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吕林;王凤云;唐旭东;王静;黄穗平;康楠;陈婷;王晓鸽;朱恩林 《中医杂志》2015,56(14):1174-1177
从细胞内质网角度探讨中医脾主运化、脾主统血理论的科学内涵。介绍内质网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种因素导致内质网应激产生的结果,从脾主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主统血角度分别阐释中医方面的理论认识,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体系进行分析,认为内质网与中医脾的藏象功能联系最大,内质网应激是脾虚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6.
根据脏象学说理论,从脾与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特点出发,分析脾与胃病的主要病理特点,证候类型及其相关性,以指导理论学习和临床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7.
对“脾主升清”溯源澄流 ,指出萌芽于《黄帝内经》 ,初步发展于金元 ,临床丰富于明清 ,系统归纳于现代。“脾主升清”源于阳气升发与脾气散精之论。东垣详述其理 ,明清医家繁衍于临床 ,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认为 ,金元时 ,张元素开“补脾气佐风药”之先河 ;李东桓创“补中气升清阳”之大法。明清时 ,医家颇有发挥 ,喻嘉言详病机阐发升清 ,张景岳治重危力主升举 ,黄元御阐经旨纵论升降 ,叶天士重胃阴不忘升脾 ,张锡纯论大气巧升拟升陷 相似文献
8.
9.
<正>脾主升清是指脾有吸收水谷精微并上输到心、肺、头目及固定内脏位置的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李东垣释之曰:"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于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营养气血者也。"并据此创立了"补中气、升清阳"之法,其所著《脾胃论》载方63首,而应用升清法则 相似文献
10.
对“脾主升清”源澄流,指出萌芽于《黄内经》,初步发展于金元,临床丰富于明清,系统归纳于现代。“脾主升清”源于阳气升发与脾气散精之论。东垣详述其理,明清医家繁衍于临床,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认为,金元时,张元素开“补脾气佐风药”之先河;东东醒创“补中气升清阳”之大法,明清时,医家颇有发挥,喻嘉言详病机阐发升清,张景岳治重危力主升举,黄元御经旨纵论升降,叶天士重胃阴不育升脾、张纯论大气巧升拟升陷。 相似文献
11.
12.
13.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因机体多种物质代谢紊乱而产生的证候群,以血脂紊乱、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糖耐量异常及胰岛素抵抗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改变,MS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患病人群亦趋于年轻化,是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脂血症、肝硬化及某些癌症等多种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中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被公认的重要致病因素,目前关于MS及其各个组分的发病机制尚未被充分认识。代谢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饮食适宜、情志失调、过逸少动、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中医学者从痰瘀等病理因素、肝脾肾等脏腑功能、气血作用、情志因素等多角度研究了MS的发病机制。而气作为构成机体的基本物质,气化作用与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密切相关。MS的发生与机体内气机的升降出入及伴随而发生的形气转化的气化功能失常关系密切。气归于五脏分别称之为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五脏之气"与参与机体水谷精微的生成、输布及排泄的全过程。该文从"五脏之气"出发,以产生的痰浊、瘀血、水饮等为病理因素探讨MS的发病机制,以冀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从细胞层面探究气不摄血证ITP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就诊的ITP确诊患者42例,依据中医证候积分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同时纳入26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Th1、Th2、Th17、Treg、Breg细胞的表达比例变化情况,并对上述免疫细胞的表达与中医证候积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气不摄血证ITP患者Breg与Th17细胞的表达比例下降,Th1细胞的表达比例上升(P0.05),Th1/Th2呈Th1型(P0.05),Treg与Th2细胞的表达以及Th17/Treg比值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轻度组(P0.05)、中度组(P0.05)、重度组(P0.05)的Breg细胞的表达显著降低,Th1细胞的表达和Th1/Th2比值显著升高,Treg、Th2以及Th17细胞的表达、Th17/Treg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度组与重度组Breg细胞的表达显著低于轻度组(P0.05),其他免疫细胞的表达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组上述免疫细胞细胞的表达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re细胞的表达与中医证候积分具有负相关性(r=-0.488,P=0.001),其余免疫细胞无相关性。结论:气不摄血证IT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表现为Th1细胞表达增加导致Th1/Th2失衡。Th17与Breg细胞表达水平下降。Breg细胞表达水平可能反映了气不摄血证患者的气虚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推拿敷贴治疗小儿脾失健运型厌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50例脾失健运型厌食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健胃消食口服液口服,治疗组给予推拿配合敷贴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患儿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及2组的临床总疗效。结果:2组患儿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总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为86.67%,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推拿敷贴治疗小儿脾失健运型厌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1)
目的:观察健脾燥湿汤在胆囊切除术后慢性腹泻脾虚湿盛证的应用效果,优化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1月门诊收治的90例胆囊切除术后慢性腹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治疗方法差异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蒙脱石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健脾燥湿汤加减治疗,30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症状疗效及近远期临床疗效,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的腹泻疗效与临床疗效分别为88.89%∶64.44%,88.89%∶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16和6.728,均P0.05),观察组随访复发4例(8.89%),对照组复发14例(31.11%),两组患者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44,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CD3、CD4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CD8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健脾燥湿汤能够提升胆囊切除术后慢性腹泻脾虚湿盛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数值,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改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远期复发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18.
19.
吕爱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3):13-15
从脾气虚证诊断的历史渊源入手,分析了目前脾气虚证研究现状中存在的证名概念和证侯表现模糊、动物模型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为了深入研究脾气虚证,必须严格规范本证的概念,改进和完善动物模型的研制及坚持动物实验科研设计的合理性,多学科研究等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20.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7)
肾病综合征病因为外感和内伤。外感是指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伤及肾脏,还可通过传变由表入里、由上而下,逐渐波及肾脏。内伤致病因素主要是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累过度等。病机为脾肾两虚,水湿瘀血互结则影响各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以运脾化湿、健脾温阳、调理脾胃升降、疏肝行气之治法,从脾论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