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经文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Gianturco-RoubinⅡ(GRⅡ)型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方法和结果 在成功植入GRⅡ型支架后6个月行血管造影,对20例患者的22条支架内再狭窄血管再次行PTCA术.手术成功率为96%(21/22),4例完全闭塞病变中有1例失败是因导丝不能通过闭塞处.无死亡,无急性或亚急性闭塞并发症.定量血管造影显示:平均最狭窄处血管直径从(0.85±0.34)mm增加到(2.32±0.41)mm,平均狭窄程度由(71±16)%下降至(18±12)%,而手术前后支架本身变化不明显.结论 重复PTCA术治疗GRⅡ型支架内再狭窄,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管腔扩大的原理主要为动脉样硬化班块组织被挤出支架.  相似文献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作为一种微创、安全及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股腘动脉ASO治疗,但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临床预后。支架内再狭窄问题依然是支架应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对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及最新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对支架内再狭窄防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股总动脉(common femoral artery, CFA)内膜切除联合腔内治疗下肢动脉多节段狭窄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对于累及CFA和股浅动脉(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SFA)及股深动脉(femoral profound artery, FPA)起始处的多节段狭窄闭塞病变的65条肢体(61例);同期采用CFA内膜切除和腔内技术治疗髂动脉(iliac artery,IA)、SFA、腘动脉及膝下动脉的复合术式进行处理。判定技术和血流动力学的成功,术后第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和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统计初次通畅率和二次通畅率。 结果 所有手术操作都取得了成功,ABI由术前的0.32±0.22 增至术后的0.83±0.34 (P<0.01)。围手术期没有死亡和严重截肢病例。6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14-36个月)。随访期间4例死亡;股浅动脉支架共18例(32.7%)发生再狭窄,再狭窄者中的5例接受了再干预,12、24、36个月的初次通畅率分别为92.3%、77.8%、65.3%;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5.3%, 89.2%, 76.7%。髂动脉支架2例发生再狭窄,未干预。股总动脉随访期间无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血管腔内技术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38例,其中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66.2±10.8)岁。患者均表现为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合并上肢缺血症状。运用血管腔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进行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球扩式支架,术后双上肢收缩压差显著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或改善33例,无效2例,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经康复锻炼后好转;2例操作没成功,保守治疗。随访期间再狭窄3例,支架断裂1例。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腔内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神经系统症状安全有效,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5.
支架内再狭窄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支架内再狭窄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56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经PTCA或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即刻和术后随访结果.支架内再狭窄治疗前后行冠脉造影,并于术后5.7±3.8个月复查冠脉造影.结果 156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PTCA或支架术治疗均获成功,其中134例(144支血管)行PTCA治疗,占86.7%;22例(22支血管)行再次支架置入术,占13.3%.156例经再次PTCA或支架术治疗后随访平均6个月的再狭窄率为24.3%.40处弥漫性支架内再狭窄经PTCA处理后18处(45%)再次再狭窄,而96处局限性支架内再狭窄中有17处再次再狭窄(18%),弥漫性支架内再狭窄经PTCA治疗后,再次再狭窄率明显高于局限性支架内再狭窄(P<0.01).支架内狭窄严重程度(>75%)也是影响PTCA疗效的主要因素.结论对于大多数支架内再狭窄(70%)采用PTCA治疗安全有效,术后再狭窄率与首次支架置入术相似.  相似文献   

6.
随着血管腔内治疗器材的不断创新,腔内治疗已逐渐成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模式。由于股腘动脉具有特殊的生物力学特点,即便是最新一代的镍钛合金支架,其远期通畅率仍不理想。由于药物涂层技术在抑制下肢动脉内膜过度增生中的作用,载药器械逐渐成为髙级别临床应用的推荐,尤其适合股腘动脉长段病变、钙化病变、再狭窄病变及膝下病变等。理想的血管准备包括减容手段的合理应用以及球囊扩张模式优化等,可进一步避免或减少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后的血管再狭窄和再干预率,因此下肢动脉应规范血管腔内治疗,严格把握适应证,在实践和创新中切实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陈欣  张遵城 《山东医药》2010,50(20):60-61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5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狭窄率〉70%)成功置入支架,9例闭塞锁骨下动脉中8例成功置入支架。46例经股动脉置入支架,8例经肱动脉逆行置入支架。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功置入后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良好,伴有盗血现象的13例患者症状消失。随访发现5例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后9~12个月再狭窄,后再置入5枚支架,血管开通良好。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1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的患者行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成形术,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31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患者中,均用自膨式支架成功完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锁骨下动脉狭窄率明显改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和上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出现。结论采用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在下肢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预防再狭窄的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下肢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每日口服盐酸沙格雷脂+拜阿司匹林;对照组(38例)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 w,并从术后第3天起口服华法令。观察术后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支架内闭塞、再狭窄以及临床出血。结果:两组患者基本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18个月的再闭塞分别是1例和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内再狭窄分别是1例和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分别是1例和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沙格雷脂联合阿司匹林,可以预防下肢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的再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病变经皮血管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病变经皮血管腔内治疗的117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腔内治疗开通血管的成功率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117例患者(132条患肢)初次腔内治疗成功率为90.15%(119/132)。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4~36个月)。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6个月8.5%(10/117),12个月19.0%(22/116),18个月25.9%(30/116)。21例临床症状复发,再次腔内治疗成功率85.7%(18/21)。患者手术后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缺血性溃疡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腔内治疗手术成功率较高,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有一定的复发率,但可再次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鼻咽癌放疗后主动脉弓上动脉狭窄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鼻咽癌放疗后症状性主动脉弓上动脉中重度狭窄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后脑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通过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随访。结果 8例患者均经全脑DSA证实,主动脉弓上颅外段共有中重度狭窄动脉24处,其中包括颈内动脉11处,颈总动脉2处,椎动脉10处,锁骨下动脉1处。(1)经血管扩张成形及支架置入后,血管腔残余狭窄率平均20%。术后复查头部CT未见出血。术后定期复查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未见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再狭窄,无过度灌注等不良事件发生。(2)随访1年所有患者无再发脑缺血症状,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未发现明显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是鼻咽癌放疗后主动脉弓上动脉狭窄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机制,评价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对18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血竹内治疗经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18例患者中有6例直接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7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行双支架置入术,1例单纯闭塞载瘤动脉。术后12例患者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2年,平均8个月。随访期间曾经有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没有再出血,2例术后临床症状未见改善。18例患者中3例死亡。结论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载瘤动脉连同动脉瘤完全闭塞,如果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或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甚至闭塞,或动脉瘤瘤体发出优势小脑后下动脉,应该使用支架血管成形辅助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或双支架置入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泛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TASC)C型股浅动脉闭塞(或狭窄>70%)腔内治疗效果及随访1年结果,分析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普通外科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TASC C型的患者58例(58条肢体)。手术方法为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后1年随访是否有支架内再闭塞或狭窄(>70%)。根据是否发生支架内再闭塞或狭窄(>70%),将患者分为通畅组及再闭塞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患者无围术期死亡。58条肢体中有6条未能开通,腔内治疗开通率为89.7%。1年后完成随访41例,通畅组30例,再闭塞组11例。两组患者踝肱指数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55±0.16) vs (0.41±0.24),P<0.05]。两组患者的吸烟者比例和Fontaine分期虽无显著性差异,但P值相对较低,提示二者也可能与术后ISR相关。结论 腔内治疗TASC C型股浅动脉闭塞安全有效,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与ISR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引起脑缺血的颅内、外段动脉狭窄的手术策略.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9月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109例,其中93例行单支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6例行多支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其中5例患者狭窄动脉病变远心端并存颅内动脉瘤.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94例患者得以随访,随访时间3~20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术前血管平均狭窄率为(79.2±13.4)%,术后为(18.1±9.20)%.平均随访时间(10.8±4.2)个月,129处狭窄病变术后9处(7.0%)发生轻度再狭窄,无重大脑卒中发生. 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外段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并存多支血管狭窄病变或其他血管病变时应充分了解颅内血流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策略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多节段、多平面的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一直是血管外科治疗的难点及重点.外科手术和腔内介入技术是治疗下肢缺血的两种主要手段,但对于复杂的动脉病变,单纯应用外科手术或腔内治疗均不能达到满意效果,且因开放手术创伤大、风险高,一些高龄患者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对于病变广泛的动脉疾病,如果同时行外科手术及血管腔内治疗相比单一方法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即杂交(hybrid)手术[1].本文观察分析杂交手术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合并髂动脉病变的腹主动脉瘤(AAA)的腔内处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AAA行腔内治疗的52例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患者临床特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股深动脉及股浅动脉通畅率,按照是否存在严重髂动脉病变将患者分为髂动脉通畅组和髂动脉狭窄或闭塞组,分别进行腔内治疗,并于术后接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以防动脉粥样硬化。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52例患者被分为髂动脉通畅组41例和髂动脉狭窄或闭塞组11例,其中通畅组髂动脉严重扭曲2例(3.8%,2/52),狭窄或闭塞组髂动脉狭窄9例(17.3%,9/52)及闭塞2例(3.8%,2/52),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者临床特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股深动脉及股浅动脉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了AAA腔内修复(EVAR)术,其中通常组扭曲者通过特硬导丝纠正髂动脉成角后支架顺利通过,狭窄或闭塞组给予患侧或对侧球囊扩张或逆行开通股动脉进行扩张,支架最终顺利通过。随访了12~24个月,狭窄或闭塞组出现一侧髂动脉腿支的闭塞2例(P0.05),1例行右髂序贯放置髂腿支架1枚+双侧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术后双下肢动脉供血良好。结论合并髂动脉病变会导致AAA腔内治疗困难,运用合理的手术技巧和器材的配合,AAA患者行EVAR术均可以获得成功,远期通畅率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直径裸支架在老年髂动脉闭塞病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北京军区总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髂动脉闭塞患者104例(131条患肢)。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小直径组(n=53)和对照组(n=51)。小直径组应用6~7 mm小直径金属裸支架;对照组常规按照正常人解剖直径选择直径8~10 mm金属裸支架。治疗后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发生再狭窄率、并发症发生率、一期通畅率、二期通畅率、踝肱指数(ABI)等指标。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结果小直径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小直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再狭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89%vs 9.80%,9.43%vs 17.60%;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BI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小直径组和对照组的一期通畅率(90.5%vs 88.2%)和二期通畅率(96.2%vs 96.1%)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直径裸支架与常规直径支架可作为老年髂动脉闭塞患者腔内治疗的一种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腔内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接受IVUS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指导下腔内技术治疗的24例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术前、术中情况和术后随访数据,比较IVUS和DSA对血管准备后残余狭窄和夹层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酸水平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支架置入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136例稳定性心绞痛成功行支架置入治疗患者,根据术后12~18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62例及对照组74例;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用计算机辅助的定量分析法评价。结果对照组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再狭窄组[(364.21±42.47)μmol/L vs(440.66±69.05)μmol/L,P=0.000];对照组术后12~18个月的最小管腔直径明显大于再狭窄组[(2.12±0.38)mmvs(0.76±0.37)mm,P=0.013];狭窄程度术后12~18个月对照组明显低于再狭窄组[(35.84±12.34)%vs(84.53±14.26)%,P=0.000];对照组晚期管腔丢失明显小于再狭窄组[(0.27±0.14)mmvs(1.66±0.57)mm,P=0.000]。尿酸与支架术后再狭窄有关(OR=0.680,95%CI:0.564~0.937,P<0.05)。结论尿酸水平增高可能是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支架置入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使用瑞士产Straub旋切仪对28例下肢动脉闭塞症(31支闭塞动脉)行血管腔内旋切术,术后对残留血管狭窄行支架置入术,共放置16枚血管内支架。结果完全开通者27支(87.1%),部分开通3支(9.7%),未开通1支;12枚支架因原有狭窄或旋切后残留狭窄放置,4枚因旋切后内膜损伤放置。1例胭动脉闭塞开通成功后造影发现闭塞段血管穿孔,经压迫止血后恢复。随访3~23个月,1例术后5h因心肌梗死死亡,4例症状复发。认为血管腔内旋切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简便可行、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