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中医"气血"学说中的免疫学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中医的"气血"学说中,包括现代免疫学免疫系统中的诸多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也贯穿着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等免疫学功能的思想;从气虚、血虚患者的免疫功能多发生变化,而补气血方药多能增强或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等研究资料分析,也能进一步佐证"气血"学说与免疫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医“气血”学说中的免疫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中医“气血”学说中的免疫学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中医的“气血”学说中,包括现代免疫学免疫系统中的诸多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也贯穿着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等免疫学功能的思想;从气虚、血虚患者的免疫功能多发生变化,而补气血方药多能增强或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等研究资料分析,也能进一步佐证“气血”学说与免疫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侯丽颖  季幸妹  曾常春 《中医杂志》2011,(20):1736-1738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是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一个子系统,"脾虚及肾"是中医脾肾相关的动态病理变化之一,但在研究思路方面仍处于初始阶段。对体现"脾虚及肾"特点的单一动物模型做出了评价,并提出应用线粒体蛋白质组学研究"脾虚及肾"的思路和方法,以期阐明脾虚及肾的动态传变病理机制,丰富和发展脾肾相关学说。  相似文献   

4.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对痤疮的认识历史悠久,本文结合西医对痤疮发病的认识,通过"性激素水平变化与中医肾之间的关系"以及"皮脂腺分泌异常与中医脾胃之间的关系"探讨痤疮西医主要发病机制与中医"脾肾"的密切关系,认为"肾阴不足及脾胃运化失常"是痤疮发病关键病机所在;并从中医"五行学说"出发,结合痤疮发病特点,运用"生克制化"原理全面阐述"脾肾"在痤疮发病中的关键作用;最后从中医病机学说入手,强调"疾病病机"的重要性,认为"脾肾同病"是痤疮发病关键病机,并提出从脾肾论治痤疮。  相似文献   

5.
罗颂平 《中医杂志》2018,(23):2013-2016
《黄帝内经》对女性生长、发育、生殖、衰老规律的论述是后世医家研究生殖调节的理论依据,其渊源是阴阳学说,明代的"命门学说"又为中医生殖理论的拓展提供了新思路。认为阴阳学说是中医本原与规律的反映,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的全过程,元阴、元阳是生命的根源,肾、脾是生殖之水土。提出女性生殖调节应与天地日月相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相似文献   

6.
以中医的"气血关系"为理论基础,从"益气-生血""活血-助气"到"正气-免疫系统"的同一性为出发点,探讨了中医"益气生血,化瘀解毒"学说中的肿瘤免疫学思想。认为在中医的"益气生血,化瘀解毒"学说中,贯穿着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等免疫学功能的思想,也包括了免疫系统的理论体系,如人体中枢外周免疫器官、各种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的思想内涵。文章从"虚瘀着久易成瘤"及肿瘤患者多发生免疫功能低下为切入点,通过对"益气生血,化瘀解毒"方药的研究资料分析,发现这类方药对肿瘤免疫功能具有调节或增强作用,更加说明了"益气生血,化瘀解毒"思想与现代肿瘤免疫关系密切。为丰富和发扬中医"益气-生血""益气-强卫"和"扶正-解癌毒"等理论,提供方法学借鉴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免疫学角度谈"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明辉 《中医研究》2005,18(1):12-13
本文通过免疫学角度从中医学的免疫学思想、中医免疫学与肾的关系、现代免疫学与中医肾的关系以及先天免疫力与中医肾之间关系四个方面谈谈中医肾,认为"肾"在调节免疫平衡、抵御疾病的发生,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治疗疾病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从临床角度推测调节肾阴肾阳,可以对一些目前现代医学尚难治疗的免疫性疾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至近代发展为一门理、法、方、药俱备的完整理论. 中医脾肾相关理论渊源甚古,早在《内经》、《难经》中根据五行生克承侮的相互关系,以五脏配五行对脾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在生理上,脾肾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病理上,肾病及脾、脾病及肾、脾肾同病.《素问·玉机真脏论》在论述疝瘕病名时曾提出:"弗治,脾传之肾."在《难经·五十三难》中也有五脏病之间相互传变的记载:"假令心痛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虽然这些论述还比较抽象,对具体的变化、用药没有论述,但奠定了脾肾相关学说的基本框架,可以说是脾肾相关学说的萌芽.  相似文献   

9.
刘征堂  韦云  吴斌龙 《中医杂志》2012,53(16):1351-1355,1364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是阐释五脏之间生理上相互辅助,病理上相互影响及治疗上相互配合的学说。中医脾肾相关学说是其一个子系统。从脾肾相关理论的内涵、源流、实验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脾肾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中医脾胃学说中免疫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历代医家的脾胃理论,结合现代研究阐述中医脾胃学说中蕴涵的丰富的现代免疫学思想。认为,中医之“脾”内涵深刻而外延广泛,与现代免疫系统概念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髓学说初探     
将奇恒之府之一“髓”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专题——髓学说提出。通过对历代文献有关髓论的检索、临床实践及实验医学对中医理论的反馈,初步提出有关髓的实质、髓的生理与病理、髓病治疗与预防等髓学说内容要点。髓学说作为传统中医脾肾学说、近代脑说、现代免疫学说的交叉学说,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脾肾相关"理论是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先、后天之本的精髓所在,而肾通于脑将其与现代医学脑肠轴相联系,将为研究"脾肾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调理脾肾法治疗银屑病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银屑病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中医“脾”“肾”的现代免疫学研究的论述,揭示银屑病发病与“脾肾两虚”的内在联系,提山“调理脾肾法”治疗银屑病的观点,通过“调理脾肾”达到调节免疫的目的,为中医治疗银屑病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使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以官职比喻人体脏腑,其中脾被称为"仓廪之官"和"谏议之官",前者代表了脾主运化的功能,被广为引用;后者反映了脾与神志的关系,却未获得重视。结合历代医家典籍,简要考证"脾为谏议之官"的源流并探讨其中医内涵,认为"脾为谏议之官"对于中医药防治神志类和消化类疾病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中蕴含的现代免疫学思想也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对其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中医藏象学说,而肾藏象理论则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肾藏象理论在中医基础理论的诸多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肾藏象与肾的关联不只是在解剖学上,而且神经内分泌网络与中医肾的本质有密切关系,表现为宏观的脏器与微观的系统网络功能态。"肾藏精"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就历代"肾藏精"的观点及内涵,根据"肾藏精"与干细胞理论、NEI网络动态平衡、维生素D之间的关系,从整体、微观两个方面探讨"肾藏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脾肾相关学说是以阐发脾和肾相关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机理及其指导临床辨证治疗为中心内容的理论学说,体现了脏腑同病的整体观念,是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钟光辉主任医师系浙江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专科肾病科学科带头人,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相似文献   

17.
从“伏邪学说”论述慢性乙型肝炎从肾论治的理论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在感染后潜伏于人体内,大多伏而不发,因无症而难辨,但当肝炎处于活动期时,症状明显,这与“伏气”的认识相一致.从乙型肝炎病毒致病与中医“伏气”学说的比较分析,认为慢性乙型肝炎从肾论治蕴含“扶正托毒”思想,从而丰富了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机学说和治则治法.  相似文献   

18.
杨栋  杨曙东  李顺民 《新中医》2014,46(6):22-23
介绍李顺民教授从脾论治肾病的学术观点。肾病从脾论治源于"五脏相关"学说,中医认为脾、肾分属后天之本与先天之本,脾与肾之间存在着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调理脾的功能可以影响肾病理生理状态,肾病可以通过治脾来完成。在临床实践中李教授体会到,脾虚是慢性肾脏病的基本病机,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脾气的健运是愈病不可忽略的基本环节,因此,提出了肾病从脾论治的学术观点,并认为肾病治脾适用于慢性肾脏病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777-1779
刘凤斌教授继承和发扬"五脏相关学说",以"肝脾(胃)肺相关"论治胃痛胃痞,以"肝脾肾相关"论治黄疸鼓胀,取得良好疗效;并创新性地以"五脏相关学说"为理论基础构建模型,研制出适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患者报告结局指标量表,为合理评价中医临床疗效开创重要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医妇科以奇经八脉和经络学说作为调治妇科病的理论基础。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特别重视气血的生化、调养,统摄。还重视从肝、脾、肾三经论治。在中医理法上注重阴阳水火,注重肾肝脾(胃),注重冲任气血,注重节律周期。用方上注重方与机合,方与期合,用药平和严谨,动静相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