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伊贝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左心室肥厚 (LVH)的影响。  方法 :选择 93例年龄≥ 60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通过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室内径、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厚度 ,并测算左心室重量指数。选择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 5 4例患者随机分为伊贝沙坦治疗组 (伊贝沙坦组 ) 3 0例 ,吲达帕胺对照组 (吲达帕胺组 ) 2 4例。治疗 12周后两组患者再次接受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对比治疗前后血压昼夜节律及左心室参数的变化。  结果 :93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合并左心室肥厚者 5 3例 ,其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为 42例 (79 2 % ) ;40例无LVH患者中昼夜节律消失者为 12例 (3 0 0 % ) ,合并LVH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显著多于无LVH者 (P <0 0 0 5 ) ,有极显著性差异 ;5 4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治疗 12周后昼夜节律恢复者伊贝沙坦组 2 2例 (2 2 /3 0 ) ,吲达帕胺组 9例 (9/2 4) ,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伊贝沙坦组高血压合并LVH者治疗后室间隔、左心室后壁厚度无显著性改变 ,但左心室重量指数与治疗前及吲达帕胺组比较均有下降 (P均 <0 0 5 ) ,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在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老年原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吲达帕胺或联合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将120例高血压患者等比例随机分为苯磺酸氨氯地平+吲达帕胺组和苯磺酸氨氯地平+氯沙坦组各60例。观察8周,比较应用药物后两组患者血压、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总量及8-异前列腺素F2a(8-iso-PGF2a)浓度的差异。结果应用药物后两组患者血压均降至正常范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有上升趋势,苯磺酸氨氯地平+氯沙坦组上升显著[(66.9±11.2)ml.min-1.1.73 m-2比(51.4±8.1)ml.min-1.1.73 m-2,P<0.01];治疗后两组24 h尿蛋白总量均显著降低,苯磺酸氨氯地平+氯沙坦组更为明显[(0.30±0.05)g/24 h比(2.02±0.64)g/24 h,P<0.01];治疗后两组8-iso-PGF2a浓度均显著降低,苯磺酸氨氯地平+氯沙坦组更为明显[(27.5±14.5)ng/L比(48.7±24.8)ng/L,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优于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吲达帕胺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吲达帕胺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ISH)的疗效及其对代谢的影响。方法 :10 2例老年ISH患者随机分为吲达帕胺治疗组 (n =5 2 ,吲达帕胺 1.2 5~ 2 .5mg/d)和非洛地平治疗组 (n =5 0 ,非洛地平 5~ 15mg/d)。每 1~ 2周测量坐位血压 1次。治疗前和治疗后 2个月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 ,血脂 ,血尿酸 ,血肌酐 ,血钾、钠和氯。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降压疗效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但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 ,血脂 ,血尿酸 ,血肌酐 ,血钾、钠和氯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吲达帕胺治疗老年ISH安全、有效 ,对空腹血糖 ,血脂 ,血尿酸 ,血肌酐 ,血钾、钠和氯无明显不良影响 ,是治疗老年ISH的第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吲达帕胺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疗效观察。方法以108例老年ISH患者随机分为吲达帕胺治疗组(n=54,吲达帕胺1.25mg/d)和氨氯地平治疗组(n=54,氨氯地平5mg/d)。每周测量坐位血压2次。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血钾、血钠。结果两组治疗前后降压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血钾、血钠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吲达帕胺治疗老年ISH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负荷值和血压昼夜节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60~80岁老年患者150例,根据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分为靶器官损害组(n=75)和单纯高血压组(n=75),对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两组的血压负荷值和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分析与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相关的因素。结果靶器官损伤组的血压负荷值(BPL)尤其是夜间的血压负荷值(63.31±13.26)%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52.32±11.8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器官损伤组的昼夜节律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血压、24 h平均收缩压、血脂、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左室质量指数、24 h尿微量白蛋白、合并心血管疾病与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注重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重视夜间血压负荷值,以最大限度降低对靶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以左旋氨氯地平为主的不同降压方案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人的降压疗效及性别差异。方法将临床确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均先给予左旋氨氯地平2.5mg/d口服,连续2周,血压未能达标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S+T"组(80人)和"S+Y"组(80人),两组分别于晨起时加用替米沙坦80mg和吲达帕胺2.5mg口服,疗程均为8周。结果两组治疗前后24h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日间及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8周后"S+T"组24h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较"S+Y"组下降(P<0.05);男性"S+T"组总有效率高于"S+Y"组(P<0.05),女性"S+T"组总有效率低于"S+Y"组(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与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吲达帕胺均能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老年男性使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降压疗效优于联合吲达帕胺,且副作用更小;老年女性使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与联合吲达帕胺降压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降压0号)与吲达帕胺治疗高危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整群随机、活性药对照、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入选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全国10个地区13家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随访2年。观察降压0号(1片/d)与吲达帕胺(2.5mg/d)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入选不同区域高血压患者4062例,降压0号组2324例,吲达帕胺组1738例。治疗2年后,降压0号组和吲达帕胺组收缩压明显降低,但降压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2±17.2)比(29.1±19.6)mm Hg,P=0.053];降压0号组的血压达标率(140/90mm Hg)高于吲达帕胺组(62.6%比56.6%,P0.05)。随访2年,降压0号组新发低血钾(1.8%比3.5%)、血肌酐增加(49.5%比61.1%)和尿酸增高(50.2%比57.2%)的比例低于吲达帕胺组(均P0.05);降压0号组药物相关或可能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吲达帕胺组(2.45%比3.22%,P=0.046)。两组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38%和0.46%。结论降压0号和吲达帕胺治疗高危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安全有效,适宜在基层长期应用,降压0号有更低的低血钾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清晨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昌平区中医医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1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51例,年龄60~80岁。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单纯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均连续治疗24周。治疗前、治疗24周后监测24 h动态血压,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和舒张压(24hDBP)以及清晨6~10时平均血压(SBP和DBP)。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量舒张晚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24h SBP、24h DBP、清晨SBP、清晨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IVST、PWT、LVEDd均改善,而观察组改善更明显,[(11.8±1.4)mm vs.(10.4±1.2)mm]、[(12.6±1.0)mm vs(11.3±1.1)mm]和[(48.6±5.2)mm vs.(42.7±5.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更有效降低老年清晨高血压患者血压,改善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将349例受试者依据年龄和血压分为3组:将60~79岁高血压患者作为老年高血压组(Ⅰ组,122例),年龄≥80岁高血压患者作为老老年高血压组(Ⅱ组,105例),年龄≥80岁血压正常者作为老老年正常血压组(Ⅲ组,1 22例)。动脉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结构,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检测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肌酐,计算尿微量蛋白肌酐的比率(ACR),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Ⅱ组患者baPWV和LVMI明显高于Ⅲ组和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Ⅲ组比较,Ⅰ组、Ⅱ组尿微量白蛋白和ACR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PWV与LVMI、ACR、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体重指数和年龄呈正相关(r=0.40、0.24、0.37、0.20、0.20、0.22、0.52,P<0.05,P<0.01)。年龄、收缩压和体重指数对baPWV有独立的影响作用;baPWV是影响LVMI和ACR的主要因素。结论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增加,且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缬沙坦与吲达帕胺联合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1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吲达帕胺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缬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