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药物洗脱支架(DES)血栓形成引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特征及预后.方法 31例因DES血栓形成引起STEMI(ST组)和93例由原发冠状动脉病变所致STEMI患者(对照组)接受直接PCI治疗.记录各例临床和PCI特征及1年随访结果.研究主要终点为院内及1年累积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非致命性再梗死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T组年龄较大(69.9±11.4岁比63.7±13.6岁,P=0.01),糖尿病(41.9%比22.6%,P=0.04)和既往心肌梗死史(29.0%比11.8%,P=0.02)明显增多;直接PCI后冠状动脉TIMI 3级血流显著降低(45.2%比92.5%,P<0.001).ST组院内死亡率(16.1%比3.2%,P=0.01)和MACE发生率(25.8%比7.5%,P:0.007)显著增高,术后1年总生存率及无MACE生存率显著降低(分别为77.4%比92.5%,P=0.016;59.4%比85.1%,P=0.001).结论 DES血栓形成引起STEMI患者即使接受直接PCI治疗,其院内死亡及MACE发生率仍显著高于由原发冠状动脉病变所致的心肌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常发生微循环功能障碍(CMD),导致心肌损伤进一步加重,预后严重不良。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功能学及影像评估技术的进步,CMD的临床诊治措施不断丰富。本共识依据近年临床研究、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及建议,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对急诊PCI相关CMD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施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应用DiverCE血栓抽吸导管的效果。方法单中心前瞻性评估发病<12h、TIMI血流0~1级的急性前壁STEMI患者施行直接PCI前应用DiverCE血栓抽吸导管的有效性。主要终点是PCI后1h内ST段回落程度。结果164例患者入选本研究。DiverCE组与常规PCI组的年龄(55.3±13.0岁比56.1±14.0岁)、男性(88%比87%)、糖尿病(30%比28%)、既往冠心病(24%比23%)、症状发作到直接PCI时间(348±175min比350±181min)和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10%比9%)等基线资料均匹配。DiverCE组术后1h内ST段回落率(59%比38%)、即刻TIMI3级血流(96%比80%)、心肌呈色3级血流(70%比46%)和慢血流或无复流率(7%比17%)明显优于常规PCI组(P<0.05)。术后1个月临床结果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0.54±0.11比0.52±0.13)有改善趋势,死亡(4%比4%)、再次心肌梗死(2%比1%)、靶血管重建(1%比1%)和卒中(1%比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PCI比较,在前壁STEMI患者施行支架术前应用DiverCE血栓抽吸导管可以降低远端栓塞、促进ST段回落并改善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4.
对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行早期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是指南推荐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常规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保留左心室收缩功能。尽管PPCI可以成功恢复心外膜冠状动脉血流,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微循环功能障碍无法实现最佳心肌灌注并影响远期预后。因此,及时评估STEMI患者微循环功能并采取相应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冠状动脉微循环侵入性诊断技术及治疗策略用于STEMI患者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年龄≥75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21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并于住院期间完成心肌声学造影的AMI患者197例,纳入合并CMD患者115例(58.4%)为研究对象,根据AMI发病时年龄分为≥75岁组20例和对照组(年龄<75岁)95例。收集2组基线资料,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EF、整体长轴应变(GLS)、室壁运动评分(WMSI)、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RWMA)以及心肌灌注指数(MPI)。随访8(3,13)个月,观察2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75岁组女性(50.0%vs 18.9%,P=0.003)、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比例明显升高(40.0%vs 15.8%,P=0.014),2组入院时Killip分级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6)。2组LVEDD、LVEF、GLS、RWMA、WMSI及M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性别、Killip分级及NSTEMI后,≥75岁组患者再住...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血栓经导管吸引后直接置入支架处理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发冠状动脉 (冠脉 )内血栓的急诊介入治疗方法 ,并观察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诊冠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完全闭塞伴冠脉内血栓的AMI患者 ,常规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 (PTCA) ,选用 0 .35 6mm普通冠脉导丝通过病变后 ,经导丝直接送入PercuSurge导管系统中的吸引导管至病变部位 ,持续负压吸引 ,至血栓影消失 ,前向血流恢复后采取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 ,观察术前和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和心肌灌注情况 ,并随访术后近期心功能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17例患者中经导管吸引后即刻血栓影减少或消失 ,梗死血管直接开通者 15例 (88.3% ) ,其中前向血流恢复达TIMI 3级者 11例 (6 4 .7% ) ,TIMI 2级者 4例 (2 3.5 % ) ;另 2例前向血流未恢复 ,吸引导管不能通过。血栓吸引后再置入支架 ,术后即刻前向血流恢复达TIMI 3级者 14例 (82 .4 % ) ,TIMI 2级者 3例 (17.6 % )。TIMI心肌灌注分级达TMP 3级者 13例 (76 .5 % ) ,TMP 2级者 4例 (2 3.5 % )。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再梗死及死亡等事件发生。出院前测定左室射血分数为 33%~ 76 % [(6 1.1± 11.3) % ]。结论 :血栓经导管吸引后直接支架术是处理AMI并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caIMR)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与随访6个月时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变化,进而预测患者术后1年心脏功能的变化。方法 纳入TARGET STEMI OCT China研究中符合caIMR测量的患者30例,测量直接PCI术后即刻(caIMR0)及随访6个月(caIMR6)冠状动脉造影的caIMR值,通过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变化对STEMI患者1年心脏功能的影响。结果 30例患者caIMR0(41.70±12.22)U,caIMR6(28.74±10.05)U。caIMR6与caIMR0的差值△caIMR(–12.96±13.08)U。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aIMR与术后1年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P=0.023,r=–0.414),△caIMR对患者长期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协方差分析发现,靶病变血管为左前降支(β=10.18,P...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时罪犯病变的特点,推断这类患者AMI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4月到2006年4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61例既往PCI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1例患者(62.1±10.0岁,男性88.5%)罪犯病变位置为左前降支(LAD)47.5%、右冠状动脉(RCA)39.5%、左回旋支(LCX)13.0%。在既往PCI1年后,除了阿司匹林的应用率无明显变化(93.8%比100%,P=0.113)外,全部患者均停用了氯吡格雷,应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他汀类调脂药的比率明显降低(与PCI后1年内比较,分别为46.9%比75.0%,P=0.001;34.4%比70.8%,P=0.001;28.1%比77.1%,P=0.000)。61例患者的罪犯病变特点:支架内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12例(19.7%),晚期和晚晚期血栓形成6例(9.8%),非支架内血栓43例(70.5%),没有支架内再狭窄因素引起。AMI距既往PCI的时间:1个月以下者13例(21.3%),除了1例因术后3天在另一支冠状动脉发生斑块破裂外,其余均因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1个月~1年者16例(26.2%),其中4例为晚期血栓形成,12例为非支架内血栓;1年以上者32例(52.5%),除了2例为支架内晚晚期血栓形成,其余30例均为非支架内血栓因素。结论既往PCI患者AMI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斑块破裂。冠心病二级预防对减少PCI术后AMI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既往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成功后心肌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4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既往有无心绞痛史分为A组(有心绞痛史,24例)和B组(无心绞痛史,22例)。所有患者在发病后6h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分组对照观察冠心病危险因素、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左心室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A组与B组比较:①两组患者在大量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阳性家族史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肌酸激酶峰值(CKmax)分别为(1790±255)U/L和(2530±360)U/L,(t=8.098,P<0.01);③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0.60±0.14)和(0.51±0.12)(t=2.331,P<0.05);④介入治疗成功后抬高的ST段于0.5h内降幅≥50%或于2h内恢复至等电位线者与未达上述标准者分别为87.5%和45.5%(x~2=7.419,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既往有心绞痛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无上述病史者心肌微血管损伤为轻,原因可能与既往心绞痛通过心肌缺血预适应机制保护心肌微血管结构与功能完整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右冠状动脉瘘似急性心肌梗死发作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简介患者,男,62岁。因突发心前区不适2h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h饱餐、饮酒后,突然感觉心前区不适,伴胸闷、憋气、大汗、双上肢乏力,精神状态差,伴头晕、恶心,未呕吐。症状持续不缓解由急诊入院。既往慢性胃炎病史、阑尾切除术后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8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43/82mmHg。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的微循环再灌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溶栓治疗已被证明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住院死亡率 [1,2 ]。长期以来 ,心外膜血管影像形态学 ,即 TIMI分级一直被认为是评价溶栓疗效的“金指标”。而近年的研究发现 :心外膜血管的开通并不能保证溶栓的最终目标——心肌组织灌注的实现 ,微循环的再灌注作为评价溶栓疗效的新指标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对 AMI溶栓治疗后对微循环的认识 ,微循环阻塞的可能机制 ,客观评价微循环的手段 ,以及改善微循环灌注的措施进行简单综述。1 血管开通率与临床预后自 GISSI- 1[1]与 ISIS- 2 [2 ]试验证实溶栓治疗有效以来 ,持续、完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发病12h以内或12~24h仍有心肌缺血且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分为PCI组和溶栓组,分别给予直接急诊PCI和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发病2周时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溶栓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62·5%,PCI组再通率为93·3%;PCI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均达到TIMIⅢ级血流;溶栓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PCI组(P<0·001)。溶栓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大于PCI组患者(P<0·01)。溶栓组患者AMI发作2周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PCI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可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缩短住院时间,有效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支架植入1个月后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AMI)原因.方法 2005-2007年连续入选192例支架植入1个月后再发STE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如靶病变位于支架两侧边缘5 mm内为晚发血栓,否则为新生病变破裂.结果 192例STEAMI中新生病变破裂144例(75%),晚发血栓48例(25%).从PCI后到发生STEAMI时间分别为(30.1±12.4)个月和(20.3±11.9)个月(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中糖尿病和药物洗脱支架(DES)更容易发生晚发血栓(HR分别为3.387,95%CI 1.053-10.898和HR 5.311,95%CI 1.066~26.464,P<0.05).结论 支架植入1个月后发生STEAMI主要由于新生病变破裂所致,糖尿病和植入DES患者更容易发生晚期血栓,这两类患者可能需延长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4.
炎性相关细胞因子和心肌梗死微循环再灌注状态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i YJ  Ding WH  Gao W  Hong T  Huo Y  Qi LT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2):102-10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 (IRA)开通前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状态的关系。方法  (1)测定 8例健康人和 2 2例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PCI)前即刻 ,术后 12、2 4h ,血浆白细胞介素 (IL) 1β、肿瘤坏死因子 (TNF)α、IL 10的变化。 (2 )按照再灌注后 2h心电图ST段回落是否 >70 % ,将 2 2例AMI患者分为 :A组 (ST回落≥ 70 % )12例和B组 (ST回落 <70 % ) 10例 ,比较两组患者IL 1β、TNFα、IL 10的变化幅度。 结果  (1)治疗前A、B两组AMI患者血浆TNFα、IL 10略高于健康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IL 1β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 ) ;再灌注后 12、2 4hA、B两组血浆IL 1β和TNFα均较术前显著增高 (P <0 0 1,P <0 0 5 ) ,B组血浆IL 10较术前显著增高 (P <0 0 5 ) ,A组则无此变化 (P >0 0 5 )。 (2 )A、B两组间比较 ,治疗前TNFα、IL 1β、IL 10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成功PCI、IRA血流达TIMI 3级者 ,B组患者血浆IL 1β、TNFα、IL 10 ,在再灌注 12h显著高于A组 (P <0 0 1,P <0 0 5 ,P <0 0 5 ) ,再灌注 2 4h ,IL 1β、IL 10仍然高于A组 (P <0 0 5 )。 (3)A、B两组患者抗炎因子IL 10的升高幅度均显著低于致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阻力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观察性、单中心研究,纳入140例成功接受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STEMI患者,使用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CaIMR)分析罪犯血管和非罪犯血管的微循环阻力,其中诊断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61例(CMD组),诊断非CMD 79例(非CMD组)。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因心衰住院及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结局)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PCI术后1年MACE发生的预测因子。结果:CMD组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非CMD组(10.13%vs 24.60%,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CaIMR(HR=5.887,95%CI:1.966~17.631,P<0.002)、呋塞米使用(HR=4.38,95%CI:1.595~12.026,P=0.004)、肌钙蛋白(第7天)(HR=1.011,95%CI:1.003~1.018,P=0.004)以及Killip分级(HR=1.878,95%...  相似文献   

16.
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时行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AMI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未经球囊预扩张而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梗死相关血管(IRA)(共22支血管),左前降支12例(54.5%),左回旋支5例(22.7%),右冠状动脉5例(22.7%).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1级5例(22.7%),2级13例(59.1%),3级4例(18.2%).结果 22例患者共置入22个支架,支架置入后 TIMI血流3级21例(95.5%),2级1例(4.5%),残余狭窄为3.2±2.9%,支架置入成功率100%.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及再次靶病变需重复再通治疗.结论急性心血肌梗死(AMI)时行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TIMI血流3级达到率高.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急诊介入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CPR)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疗效。方法91例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9例经过CPR,对CPR所需时间,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支架置入CPR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PR所需时间1~10min平均(4.9±2.5)min。梗死相关血管左前降支近段闭塞5例,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2例,冠状动脉斑块2例。每支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置入支架1枚,前向血流TIMI 3级。脑复苏不全0例,应激性溃疡2例。结论急诊PCI治疗CPR后AM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首选再灌注策略,旨在恢复心外膜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尽早实现微血管再灌注,从而抑制心肌不可逆性损伤.然而,相当比例的患者由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初次PCI后并不能实现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既往心脏保护相关研究主要致力于保护心肌细胞和减小梗死...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CPR)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疗效。方法182例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9例有CPR史,对CPR的发生时间、CPR所需时间、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支架指标、CPR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PR所需时间2~13(5.4±3.0)min。梗死相关血管左前降支近段闭塞6例,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3例,均无侧支循环。每支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置入支架1枚,前向血流TIMI3级。脑复苏不全1例,应激性溃疡1例。结论急诊PCI治疗CPR后AM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主要由自发斑块破裂或侵蚀及继发血栓形成所致[1]。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检测斑块特点、围术期并发症及评估药物治疗后斑块演变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PCI术前,通过IVUS检测能够提供血管管腔大小、斑块长度,评估斑块形态、钙化程度及血管重构类型;发现易损斑块(包括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斑块衰减、透亮斑块、点状钙化斑块及薄帽的纤维粥样斑块);检测是否存在血管夹层及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