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冠脉)是主动脉夹层最危重的类型之一,表现为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因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更为常见,一旦患者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此类人群极易发生漏诊,治疗中一旦进行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极易造成主动脉夹层破裂,死亡风险极高.此外主动脉夹层累及冠脉的患者多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其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心电图表现特点,探讨心电图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对我院就诊的120例疑似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诊断结果及心电图表现。结果以DSA结果为参照,动态心电图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灵敏度97.59%,特异度97.30%,准确率97.50%,阳性预测值98.78%,阴性预测值94.74%,其对Stanford A型、Stanford B型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56%、97.37%,动态心电图与DSA诊断结果间具有高度一致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样改变、左心室高电压表现占比均高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良好,可对不同类型的主动脉夹层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背景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晕厥或猝死,因此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及其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9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5例,根据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为A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n=41)和B组(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n=64)。分析所有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出现ST段异常94例(89.5%),T波异常91例(86.7%),QT间期离散度(QTd)为(74.57±10.69)ms,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为(84.63±12.79)ms,Tp-Te间期为(114.46±22.57)ms。(2)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恶性心律失常41例(39.0%),其中快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10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10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5例、严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其他7例。(3)A组患者中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者所占比例高于B组(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主要包括ST段异常、T波异常、QT间期延长及Tp-Te间期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9.0%;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老年合并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外科手术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与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选取2014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所有年龄>60岁的老年AAS患者311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外科组及内科组,并分别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组、主动脉壁内血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n = 104),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非感染组(n = 35)和感染组(n = 69)。 结果 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术前体温明显升高(P<0.05);术中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aortic cross clamp,ACC)时间明显延长(P<0.01),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1);术后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CU住院时间(OR = 1.503,95%CI:1.013~2.230,P<0.05)和SIRS(OR = 11.635,95%CI:1.515~89.336,P<0.05)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发现ICU住院时间的临界值为7.5 d,曲线下面积为0.865(P<0.01)。 结论 术后感染将明显不利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预后。ICU住院时间>7.5 d及术后出现SIRS是术后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是比较凶险的心血管病疾病之一。Kiyotaka Imoto等回顾性研究,约15%的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状动脉损伤[1]。尽管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已经很成熟,但是由于术前准备往往不够充分,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主动脉夹层手术对外科医生来说仍然是一个难题,而且一旦发生,其死亡率及手术并发症均高于单纯主动脉手术,本文就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是通过主动脉内球囊在心脏舒张期快速充盈和收缩期快速排空的方式,改善冠状动脉和脑血管血流灌注,同时降低心脏后负荷及心肌耗氧量。早期的多项队列研究提示,IABP有助于改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心脏和其他各器官的血流灌注和保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严重胸痛伴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的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病因诊断、临床特点和预后判断。方法:收集急性严重胸痛伴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病例66例,分析其疾病诊断,观察其临床指标,记录有无首诊误诊以及严重临床事件、住院期间死亡终点事件。结果:66例患者以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32例,占48.5%)、急性心肌梗死(AMI)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8例,占42.4%)多见,少数为急性主动脉窦瘤破裂(6例,占9.1%)。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组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的占比较高;AMI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组多有糖尿病史,以心电图ST-T改变、肌钙蛋白I(TnI)升高及左室射血分数下降的比例较高;急性主动脉窦瘤破裂组以年轻患者突发严重心力衰竭及显著BNP升高的更常见。急性主动脉窦瘤破裂组首诊误诊率明显高于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及AMI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组。急性主动脉窦瘤破裂组病死率明显低于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及AMI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组。结论:临床上急性严重胸痛诊断时应高度关注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警惕少见疾病,避免误诊,正确判断预后;尤其是D二聚体或CRP显著升高的患者,需注意非AMI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早期复极综合征与急性心肌梗死的Q—T间期和Q—T离散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解早期复极综合征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间期,Q-T离散度的差异,比较28例早期复极综合征和42例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Q-T离散度。结果显示:(1)各个导联Q-T间期可测量率(与T波终点确认难易相关)两组间情况不同:早期复极综合征组易测量导联比例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2)早期复极综合征组各导联Q-T间期均小于急性心肌梗死组(P<0.01),早期复极综合征组于ST段抬高导联Q-T间期较长。{3)早期复极综合征组Q-T离散度(32.4±11.4ms)显著小于急性心肌梗死组(69.7±22.1ms,P<0.01)。认为Q-T间期和Q-T离散度可作为鉴别早期复极综合征与急性心肌梗死的一项较简便的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Del Nido停搏液与含血停搏液在急性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因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的69例患者,根据术中使用的心脏停搏液分为Del Nido停搏液组(DN组,n=35)和含血停搏液组(C...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老年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疗效。方法:32例老年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为2组,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的24例患者为治疗组;采用内科方法治疗的8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存活出院率。结果:在老年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治疗组存活出院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83.33%vs 25.00%,P0.01)。结论:对老年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可以提高患者存活出院率。  相似文献   

12.
Stanford分型中的A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心血管系统急危重症,若不及时诊治,死亡率极高。其中仅局限于主动脉根部的A型夹层极少报道,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极易误诊误治。该文报道1例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及晕厥的中年男性患者,诊断为主动脉根部局限性夹层,同时累及主动脉瓣与双侧冠状动脉开口导致大面积心肌梗死与左心室双瓣膜急性反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单中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年临床数据,探讨Tako STubo心肌病患者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连续入选2008-01至2014-04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初步诊断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 0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更正诊断为Tako STubo心肌病有10例患者纳入Tako STubo心肌病组。选取同一时期内发病时间≤6 h,诊断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前降支单支病变的32例患者纳入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血脂水平、心肌标志物水平、常规12导联心电图前壁导联病理性Q波发生率、QTc间期及倒置T波分布情况。结果:在初步诊断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修正诊断为Tako STubo心肌病的比例为1.06%。Tako STubo心肌病组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中女性占9%(P0.01)。Tako STubo心肌病组发病前存在应激史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70%vs 22%,P=0.02),Tako STubo心肌病组患者心肌标志物峰值水平显著低于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肌酸激酶:(486.0±249.0)U/L vs(716.0±132.0)U/L,肌酸激酶同工酶:(13.5±17.1)mg/L vs(47.5±21.9)mg/L,心肌肌钙蛋白I:(22.8±16.3)ng/ml vs(56.4±24.0)ng/ml,P均0.01]。两组间发病年龄、高血压患者比例、糖尿病患者比例、血脂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前壁导联Q波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ako STubo心肌病组与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在QTc间期[(630.0±117.0)ms vs(540.0±62.0)ms,P=0.001]、12导联心电图Ⅱ、Ⅲ、a VF、a VR、V6导联倒置T波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0.00%vs 3.13%;60.00%vs 6.25%;90.00%vs 3.13%;100.00%vs 21.88%;100.00%vs 46.88%;P均0.05)。结论:与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相比,心电图以ST段抬高为特征的Tako STubo心肌病患者发病前多伴精神或躯体应激因素,QTc间期显著延长,T波倒置分布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研究支架象鼻开窗简化手术在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7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均为3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简化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全弓置换术加支架象鼻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过程中均无患者死亡。观察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支架象鼻开窗简化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能够缩短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近期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总结295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治疗效果,分析术后感染发病率、种类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95例,根据围术期感染标准将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校正QT(QTc)间期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STEMI患者17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均接受急诊PCI,观察患者发病后30、60及120 min和PCI前后的QTc间期变化特点,并根据发病30 min后QTc间期长度,分为延长组56例、缩短组16例和正常组98例3个亚组。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QTc间期延长及QTc间期缩短患者发生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延长组心肌梗死发生在前壁和(或)高侧壁的比例高,罪犯血管为前降支的比例高(P<0.05);缩短组心肌梗死多发生在下壁和(或)后壁的比例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罪犯血管为前降支的比例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延长组及缩短组出现心功能Killip≥Ⅲ级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Tc间期延长或缩短可能是STEMI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新的预测因素,并对患者预后的评估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住院期间转归,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4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男73例,女11例,平均年龄(52±12.7)岁,发病时间以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意识障碍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意识障碍患者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意识障碍发病率达34.8%,意识障碍水平重且多伴严重高血压及多器官受损。结论:意识障碍与弓上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通过积极的治疗意识障碍水平多能恢复,并为进一步治疗做准备。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 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正确的急救策略。急诊室首诊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病史特征, 选择具有快速诊断与鉴别价值的辅助检查(心电图、计算机CT血管成像、肌钙蛋白、可溶性ST2以及D-二聚体)评估患者病情。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合并冠心病特别是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可能需要采取外科方式同时处理升主动脉夹层以及冠状动脉病变,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时可能需要采取腔内治疗技术同时或分次处理主动脉夹层与冠状动脉。由于患者同时存在可能需要处理的冠状动脉系统病变, 因此AAD合并冠心病患者在麻醉、围手术期管理、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以及院外随访等多个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 需要综合分析相关因素, 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管理。本共识联合多个相关学科的临床专家, 结合相关文献以及临床经验, 对AAD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治疗以及随访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 目的在于提高临床医生对这种临床情况的认识, 避免因漏诊、误诊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20.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组威胁患者生命的急危重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一些局限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型主动脉夹层)个案报道中尝试使用;其与外科升主动脉置换联合进行的杂交手术在适宜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应用获得了较理想的临床效果。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治疗中,腔内修复术有望成为替代外科血管置换术的治疗方式。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行腔内修复术可能优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但有待更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