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阿托伐他汀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在我院门诊干部诊疗科就诊的老年患者128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64例(瑞舒伐他汀5mg/d)和阿托伐他汀组64例(阿托伐他汀10mg/d),共治疗8周。2组患者继续原发病的常规治疗,停用其他调脂药物2周,以减少对疗效判断的干扰。结果治疗8周后,瑞舒伐他汀组TC、TG和LDL-C下降幅度分别为25.9%、13.5%和33.7%,阿托伐他汀组下降幅度分别为22.6%、12.1%和31.4%,2组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HDL-C上升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vs 3.2%,P<0.05)。2组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好,无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5mg与阿托伐他汀10mg在降低TC、TG及LDL-C方面相似;瑞舒伐他汀可提高HDL-C水平,且在老年患者中两者安全性相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拟行急诊PCI治疗的102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A组32例,B组32例,C组38例。观察术后90 min内ST段回落、术后24、72 h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术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及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3组患者入院和术后24 h 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术后72 h hs CRP明显升高(P<0.05)。术前3组CK与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纽比较,B组、C组术后CK、CK-MB明显升高,ST段回落均值及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A组、B组、C组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4%、9.4%和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抑制STEMI患者炎性反应,减轻心肌梗死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新蝶呤水平变化。方法选择ACS患者6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 mg治疗组(A组)和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B组),每组30例。同期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疗程6 d。以胶乳免疫增强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hs-CRP、新蝶呤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组和B组患者治疗前hs-CRP、新蝶呤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治疗前比较,A组患者治疗后hs-CRP水平明显降低,B组患者治疗后hs-CRP和新蝶呤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早期40 mg/d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ACS可获得较好的抗炎疗效,其抗炎稳定斑块作用独立于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调控的疗效,对比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差异。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4例,随机分为2组,匹伐他汀组30例,接受匹伐他汀12mg/晚治疗,其中前循环梗死患者2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7例,分水岭梗死患者3例;阿托伐他汀组24例,接受阿托伐他汀10mg/晚治疗,其中前循环梗死患者12例,后循环梗死患者12例。治疗期共24周。结果匹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24周LDL-C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匹伐他汀组治疗后24周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伐他汀降低LDL-C的作用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远期作用可能与阿托伐他汀相当,不良反应较轻微,可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短期转归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12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和强化治疗组(阿托伐他汀40 mg/d).主要转归指标为治疗1周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治疗1个月时评价的转归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次要指标为治疗1个月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不良事件.结果 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25例,标准治疗组62例,强化治疗组63例.治疗1周时,标准治疗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显著性高于强化治疗组(16.13%对4.76%;x2 =4.333,P=0.038);治疗1个月时,标准治疗组转归良好的比例显著性低于强化治疗组(53.23%对71.43%;x2 =4.413,P=0.036).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导致阿托伐他汀减量或停药的明显肝脏损害、肌肉毒性等不良事件.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较常规剂量降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并改善短期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CD4T淋巴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住我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2例,随机分为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组(负荷剂量组,术前2d给予20mg/d,术后10mg/d)46例和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组(常规剂量组,术前2d、术后均10mg/d)46例。采用免疫磁珠法筛选出CD4T淋巴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PDCD4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DCD4蛋白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结果与PCI前比较,负荷剂量组PCI后PDCD4mRNA和PDCD4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PCI后常规剂量组较负荷剂量组TNF-α水平明显升高[(14.62±2.45)ng/L vs(9.51±1.93)ng/L,P<0.05]。结论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可以通过抑制CD4T淋巴细胞PDCD4的表达,从而减少PCI术后心肌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痴呆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随着老龄社会的来临,痴呆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主要的保健和社会问题之一。最常见的痴呆类型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它是一种涉及多种发病因素、以进行性痴呆为特征的大脑变性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和认知力减退、精神运动异常等症状。最显著的神经组织学病理特征是神经细胞之间大量的老年斑和神经细胞内存在的神经元纤维缠结。  相似文献   

8.
大量研究提示炎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CRP)是一项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程度的敏感指标,被认可与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密切关系。有研究证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有CRP的升高[1],但阿托伐他汀对其水平影响的报道目前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入院时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梗死相关血管早期自发再通的直接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急性STEMI患者268例,按照冠状动脉造影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分为血管未通组181例(TIMI 0~Ⅰ级),血管再通组87例(TIMIⅡ~Ⅲ级)。入院后立即采集外周静脉血,由中心化验室检测hs-CRP,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所有患者在症状发生12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血管未通组与血管再通组梗死相关血管(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3支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血管未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69±21.23)mg/L vs(25.17±24.36)mg/L,P0.05]。结论入院hs-CRP水平在急性STEMI患者早期血管再通中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他汀类药物治疗已成为缺血性卒中预防的标准方法,而且正在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选择.他汀类药物独立于胆固醇之外的多效性作用是将其用于缺血性卒中治疗的主要依据,这些多效性作用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进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转归.同时,鉴于有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作用存在剂量依赖性,因此主张采用大剂量他汀治疗.但是,围绕是否应将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应用于不同机制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仍然存在争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择AMI合并PAF患者129例,按照随访期间药物应用情况分为联合组(67例)、阿托伐他汀组(21例)、厄贝沙坦组(23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各组血压、血脂、左心房内径及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慢性肝病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其发病率日益增高,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对NAFLD患者的卒中预防十分重要.他汀类药物是最重要的一类降胆固醇药物,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ydroxy-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合成,上调肝脏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降低循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有效降低卒中风险.此外,他汀类的多效性以及对胆同醇相关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能减缓或防止NAFLD的进展.由于他汀类药物对肝脏有一定的不良作用,是否能应用于慢性肝病患者存在较大争议.现有证据显示,他汀类药物可在NAFLD患者中安全使用,通常无需监测肝酶,过分关注他汀类药物的肝毒性反而可能采取不恰当的停药,导致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增高.为此,他汀类对NAFLD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3.
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已得到肯定,但其是否会增高脑出血风险尚无定论.对于那些长期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在罹患脑出血后应继续抑或中断他汀类药物治疗仍然着存在争论.文章就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取EA.hy926细胞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10μmol/L阿托伐他汀钙体外干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 24h,用Affymetrix HG-U133plus 2.0全基因组表达芯片检测阿托伐他汀钙对EA.hy926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并运用基因富集分析(GSEA)软件、DAVID基因功能聚类分析软件及Cmap数据库对芯片数据进行分析,对相关靶基因进行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基因芯片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倍数>2倍的基因649个,其中上调基因295个,下调基因354个。经DAVID及GSEA基因富集分析显示,阿托伐他汀钙广泛下调了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上调了Kruppel样转录因子等血管保护基因,Cmap数据库分析显示,阿托伐他汀钙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及白藜芦醇呈正相关的联强度高。结论阿托伐他汀钙从多角度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及白藜芦醇相似。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肝病严重时可进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进而引起门静脉高压,最终可能发展至肝细胞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以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肝脏组织学得到改善,延缓肝纤维化进展,降低失代偿事件以及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介绍了他汀类药物在慢性肝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为慢性肝脏疾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和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表达的影响.方法 10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36只),各组再分为6h、12 h、ld、3d、5d和7d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采用改良二次注血法制作脑出血模型.阿托伐他汀组在模型制作后给予阿托伐他汀灌胃(20 mg/kg,1次/d),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行为学评价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UNEL染色法检测血肿周围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肿周围组织CytC表达.结果 行为学评价显示,阿托伐他汀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6h、12 h、1d和3d时无显著性差异,但5 d[(0.50±0.55)分对(1.50±0.55)分;t=3.162,P=0.010]和7d[(0.17±0.41)分对(1.00±0.63)分;t=2.712,P =0.022]时阿托伐他汀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性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TUNEL染色法显示,生理盐水对照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凋亡细胞数量均先增加后减少,高峰出现在模型制作后1d时.各组间相同时间点血肿周围凋亡细胞数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00),且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性多于假手术组和阿托伐他汀组(P均<0.05),但在7d时阿托伐他汀组凋亡细胞数量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12.69±3.35)个对(9.33 ±2.07)个;P=0.148].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生理盐水对照组与阿托伐他汀组CytC阳性细胞数量均先增加后减少,生理盐水对照组高峰出现在模型制作后12h时[(68.19±11.93)个],而阿托伐他汀组出现在模型制作后ld时[(35.64±9.12)个].各组间相同时间点血肿周围CytC阳性细胞数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00),且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性多于假手术组和阿托伐他汀组(P均<0.05),但在7d时阿托伐他汀组CytC阳性细胞数量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16.08±3.80)个对(13.67±2.94)个;P=0.349].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抑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CytC释放,从而抑制CytC介导的细胞凋亡,减轻脑出血后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和脑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存在颈动脉易损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前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10 mg/d,后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20 mg/d.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血脂,颈部血管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面积和Crouse斑块积分.比较治疗后6个月内的脑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71例患者,常规剂量组35例,大剂量组36例,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分别失访2例和1例.大剂量组基线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5.65±1.05)mmol/L对(5.46±0.87) mmol/L;t=0.812,P=0.419]、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2.85±0.74) mmol/L对(2.95±0.86) mmol/L;=0.513,P=0.60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4.11±0.47) mmol/L对(4.08±0.33) mmol/L;t =0.304,P=0.76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1.27±0.22) mmol/L对(1.23±0.20) mmol/L;t=1.339,P=0.185]与常规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大剂量组TC[(3.06±0.77) mmol/L对(4.98±0.78) mmol/L;t=10.214,P<0.001]、TG[(2.15±0.56) mmol/L对(2.52±0.68) mmol/L;t=2.492,P=0.015]和LDL-C[(2.18±0.59) mmol/L对(3.86±0.42) mmol/L;t 13.526,P<0.001]显著低于后组,而HDL-C[(1.43±0.20) mmol/L对(1.33±0.21) mmol/L;=2.010,P=0.048]显著高于常规剂量组.大剂量组基线IMT[(1.59±0.26)mm对(1.58±0.28)mm;t =0.152,P=0.879]、斑块面积[(0.87±0.29)mm2对(0.85±0.34)mm2;t=0.261,P=0.749]和Crouse积分[(4.26±0.31)mm对(4.18±0.25)mm;t1.171,P=0.245]与常规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大剂量组IMT[(1.26±0.25)mm对(1.44±0.27)mm;t=2.852,P=0.005]、斑块面积[(0.50±0.25) mm2对(0.70±0.25)mm2;t=3.298,P=0.001]和Crouse积分[(2.30±0.26)mm对(4.03±0.24) mm;t =28.509,P<0.001]均较常规剂量组显著降低.大剂量组脑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11.76%对29.41%x2=3.202,P=0.001).结论 瑞舒伐他汀具有显著的降脂作用,能消除或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减少缺血性卒中事件,瑞舒伐他汀20 mg/d的作用优于10 mg/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10mg.d-1与瑞舒伐他汀20mg.d-1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调脂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经4wk调脂药物洗脱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7例,随机分为10ng组33例及20mg组34例。空腹血脂符合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8mmol/L,甘油三酯(TG)<4.5mmol/L。疗程8wk,观察2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8wk后,瑞舒伐他汀二组病人血清LDL-C与总胆固醇(TC)均显著降低,HDL-C轻度升高,TG无明显改变(P>0.05)。瑞舒伐他汀20mg组血清LDL-C与总胆固醇下降更明显。研究期间未发现与药物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瑞舒伐他汀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调脂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后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并降低院内病死率.文章对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前和临床试验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服用80mg阿托伐他汀能否降低围手术期心肌标志物水平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方法:173例择期PCI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组予冠心病基础药物治疗,并在PCI前12h给予单次高负荷剂量(80mg)阿托伐他汀;对照组仅予基础药物治疗。PCI后18h测肌钙蛋白I(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术后阿托伐他汀组CK-MB和Tn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76±4.63)ng/ml对(10.53±24.39)ng/ml,P0.01和(0.14±0.19)ng/ml对(1.31±4.31)ng/ml,P0.05];阿托伐他汀组术后CK-MB和TnI升高大于正常上限3倍者显著少于对照组(分别为2.3%对16.3%,P0.01和24.1%对48.8%,P0.01)。结论:对于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标志物水平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前给予单次80mg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围术期心肌标志物水平以及由此反映的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