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观察尼麦角林联合强化降脂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效果。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Ⅰ~Ⅱ期患者10例,采用尼麦角林联合他汀类强化降脂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踝臂指数、步行距离及血脂等变化。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以上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麦角林联合强化降脂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早期患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ASO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采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普通球囊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药物涂层球囊行血管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生化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和踝肱指数(ABI)指数,并对比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靶血管通畅率及管腔丢失情况。结果 术后6 h、1 d时,两组NO水平均低于术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ET-1水平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观察组ABI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时,观察组靶血管通畅率高于对照组,管腔丢失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ASO支架内再狭窄的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紫杉醇药涂球囊在治疗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收治的股腘动脉狭窄的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每组32例.药涂组先予普通球囊预扩张,然后采取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若仍有病变血管回缩、狭窄,影响下肢血流,则植入补救性支架;裸支架组采取稍小球囊预扩股浅动脉血管后释放支架.术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变化、靶病变血管再狭窄率、Rutherford分级变化、临床驱动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以及围手术期、随访期间患者死亡比例、截肢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全组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截肢及死亡患者,药涂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3.1%(1/32),显著低于裸支架组的18.8%(6/32)(χ^2=4.010,P=0.045).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药涂组和裸支架组患者的A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7.028,P组间=0.024;F组内=219.028, P组内=0.000;F交互=350.028,P交互=0.000),且两组治疗后12个月ABI分别为(0.73±0.11)和(0.68±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0,P=0.02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靶病变血管再狭窄率分别为9.4%(3/32)和15.6%(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1,P=0.450);术后12个月裸支架组再狭窄率为37.5%(12/32),显著高于药涂组15.6%(5/32)(χ^2=3.925,P=0.048).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术后 12 个月,药涂组临床驱动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arget-lesionrevascularization, TLR)为 3.1%(1/32),裸支架组为9.4%(3/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7,P>0.05).两组患者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得到改善.结论紫杉醇药涂球囊治疗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巧克力球囊辅助药物涂层球囊(DCB)血管成形术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接受巧克力球囊+DCB或普通球囊+DCB治疗的58例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巧克力球囊+DCB)27例和对照组(普通球囊+DCB)31例。比较两组术中夹层发生率及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88.9%和80.6%,观察组术中血管夹层、限流性夹层的发生率和补救性支架植入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观察组12个月累积一期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12个月累积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巧克力球囊辅助DCB血管成形术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病变安全有效,可有效降低术中夹层发生率及补救性支架植入率,近期疗效优于普通球囊+DCB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对比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别采用介入治疗和单纯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皆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数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下肢动脉球囊扩张和内置支架术进行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3、6个月时的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对比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3、6个月,(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保守治疗相比,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明显更具优势,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7月确诊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31例,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名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就诊时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血栓素B2(TXB2)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EPC水平。结果: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组血浆PAF及TXB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循环EPC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PAF及TXB2水平与循环EPC均呈负相关(r=-0.410,r=-0.374,P均〈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水平升高,循环EPC水平下降,提示此症患者血管修复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7.
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杏芎氯化钠组液治疗,对照组38例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2组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根据临床症状和下肢彩超检查,进行临床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杏芎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扩张下肢血管,降低血小板聚集指数,降低血脂,促进侧枝循环建立,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采取不同腔内介入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PAD患者进行研究,均接受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根据扩张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扩张治疗,观察组给予药物涂层球囊(DCB)扩张治疗。比较两组一期通畅率、血运重建率、术前与术后(包括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血管变化情况,包括最小管腔直径与踝肱指数(ABI)、术前与术后3 d血清炎症因子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一期通畅率更高,血运重建率更低,同时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最小管腔直径、ABI更大,并发症率更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3 d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D采取POBA扩张或DCB扩张实施腔内介入手术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DCB扩张方案可提高一期通畅率,有效避免血运重建,同时更好地促进血管直径扩大,减少并发症发生,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将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10 μ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肠溶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治疗组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同时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中药方泡足治疗,两组均以3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认为前列地尔加中药泡足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辅以规范的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3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患者的术前、术中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本研究38例患者患肢血管均再通成功,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截肢、靶病变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无需要手术再干预患者,随访率100. 00%。术后6个月、1年的Ⅰ期通畅率为84. 21%、73. 68%。所有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的踝肱指数(ABI)、行走距离、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0. 05)。结论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自体骨髓干细胞血管腔内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自体骨髓干细胞通过肌肉注射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疗效在动物实验和临床上均得到证实.近年来,小球囊扩张是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常见方法.然而,通过导管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这种干细胞移植和介入治疗结合方式在临床上常见于治疗冠心病,而鲜见于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治疗.目的:多指标客观评估自体骨髓干细胞血管腔内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06/2009-06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部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51例,男27例,女2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小球囊扩张和血管腔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小球囊扩张治疗.移植前后两组患者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及移植后踝肱指数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移植2周后,实验组患者下肢疼痛症状、冷感、间歇性跛行明显缓解率、好转率、无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1).踝肱指数变化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提示自体骨髓干细胞血管腔内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泡足辅助治疗以静息痛为主诉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60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及肠溶阿司匹林口服治疗,1次/d。治疗组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同时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中药方泡足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对周静息痛发作频次、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和踝肱指数进行测评。结果用中药泡足辅助治疗组在减少周静息痛发作频次、缩短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减轻疼痛程度、改善踝肱指数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泡足辅助治疗以静息痛为主诉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可明显提高疗效,很好的改善LEASD患者的预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通塞脉片在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患者接受下肢动脉介入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78例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严重肢体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服用通塞脉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介入术后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抗血小板药物基础上加用通塞脉片。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总体手术成功率94%,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补救性支架植入率、开通的膝下动脉支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随访6个月时,观察组2例(5%)患者分别死于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对照组1例(3%)患者死于心肌梗死。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体保肢率分别为81%和67%,临床症状驱动的靶血管再血管化率分别为17%和14%。2组患者总体保肢率、再血管化率和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观察组患者小截肢率低于对照组(14%vs. 33%,P <0.05)。对术前患者肾功能进行分层分析,肾功能正常患者中观察组的小截肢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1%vs. 35%,P <0.05)。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患者接受下肢动脉介入手术效果确切,通塞脉片有助减少患者术后小截肢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崔宇 《全科护理》2014,(31):2904-2905
[目的]观察经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人的疗效,总结护理措施。[方法]将36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病人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采用经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病人血管功能优于治疗前,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发生并发症2例(5.56%)。[结论]经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人可改善病人血管功能、减轻病人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人的疗效,总结护理措施。[方法]将36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病人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采用经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病人血管功能优于治疗前,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发生并发症2例(5.56%)。[结论]经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人可改善病人血管功能、减轻病人疼痛。  相似文献   

16.
将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肠溶阿司匹林100mg口服,1;k/d。治疗组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同时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中药方泡足治疗,两组均以3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认为前列地尔加中药泡足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辅以规范的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运用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某院接诊的68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运用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进行治疗。比较分析68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手术前后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结果本研究中67例患者术后患肢疲乏无力、痉挛、麻木、疼痛等症状消失或减轻,且皮肤温度变暖、颜色改善,溃疡伤口逐渐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旁路闭塞,未进行截肢。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8.53%(67/68)。并且68例患者踝肱指数由手术前的(0.31±0.07)提高到术后的(0.89±0.13),手术前后患者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对术后患者进行随访时间为3年。第1年失访2例,随访率为97.06%,期内出现闭塞者1例,累计通畅率为98.48%;第2年失访4例,随访率为94.12%,期内出现闭塞者4例,累计通畅率为92.19%;第3年失访4例,随访率为94.12%,期内出现闭塞者2例,累计通畅率为89.06%。结论应用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对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进行治疗,近远期疗效显著,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比索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2月~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比索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缓解率、不良反应率、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LVEDV、LVESD、6 min步行距离、LVEF等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慢性心力衰竭缓解率更高,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均比较轻微,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P0.05;治疗前两组LVEDV、LVESD、6 min步行距离、LVEF等心功能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LVEDV、LVESD、6min步行距离、LVEF等心功能指标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比索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衰症状,促进其心功能的改善,药物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探讨介入治疗对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某院的100例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应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50例/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经皮腔内血管成形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踝肱指数、超声检查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80%(P0.05),其肢端发凉、静息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缓解时间(5.69±1.07)d、(7.13±1.35)d、(8.32±1.56)d均短于对照组的(7.12±1.37)d、(8.94±1.59)d、(10.89±2.17)d (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踝肱指数(1.14±0.25)、足背动脉血流量(0. 97±0.20)m/(s·mm~2)、足背动脉流速峰值(0.57±0.12)m/s均高于对照组的(0.90±0.27)、(0.78±0.23)m/(s·mm~2)、(0.45±0.10)m/s(P 0.05),其下肢动脉狭窄程度(52.13±5.98)%低于对照组(59.36±6.42)%(P 0.05)。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介入治疗用于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可起到显著的临床疗效,可对患者临床症状、下肢动脉狭窄及血供予以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20.
郭春兰 《护理学报》2008,15(4):43-45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对糖尿病足溃疡疗效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提供参考。方法 75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用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检测下肢动脉血管情况。根据检测结果 分为两组:有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30例为观察组,无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45例为对照组。两组在相同病变程度和相同治疗手段的情况下,溃疡局部清创后,用敏感抗生素+普通胰岛素+生理盐水混合液换药。观察两组溃疡处肉芽组织生长时间,溃疡愈合时间及截肢率。结果 PAD组溃疡面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和溃疡愈合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截肢率达16.6%;而对照组截肢率为0。结论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不仅是糖尿病足溃疡的主要原因,而且也是影响疗效及预后的重要因素。提示在处理有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糖尿病足溃疡时,可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下肢动脉血流及微循环,促进局部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