0.42714).19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配戴两种不同设计的镜片时,单项像差中离焦(F=56.175,P〈0.01)、垂直散光(F=4.263,P=0.029)和四叶草(F=3.410,P=0.037)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配戴美尼康镜片的离焦数值高于美康,垂直散光、四叶草反之。其他各项像差值在两种镜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近视眼配戴球面及非球面设计的RGPCL时的像差值无显著差异,但非球面镜片形成的“偏负泪液镜”可造成更多的正性离焦,同时,非球面设计镜片相对球面镜片可更好地控制散光及某些高阶像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并比较屈光不正患者分别配戴框架眼镜和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时的对比敏感度功能.评价后者视觉矫正质量。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屈光不正患者56名(100眼),近视度数为一1.00一13.00D,散光为0.50~3.75D,每只受试眼前后分别采用框架眼镜和RGPCL矫正.采用logMAR视力表检查两种方法矫正后的最佳矫正视力,使用CSV.1000E检测两种矫正方法在无眩光和有眩光下的对比敏感度功能(CSF),绘出CSF曲线,计算CSF曲线下面积(AULCSF)。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矫正方法下的最佳矫正视力、各空间频率下的CSF值及AULCSF。结果配戴框架眼镜和RGPCL的最佳矫正logMAR视力分别为0.019±0.032,0.004±0.01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P〈O.01)。在无眩光和有眩光状态下,RGPCL矫正时的CSF曲线在各个空间频率下都高于框架眼镜,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框架眼镜和RGPCL矫正时的AULCSF在无眩光时分别是1.171±0.028和1.344±0.018,有眩光时为1.143±0.022和1.268±0.025,两种状态下两种矫正方法的AULCSF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f=-4.03、-3.13,P〈O.01)。结论RGPCL矫正屈光不正不仅可以提供更好的视力,还可以在各个空间频段提高对比敏感度,为患者提供最佳质量的视网膜光学成像,提高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Menicon-Z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控制青少年进展性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选取18岁以下近视患者76例(148跟),按近视度分为4组(-0.50~-3.00 D,-3.25~-6.00 D,-6.25~-9.00 D,9.25~-20.00 D),分析配戴RGPCL(15.2±5.2)个月后的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地形图参数、年近视增长幅度及眼轴长度等项目的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RGPCL控制青少年进展性近视的效果.结果 配戴RGPCL后平曲率(FK)、陡曲率(SK)值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0,P<0.01;t=7.76,P<0.01);面球镜度、散光、眼轴长度变化不明显;同原近视增长幅度[(-1.10±0.53)D/年]比较,配戴RGPCL后近视增幅[(-0.00±0.47)D/年]显著降低(t=-13.95,P<0.01).不同近视程度组间比较,配戴RGPCL前后近视增长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4,P<0.01),较高近视度患者配戴RGPCL近视增长幅度最小.结论 长期配戴Menicon-Z RGPCL安全性高,并能有效地延缓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近视度、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尤其是对较高近视度者控制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Menicon-Z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控制青少年进展性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选取18岁以下近视患者76例(148眼),按近视度分为4组(-0.50~-3.00 D,-3.25~-6.00 D,-6.25~-9.00 D,9.25~-20.00 D),分析配戴RGPCL(15.2±5.2)个月后的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地形图参数、年近视增长幅度及眼轴长度等项目的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RGPCL控制青少年进展性近视的效果.结果 配戴RGPCL后平曲率(FK)、陡曲率(SK)值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0,P<0.01;t=7.76,P<0.01);而球镜度、散光度、眼轴长度变化不明显;同原近视增长幅度[(-1.10±0.53)D/年]比较,配戴RGPCL后近视增幅[(-0.00±0.47)D/年]显著降低(t=-13.9S,P<0.01).不同近视程度组间比较,配戴RGPCL前后近视增长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4,P<0.01),较高近视度患者配戴RGPCL后近视增长幅度较小.结论 长期配戴Menicon-Z RGPCL安全性高,并能有效地延缓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近视度、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尤其是对较高近视度者控制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后表面复曲面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BSTRGPCL)矫正高度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其对角膜地形图的影响。方法选择高度角膜散光患者31例(54眼),经自动验光仪验光、客观检影、综合验光仪验光和角膜地形图检查,记录综合验光仪所得最佳矫正视力(BCVA),确认角膜散光与整体散光基本一致,根据2/3散光原则定制BSTRGPCL。戴镜1个月后复查,观察配适和眼表并发症情况,记录BCVA和角膜地形罔变化。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x2检验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戴镜后1个月.所有患者配适良好,无严重眼表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配戴BSTRGPCL的视力较框架眼镜视力有明显提高,39眼(72122%)的BCVA≥1.0.例数显著多于框架眼镜矫正时(18眼,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38,P=0.00)。戴镜1个月后,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表面不对称性指数分别为13.66±0.21和0.36±0.18,较戴镜前无明显变化(t=1.01,P=0.32;t=1.40,P=0.17);最大角膜曲率为(47.72±2.12)D,较戴镜前明显变低(t=2.42,P=0.02),最小角膜曲率为(42.70±2.04)D,无明显变化(t=0.05,P=0.97)。结论BSTRGPCL矫正高度角膜散光配适良好,可获得较理想的矫正视力,短期配戴可使最大角膜曲率降低.但角膜规则性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