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足三里"对单纯性肥胖小鼠的减肥效应和脂肪组织中IL-6、TNF-α与MCP-1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选用30只刚断乳的健康清洁级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挑选6只普通饲料喂养组为正常组,另一组24只高脂饲料喂养,将造模成功的1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埋线组。比较各组小鼠体重、体脂、血脂、血糖等相关指标的差异,用HE染色观察比较各组小鼠脂肪的形态学差异,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脂肪IL-6、TNF-α与MCP-1表达变化。结果治疗后,埋线组小鼠体重下降明显,内脏脂肪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明显。血脂方面,埋线组与模型组相比,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含量含量均显著降低。埋线组小鼠脂肪组织IL-6、TNF-α、MCP-1的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穴位埋线"足三里"可以降低肥胖小鼠的体重,降低小鼠内脏脂肪含量和血脂、血糖水平,抑制肥胖小鼠脂肪组织炎症因子IL-6-mRNA、TNF-α-mRNA与MCP-1-mRNA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达到减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抗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作用及对脂肪组织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40只刚断乳的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挑选8只普通饲料喂养为正常组,另一组32只高脂饲料喂养,将造模成功的1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比较各组小鼠体重、体脂、血脂等相关指标的差异,用HE染色观察比较各组小鼠脂肪的形态学差异,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小鼠脂肪组织中IL-6、TNF-α与MCP-1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体重、内脏脂肪量下降明显;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脂肪组织IL-6、TNF-α、MCP-1的mRNA表达水平亦显著下降。结论:电针可以降低肥胖小鼠的体重、体脂,血脂,抑制肥胖小鼠脂肪组织炎症因子IL-6、TNF-α、MCP-1 mRNA的表达,改善肥胖小鼠炎症反应状态,从而实现减肥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足三里""丰隆"穴位埋线对肥胖小鼠附睾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探讨穴位埋线减重的作用机制.方法:从30只雄性C57BL/6小鼠中随机选取10只予普通饲料喂养,剩余20只予高脂饲料喂养制备肥胖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6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埋线组,每组8只,从普通饲料喂养的小鼠中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组.造模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层次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大鼠体重、Lee's指数、血脂及瘦素的影响。方法 1月龄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30只。正常组予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予高脂饲料喂养。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高脂模型组、肌肉层埋线组、脂肪层埋线组各10只。不同层次穴位埋线治疗后,比较各组大鼠治疗前后体重、Lee's指数的变化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CHO)、甘油三脂(TG)及血清瘦素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体重:脂肪层埋线组和肌肉层埋线组体重均明显降低(P0.05),但脂肪层埋线组降低较明显(P0.05);Lee's指数:脂肪层埋线组明显降低(P0.05),肌肉层埋线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LDL:各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O:脂肪层埋线组与正常组比较有降低趋势(P0.05),其余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TG:模型组、脂肪层埋线组与正常组比较、肌肉层埋线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瘦素表达:脂肪层埋线组明显优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能有效减轻肥胖大鼠体重,脂肪层埋线组、肌肉层埋线组在调节血脂的CHO、TG方面有下降趋势;脂肪层穴位埋线在减轻体重、Lee's指数方面疗效较好可能是因为促进瘦素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层次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大鼠肥胖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高脂饮食复制单纯性肥胖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3组,按埋线的不同层次分别命名为脂肪层组、肌肉层组和混合层组。脂肪层组埋线于脂肪层,肌肉层组埋线于肌肉层,混合层组埋线在脂肪层与肌肉层交替进行。3组均取中脘穴及天枢穴行埋线治疗,频率每周1次,连续4周。治疗结束后比较各组大鼠体重、Lee’s指数、脂肪系数、脂肪细胞数量与形态,并检测血脂、血糖各项指标。结果:穴位埋线治疗后,3个埋线组大鼠的体重及Lee’s指数均低于肥胖对照组(均P0.01)。肥胖对照组的血脂及血糖水平较正常大鼠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3个埋线组大鼠的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下降(P0.05),低密度脂蛋白及血糖显著降低(P0.01),脂肪层与混合层埋线组的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P0.01)。白色脂肪系数与棕色脂肪系数的比较,肥胖对照组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治疗后,肌肉层埋线组的白色脂肪系数较模型组下降(P0.05);3个埋线组大鼠的棕色脂肪系数均下降(P0.05),其中混合层埋线组下降显著(P0.01),3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肥胖对照组大鼠白色脂肪细胞及棕色脂肪细胞计数与大小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3个埋线组大鼠的上述参数与肥胖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脂肪细胞HE染色切片可见肥胖大鼠脂肪细胞增大,治疗后脂肪细胞形态变小。结论:穴位埋线可降低肥胖模型大鼠体重、Lee’s指数、血清TC/TG/LDL-C和血糖水平、升高HDL-C水平以及减少脂肪含量、改变脂肪形态,从而达到减肥和调节糖、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3种层次穴位埋线减肥效果无显著差异,但混合层埋线对调节糖、脂代谢紊乱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电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验证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同时将电针及穴位埋线进行优化组合,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及电针结合埋线组,3个疗程后总结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肥胖指标(腰围、臀围、股围、体重、体重指数、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含量)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各项肥胖指标明显下降,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电针结合埋线减肥临床总疗效优于单纯埋线。结论:埋线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有效方法,电针结合埋线在降低腰围、BMI、FAT、VFA等指标上有显著作用,整体疗效优于单纯埋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藏药柳茶水提物对单纯性肥胖小鼠的降脂效果,为藏药柳茶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5只SD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高脂饲料组20只建模。建模成功后高脂饲料组分为模型组、高、中、低剂量组,每组5只。除模型组外,各组给予不同浓度的柳茶水提物进行灌胃治疗,每日1次,6周后解剖,记录并观察不同浓度的藏药柳茶提取物对单纯性肥胖小鼠体重、体脂、脂肪量和脂肪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治疗前高脂饲料组小鼠体重高于对照组小鼠体重的60%,表明建模成功。治疗后各组间比较,高、中、低组剂量组均可使单纯性肥胖小鼠体重、体脂和脂肪量降低,脂肪细胞直径减小(P<0.05)。结论:藏药柳茶水提物对单纯性肥胖小鼠具有明显的降脂效果,以柳茶水提物中剂量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藏药柳茶水提物对单纯性肥胖小鼠的降脂效果,为藏药柳茶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5只SD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高脂饲料组20只建模。建模成功后高脂饲料组分为模型组、高、中、低剂量组,每组5只。除模型组外,各组给予不同浓度的柳茶水提物进行灌胃治疗,每日1次,6周后解剖,记录并观察不同浓度的藏药柳茶提取物对单纯性肥胖小鼠体重、体脂、脂肪量和脂肪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治疗前高脂饲料组小鼠体重高于对照组小鼠体重的60%,表明建模成功。治疗后各组间比较,高、中、低组剂量组均可使单纯性肥胖小鼠体重、体脂和脂肪量降低,脂肪细胞直径减小(P0.05)。结论:藏药柳茶水提物对单纯性肥胖小鼠具有明显的降脂效果,以柳茶水提物中剂量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脾益气针法对肥胖鼠减肥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C57BL/6小鼠,随机选取6只作为正常组,余鼠饲以高脂饮食。8周后,将肥胖鼠分成模型组、针刺14天组和针刺21天组。针刺组针刺天枢、关元、足三里及三阴交,施以补法干预,得气后接通电针。观察比较各组小鼠体重、Lee's指数及附睾周围脂肪湿重差异,运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体内血清瘦素及脂联素含量变化,并通过HE染色观察附睾周围脂肪细胞形态的改变。结果模型组体重、Lee's指数及附睾周围脂肪湿重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针刺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血清瘦素及脂联素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针刺组血清瘦素及脂联素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附睾周围脂肪的体积显著大于正常组(P0.01),针刺组脂肪细胞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0.01);针刺21天组血清瘦素及脂联素含量明显高于针刺14天组(P0.05)。结论健脾益气针法治疗肥胖,疗效确切,显著提高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进而达到促进脂肪代谢、减肥消脂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对肥胖大鼠脂肪组织M1型巨噬细胞及IL-6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肥胖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8只。予"双侧足三里、阴陵泉、丰隆、天枢、中脘及关元"等穴位针刺,30 min/次/d,每5 d暂停1次,共30 d,并记录每周体质量。治疗结束后,分离各组大鼠的肾周脂肪、肠周脂肪及附睾脂肪等内脏脂肪,并记录其湿重。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脂肪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及IL-6蛋白的表达;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附睾脂肪组织形态。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内脏脂肪湿重、iNOS及IL-6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脂肪细胞平均面积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的体质量、内脏脂肪湿重、iNOS及IL-6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脂肪细胞平均面积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刺能降低肥胖大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腹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内脏及皮下脂肪厚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半随机单盲法,将12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选择中脘及单侧的天枢、大横、阴陵泉、带脉、丰隆穴进行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治疗手法与观察组相同,但埋线针内不放入羊肠线。每周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体重、腰围、内脏脂肪、皮下脂肪厚度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体重、BMI、腰围、肾被膜脂肪厚度、脐旁左和脐旁右皮下脂肪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上皮下脂肪厚度、肝前脂肪厚度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改善腹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重、腰围、BMI有效,并且能减少肾被膜、脐周(脐旁左、脐旁右)的脂肪堆积,促进内脏及皮下脂肪分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对肥胖小鼠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中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40只刚断乳的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挑选8只普通饲料喂养为正常组,另一组32只高脂饲料喂养造模,将造模成功的1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各8只)。比较各组小鼠体重、体脂、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异,用HE染色观察比较各组小鼠肝脏的形态学差异,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组织中FAS、SREBP-1c mRNA表达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肝脏pAMPK/AMPK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的体重、内脏脂肪重量、肝指数、ALT、AST均显著降低。HE染色结果显示,电针组小鼠肝脏组织形态恢复与正常组相近。电针组肝脏FAS、SREBP-1c mRNA的表达量显著下降。电针使AMPK磷酸化水平显著提高,激活AMPK的活性。结论电针通过增强AMPK的活性,抑制SREBP-1c和FAS的表达,有效的改善肥胖小鼠肝脏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肝脏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5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35只)。造模组给予持续高脂饮食喂养16周制备肥胖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非穴位组和穴位组,每组10只。穴位组选取"关元""足三里""胰俞"进行针刺,非穴位组于距离尾根0.5cm和1cm处针刺,每次15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8周。空白组继续给予普通饲料喂养8周,余组继续给予高脂饮食喂养8周。分别于第0、4、8、12、16、20、24周测量各组小鼠体质量。于第24周干预结束后取材,测量小鼠白色脂肪组织(附睾白色脂肪和肾周白色脂肪)及肝脏质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肝组织匀浆测定小鼠丙二醇(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肝组织形态;Western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表达。结果:实验第16周(干预前),模型组、穴位组和非穴位组小鼠体质量均高于空白组(P<0.05);实验第24周(干预结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不同性别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女组30例,男组30例,均采用穴位埋线治疗,两组所用穴位相同,15天治疗1次,4次为1疗程,两个月后观察疗效,并对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体脂肪率、血脂四项进行评估。结果:女性组总有效率(89.28%)与男性组总有效率(92.59%)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治疗后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体脂肪率、TG、TC、LDL均明显下降(P<0.05),HDL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前后体重差值、BMI差值、腰围差值、臀围差值、体脂肪率差值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TC、TG、LDL、HDL差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对不同性别的单纯性肥胖患者均有效,目前尚不能证明两者间存在差异,埋线可有效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各项指标,其中对男性体重、体重指数的改善较好,对女性腰围、臀围、体脂肪率的改善较好,血脂的改善目前尚不具可比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穴位与非穴位针刺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白色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C 57 BL/6小鼠随机抽取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40只给予持续高脂饮食造模16周,将30只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非穴位组、穴位组,每组10只,继续给予高脂饮食喂养8周。正常组继续给予普通饲料喂养8周。自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穴位组小鼠针刺"关元""足三里""胃脘下俞",非穴位组针刺尾部2个非穴位,每日1次,每次针刺15 min,连续治疗8周。于造模成功后及末次治疗后第2天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眼眶采血,检测小鼠血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附睾白色脂肪组织形态,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 PCR)检测小鼠附睾白色脂肪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esis,i NOS)和CD 206 m RNA表达情况,免疫组化(IHC)检测附睾白色脂肪组织中i NOS和CD 206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非穴位组、穴位组小鼠在喂养第16周和第24周时体质量均明显上升(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穴位组小鼠在第24周时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G、TC明显上升(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非穴位组TC明显降低(P0.05),穴位组TG、TC明显降低(均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非穴位组小鼠脂肪组织中MCP-1、TNF-α、IL-6、i NOS m RNA的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IL-10、CD 206 m RNA的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穴位组脂肪组织中MCP-1、TNF-α、IL-6、i NOS m RNA的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IL-10、CD 206 m RNA的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HE染色可见:正常组脂肪组织呈蜂窝状结构,由大量单泡脂肪细胞构成,脂肪细胞呈多边形或圆形,呈空泡状;模型组脂肪细胞明显增大且脂肪细胞大小不规则,细胞间隙变大;穴位组脂肪细胞变小,细胞间隙变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非穴位组小鼠脂肪组织中i NO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CD206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穴位组脂肪组织中i NOS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CD206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针刺"关元""足三里""胃脘下俞"穴可通过影响白色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极化改善肥胖小鼠脂肪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大鼠减肥的机理。方法:将40只SD大鼠造模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肥胖对照组及埋线治疗组。埋线治疗组用"0000"号羊肠线埋入天枢穴、中脘穴、脾俞穴,每10d埋线治疗1次,30d为1个疗程。观察并比较3组大鼠每组每日摄食量、饮水量及每周体重的变化以及观察肾周围脂肪的湿重。结论:埋线疗法可以降低肥胖大鼠已增加的脂肪堆积量,减少肥胖大鼠血清瘦素的表达,其通过调节动物的摄食行为和脂肪代谢,从而刺激下丘脑中枢机制来达到减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减肥的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120只,随机选12只作为正常组,其余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制备单纯肥胖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6只肥胖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埋线组,各12只.电针组和埋线组均取"后三里""天枢""脾俞"穴,分别给予电针和穴位埋线干预,电针每天1次,埋线7 d 1次.15 d后,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检测肝脏脂蛋白脂酶(LPL)和肝脂酶(HL)活性,脂肪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mRNA表达.结果:干预后,电针组和埋线组体质量及增加体质量均低于模型组(均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TC、LDL-C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肝脏LPL、HL活性下降(P<0.05,P<0.01),脂肪组织PPAR-7γ mRNA表达水平减弱(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埋线组血清TC均下降(P<0.05,P<0.01),LDL-C水平亦下降(P<0.01,P<0.05),TG水平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LPL活性有所升高(P<0.01,P<0.05),HL活性亦升高(均P<0.01),脂肪PPAR-r mRNA表达水平升高(均P<0.01).结论:电针和穴位埋线可通过提高脂肪PPAR-γmRNA的表达,增强肝脏LPL和HL活性,降低血清TC和LDL-C水平,从而达到减肥和调节脂质代谢紊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顾鸿  杨孝芳  杨涛 《河南中医》2009,29(8):761-763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吗啡戒断大鼠RB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东莨菪碱治疗组(简称药物组)、穴位埋线组(简称穴埋组),每组10只,通过腹部皮下注射盐酸吗啡建立大鼠吗啡急性成瘾模型,通过纳络酮进行催瘾,根据评分表对戒断症状进行评分。统计分析各组数据。结果:穴位埋线组RBC免疫黏附功能明显增高,戒断症状明显改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药物组与穴位埋线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足三里、关元穴位埋线通过增强Mor戒断大鼠的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改善戒断症状和体重,促进机体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血清瘦素及脂联素的影响,探讨穴位埋线治疗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穴位埋线组,每组8只,以高脂饮食喂养12周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造模结束后穴位埋线组选用气海、中脘、天枢(双)穴位埋线治疗8周;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瘦素水平显著升高,血清脂联素显著降低;应用穴位埋线治疗后,大鼠血清瘦素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血清脂联素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结论:穴位埋线可通过调节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瘦素和脂联素含量,改善肝细胞脂肪变,这可能是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疗法对双肾脂肪细胞形态及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影响作用.方法 从80只SD大鼠中选取体重相近大鼠7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针灸治疗组、埋线治疗组、中药治疗组、综合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营养肥胖造模方法复制肥胖模型大鼠,干预前、后,检测各组大鼠双肾脂肪细胞形态变化及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结果 ①形态观察结果:模型对照组双肾脂肪细胞体积大于正常对照组,综合疗法组与模型治疗组比较,细胞形态缩小,脂肪细胞数减少;②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检测结果:模型对照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综合治疗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模型治疗组(P<0.01),与针灸治疗组及穴位埋线治疗组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综合治疗较其他治疗方法比较具有更好减肥降脂功效,其减肥作用可能与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